1 / 23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 http://homepage.ntu.edu.tw/~hwlin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 http://homepage.ntu.edu.tw/~hwlin. 第十二、十三講: A Liberal Theory of Justice by John Rawls. 一、前言. (一)羅爾斯 (John Rawls) 生平簡介 重要著作: A Theory of Justice Political Liberalism The Law of Peoples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二)自由主義:多元和正義. 一、前言. (三)效益主義的正義觀:

tam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 http://homepage.ntu.edu.tw/~hwli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道德推理課程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hwlin 第十二、十三講: A Liberal Theory of Justice by John Rawls

  2. 一、前言 (一)羅爾斯(John Rawls)生平簡介 重要著作: A Theory of Justice Political Liberalism The Law of Peoples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二)自由主義:多元和正義

  3. 一、前言 (三)效益主義的正義觀:  (1)定義:以效益原則(principle of utility)決定正義,即能夠在各種可能的選項中達成最大效益的政策,就是合乎社會正義。  (2)優點:簡單、不會產生道德衝突。 (四)羅爾斯對效益主義正義觀的批判:  (1)簡化道德問題:把個人理性選擇原則運用到社會,只在乎總效益不管分配。  (2)沒有正視人的差異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ersons) 。

  4. 二、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一)方法:契約論  (1)人是自由、平等的。  (2)制度是透明的。 (二)對象:社會正義是提供社會基本結構在分配面向上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不同於其它的價值,譬如:效率。

  5. 二、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三)區別三個程序正義的概念:  (1)完全程序正義(perfect procedural justice):    a)存在一個獨立的標準決定什麼樣的分配是公平的;這個標準的定義先於程序。    b)有可能設計一個程序實現這個結果。  (2)不完全程序正義(imperfect procedural justice):    a)和完全程序正義的第一個特點相同。    b)找不到一個可行的程序,確保這個結果可以實現。

  6. 二、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3)純粹程序正義(pure procedural justice):    a)對於什麼樣的分配是公平的,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標準。    b)存在一個公平程序,根據這個程序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公平。    c)決定正義結果的這個程序,必須實際被執行。

  7. 二、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四)原初立場(the original position):  (1)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    a)立約者不知道有關自己的特殊知識,但卻知道有關人類社會的一般性的知識。    b)可能的質疑:意義不明、不理性。  (2)立約者的特點:理性的(rational)和互不關心的(mutually disinterested),不必假設立約者是利己或利他。

  8. 二、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五)正義原則的證成: (1)區別「正義概念」(concept of justice)和「正義觀念」(conception of justice)。 (2)原初立場設計的合理性可以證成其推論結果。 (3)深思熟慮判斷(considered judgment)和反思的均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

  9. 三、正義二原則 (一)平等自由權:每一個人對最廣泛的基本自由,和他人一樣具有平等權利。 (二)安排社會和經濟不平等,使之能同時:  (1)對最差階級有利(差異原則 difference principle)  (2)地位和職務對所有人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10. 四、正義二原則的討論 (一)和一般正義觀(the general conception of justice)比較: 一般正義觀主張所有的社會價值都應該平均分配,除非任何不平等分配對每一個人都有利。 (二)自由的優先性: 第一原則優先於第二原則,而第二原則中的機會均等原則優先於差異原則。

  11. 五、推論正義原則的一些背景 (一)對的優先性(the priority of right):  (1)正義原則限制可允許的生活方式。  (2)倫理語詞對錯(the right)和好壞(the good)的關係    a)目的論(teleological theory),如效益主義:用結果的好壞定義行為的對錯。    b)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y),如羅爾斯的理論:行為對錯的判定獨立於結果的好壞。  (3)原初立場和政治中立

  12. 五、推論正義原則的一些背景 (二)基本必需品(primary goods):  (1)定義:一個理性人不論他想要得到其它東西所必須具有的東西。  (2)從基本結構的角度來看,權利、自由、機會、權力、所得、財富、自尊等,是社會基本必需品,這個概念作為立約者選擇的依據。 (三)選項的設計提供立約者五種最可能的選項,其中包括效益主義的正義原則。

  13. 六、正義二原則的推理 (一)最大化最小值規則(maximin rule):  (1)定義:在各種可能的選項中,只考慮每一個選項中最差的結果,選擇最差結果中最好的那一個選項。  (2)採取最大化最小值規則有三個特點:    a)情境出現的或然率不可知。    b)選擇者價值觀保守,不願意為進一步獲利而冒險。    c)被拒絕的選項中有無法接受的結果。

  14. 六、正義二原則的推理 選擇者獲利(g)的多寡取決於個人所作的決定(d)和情境(c) g=f(d,c) 得失表(gain-and-loss table)

  15. 六、正義二原則的推理 (二)原初立場符合採用最大化最小值規則選擇之特點:  (1)無知之幕排除有關或然率的知識。  (2)正義二原則確保令人滿意的最小值,人不願意為更大利益而冒險。  (3)其它正義觀會有令人無法接受的結果。

  16. 七、康德式的解釋 (一)合乎康德的自律 (autonomy)概念:  (1)自律和他律(heteronomy)的區別:理性(reason)和欲望或偏好(inclination)決定行為  (2)立約者在無知之幕之後決定正義原則,這等於理性決定道德原則。

  17. 七、康德式的解釋 (二)正義原則是康德的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1)令式的意義  (2)準則(maxim):行為的策略  (3)定言令式和假言令式(hypothetical imperative)的區別

  18. 七、康德式的解釋 (三)可以避免康德形上學的缺點:  (1)人是自由的嗎?  (2)康德的兩重世界觀:區別理智界(intelligible world or noumenal world)與感官界或現象界(sensible world or phenomenal world)。  (3)原初立場是一個合理的設計,不涉及任何形上學主張。

  19. 八、羅爾斯的挑戰和當代思潮 (一)社群論(communitarianism)的批評: (1)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Michael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1982) 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1981)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Papers (1985) Michael Walzer, Spheres of Justice (1983)

  20. 八、羅爾斯的挑戰和當代思潮  (2)Sandel批評的對象就是羅爾斯,而其他三人批評的重點是針對自由主義本身。  (3)Sandel的主要論點:    a)原初立場的立約者是一個完全抽離的主體(radically disembodies subject),自我先於目的。    b)自我認同是由社群文化塑造的,自我認同是發現(discover),而不是選擇。

  21. 八、羅爾斯的挑戰和當代思潮 (二)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  (1)Iris M. Young的差異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自由主義的平等只是形式,是一種同化論(assimilation),要求差別對待弱勢族群,才是真正的平等。  (2)Charles Taylor的肯認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承認文化和族群的特殊性、肯認不同文化和族族的平等價值。

  22. 八、羅爾斯的挑戰和當代思潮 (三)自由主義的回應:  (1)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a)原初立場:a device of representation b)立約者:公民    c)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和公民性(civility)  (2)Will Kymlicka的自由主義多元主義:區別內在限制(internal restrictions)和外在保障(external protections)

  23. 八、羅爾斯的挑戰和當代思潮 (四)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  (1)政治證成的核心是公共推理。  (2)互惠性:提出的理由是公民共享的,論理各方以公共理由論辯,展現公民性,也表示對他人的尊敬。  (3)公共理性是多不是一,民主決策是合理的最後手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