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呼吸科 朱元珏 2008 9 月 西安

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治疗展望. 呼吸科 朱元珏 2008 9 月 西安. 正确的治疗在于正确的诊断. 现今对 IPF 的共识. 弥漫性肺疾病 (DPLD 或 ILD)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 间质性肺炎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 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UIP/IPF ,但是 UIP 病理表现 不 限于 IPF. DPLD. 混乱的名称 DPLD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 ATS 专家共识) ILD 间质性肺病(第 23 版希氏内科学 2008 ) DLD 弥漫性肺病(第 3 版呼吸内科学 2008 )

tami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呼吸科 朱元珏 2008 9 月 西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展望 呼吸科 朱元珏 2008 9月 西安

  2. 正确的治疗在于正确的诊断

  3. 现今对IPF的共识 • 弥漫性肺疾病(DPLD或ILD)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 • 间质性肺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 UIP/IPF,但是UIP病理表现不限于IPF

  4. DPLD 混乱的名称 • DPLD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ATS专家共识) • ILD 间质性肺病(第23版希氏内科学2008) • DLD 弥漫性肺病(第3版呼吸内科学2008) 疾病侵犯部位: 弥漫,双侧 异质性:多种多样 有别于:气道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病, 血管性疾病……..

  5. DPLD • DPLD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2000年发表的欧美专家共识是大多数人的认识 • 一般说来:不是急性, 不是肿瘤,不是一般生物源性感染

  6. DPLD≠IIP

  7. DPLD • 间质性肺炎≠IIP

  8. 举例1 药物相关-胺碘酮 施举红等,胺碘酮致肺损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35 :394

  9. 举例3 结节病

  10. 慢性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HP

  11. DPLD-IIP • IPF不等于 NSIP COP DIP RBILD LIP

  12. DPLD-IIP • UIP 不等于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UIP/IPF • CRP 的有机结合是正确诊断的必要 • 而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基础

  14. IPF现状 • 诊断不足 – 有之 • 过度诊断 – 同样存在 • 不恰当的治疗同样给患者带来痛苦

  15. IPF诊断共识 • 主要指标 • 排除其它已知原因的间质性肺疾病 • 异常肺功能结果 • HRCT显象示:双肺基底部网状异常改变 • 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果均,无组织学或细胞学改变支持其它疾病诊断 Am Resp Crit Care Med. 2000; 161:646-664

  16. IPF诊断共识 说明: • (1)肺活检显示UIP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 (2)排除其它间质性肺病,如药物所致,环境接触,胶原结缔组织病等 • (3)肺功能异常改变 • (4)影像学异常 • (5)当无肺活检时需有4条主要标准和至少3条次要标准

  17. IPF的治疗

  18. IPF治疗 • 药物治疗 抗炎症性药物:皮质类固醇,效果不满意 抗纤维化药物:目前学界热切探索的目标 N乙酰半胱氨酸(福露诗,易维适….) 其他已曾被临床应用但效果欠佳: INF-gamma,免疫抑制剂,秋水仙碱,雷公藤甙…… 正在开发和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药:很多, 如吡非尼酮,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9. IPF治疗 • 非药物治疗 器官移植-单肺或双肺移植 胚胎,间充质或其他体细胞移植

  20. IFIGENIA study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nternational GroupExploring NAC I Annual “Study of the effectsof high-dose N-acetylcysteine (NAC)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Demedts et al., NEJM 2005

  21. IFIGENIA hypothesis “Treatment of IPFwith prednisone and azathioprineplus NAChas a better effect on FVC and Dlcothan with prednisone and azathioprineplus placebo” Demedts et al., NEJM 2005

  22. N-acetylcysteine in IPF • Vital capacity (% pred.) • Months 0 6 12 -0.1 -0.2

  23. Months 12 6 6 12 0 DL,CO (% pred.) • Months 0 0 -8 p=0.003 Demedts et al., NEJM 2005

  24. NAC治疗IPF • 安全,副作用不大 • 部分患者维持一定时间的稳定 • 未能防止急性加重的发生 • 明确适应症,探求合宜的剂量 • 提高其疗效

  25. 吡非尼酮-IPF治疗 • Cat.No. Product Name 1093 Pirfenidone Chemical Name: 5-methyl-1-phenyl-2(1H)-pyridinone

  26. 吡非尼酮-IPF治疗 • 吡非尼酮是一种口服具有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它能够抑制胶原的合成,减少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繁殖及其相应细胞因子的兴奋作用。 • 主要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该药具有良好的抗肺纤维化作用。我们的实验室结果显示,吡非尼酮可以明显抑制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减少胶原纤维的生成。 •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小鼠灌胃给药的 LD50为1112.4mg/kg。动物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提示本品使用较为安全

  27. IPF治疗 • 由于基础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认为IPF是肺上皮细胞受损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导致肺内胶原过度沉积的结果。 • 从抑制肺内胶原纤维过度生成入手,对IPF进行干预治疗。应当是一条合理的途径

  28. 吡非尼酮-IPF治疗 • 临床研究的背景资料 Raghu G, Johnson WC, Lockhart D, et al.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with a new antifibrotic agent, pirfenidone: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open-label phase II stud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159(4 Pt 1):1061-1069.

  29. 吡非尼酮-IPF治疗 • Azuma A, Nukiwa T, Tsuboi E, et al.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pirfenidon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171(9):1040-1047 • Selman M, Carlos EG, Adrian S, et al. A Double-blind, Multicenter Study Comparing Pirfenidone and Prednisone for Moderate-to-Severe Pulmonary Fibrosis. Chest. 2003;124(4):S116.

  30. 吡非尼酮-IPF治疗 • 日前日本盐野义公司已经完成了治疗IPF的Ⅲ期临床试验。 据 2008年4月美国胸科学会的学术会议介绍:入选的患者随机接受吡非尼酮或安慰剂治疗,52周后,163例给药的患者与104例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相比,其肺活量较为稳定。吡非尼酮的主要副作用为日光性皮炎和食欲下降。

  31. 吡非尼酮-IPF治疗 • 几乎在同期,(2005-2008年)国内也在上海睿新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支持下开展了: • 吡非尼酮胶囊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Ⅱa期临床试验

  32. IPF治疗 • 本试验管理结构 主要研究者:朱元珏教授,徐作军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参加研究人员: 康健教授,李振华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惠萍教授 上海市肺科医院 陈萍教授 沈阳军区总医院 代华平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王思勤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管理人员:吴骏,王漪 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监查人员:张岭,周丽,刘湘丽,张华,马彦丽,赵瑞,陈学峰,王晓婷 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统计学负责人:苏炳华教授 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统计分析人员:魏朝晖博士 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33. 吡非尼酮-IPF治疗 • 监查、稽查情况 • 申办单位先后委派刘湘丽、周丽、张岭、张华、马彦丽、赵瑞、陈学峰、王晓婷监查本试验,从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共进行了145次现场监查

  34. 吡非尼酮-IPF治疗 • 严格按照GCP新药临床试验要求 • 保证每一位入选患者诊断符合要求 • 严格按照方案随访和治疗 • 3年多的共同工作,大家均在多方面有了提高:对疾病,对患者,对新药观察,对共同合作

  35. 吡非尼酮-IPF治疗 试验总体设计 • 采用随机、双盲、多剂量、安慰剂对照、有基础治疗的多中心研究方法。 • 治疗组: 400mg,tid组,24例 600mg,tid组,24例; • 安慰剂组(零剂量组):也分为4粒,tid,12例 6粒,tid,12例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分配比例为2:2:1:1,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配病例。 • 观察时间 1年

  36. IPF治疗-吡非尼酮 • 观察指标 • 疗效主要观察指标:肺功能变化(包括动脉血气分析) 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变化 生存率比较 • 疗效次要观察指标: 试验期间病人急性加重事件(频率和 严重程度) 临床症状变化(呼吸困难、咳嗽) 胸部X线/ HRCT所显示肺间质变化情况 生活质量变化(St. George医院呼吸困难问题调查问卷) • 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 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37. IPF治疗 • 本试验管理结构 主要研究者:朱元珏教授,徐作军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参加研究人员: 康健教授,李振华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惠萍教授 上海市肺科医院 陈萍教授 沈阳军区总医院 代华平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王思勤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管理人员:吴骏,王漪 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监查人员:张岭,周丽,刘湘丽,张华,马彦丽,赵瑞,陈学峰,王晓婷 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统计学负责人:苏炳华教授 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统计分析人员:魏朝晖博士 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38. IPF治疗 • 目的是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吡非尼酮胶囊对IPF患者肺功能(包括动脉血气分析)、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生存率、生活质量和X线影像学的治疗效果,以评价吡非尼酮胶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确定最适当的临床治疗剂量。

  39. 吡非尼酮-IPF治疗 • 受试者评价 • 例数: 72例 男 61 女 11 • 平均年龄 61.8±7.4岁 • 平均病程 23.6±33.1月 • SGRQ评分为45.6±19.9分 • CPR呼吸困难评分平均为5.9±3.6分 • FAS中,除吸烟史外(P<0.05,无临床意义) • 治疗前各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其他吸烟情况、环境接触、身高、体重、SGRQ评分、症状、各项体征、咳嗽评分和呼吸困难评分等一般情况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 • 各组情况详见表2和表3。

  40. 吡非尼酮-IPF治疗 • 基线时:平均VC占预计值的百分数为67.7±18.8%; • 平均FEV1.0占预计值的百分数为72.0±18.0%; • 平均TLC占预计值的百分数为66.8±14.4%。 • 平均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数为47.1±17.8%。 • 平均DLco/VA占预计值的百分数为73.0±19.7%。 • 平均PaO2为74.8±11.6mmHg。 • 平均SaO2为94.6±2.3%。 • 6分钟步行试验:试验前平均即刻SpO2为94.9±2.2%, • 停止平均即刻SpO287.9±7.2% • 平均距离为410.7±104.3m。 • FAS中,治疗前各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检查、血气、影像学积分及6分钟步行试验等各项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各组情况详见表4至表6。

  41. 吡非尼酮-IPF治疗 • 疗效评价 • 表11.1显示FAS中,受试者治疗前后DLco的变化在12个月时较基线的差异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经两两比较,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安慰剂与600mg治疗组之间,P值为0.0016。 • 表11.2显示结果与表11.1FAS相似,在PPS中,受试者治疗前后DLco的变化在12个月时较基线的差异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经两两比较,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安慰剂与600mg治疗组之间,P值为0.0084。 • (表11.1和表11.2见第36和37页)

  42. IPF治疗

  43. 吡非尼酮-IPF治疗 • DLco%的差异。FAS中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受试者动脉血DLco%的变化,可见治疗12个月时三组间的DLco%较基线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值小于0.05。经两两比较,这种差异来自于安慰剂组与600mg组之间(P=0.014)。 • 但在PPS中三组间差异的P值为0.1745,没有统计学意义

  44. 吡非尼酮-IPF治疗 • 治疗前后受试者动脉血SaO2的变化 • 治疗12个月时三组间的SaO2较基线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值小于0.05。经两两比较,这种差异来自于安慰剂组与400mg组之间(P=0.0055) • PPS分析中各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的变化,与FAS分析的结果相似,可见治疗12个月时三组间的SaO2较基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经两两比较,这种差异来自于安慰剂组与400mg组之间(P=0.0085)。

  45. 吡非尼酮-IPF治疗 • 治疗前后6分钟行走终止即刻的SpO2变化 • 三组间在治疗12个月时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值为0.0168,这种差异来自400mg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之间,P值为0.0062。 • 表17.2显示的是PPS中,治疗前后6分钟行走终止即刻的SpO2变化,三组间在治疗12个月时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值为0.0234,这种差异来自400mg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之间,P值为0.0084。

  46. 吡非尼酮-IPF治疗 • 安全性观察是新药II期试验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 安慰剂、400mg和600mg治疗组三组受试者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20.83%和20.83%,三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导致住院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4.17%和8.33%, • 全组共死亡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20.83%,20.83%和16.67%。统计学均能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本组受试者中,吡非尼酮没有显现出减少死亡或住院次数的作用。

  47. 吡非尼酮-IPF治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