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第 1 節 安史之亂

目  錄. 第 1 節 安史之亂.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外強中弱之勢 (玄宗時)於四邊境置十節度經略使……開邊太廣,則邊兵不得不增。而府兵制既壞,此等邊兵多出招募。一面形成外強中弱之勢,一面又因坐養巨額軍隊,而影響及於全國之經濟。 ──錢穆:《國史大綱》. 第 1 節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1. 藩鎮坐大 藩鎮掌握行政、軍政、財政大權,雄踞一方. 2. 內輕外重 中央與邊鎮兵力懸殊,形成內輕外重之局.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為甚麼唐室將全國大部分軍力屯駐北部邊境?.

son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 節 安史之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目  錄 第 1 節 安史之亂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2.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外強中弱之勢 (玄宗時)於四邊境置十節度經略使……開邊太廣,則邊兵不得不增。而府兵制既壞,此等邊兵多出招募。一面形成外強中弱之勢,一面又因坐養巨額軍隊,而影響及於全國之經濟。 ──錢穆:《國史大綱》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 1. 藩鎮坐大 • 藩鎮掌握行政、軍政、財政大權,雄踞一方 • 2. 內輕外重 • 中央與邊鎮兵力懸殊,形成內輕外重之局

  3.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為甚麼唐室將全國大部分軍力屯駐北部邊境? 留意兵鎮分佈的位置, 及他們與中央軍力的比 例。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唐代兵鎮位置圖

  4.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 河北胡化 • 河北一帶胡化甚深,唐室倚重胡人 • 4. 蕃將掌邊 • 蕃將把持地方軍政權力,易生變亂 胡人武士俑

  5.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漢人和胡人的兵力比例是怎樣的?這樣的比例對中央政府有甚麼影響?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6.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文獻剪輯 任用蕃將鎮邊 李林甫欲杜邊帥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書,乃奏言:「……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以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上悅其言,始用安祿山。至是諸道節道盡用胡人,精兵咸戍北邊,天下之勢偏重,卒使祿山傾覆天下。 ──《資治通鑑》 語譯: 李林甫為了杜絕邊將升任宰相之途,認為胡人不識字,就上奏玄宗:「……胡人勇敢善戰,無權勢可憑藉,陛下若施恩待之,他們必為朝廷盡忠。」玄宗採納,就重用安祿山,以至各個節鎮皆用胡將,全國精銳守著北部邊境,導致軍力失衡,安祿山叛亂,動搖唐室統治。 安祿山為甚麼能得到玄宗的重用?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 4. 蕃將掌邊

  7. 為甚麼國家將爆發大亂,玄宗卻一直被蒙在鼓裏?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政風日壞 自李林甫之時,言路塞絕,以妄言為實,以實言為妖,楊國忠知其可欺也而欺之,公卿大夫百執事之人,宴安寵祿,諛佞成風,大亂將作,凡民且能知之,而無一人敢言者,蓋其君子皆去,其立於朝者皆小人。 ──《唐鑑‧玄宗下》 語譯: 李林甫當權後,言路阻塞,(玄宗)只聽阿諛奉承的話,拒納忠言,楊國忠知玄宗可欺瞞而欺瞞,公卿百官皆諛佞風,甚至連平民百姓都知道即將爆發大亂.卻無一人敢向君主進言,這是因為朝中已無忠良之士,立於朝廷的都是奸佞小人。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 玄宗荒怠 • 唐玄宗晚年縱情聲色,寵幸楊貴妃,信任高力士,重用佞臣李林甫、楊國忠,以致政事日非

  8.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嚴兄,皇上現急於用人,若你能帶病回京,必定顯得你對皇上忠心,皇上亦必會更器重嚴兄…… 皇上,嚴挺之現身患重病,不宜加任……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9. 為甚麼說唐玄宗一身兼負唐室的盛衰?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發生的背景 • 將相不和 • 安祿山、楊國忠相交惡,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舉兵反叛 奸臣楊國忠誤國,本將軍現要聲討楊賊! 楊國忠 安祿山

  10. 安祿山舉兵長驅南下、西進長安時,為甚麼 京師等地無法抵禦? 圖中描繪了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成都的情景。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始末 • 安祿山起兵,玄宗奔蜀 • 安祿山起兵稱帝,不到兩月即攻陷洛陽、長安,玄宗倉皇奔蜀 《明皇幸蜀圖》(局部)

  11.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2. 唐肅宗即位,收復兩京 • 馬嵬驛前,士兵譁變,殺楊國忠;太子李亨即位;安祿山被其子所殺;郭子儀借回紇兵,收復兩京 • 安史之亂始末 《楊貴妃上馬圖》 (局部)

  12. 傳統說法將安史之亂的責任歸咎於楊貴妃,你認為有沒有道理?傳統說法將安史之亂的責任歸咎於楊貴妃,你認為有沒有道理?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始末 楊貴妃墓

  13.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始末 • 3. 史思明再叛,大敗唐軍 • 史思明降唐後再叛,殺安慶緒,大敗唐軍,洛陽失守 • 4. 唐代宗借兵,平定叛亂 • 史思明被養子所殺;李光弼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思明部將降唐,叛亂平定 李光弼畫像

  14. 1. 留意安祿山根據地及起兵的位置。 2. 注意長安的形勢:找出潼關位置,注意其失守後對首都的影響。 3. 觀察玄宗及太子李亨出走的不同路線。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始末 安史之亂形勢圖

  15. 為甚麼唐的國勢在安史之亂後迅速衰落? 唐後期藩鎮割據的根源何在? 安撫叛將的遺患 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廷……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 ──《新唐書‧藩鎮魏博列傳序》 語譯: 安史之亂擾亂全國,至肅宗時局勢稍安穩,君臣抱苟安心態,任叛將出掌河北地區節鎮,姑息養奸,成為禍根。亂黨乘機任命吏員,截留稅收不繳朝廷,並傳位予子孫……割據者相繼興起,至唐亡為止,一百餘年間,朝廷無法號令其地。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唐室之一蹶不振 • 1. 招撫安史降將,成為心腹大患

  16. 為甚麼唐的國勢在安史之亂後迅速衰落? 第 1 節 安史之亂 • 唐室之一蹶不振 • 北方經濟破壞,國庫收入大減 • 南方未受戰火波及,唐室財政得倚重江南供給 • 3. 借回紇兵平亂,外族乘機威脅 郭子儀延見回紇將士

  17. 安史之亂遺患如何困擾晚唐的政局? 藩鎮儼然獨立王國 及安史既平……以軍起行陣為王侯者,皆除(授)節度使,大者連州數十,小者猶兼三四,所屬文武官,悉自置署,未嘗請命於朝,力大勢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勢,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由軍士廢立節度使),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後,以邀命於朝,天子力不能制……因而撫之……迨至末年,天下盡分裂於鎮…… ──趙翼:《廿二史劄記》 語譯: 安史亂平後,朝廷任命將領為節度使,領地大的連結數十州.小的也有三四個州,部屬文武官吏都自行招募,從未提請朝廷任命,勢力坐大,終至尾大不掉。有的節度使死後,其子拒絕交出權力,或是由軍士擁立,自行選定繼承人,要朝廷任命,天子無法阻止……只好予以安撫……至唐末,全國已被節鎮分裂。 藩鎮勢力坐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安史之亂的遺患 • 1. 藩鎮割據 • 藩鎮自行招募兵員,稅收不上繳中央,又可自定承繼人選

  18.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內侍省 • 2. 宦官亂政 • 安史之亂的遺患 ‧協助皇帝平定宮廷內亂 ‧參與皇位繼承鬥爭 ‧控制禁軍 ‧出任監軍 ‧掌典機要 ‧把持朝政 ‧廢立君主 ‧毒殺皇帝 ‧與牛李兩黨均有勾結 ‧由唐玄宗至唐昭宗 ‧朝政敗壞 ‧藩鎮篡唐 唐代宦官俑 唐代宦官亂政簡表

  19. 安史之亂遺患如何困擾晚唐的政局?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安史之亂的遺患 • 3. 外患頻生 • 回紇驕橫苛索,吐蕃不斷入寇,南詔叛服無常 唐中葉後回紇、吐蕃與南詔形勢圖

  20.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唐室與藩鎮的鬥爭 • 強藩跋扈作亂,代宗妥協,德宗姑息 • 憲宗制裁強藩,唐室聲勢稍振,是為「元和中興」 • 唐室無力平亂,河北三鎮抗命,藩鎮割據延續 • 4. 朱溫盡殺宦官,篡唐自立 朱溫畫像

  21. 1. 圖中所示的,只是唐後期藩鎮的一部分。 2. 找出河北的盧龍、成德、魏博三鎮和山東的淄青、河南的淮西等鎮位置,這是唐後期最為跋扈的藩鎮。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唐室與藩鎮的鬥爭 唐後藩鎮割據形勢略圖

  22. 唐室怎樣利用藩鎮的互相抗衡維持其統治? 最後又為何會亡於強藩之手? 唐室賴藩鎮支持 弱唐者,諸候(藩鎮)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候維之也。 ──《宋史‧尹源傳》 語譯: 削弱唐室力量的是藩鎮;唐室長期積弱而不亡,是因為得到藩鎮支撐。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安史亂後唐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的因素 • 藩鎮勢力互相牽制

  23. 唐室怎樣利用藩鎮的互相抗衡維持其統治? 最後又為何會亡於強藩之手? 與中史對抗 魏博、盧龍、成德、昭義、淄青 河朔割據型 安史降將 不上供 擁兵自重 安史亂後的新興藩鎮 宣武、武寧、忠武、澤潞 中原防禦型 服從中央 少上供 重兵防驕藩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安史亂後唐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的因素 • 藩鎮勢力互相牽制 藩鎮與中央關係表

  24. 從藩鎮與中央的關係來看,四個類型的藩鎮又可歸納為哪兩種? 唐室怎樣利用藩鎮的互相抗衡維持其統治? 最後又為何會亡於強藩之手? 開元間沿邊節鎮 重兵戌守邊疆 邊疆型 服從中央 少上供 靈武、劍南西川 開元間沿邊節鎮 浙東、浙西、淮南、福建 東南財賦型 服從中央 少上供 駐兵甚少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安史亂後唐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的因素 • 藩鎮勢力互相牽制 藩鎮與中央關係表

  25. 唐室怎樣利用藩鎮的互相抗衡維持其統治? 最後又為何會亡於強藩之手?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安史亂後唐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的因素 • 2. 憲宗宣宗二度中興 • 憲宗時,藩鎮之禍稍息 • 宣宗時,平定徐州武寧軍亂;又能限制宦官弄權,政局稍見清明,史稱「大中暫治」 • 3. 江南財賦基地支持 • 江南富庶之區一直未受戰亂破壞,成為唐室主要財政基地 • 劉晏整頓漕運,改良漕運工具及路線,提高南北漕運能力和效率

  26. 唐室怎樣利用藩鎮的互相抗衡維持其統治? 最後又為何會亡於強藩之手? 第 2 節 唐室的衰亡 • 安史亂後唐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的因素 • 4. 重整稅制賦稅增加 • 肅、代年間,唐推行鹽、鐵、酒、茶及礦冶的專賣制度 • 德宗採納宰相楊炎提出的「兩稅法」,簡化稅制,增加國家收入 • 5. 市舶之利幫補國計 • 安史亂後,西北交通受阻,廣州往來阿拉伯的海上交通,成為東西方主要通商路線

  27. 本 課 題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