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Bruner 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

Bruner 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 理論重點. 主要目的: 瞭解如何有效協助個體學習及成長。 Bruner 認為: 教學是協助或促進個體智能成長的一種有效的外在力量。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對於個體成長的歷程、阻礙成長的因素,以及促進智能成長的時機等均必須有深切的認識。. 有效教學的主要特徵. 指出提供那些最佳經驗; (意向) 指出如何安排「教材結構」來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知識結構) 指出學生所要學習教材的最佳呈現順序; (教學順序) 指出教學過程中,為增進教學效果所應採行的獎懲方法之性質及呈現時機。 (賞罰). 意向.

jeanette
Download Presentation

Bruner 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Bruner 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

  2. 理論重點 • 主要目的:瞭解如何有效協助個體學習及成長。 • Bruner認為:教學是協助或促進個體智能成長的一種有效的外在力量。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對於個體成長的歷程、阻礙成長的因素,以及促進智能成長的時機等均必須有深切的認識。

  3. 有效教學的主要特徵 • 指出提供那些最佳經驗;(意向) • 指出如何安排「教材結構」來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知識結構) • 指出學生所要學習教材的最佳呈現順序;(教學順序) • 指出教學過程中,為增進教學效果所應採行的獎懲方法之性質及呈現時機。(賞罰)

  4. 意向 • 意義:透過安排適當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 學習意願(內在動機): • 好奇心:學習情境要有適度的不明確性。 • 求成慾:配合學習者能力安排學習活動。 • 模倣慾:提供學生學習的對象。 • 互惠慾:引導學生透過與人互動的內在動機, 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5. 對教學的啟示 • 教師對所任教的學科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並要儘可能使教材內容有趣但不失其正確性,而且是學生可以理解的,這樣才能引發學習興趣。 • 學習應是主動的歷程,教師應鼓勵兒童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而且也唯有主動參與才能引起並維持學生的興趣。(發現教學法)

  6. 發現學習法 • 意義:在實際教學情境中,設法安排有助於學生發現各種知識結構的情境,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有價值的結構。 • 發現:指重新安排或轉換既定的事實,使產生一種新的領悟。 • 在學習上強調發現,可以幫助兒童學習問題解決的各種策略,以及將各種認知資料轉換為更有用,並且可以幫助他們知識如何著手學習。

  7. 發現學習法的功能 • 能增進兒童智慧能力 • 培養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 • 可產生最大的學習遷移 • 有助於資訊的記憶與取用

  8. 對教學的啟示 • 假設型教學模式 • 教師與學生站在合作的地位,學生不再只是聽講,而是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有時甚至處於主角的地位。 • 假設型教學模式有助於發現學習,學生能瞭解某一個問題的各種解決策略(自我探索),而且能夠評估各種資料的適切性(自我評鑑)。

  9. 知識結構 • 意義: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將粗糙的感覺材料有系統地加以組織(結構),然後利用很簡單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習者以可認知的方式加以瞭解。 • 知識結構化特徵: • 表徵模式:動作表徵、影像表徵、符號表徵 • 經濟性:有效率的組織方式 • 效能:對學習者衍生的價值

  10. 對教學的啟示 • 個體認知發展的歷程:動作表徵、影像表徵、符號表徵。 • 教學順序要考慮到個別差異與教材性質。 • 教學並無一定的順序,最主要要考慮到教學情境的特性,配合學生當時的表徵模式,而以達到某一目標為依歸。

  11. 對教學的啟示 (螺旋式課程)

  12. 螺旋式課程 • 使議題在不同年級一再出現。 • 從簡單到最複雜,作有系統的呈現。 • 學習者一開始接觸最普遍、最一般性的概念,然後是一系列相關概念之特定且簡單的例子。

  13. 教學順序 • 教材的組織與呈現之順序,要能有助於學生獲得基本概念並產生正向的學習遷移(遷移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學順序的安排要以能產生遷移為原則)。 • 教師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將知識加以改編或轉換,使適合發展中的兒童之認知水準。

  14. 學習遷移 • 特殊學習遷移 • 特殊技能、特殊知識之遷移 • 例:學會投棒球,以後可較快學會投擲手榴彈。 • 非特殊學習遷移 • 原理原則及態度的正向學習遷移 • 將一般性的概念及原理原則應用在新事物或情境的解釋。

  15. 獎賞/懲罰 • 外在獎賞對學生建造有效認知結構之長期學習並無幫助,只有內在動機才有真正的幫助。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從外在獎賞的學習轉向內在獎賞的學習。

  16. 對學習的啟示 • 當內在動機取代外在動機而控制學習活動時,學習者更能主動探索和操弄環境,而從解決各種問題中獲得滿足。 • 學習必須是為自己學習,這樣才能培養自動自發的態度,否則外在獎賞一旦消失,學習活動也就自然消弱。

  17. 直覺思考 • 強調不經人類大腦邏輯分析,而能領悟問題的意義、重要性或結構的一種行為。 • 經由直覺能很快地產生假設,並且在其價值未確定之前,即可產生各種概念的聯結。 • 在較高水準內容的教學上,教學應由直覺思考的方法入手;而達到直覺性的理解之後,教師更進一步討論傳統及正式的求證方法。

  18. 直覺思考教學的做法 • 教師本身要有直覺思考的習慣 • 提供某一領域的各種經驗 • 重視知識的結構或關聯性 • 採用問題解決中心的啟發性教學法 • 鼓勵學生推測 • 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 修正學校中可能阻礙直覺性思考的現行賞罰制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