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第 7 章 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

第 7 章 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 一、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二、 人类种群特征 三、人类种群的数量动态 四、人类种群的空间动态 五、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六、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七、亟待解决的人类生态学问题. 一、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环境间的关系的学科。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对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

hayley-hil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7 章 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7章 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一、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二、 人类种群特征 三、人类种群的数量动态 四、人类种群的空间动态 五、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六、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七、亟待解决的人类生态学问题

  2. 一、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环境间的关系的学科。 •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对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

  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生态学研究转向以生态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焦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生态学研究转向以生态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焦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大有前途的学科。 • 1982年通过的《内罗毕宣言》,使人类生态学进一步得到了世界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它的发展。

  4. 1985年,国际人类生态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生态学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后,国际人类生态学会每18个月召开一次世界性的学术年会,不断推动人类生态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 1999年5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第十届世界人类生态学学术大会,会上,中国科学院王如松研究员当选为国际人类生态学会副主席,这标志着中国的人类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居于较高地位。

  5. 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作为生物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作为社会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作为生物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作为社会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 人类生态学既要研究作为生物的人,又要研究作为社会的人;既要研究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又要研究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6. 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生态系统 • 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开发和利用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 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人类在同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存在和发展;人类构成了食物网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人类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球环境保证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类必须同地球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

  7. 人类生态学的任务: 揭示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生命的演化与环境的关系,人种及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文化和文明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文化的内涵,用生态文化创造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8. 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生态学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人类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生态学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人类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生态技术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但最根本的是全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

  9. 二、 人类种群特征 • 全球人类同属一个生物种——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地球上的人可算一个大种群。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理分布的隔绝、习俗不同、文化差异以及种族隔离等,使人类的通婚受到限制,从而形成了一些各自独立、各有特色的小种群。

  10. 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次种群的年龄分布、性比对种群数量具有重要影响。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次种群的年龄分布、性比对种群数量具有重要影响。

  11. 1. 密度特征 • 人口密度指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 • 土地面积指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1996年全球平均人口密度(人/km2)为44.2人,各大洲分别为:非洲24.9人,欧洲32.2人,北美洲16.3人,中美洲47.5人,南美洲18.4人,亚洲113.0人,大洋洲3.4人。从国家来看,新加坡最高,为5547.5人,蒙古最低,为1.6人,我国为132.1人。

  12. “人口经济密度” 指人口与耕地面积、人口与资源蕴藏量、人口与产值、人口与国民收入之比等。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人口稠密程度及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相对总土地面积的人口密度为10.75人,不到全国平均的1/10。但全疆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占总土地面积仅5%左右的绿洲内,其余土地除少数山地牧场外,绝大部分都是生物生产力极低的荒漠、戈壁。按绿洲所承载的人口计,其人口密度为193.5人,已超过了全国平均状况。

  13. 封闭型经济区域,其全部或大部人口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都要靠区域内土地的产出,人口密度决定了其对资源和产出的人均占有状况,也可反映出人口对区域内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封闭型经济区域,其全部或大部人口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都要靠区域内土地的产出,人口密度决定了其对资源和产出的人均占有状况,也可反映出人口对区域内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 开放型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区域,其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不主要依赖本区域,因而其人口密度并不能很好反映人口与区域资源环境的关系,而是将压力转嫁到了其他地区。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靠经济、政治实力从发展中国家低价掠夺各种资源以供养其高水平、高能耗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却把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4. 总之,随着经济进一步全球化,考察人口密度、人口经济密度及其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应具有全球观念。总之,随着经济进一步全球化,考察人口密度、人口经济密度及其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应具有全球观念。

  15. 2. 年龄特征 • 某地区总人口中各年龄组所占的比例称为人口年龄结构。 • 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塔)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 一般将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0~14岁)、劳动力组(15~59岁或64岁)和老年组(60或65岁以上)。根据这3个组别的人口构成比例,可将区域人口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16. 一般说,年轻型预示着人口未来增长压力大,将以数量扩张形势发展,故又称扩张型;老年型预示着人口增长后继乏力,将以数量收缩形式变动,故又称收缩型;成年型则各年龄组人口分布均匀,呈稳定状态,故又称稳定型。一般说,年轻型预示着人口未来增长压力大,将以数量扩张形势发展,故又称扩张型;老年型预示着人口增长后继乏力,将以数量收缩形式变动,故又称收缩型;成年型则各年龄组人口分布均匀,呈稳定状态,故又称稳定型。 年龄锥体的三种基本类型

  17. 年龄结构型的分布情况一般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为老年型,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多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年龄结构型的分布情况一般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为老年型,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多为年轻型和成年型。 • 如年轻型结构群体当前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需求压力不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预示着越来越大的少年儿童养育及未来人口的教育、就业、住宅、食物、洁净水源等压力。当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时,除了影响社会安定外,更有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形成“越穷越垦越生--越生越穷越垦--越垦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18. 3. 数量特征 经常需要使用以下10个统计指标: • 1)人口数 一定时间、一定地区范围内人口的总和,主要是指当年年中数。 • 2)性比 在总人口中或各年龄组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计算公式为: 性别比 =(男性人口 / 女性人口)×100% • 3)出生率 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期中人数)之比。一般以每千人每年出生的婴儿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出生率 =(年出生人数 / 年平均人数)×1000‰

  19. 4)死亡率 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期中人数)之比。一般以每千人每年死亡的人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死亡率 =(年死亡人数 / 年平均人数)×1000‰ • 5)育龄妇女数 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数。一般以15~49岁为妇女生育年龄。 • 6)总生育率 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活婴数与全体育龄妇女人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总生育率 = (出生婴儿数 / 育龄妇女人数 )×1000‰ • 7)总和生育率 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 总和生育率 = 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20. 8)自然增长率 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期中人数)之比。一般以一年为期计算,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年出生人数 –全年死亡人数)/ 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 9)人口平均增长率。指在两年以上的时期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程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是几何平均数法。 • 10)人口老龄化指标 一定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如果60岁以上人百分数大于10%,即为人口老龄化社会。

  21. 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 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对于特定种群来说,最大出生率是一个常数。 • 实际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出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 。

  22.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生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是指处于最适条件下种群中个体的平均寿命。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生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是指处于最适条件下种群中个体的平均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寿命为生态寿命,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23. 种群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动物的下列特点:种群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动物的下列特点: • (1) 性成熟的速度 性成熟的速度越快,有机体性成熟越早,平均世代长度越短,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 • (2) 每次产仔数目 不同种动物每次产仔的数目相差悬殊,。 • (3) 每年繁殖次数 有些动物具有一定的生殖季节,繁殖次数较少;有些动物则不间断地生殖,繁殖次数很多。 • 此外,动物胚胎期、孵化期和繁殖年龄的长短等都会影响种群出生率。

  24. 两种不同的人口政策 • 中国人口政策的思考 • 人类的寿命究竟有多长 • 人类生育的吉尼斯记录: 2×17+3×7+4×3=67

  25. 4. 素质特征 • 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修养。 •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6. 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主要包括婴幼儿的死亡率、营养和发育状况、平均期望寿命和残疾人口的比例等。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主要包括婴幼儿的死亡率、营养和发育状况、平均期望寿命和残疾人口的比例等。 • 婴幼儿死亡率:200‰(1949年前) 19.5 ‰(城市14 ‰,农村25.1 ‰,1985年) • 平均期望寿命: 30岁(1949年前) 男66.4岁,女69.4岁(1982年) • 残疾人口:全国五类残疾(听力语言、智力、肢体、视力、精神)总人数达5164万,占总人口的5%。

  27. 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指人口的文化知识、科学和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管理才能等。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指人口的文化知识、科学和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管理才能等。 人口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状况是一个重要指标。 •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主要包括世界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思维方式、纪律和法制观念等。

  28. 三、人类种群的数量动态 • 依照生物学规律,在环境资源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生物单种种群呈指数增长;在环境资源受限情况下,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也要遵循种群增长的普遍法则。即人类种群的增长也符合逻辑斯蒂增长: dN / dt = r N (1-(N / K))。

  29. 1. 世界人口种群的数量动态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30.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种群的增长是十分缓慢的。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种群的增长是十分缓慢的。 • 自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即“人口爆炸”。世界人口在1650年只有5亿,到1850年达到10亿,花了200年才翻了一番。而从第一个10亿到第二个10亿,用了80年时间(1850~1930)。之后,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分别为30年、15年、12年、12年 。

  31. 近几年,世界人口每年增长7800万人,其中95% 的新增人口出生在发展中国家。 • 人口预测方案显示,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至少50年,当世界人口达到静止状态时,人口将会超过100亿。 • 面对快速增长的世界人口,联合国将1999年10月12日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旨在敲响人口问题的警钟,提醒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关注人口问题。

  32. 令人欣慰的是,从1974年的布加勒斯特世界人口大会到1984年墨西哥国际人口大会,再到1994年的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世界人口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降到了3个以下,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降到了1.3%,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也在不断向后推迟。令人欣慰的是,从1974年的布加勒斯特世界人口大会到1984年墨西哥国际人口大会,再到1994年的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世界人口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降到了3个以下,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降到了1.3%,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也在不断向后推迟。 • 但是,世界人口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国家的人口保持相对稳定,欧洲的人口增长率仅为0.0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持续居高不下,非洲人口的增长率高达2.36%。

  33. 2. 我国人口种群的数量动态 中国人口增长曲线

  34.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 1949年底中国人口数量为5.4亿,1978年底达到9.5亿。在这29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即平均每千人每年增加19人。依此增长率计算,中国的人口加倍时间约为35年。 • 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98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下降到了10‰以下。

  35. 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中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比较突出的是,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面临人口总量高峰、人口老龄化速度高峰、劳动力数量供应高峰、人口城市化速度高峰,甚至还有新的人口出生高峰,将形成重大人口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带来相应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中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比较突出的是,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面临人口总量高峰、人口老龄化速度高峰、劳动力数量供应高峰、人口城市化速度高峰,甚至还有新的人口出生高峰,将形成重大人口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带来相应的环境、资源等问题。

  36. 3. 人口种群数量动态预测 世界人口数量动态趋势

  37. 联合国的预测,在人口出生率中等的情况下,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4亿。其预测是根据以下假设做出的:人口出生率将继续下降(平均稳定在2.1)、预期寿命将继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将广泛地跟随工业化国家已经历过的人口变化趋势。联合国的预测,在人口出生率中等的情况下,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4亿。其预测是根据以下假设做出的:人口出生率将继续下降(平均稳定在2.1)、预期寿命将继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将广泛地跟随工业化国家已经历过的人口变化趋势。 • 高出生率预测是假设高出生率国家稳定在2.6,而低出生率国家上升稳定在2.1,则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12亿。低出生率预测是假设目前出生率较高国家稳定在1.6,目前较低出生率国家稳定在1.5或保持不变,则2050年世界人口将稳定在77亿。

  38. 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拉动的。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拉动的。 • 据联合国估计,目前约有1/4以上的世界人口没有分享到多数国家经历的社会进步,在非洲、南亚、中亚一部分及南美洲的许多不发达国家中,饥饿、疾病、文盲、贫困仍然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伴随的则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这两方面的叠加给这些地区的水、土地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9. 人口崩溃曲线模式

  4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的增长模式

  41. 爱尔兰人口下降曲线

  42. 4. 人口种群的数量动态与地球承载力 种群规模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分析

  43. 当0<x<x* 时,由于B(x)>D(x),所以dx/dt>0,从而x(t)单调增;当x>x*时,由于B(x)<D(x),所以dx/dt<0,从而x(t)单调减。 • 当种群规模由x*减少时,由于B>D,种群规模x将向x* 增长;当x超过x*时,由于B<D,种群规模x就会下降,这就导致种群的稳定。 • 平衡态x*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人类的不同发展时期,x*的值是不同的。

  44. 生态承载力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情况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可维系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可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承载力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情况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可维系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可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 1)密度制约调节 指人口种群密度过高时通过降低生育控制其数量。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调节方式。其途径有两种,一是计划生育,二是迁移。 • 2)环境制约调节 指由于环境过分恶劣或系统不稳定,系统内外的突然变化迫使种群进行数量调节。 • 3)阈值调节 指主要利用人类的智力与能动作用,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改造提高系统的承载力。

  45. 全球人口承载容量究竟有多大? • 有人计算地球植物的总生产量可养活7543亿人。但地球上的许多动植物人类并不能食用,据初步估计人类只能获得植物总产量的1% ,因此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亿人。 • 世界观察研究所从人口发展角度提出,全球人口容量应为60亿左右。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会议上,多数科学家认为110亿人口仍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的健康生活。 • 无论哪种方法估算,结果如何不同,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

  46. 四、人类种群的空间动态 • 1. 人口种群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向分布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北半球20∘~60∘的中纬度地区。 • (2)海-陆向分布 世界各大洲都表现出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越向内陆人口越稀的趋势。目前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居住在距海岸200 km以内的地区。 • (3)垂直分布 世界人口总的分布趋势是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世界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海拔1000m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

  47. 世界不同纬度的人口分布

  48. 2. 人类生态位 • 人类种群的生态位可定义为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与功能和人类在生物圈中的文化生态适应度。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生物圈中,只是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又是整个生物圈中的唯一能动性调控者。人类对地球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人类的生态位被人为地扩大,同时受到自然法则的约束。

  49.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如何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与自然协同共进,实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人类的群体生态位的问题。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如何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与自然协同共进,实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人类的群体生态位的问题。 • 人类已成为生物圈中的绝对优势种。作为社会来说,如何通过调节人的生态位,使其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而不是人与人的生态位重叠,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学问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