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2013 年 1 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评分细则

2013 年 1 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评分细则. 2013 年 1 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选择题评分细则. 1.B A 戛 jiá ;B 訾 zǐ ;C 框 kuànɡ 2.C A 晨-辰 ;B 汗 — 汉 ;C 练 — 炼,踪 — 终 3.C A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B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C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D 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语出 《 国语 · 吴语 》 ),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 4.D A 顿号改为逗号,主谓短语的并列。

ab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3 年 1 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评分细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3年1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评分细则

  2. 2013年1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选择题评分细则

  3. 1.B A戛jiá;B訾zǐ;C框kuànɡ 2.C A晨-辰;B汗—汉;C练—炼,踪—终 3.C A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B首当其冲: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C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D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语出《国语·吴语》),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

  4. 4.D A顿号改为逗号,主谓短语的并列。 B间接引用,引号内的后一个逗号应放在引号外面。 C“下端开了裂”后面应该是冒号。前后构成分总关系。 5. A B搭配不当。应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C语序不当。应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D成分残缺。应为“为开辟水上交通创造条件”。 6.C 事件顺序叙述错误。应为:然后周瑜想借机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孔明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接着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

  5. 7.B (答非所问,不是缺失的原因) 8.B (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曲”比“剧”更受文人欢迎的意思) 9.C A项构不成因果,也不是“所有剧种”; B项张冠李戴,“与昆曲普及化进程相伴随”的应该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 D项涉及到文章最后作者的观点,但作者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原文是设问句,并不是反问。

  6. 10.B (切:严厉) 11.C C以,介词,相当于“用”。 A第一个“者”的意思是“……的人”;第二个“者”助词,无意义。 B 而,连词。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并列。 D 于,介词。第一个“在……方面”,第二个表比较。) 12.C

  7. 2013年1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古诗文评分细则

  8.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评分要求 按关键词和大意给分 (关键词译出,而大意错误,酌情扣分)

  9. (1)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4分)(1)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4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联系上下文,调动知识储备,以直译为主,做到文从字顺。注意“宁”“获戾”“隳”“四方”等词。 答案:所以我宁可违抗皇上的旨意而获罪,也不忍心毁坏祖宗的成法,让天下的老百姓得以窥测陛下的深浅。 (“获戾”“隳”“四方”“窥”各1分) 得分点解析: 获戾:获罪、受到惩处、受到责罚、获刑 隳:毁坏、破坏、被毁坏 四方:天下人、东南西北的人、天下百姓 窥:窥测、偷窥

  10. 答题示例: 1.因此我宁愿抗旨获罪,不忍心祖宗建立的法律被毁坏,让天下人都窥测到陛下(能力)的深浅。(4分) 2.所以我宁可违背旨意获得罪名,也不忍心破坏祖宗成法,使得天下百姓私下议论陛下的是是非非。(3分) 3.所以他违抗旨意获得好处,不忍心从祖宗成法中受惠,而让四方能了解陛下能力的浅薄。(0分)

  11. (2)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4分)(2)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4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联系上下文,调动知识储备,以直译为主,做到文从字顺。注意“疾”“持法”“峭直”“构谗”“间”“出”等词。 答案:皇帝身边的大臣憎恨张思明执法严峻刚直,每天造谣离间,因而离开中枢出任工部尚书。 (“疾”“峭直”“构谗”“间”各1分) 得分点解析: 疾:厌恶、憎恨、嫉妒、妒忌、不喜欢、讨厌 峭直:严峻正直、 严厉耿直、严峻刚直、严正、公平严 明、执法公平为人公正 构谗:造谣、进谗言、编造谎言 间:离间、挑拨、制造矛盾

  12. 答题示例: 1.皇帝身边的臣子痛恨他执法刚正不阿,就每天制造谗言离间他们,(思明)被贬为工部尚书。(3分) 2.亲近的大臣嫉妒他执法公正直率,每天构思着从中间阻隔他们,张思明却升任为工部尚书。(2分) 3.接近的臣子快速用法规使他变得正直,白天被奸臣隔离,(晚上)就升为工部尚书。(0分)

  13. (3)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4分)(3)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4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联系上下文,调动知识储备,以直译为主,做到文从字顺。注意“贫者”“岁凶”“相挺”“为”“并行”等词。 答案:岭北戍边的士兵大多是贫困的人,由于年成不好,相继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张思明恩威并施,边境才得以安定。 (“岁凶”“相挺”“威惠并行”“乃”各1分) 得分点解析: 岁凶:年成不好、年成不吉祥、年成差(的时候) 相挺:相继铤而走险、相继挺身而出 威惠并行:恩威并施、威严和恩惠一同实施 乃:于是,就,才

  14. 答题示例: 1.岭北戍守的兵士大多数是贫穷的。有一年发大灾,他们集结在一起发动暴动,思明打压和恩惠一起实施,于是边关安定了。(3分) 2.岭北的戍士增加了贫困的人,年岁收成不好,丞相为求改变,想着圣明的君主能恩威并施,使边境安定下来。(2分) 3.岭北的兵士大多是贫穷的人,年内发生了凶险的事情,(他们)相互唆使去造反,张思明威严和恩惠同时施行,边境竟然安定下来了。(1分)

  15.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6. 韩淲词多写闲情逸致,此词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淲的本色之作。韩淲词多写闲情逸致,此词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淲的本色之作。 此词题“兰溪舟中”。兰溪,在浙江中部, 今称兰江,是钱塘江上游一段干流之名。再往下,依次称桐江、富春江、钱塘江,流经杭州入海。这条江流山水清绝,自古名闻遐迩。这是首山水词。朗诵这首词,不知不觉中将人带入了空江烟雨境界。朦胧的江面,朦胧的烟雨,还有朦胧的山色。词人之心,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读者之心,又何必不是这样呢?山水在词中,全然不是羁旅引役的背景,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视野不妨再放开些。词人境界,从传统的深院绣阕,歌舞楼榭,推向美好的大自然,便焕发出人与自然融合的神理。山水词不多有。这确确实实是韩淲词的独到之处。 “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一巾华发上溪船。”次句写出自己登舟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证以戴复古诗句“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又可知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下得兴致盎然。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

  17.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此一联,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上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此句与敦煌词《浣溪沙》“看山恰似走来迎”,有异曲同工之妙。下句写水容。橹破滩痕散——复圆。滩痕即滩上水文。溪则有滩,滩则有纹,纹呈圆形。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此句写滩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观之,则滩痕为动态。自其复圆以观之,则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与韩淲诗“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同一逸趣。亲切的观察,实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此一联,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上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此句与敦煌词《浣溪沙》“看山恰似走来迎”,有异曲同工之妙。下句写水容。橹破滩痕散——复圆。滩痕即滩上水文。溪则有滩,滩则有纹,纹呈圆形。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此句写滩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观之,则滩痕为动态。自其复圆以观之,则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与韩淲诗“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同一逸趣。亲切的观察,实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此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品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似乎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读此词,趣味甚多。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馀韵。

  18. (1)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的关键:熟悉并掌握有关表达技巧,并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表达技巧指的是对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除修辞手法之外的表现手法。 赏析类题目,答题一般要求包括手法技巧的分析、情感内容的概括两个方面。

  19. 答案: 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 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 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 (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补充答案: 对仗:这两句词用对仗的手法,工整对应,韵律感强。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包含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写借代不得分。

  20. 答题示例: 1. ①借代:将“帆”“橹”代指船,以部分代整体,表现出船的轻盈的特点; ②对偶: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结构清晰,韵律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2分) 2. ①拟人。上句“迎”字,将帆人格化,迎接来往山色,下句桨像顽皮的孩子不停地将水波打破,表达了作者喜悦轻松的心情。 ②以动衬静,动静相衬。来往的是船,却说是“山色来还去”,使景色富于动感,表现船行之快和诗人轻松的心情。(4分) 3. ①反衬。以船行的快速反衬出诗人落寞、伤感和依依不舍的心情。 ②拟人。“帆”的迎来送往,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诗人无人照顾的孤寂以及青春不再的伤感。(2分)

  21.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体现了江西命题的特点之一:回归教材。既需要对命题材料能准确分析,又要对教材内容熟悉。 题目要求“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所谓“表情达意”,即是针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不涉及手法技巧。 答题关键词: 情——情感,意——意思(内容)。

  22. 答案: 相同点: ①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 ②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2分) 不同点: ①韩词中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②李诗中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2分) 答案要点: 相同点:内容1分,情感1分。 不同点:答出因什么原因而愉悦各1分。

  23. 答题示例: 1. 同:均表现了诗人心中愉悦轻快的情感。 异:李诗表达了诗人被赦免后的喜悦和激动。 韩诗表达了诗人无忧无虑、热爱自然的洒脱和惬意。(3分) 2.相同点:都表达了船行之快。 不同点:韩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船行之快; 李诗用夸张手法表达。 (1分) 3.同:都写了船上之事。 异:前者写睡觉醒来发现钱塘已过,后者写轻舟在猿声哀啼中已过万重山。所见景物不同。 (0分) 4.本诗写诗人已满头白发,泛舟溪中,醒来时不再是当初钱塘时 英姿勃发的少年了,由此表达时光飞逝、往事不再的怅然。 李诗着重写舟速之快,水流之急,表达了归家的心切与解脱束缚后的轻松、愉悦之情。 (1分)

  24. 15.(8分,每空1分) (1)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2)连峰去天不盈尺    砯崖转石万壑雷 (3)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渔梁渡头争渡喧 余亦乘舟归鹿门 (5)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 的能力。平时积累中要注意落实重点字词(形近字、音近字、生僻字等)的书写。如本题中的“珮、砯、渔、喧、悱、隅”等,“夜月”的顺序,以及虚词“以、而、也、亦”等。 评分要求: ①每空少、漏、添1字扣,本空不得分; ②5小题全做的,按前四小题给分。

  25. 2013年1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现代文评分细则

  26. 16. 全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乡村?题目“渐行渐远的乡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 三类:记忆中的乡村 现实中的乡村 理想中的乡村 (3分) 情感:失落、怅惘; 眷念(依恋)、怀念 (各1分,共2分)

  27. 例1 写了两方面的乡村,一是理想的乡村,二是现代化都市的乡村。(2分) (少了“记忆中的乡村”) 表现了作者对于纯粹乡村隐退的惋惜,也表现作者无法追逐它的脚步、童年的经历已经尘封的叹息。(1分) (“惋惜”和“叹息”是一类,少了“怀念”)

  28. 例2 乡村的自然现象,历经数百年的老柳树,一些不知名的鸟儿。 乡村质朴的百姓,年轻女人笑着纳鞋底,农民的辛苦劳作。 (1分) 变化后的故乡失其本来色彩和韵味。 (1分) ④渐行渐远的乡村表达了作者哀伤、惋惜之情。 ( 少了“怀念” )(1分) (实为一个意思,故本答案共得 3分。)

  29. 例3 全文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纯粹的乡村和如今越来越城市化的乡村及理想中的乡村。“渐行渐远的乡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如今城市化般的乡村有着许多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过去的乡村的怀念之情。(5分)

  30. 17.文章第(5)段叙写青海湖有何作用?(6分)17.文章第(5)段叙写青海湖有何作用?(6分) 答案: 通过作者亲历,表现令人向往的牧场美景已不见,令人怀念的乡村生活已走远。 (内容)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渐行渐远的哀伤。 (感情) 从乡村影像巧妙地过渡到乡村情结,为下文对乡土情结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结构)

  31. 例1 有两个作用 从结构上看,与文章开头写纯粹乡村相照应,同时两次点题。(0分) (两点都没答到点子上。) 内容上看,作者把青海湖的这段写出来,可以更好更直接地表现无法寻找回忆中的乡村的无尽叹息。 (2分) (只是回答感情方面。)

  32. 例2 此段描写青海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乡村的描绘,引出下文对乡村的情结。(少了“铺垫”。1分) 内容上通过青海湖的寂静,反衬出我的哀伤,因乡村变化太大而无法寻找足迹。(只回答了感情。2分)

  33. 例3 结构上承上启下,更进一步阐述乡村的消失,并为下文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做铺垫。 通过青海湖以小衬大,突出乡村的质朴生活确实已是过去式。 升华主题,表达作者此行寻找的实质是因久违的乡村情结。 ④借此抒发作者对远去的乡村的怀念与悲愁。 (6分)

  34. 18.对马裕村的消失,“我”与书法家分别表现出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6分)18.对马裕村的消失,“我”与书法家分别表现出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6分) 答案: “我”的态度:否定(吃惊、遗憾、失落) (1分) 理由:失去了自然天成的美丽景观;(自然影像) (1分) 逝去了最简朴的原生态生活;(生活韵味) (1分) 乡村情结找不到根脉。(精神底蕴)(1分) 书法家态度:肯定(高兴、赞赏)(1分) 理由: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农民生活生产水平均有 提高。(1分)

  35. 例1 我的态度是农民就应该种地,乡村是一种文化,要让这种文化延续下去。(1分) 书法家的态度是那里在搞农场建设,农民都住进高楼了,书法家说话时还带了一点炫耀。(2分) (把态度和理由杂糅在一起,不明确。)

  36. 例2 马裕村的消失“我”很吃惊,书法家却很欣然,还带有一丝炫耀。理由是我很喜欢、怀念那种很纯粹的乡村形象,而书法家却更认同时代的改革与变迁。(4分)

  37. 例3 书法家:自豪、炫耀。理由:农村走向现代化、都市化,乡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惊讶、不解。理由:与理想的农村天差地别,无法寻找原生态生活回忆;理想的农村有自然天成的景观;我爱它,它是精神的寄托。(6分)

  38. 19.B、C

  39. 2013年1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语言综合运用评分细则

  40. 20. 为前进学校高二(1)班写一则校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15分) • 要求: (1)符合特定的情境,可以合理想象; (2)符合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要重点展示班级特色; (3)运用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4)不少于200字。

  41. 解读 内容上:重点展示班级特色,想象合理。 符合特定的“运 动会”场合。 语体特点:解说词的特点——整散交错、用词精炼、流畅完整。 修辞技巧:排比和引用手法的运用。

  42. 评分细则 不符合特定的情景,未能重点展示班级特色,扣5分。 未能体现解说词的文体特点,扣5分。 想象不合理,扣3分 缺少一种修辞手法或使用不恰当,扣3分。 少字,每20个扣1分。 错别字,一个扣1分。

  43. 不符合特定的情景 • 一、基本信息错误 • 例如: 1.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高三(9)班。 2.期待他们在今年的高考中直捣黄龙! • 二、整个段落与运动会入场毫无联系。

  44. 整个段落与运动会入场联系不够。 高二(1)班,非同一般。文者称霸,武者称王。嘹亮的口号声仿佛一道利剑划破长空,正如他们严谨的态度;朝气蓬勃的他们有着雄鹰一样坚定的目光;小草般坚忍不拔的劲头;军人般豪迈稳健的步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高二(1)班同学们的座右铭,他们将会向着高考奋战到底!(10分)

  45. 内容上:展示班级特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吧,向我们昂首走来的正是高二(1)班的同学们!他们斗志昂扬,满怀希望;怀抱梦想,热情如火。他们举着象征班级特色的“1”字型火把,迈着坚定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无一不展示着这群年轻人的激情和力量。……展示着班级火一样的魅力,火一样的热情,火一样的朝气——充满了正能量!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本次校运会上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加油!(15分)

  46. 未能重点展示班级特色 现在,入场的是高二(1)班,他们踏着朝阳;他们踩着希望,他们用稳健的步伐表达他们对胜利的渴望,他们用自信的笑容表达他们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用青春,用生命,用血液来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高二(1),我为你欢呼,为你呐喊,为你未来的成功而喜悦… …(8分)

  47. 未能体现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高二(1)班是个团结友爱的大集体,有时一位同学遇到困难会有一伙人帮助;有时蛮对傲视的挫折也不忘互相调侃;有时上课出现紧急情况总有人挺身而出。……高二(1)班的成绩也是一门不容忽视的特长,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各种活动,为班级争夺荣誉,加油吧,高二(1)班,相信你们是学校的骄傲。(8分)

  48. 想象合理 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两百年。此时,向我们走来的是高二(1)班方阵。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迎着和煦的阳光,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向全体师生展现了他们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高举红旗,象征热爱祖国之心;他们身披绿装,象征活力青春之气;他们手捧鲜花,象征对老师的感恩之情。青春怒放,朝气如阳,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在校运会上的好成绩吧!(15分)

  49. 想象不合理 • … …他们个个优秀,有打拳的,翻跟斗的,还有各式各样的。他们的学习也是十分优秀,我们前进学校的前十名总有一大半在我们高二(1)班的集体里。 … … (7分)

  50. 修辞不当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仇恨深”正是南昌第一声枪响,才有了红色革命。运动会朝我们走来… … 参赛队员具有“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在会场里,惊天动地;在学校里,也无可比拟;在他们心中,也无坚不摧。 为你们是明天的太阳,为你们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为你们是今天的主角!加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