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likes | 1.07k Views
话 说 长 垣. 作者:魏国民 时间: 2010.1.22. 让不了解长垣的人了解长垣 让长垣土著引以骄傲和自豪. 胸 怀 祖 国. 放 眼 河 南. 立 足 新 乡. 中国起重之乡 中国防腐之都 中国卫材之乡 中国厨师之乡. 看 我 长 垣. 县情概况
E N D
话 说 长 垣 作者:魏国民 时间:2010.1.22
让不了解长垣的人了解长垣 让长垣土著引以骄傲和自豪
中国起重之乡 中国防腐之都 中国卫材之乡 中国厨师之乡 看 我 长 垣
县情概况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新乡市,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西邻滑县,南与封丘毗连,北与滑县、濮阳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新(乡)菏(泽)铁路横亘东西,省道308线、213线穿越全境,济(源)东(明)、大(庆)广(州)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十”字交汇。全县国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辖6镇、8乡、4个办事处,人口80万。是“中国厨师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之乡”、“中国卫材之乡”“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县”、“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国家级卫生县城”。邮编453400,区号0373,牌照豫G。 “新乡市副中心城市”、“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中国创意城市50强“、”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县“
全县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现已形成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建筑、防腐、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特色产业,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商贸轻工、新城工业四个产业聚集区(园区)正在建设之中。起重机械行业全县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现已形成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建筑、防腐、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特色产业,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商贸轻工、新城工业四个产业聚集区(园区)正在建设之中。起重机械行业 拥有整机生产企业9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6家,卫华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25.6亿元。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50吨以下起重机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部分企业产品已成功打开国际市场,出口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2006年,该县承办了“中国重机协会桥式起重机分会全体会员大会”和“河南长垣起重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起重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卫华”商标、“矿源”商标和“飘安”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医疗器械行业 拥有79家生产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家,飘安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从业人员3万多人,产品达到30多个系列、600多个品种,正向高分子生物制品、Ⅲ类医疗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年销售产值35亿元。
防腐业 拥有国家一级资质企业10家,二级资质企业14家,施工范围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走出国门,打入沙特、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8万余人。2005年11月份,第三届国际防腐蚀控制大会在我县召开。
建筑业 拥有40多家企业,其中,房屋建筑总承包一级企业2家,劳务分包一级企业4家,房屋建筑总承包二级企业4家,水利水电总承包二级企业3家,公路、电力安装、起重设备安装等建设安装企业17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该县新蒲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企业作为主要施工单位承建了国家大剧院、奥运主场馆“鸟巢”工程等重点国家工程的建设,并获得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
绿色食品和苗木花卉产业 全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国家认证面积66万亩,其中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红提葡萄1.3万亩。涉农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长远集团),省级龙头企业3家(飘安、金鑫、大方)。经国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52个。亿隆农林生态园被命名为“河南省高科技林业示范园区”,宏力万亩红提葡萄园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特色红提葡萄种植基地”。2003年4月份,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市场通道建设研讨会在我县召开。
烹饪业 全县有专业厨师2.3万人,其中,在国外从厨者200多人。现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教学设施最先进的河南省博大烹饪学校,每年可培养厨师、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3000多人。2004年9月,我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长垣)厨师之乡国际美食节活动。以长垣烹饪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长垣》正在热播之中。
长垣烹饪 长垣烹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举世闻名。它源于春秋,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更辉煌于现代。早在11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五大体系,主要工艺以炸、熘、煎、炒、蒸、煮、烙、烤为主。在漫长的烹饪历史上独树一帜,以厨师众多、技艺精湛著称于世,名厨大师之多,居全国之冠。据统计,目前长垣从事烹饪工作的专业厨师达2.3万人,其中国外1000余人,遍及46个国家和地区。有国家级烹饪大师4人,省级烹饪大师16人。年实现劳务收入亿元以上,烹饪业已经成为长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3年2月,时任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张世尧为长垣题写了“中国烹饪博大精深,厨乡长垣尽展风采”的颂词。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发文命名长垣为首家“中国厨师之乡”,并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授牌仪式。
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民间早有“长垣村妇,赛国之厨”之俗语。自明清有史记载以来,长垣厨师之众更是到极致。许多的王府侯爵、官僚商贾、文人学士大都喜欢选用长垣厨师司厨。明万历31年,长垣有人口13130户,几乎家家都有在外从厨和学艺之人。清光绪年间,长垣人口30万左右,其中在外事厨者近达25000人。有文记载的光绪皇帝的御厨王蓬州,慈禧太后的面点师李成文,清官大内御膳房厨师牛清连,宣统皇帝的御厨宋登科,黎元洪的专厨赵进业,袁世凯的专厨翟河田、付长山,李鸿章的专厨陈发科,鹿仲麟的专厨王宗武,民国时期张学良的专厨乔久禄,冯玉祥的专厨王锡云,闫锡山的专厨左保德,韩复榘的专厨王景云,杜月笙的家厨李瑞聚,热河督军司令姜桂题的专厨王景春,毅军司令米振标的专厨尹进才等,均是长垣人。
三善之地 • 黄河岸边的河南省长垣县,古时称蒲。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治蒲三年,政绩卓越。 • 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长垣,看到长垣的巨大变化,他高兴的三称其善。孔子说:“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正以信,故民尽力;入其邑,墉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民不偷;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 • 从此以后,子路治蒲的故事被广为传颂,长垣县“三善之地”的美称也被流传至今。
名胜古迹 • 一、长垣县最早的文化遗存,是丁栾乡浮丘店遗址,距今约6500年,属于新石器母系氏族社会。 • 二、长垣县历史最久的城池是蒲城(今治),有实物证明在四千年前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 三、长垣境内最高处为樊相乡青岗,是自然堆积与人工修筑而成,底部为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址。 • 四、长垣有记载的古墓是夏朝少康墓,许慎《说文解字》载:“少康,杜康也,葬长垣。” • 五、长垣人工开挖最早的水渠是“文明渠”,于春秋子路治蒲时,带领民众开挖。 • 六、长垣境内发现最早的古战场遗址,是丁栾乡大岗村《桂陵之战》遗址,距今二千五百年,出土有武器和墓葬。 • 七、长垣最大最早的古建筑群,是满村乡“学堂岗圣庙”,始建于汉代,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
小冈遗址 小冈遗址,位于长垣县城东北4公里的满村乡小冈村北400米。1978年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6400 平方米。遗址北高南低,中心高出地面 3米。文化层较厚,中心钻探 5米不到底。灰土露于地面,陶片标本有瓮、罐、盆、鬲、豆、壶等。纹饰有绳纹、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等,陶色多为灰陶。文化性质为新石器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文化遗存。与小岗遗址同类型的还有苏坟、大冈、宜丘、青岗、耿村等文化遗址。
王永光墓 • 位于城东南的孟岗乡王楼村东北,距城 4 公里。墓冢高约3米,墓前立一巨碑,并有碑楼,上书“明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王永光之墓”,并产有县保文物单位石质标志牌一块。王永光,字有孚,号射斗,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曾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他历经 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著有《冰玉堂集》。王永光在明末三案中及魏忠贤逆党中有一定牵连,固在明史中没列正传,可见王永光在明末历史中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王永光墓志铭现收藏于县文管所。
郭寨观音石刻造像 位于县城东3公里的孟岗乡郭寨村中,1986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共有11尊,计有观音、罗汉、关羽、周仓、关平、土地、财神等。其中观音造像,骑一怪兽、面容慈祥、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刻精细,细条流畅,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石刻艺术才能,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艺术精品。造像北部有“万历四十年七月初一立”字样。
桂陵之战遗址 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前353年) 战争双方:齐(主将田忌、军师孙膑) 魏(主将庞涓)位于长垣县城北15公里的张三寨乡大罡村附近,1977年文物普查时,在大罡村周围发现数百个排列整齐的战国将士墓葬,墓葬为单人室砖墓。且出土有铜镞、铜矛、铜带钩等战国器物,这为桂陵战场的确址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古书《水经注疏》和《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史》等对此均有标注。
宋 槐 位于县城中心街原县政府院内,槐树为宋代所植。相传民族英雄岳飞曾于此栓过马,故又称“系马槐”。槐树高约10余米,树干高3米,粗3围有余,村龄1000余年,是长垣古老文明的象征,树干中部已空,但仍枝叶茂盛。
关 龙 逄 墓 关龙逄,长垣恼里镇龙相村人,夏桀时大夫,曾执相位,忠贞赤诚。其墓与祠位于龙相村东,清时尚有墓及祠,后毁于洪水。关龙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旧时在县城南关建有“双忠祠”,以祭祀关龙逄和比干,其像前有龙相人掘地所得石刻,上书“一片忠肝”。
李化龙墓 李化龙,长垣县满村乡老李庄人,明代兵部尚书。其墓位于长垣县城南5公里的傅堤村西南300米处,墓冢高大。墓东南方500米处,有其父李栋墓,墓前皆有规模宏大的石牌坊、石翁仲、石像等石刻。现存李栋墓前石马一村,1985年3月出土,马高1.70米,长2.25米,宽0.6米,与真马大小接近,雕工精细,是珍贵的明代石刻艺术品。
孔夫子讲学处—学堂岗圣庙 学堂岗圣庙,位于长垣县城北 5 公里的满材乡学堂岗村东,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 名胜志 》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四弟子(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 ) 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后人在岗上建庙,以作纪念。该庙始建于汉,唐、宋渐盛,元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 1459 )重建,经明、清两代十数次增修,逐渐成为豫北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有: 棂星门、大成殿、古坛亭、“ 春风、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现存杏坛亭、杏坛亭、杏坛碑亭和明、清碑刻6通。
长垣最大最早的古建筑群,是满村乡“学堂岗圣庙”,始建于汉代,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长垣最大最早的古建筑群,是满村乡“学堂岗圣庙”,始建于汉代,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
蘧伯玉墓 蘧伯玉墓和祠在长垣邵寨村南,古蒲“四致八景”中“南蘧公”即指此。蘧伯玉,春秋末期蒲邑(今长垣县孟岗乡伯玉村)人,春秋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为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墓汉时已成规模,时代后多次修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余墓冢。今重新修建蘧公祠,雕塑了一尊雄伟高大的汉白玉立像,塑像后,有明代碑石两道。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东汉才女 班昭的《东征赋》(片段) 班昭之子曹成,曾为长垣长(县令)。公元113年正月,班昭随其子到长垣就职。进入长垣之后,她想起了历史先贤们在这里的故事,遂有此赋。 原文: 遂进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边。 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 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 怅容与而久驻兮,忘日夕而将昏。 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惕觉寤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 卫人嘉其勇义兮,讫于今而称云。 蘧{qu}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 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
译文:沿路前进走不了多久, 就到了平丘县的北城边。 进入名胜的匡郭之地忍不住思绪遥远, 当年孔夫子遭受围困的情景如在眼前。 那是个怎样衰乱的世道啊! 难怪会有圣人被围困的事件。 我久久地在站在那里惆怅徘徊, 直到暮色降临而忘记回返。 到了长桓县的地界, 顺道察访居住在郊外的农民。 目睹了蒲城县的古迹废墟, 那里早已是荆棘丛生、灌木弥漫。 我忧伤的向身边的人请教再三, 思慕着子路当年的威望和神灵。 卫国人都传颂他的勇敢和义气, 到如今还无不称道颂赞。 蒲城东南是贤能的蘧瑗的家乡, 那里的老百姓也尊重他的坟地。
先贤仲夫子子路 位于长新北线旁
长垣县最早的文化遗存,是丁栾乡浮丘店遗址,距今约6500年,属于新石器母系氏族社会长垣县最早的文化遗存,是丁栾乡浮丘店遗址,距今约6500年,属于新石器母系氏族社会
亚洲最长的铁路大桥——长东黄河大桥 在河南长垣和山东东明间,新兖铁路跨越黄河的大桥。长10283米。1985年建成。是中国和亚洲最长的铁路桥。
长垣四致八景歌 “四致八景,出在蒲城,北杏坛,南蘧公,子路坟,府君厅,毛家潭有个秋月明。尊经阁琉璃井,北门里玉芽生,玄帝庙上灵芝草,白衣阁上金小虫,铜钟石鼓按时响,双头石鱼水上行,金马驹,卫王城,桧楷二树甚有名,圣人琴自己鸣,关夫子勒马听琴声,我说这话你不信,你看那竹林寺有影无踪”。 长垣四致八景 杏坛琴韵蘧祠书声仲墓朝霞烂柯古风竹林烟雨毛潭秋月青岗夕照淘北渔歌
明朝长垣七尚书 据《明史》和《长垣县志》记载:明嘉靖至崇祯的百余年间,长垣先后名登金榜进士及第的官员就有38人,他们有的联袂入阁;有的为“六部”要员;有的统重兵以戍边;有的施仁政于地方。曾有“大明长垣七尚书”之誉。 兵部尚书李化龙(1554年-1611年),字于田,明万历二年进士。初授嵩县知县,后累官南京工部主事,河南提学,太仆通政,右俭御史,湖、广、川、贵四省总督,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晚年因官显功殊,朝廷特加封柱国光禄寺大夫,少傅兼太子太保。卒于官,谥襄毅,加赠太师,赐葬长垣祖茔,在长垣城东街建有李化龙祠堂及“文治武功”坊,牌坊西侧丈余的石柱上镌刻着时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颂联:“掀天揭地功业,长江大河文章。” 李化龙一生为官清廉,治世有方,政绩卓著,战功显赫。曾多次受到朝廷嘉奖。他的著述有《抚辽疏》、《平播全书》、《邦政条例》、《于田诗集》等。这些著作对了解和研究晚明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及李化龙生平,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吏部尚书崔景荣(1566年-1631年),字子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初授平阳府推官,后累官四省巡抚,平播监军,宁夏巡抚,兵部右侍郎,右俭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吏部尚书崔景荣(1566年-1631年),字子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初授平阳府推官,后累官四省巡抚,平播监军,宁夏巡抚,兵部右侍郎,右俭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崔景荣一生为官廉洁,刚直不阿,特别是在天启四年升为吏部尚书后,不畏阉党权势,多次回绝魏忠贤的宴请与拉拢,并在官吏设置与任用等方面同魏党进行斗争。他终因庇护东林党而被夺职遂辞朝还乡。直到崇祯改元,魏党垮台,方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
吏部尚书王永光(1560年-1638年),字有孚,明万历二十一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累官吏部主事,右俭都御史,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王永光在朝为官50余年,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在王氏祠堂中,有崇祯帝御赐的“四朝元老”的朱红匾额。吏部尚书王永光(1560年-1638年),字有孚,明万历二十一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累官吏部主事,右俭都御史,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王永光在朝为官50余年,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在王氏祠堂中,有崇祯帝御赐的“四朝元老”的朱红匾额。 除以上三位尚书外,其余四人均为侍郎。他们是明天顺六年进士工部左侍郎胡睿;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南京户部右侍郎胡锭,胡锭为胡睿之子,因此人称胡氏父子双侍郎;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吏部左侍郎许宗礼;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兵部左侍郎王家祯。“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几百年来,这句脍炙人口的美谈,伴着所谓七尚书的故事在长垣民间一直广为流传。
长垣民间传说——铁劈柴的故事 据说,顿氏十二世祖顿权,字右衡,清雍正已卯年任举人,癸丑年进士,后提任云南保山县知县,后升缅宁通判,因为官清正,御赐“铁劈柴”。 还有一说是顿权在云南开采大理石时邂逅得来的。 铁劈柴为三块,用石匣格离存放,农历二月十九会本来是个亮宝会,该宝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流传全县,尽人皆知。 顿家当时家业富贵,土地数百顷,仆人成群,经常用铁劈柴点火,一个冬天正在屋里取暖,一个使女不小心把污水洒到了上面,宝物被污水泼灭以后,就再也不会着了。 还有一说是:1928年杂牌部队孙殿英部下有一个营长,叫刘黑七的人,带着他的全营人马驻扎在顿家的院内,在其前院东楼中间驻的士兵,七天连续死了七个人,从而引起了刘黑七的高度警惕,到了晚上他亲自在哪看着,到了12点时,看见西楼门前有一身穿孝衣的女子披头散发跪着在此涕哭,刘当即对准开了一枪,只见一溜白烟窜入西楼北头一间就不见了,刘很觉奇怪,认为这不是一般人,而是银影,引我寻宝,即派兵挖地,掀开地板砖,挖地三尺,发现又是一层地板,接着掀开后,下面有一口铁锅口朝下盖着一个大鱼缸,刘把这缸东西挖出来以后,天一明就带领人马走了,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据说里面就有“铁劈柴”。当时顿保真才14岁,亲眼看到顿采楼院里被挖了一个九尺深的大坑。
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是长垣县一年一度的例古会,俗称二月十九会。时逢会期,戏台高搭,商贾云集,连会五天,热闹异常。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是长垣县一年一度的例古会,俗称二月十九会。时逢会期,戏台高搭,商贾云集,连会五天,热闹异常。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在二月十九会上,备爱青睐的当是亮宝活动。据史料记载,自三国毛玠始,特别是明朝中晚期,长垣一度名宦荟萃,势煊朝野。曾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之美谈。而这些达官显贵与家族后裔以及富豪乡绅,为炫耀其权势和富有,便在二月十九会上搭起亮宝棚,将各自的传家之宝或稀世珍奇,展示与众。因此,二月十九会亦称“亮宝会”。
自明清以来,在历次亮宝会上,最引人入胜的当属东街老顿家的“铁劈柴”。铁劈柴是三块深褐色的条形生铁。据传,这三块形似劈柴的生铁碰在一起,顿时火苗跳动,生铁通红,如抽去一根,便火灭热退,自不燃烧,实为奇特,堪称为宝。因此,顿家的铁劈柴在亮宝会上年年夺魁。后人又将其写入“蒲城四治”《四致八景》歌中。即流传至今的铁劈柴对头烘。可惜的是民国初年,随着南蛮盗宝活动之猖獗,铁劈柴被盗无存,至今遗为憾事。 据考证,铁劈柴确有其物,也的确是顿家的传家之宝。但不是象传说的那样神奇。按照科学的解释,这三块“铁劈柴”实际上是三块含磷量极高且含有碳、锰、酸钾等多种元素的生铁矿石拢到一起,便发热激火的化学反应。这在冶金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此现象无从解释,因此才称之为宝,而且延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