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05k Views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特点解析 刘 坚 沈白榆. 例 1. 难. 初一 《 语文 》 第一册 《〈 诗经 〉 三首 》 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在 《 关雎 》 、 《 蒹葭 》 、 《 君子于役 》 三首诗下面标出 叠字 、 叠韵词 、 双声词 、押韵字; 要求学生从 《 木兰诗 》 中分别找出运用了 起兴、回答、比喻、夸张、象声、顶真、对偶、复叠铺排 等手法的诗句。. 例 2. 三年级复习题. 什么叫图例?. 在平面图上,通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际的景物,各种符号代表什么,要在旁边加以说明,这叫做图例。.
E N D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特点解析 刘 坚 沈白榆
例1 难 初一《语文》第一册 • 《〈诗经〉三首》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在《关雎》、《蒹葭》、《君子于役》三首诗下面标出叠字、叠韵词、双声词、押韵字; • 要求学生从《木兰诗》中分别找出运用了起兴、回答、比喻、夸张、象声、顶真、对偶、复叠铺排等手法的诗句。
例2 三年级复习题 • 什么叫图例? 在平面图上,通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际的景物,各种符号代表什么,要在旁边加以说明,这叫做图例。 正式比赛的体操叫 ,比赛可分为 、 和 三类。 竞技体操 个人单项赛 个人全能赛 团体赛
难 例3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按计划工作2天后,又增加了生产60个的任务,如果要在计划期限内完成,功效必须提高15%,原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 某小学六年级数学测验 答案: 60 5 ( 1 + 15% ) -( 7-2 )
例4 繁 一则语文中考试题 1. 与《故乡》语句顺序完全相同的是: (1)我想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3)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4)我在朦胧中 (5)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这正如地上的路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8)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A.(1)(7)(6)(2)(5)(4)(8)(3) B.(1)(6)(7)(5)(2)(4)(8)(3) C.(4)(3)(8)(1)(6)(7)(5)(2) D.(4)(3)(8)(1)(7)(6)(2)(5)
例5 偏 中考《政治》试题 一、填空 • 1999年5月1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园,这次博览会有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 • 1999年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首都 万军民参加庆典。
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问 题 优 势 知识 技能 解题能力 勤奋与刻苦 实践能力 创造性 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 人生观与价值观
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 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 • 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 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血脉相连 •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 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新课程的研制过程 • 1999年1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立,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 • 2000年1月,部分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2000年1月,向社会各界公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概览”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办法。
2000年4月至6月,在两次初审的基础上, 组成了以柳斌同志为主任委员、院士以及其他著名学者参加的项目复审委员会,对全部项目逐一审查,最终确定了首批34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 2000年7月, 200多名专家参加的课程标 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韦钰副部长在项目 启动会上作了“学习的科学”学术报告。经 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形成各学科课程标准 的初稿。
2000年8月,根据至立部长要求集中力量编 好教材的指示,正式启动教材编写工作。 • 2000年10月,至立部长、王湛副部长听取了 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工作进展汇报。
2001年2月至4月间,以各种形式多次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2001年2月至4月间,以各种形式多次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教育界内部 ※学术界 ※企业界 ※ 九三学社中央 • 2001年5月23日至24日,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会”,邀请了近百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10多名院士) 、特级教师,对18个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
2001年年初,在各地自愿申报、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确立了26个省(市)的36个县(区)作为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2001年年初,在各地自愿申报、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确立了26个省(市)的36个县(区)作为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 • 2001年秋季有1年级20万余名学生、3年级8万余名学生、7年级10万余名学生使用部分学科的新教材。
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 • 均衡设置课程 •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 • 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 •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 •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 • 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 注重学生经验 加强学科渗透 • 设置综合课程 •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 • 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 • 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有关说明 •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 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 一至六年级开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 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自然组成部分是《标准》的突出特点。
课程目标 案例:科学标准(7—9年级) 科学探究 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
课程目标 案例:数学标准(1—9年级) 知识与技能 数学素养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生物 化学 • 科学探究 •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生物与环境 •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生物圈中的人 •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 生物的多样性 • 生物技术 • 健康地生活 • 科学探究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化学与社会发展
历史与社会(一) •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 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 中国历史与文化 • 世界历史与文化 • 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
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结果性目标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标准》的附录部分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标准》的附录部分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特点之一: •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案例: •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 •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 •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标准)。
特点之二: • 突破学科中心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案例: •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标准) •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标准) •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标准)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标准)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标准) • 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标准) • 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标准)
特点之三: • 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案例: •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生物标准) •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标准) • 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家务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标准)
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数学标准)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数学标准) • 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数学标准) •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标准)
特点之四: • 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各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 成长记录; • 测验与考试; • 答辩; •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 集体评议; • ………………
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化学标准案例 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可收录的重要资料包括: • 作业的样本; • 自我小结; • 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 • 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 • 他人评价结论; • 自我评价结果等。
案例:通过下列活动,考察学生的体验: • 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 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特点之五: • 《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案例: • 语文标准: • 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 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 •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 • 数学标准: • 1~3年级——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 有从报刊等媒体获取数据的体验; • 4~6年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估算习惯, •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