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890 Views
人類安樂死. 指導老師:張婷玥 老師 498b0034 王怡文 498b0035 柯佳維 498b0080 翁宜筠 498b0085 吳嘉婷 498b0086 陳芝瑩 498b0097 謝政旭. 爭議性的話題. 何謂「安樂死」?. 引序. 一直以來,安樂死的話題不斷的發燒及延續,合法的是與否,也一直是個很受爭議性的議題 「人的性命是神聖的、不可侵犯的,安樂死這概念是不道德的,與人道主義相差很遠。」然而也有人持相反意見。 安樂死已 經成為人類文明根深蒂固的認知,因此凡是涉及人類生命的議題,經常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E N D
人類安樂死 指導老師:張婷玥 老師 498b0034 王怡文 498b0035 柯佳維 498b0080 翁宜筠 498b0085 吳嘉婷 498b0086 陳芝瑩 498b0097 謝政旭
爭議性的話題 • 何謂「安樂死」?
引序 • 一直以來,安樂死的話題不斷的發燒及延續,合法的是與否,也一直是個很受爭議性的議題 • 「人的性命是神聖的、不可侵犯的,安樂死這概念是不道德的,與人道主義相差很遠。」然而也有人持相反意見。 • 安樂死已經成為人類文明根深蒂固的認知,因此凡是涉及人類生命的議題,經常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 我們之所以會選擇這個議題,是想要對安樂死有更進一步的探討與想法。
安樂死的定義 • 「安樂死」一詞源自希臘文 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兩字所組成 • 原意為「好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韋氏字典(Webster‘sDictionary)給它定義為「安靜而容易的死亡」或「引致安靜容易死亡的舉動」,現指有意引致一個人的死亡作為提供他的醫療的一部份,有時也譯作「無痛苦致死術」。
各國態度 • 合法化 • 例一:瑞士 • 協助自殺-1941年,可合法替外國人安樂死的國家瑞士,以壓倒性公投通過繼續支持安樂死,以及協助赴當地的外國人安樂死。贊成者表示,公投結果顯示瑞士人認同「生命終點的自決權」。
例二:荷蘭 安樂死在荷蘭合法化已經十年,但尋求安樂死的人數只是稍微成長,沒有激增。 英國醫學雜誌「刺絡針」表示,荷蘭2002年把安樂死合法化。在2010年,荷蘭死亡人數中,百分之2.8是安樂死;而在1995到2005年之間,荷蘭死亡人口中,其中百分之1.7採取安樂死。 根據荷蘭法律,一個人如果罹患絕症,遭受無法承受的痛苦,就可以要求安樂死。 ▲
不合法化 • 例一:台灣 我國刑法認為「自殺」並沒有罪,但「加工自殺」則有處罰規定,即便受到當事人囑託或同意,無論是家屬或醫生,安樂死都違反了刑法第二七五條「加工自殺罪」,將處以一到七年的有期徒刑。
例二:法國 安樂死在法國尚未合法,但二○○五年四月十二日通過新法,就生命終期問題做出最後定奪,拒絕立法安樂死,但制訂了「放任死亡」權,允許停止治療或拒絕鍥而不捨的頑固治療。法案給「任由死亡」的權利開了路,但「不是以主動的方式—譬如做致死注射—造成死亡」。 在法國,「主動安樂死」甚至構成謀殺罪,但「被動安樂死」只被視為「放棄治療」。
安樂死條件 • 以荷蘭為例: • 必須是在病人承受無法忍受的痛苦的情況下 • 病人必須是意識清楚的 • 病人必須出於自願 • 必須給予病人足夠的時間思考是否接受安樂死 • 必須在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的情況下 • 病人的死亡不能對其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 必須有一人以上參與決定 • 只有醫師可以執行安樂死 • 「死亡」必須是最佳的處置方式
荷蘭安樂死案例 • 第一例合法安樂死 荷蘭下院通過安樂死合法的第二天,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市民托萊爾的母親、71歲的迪莉亞實現了她自己的夢想——被實施安樂死,成為荷蘭合法安樂死第一人。 迪莉亞老太太是一位非常開明的退休教師,幾年前她得了不治之症,已經病入膏肓。幾個月前,她就提請醫生給她實施安樂死,以減輕自己的痛苦,並且已經獲得了兩位主治醫生的同意。一開始,托萊爾堅決不同意,但是迪莉亞老太太説,如果不尊重她的意願,就是對她最大的傷害和不孝,因為她每天都要經受痛魔的折磨。拗不過老母親的強求,他在與姐妹們商量之後,托萊爾決定同意。 當天上午10時,牧師、醫生及眾多親朋好友來到老太太房間。托萊爾淌著眼淚,關上燈,同時點起蠟燭,播放了她母親愛聽的音樂,醫生則用他顫抖的手給老太太注射了致命的藥物,一會兒,老太太走了,但她是在輕鬆的氛圍而不是病痛的記憶中離去,是含笑走的……
台灣安樂死條件 • 目前在台灣是不合法的,但國外已有國家合法同意安樂死. • 條件:最常見是病人已在病房中受病魔折磨許久,家屬不忍病人繼續受病痛折磨,於是自願讓病人平靜的過世. • 不可以.這點是很矛盾的.生命是病人的,但是卻必須尊重給予病人生命的家屬,所以即使病人同意,只要家屬不同意即不可. ◎這問題目前仍有爭議.但,只要病人不同意即不可以,所以安樂死必須病人與家屬同時同意才可以執行,並且家屬需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避免日後發生醫療糾紛.
台灣安樂死案例 • 台灣》王曉民遭車撞成植物人 家人不離不棄 王雲雷、趙錫念夫婦生前,日日夜夜守候在愛女王曉民身旁,總盼望她有醒過來的一天,但夫婦倆都等不到這一天,先後抱憾以終。 王曉民於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七日上學途中,被後方疾駛而來的計程車撞成重傷,隨後被判定為植物人,當時年僅十七歲。一九八二年開始,王曉民之母趙錫念就不停地向政府陳情,期望讓王曉民安樂死,但屢次陳情都無回音。 ▲
一九九六年趙錫念因胃癌過世,王曉民的三位妹妹在母親走後答應父親王雲雷,若父親比曉民早走,妹妹們將代為照顧。一九九九年,王雲雷撒手人寰,三位妹妹對姊姊不離不棄。二00四年,王家人將王曉民送到醫療機構靜養,並雇用兩名菲傭協助醫護人員代為照顧。「大姊活得很辛苦,也很殘酷。」王曉民的三妹王曉義談起姊姊王曉民,忍不住哽咽說:「我們不要再看到她那麼可憐,希望大家把她忘掉」。一九九六年趙錫念因胃癌過世,王曉民的三位妹妹在母親走後答應父親王雲雷,若父親比曉民早走,妹妹們將代為照顧。一九九九年,王雲雷撒手人寰,三位妹妹對姊姊不離不棄。二00四年,王家人將王曉民送到醫療機構靜養,並雇用兩名菲傭協助醫護人員代為照顧。「大姊活得很辛苦,也很殘酷。」王曉民的三妹王曉義談起姊姊王曉民,忍不住哽咽說:「我們不要再看到她那麼可憐,希望大家把她忘掉」。
總結 • 安樂死是一種因社會進步所形成結束病患痛苦的方法。 • 大部分的醫生不是反對就是相當的保守。 •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說人是一種向死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在本質上是不斷朝向「死」的「生」。 • 「未知生,焉知死」,人對死亡的看法,會影響到他對生命的態度。人生好比某種旅程,死亡則是一個終點,對終點一無所知,就彷彿旅人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因而無法決定現時的行程與方向。有關生命終點的一切知識或信念,會影響每個人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這就是《大學》論述至善時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
心得 • 安樂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所以想法因人而異,安樂死對於我們這組來說,我們表示贊同合法化,因為安樂死可以幫助病人脫離痛苦,獲得重生,生命誠可貴,珍惜活著的每分每秒並且珍惜身邊的人,死亡乃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任何人都逃不了!
文獻參考 • http://tw.myblog.yahoo.com/euthanasia110/article?mid=24 • http://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euthanas01.html • http://www.hs.ntnu.edu.tw/~citizen/student/1165-4.pps • http://www.appledaily.com.tw/mobile/article/issueid/20110517/artid/33392818/appname/twapple/secid/7 • http://big5.huaxia.com/xw/hwwz/00175616.html • http://wjm58603.myweb.hinet.net/work3.htm •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3123 • http://libserver2.nh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618110-165055 • http://www.epochtimes.com/b5/5/3/21/n859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