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499 Views
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 、理清说明顺序 3 、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4 、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1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 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的文章称为 事物说明文 。如: 《 晋祠 》 2 、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文章称为 事理说明文 。 《 城市景观花卉装饰 》.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1 、从标题入手把握说明对象。如 《 苏州园林 》《 晋祠 》 等。 2 、逐段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特别要把握文章首尾段).
E N D
学习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 3、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4、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 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的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如:《晋祠》 2、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城市景观花卉装饰》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1、从标题入手把握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晋祠》等。 2、逐段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特别要把握文章首尾段) 注意:不要将文章局部的说明对 象当做全文的说明对象。
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一般来说,介绍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多介绍外部特征;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多从事物的内在特征进行说明。 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注意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找出每段的关键句) 2、文中没有明显概括事物特征的中心句,需要逐段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的特征。
阅读《深层海水利用》完成习题一: 1、从全文看,深层海水具有、、 和特征。 2、 人类可以如何利用深层海水? 营养丰富 能涌升海面 病菌极少 1)利用深层海水,发展海洋渔业。 2)利用深层海水,开发“绿色药品”。 3)利用深层海水,生产美味食品。 4)利用深层海水,开发新一代化妆用品。
理清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 2、时间顺序是指以时间变化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表示时间或时间变化的标志性词语。
3、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3、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一般对具体事物的介绍,多以此为序。(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等)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及表示方位变化的词语。 逻辑 习题二:例文采用了 说明顺序。
注意: 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问段落能不能调换前后顺序? 解题思路: 1、表态,分析两段文字各写了什么内容。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两个段落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3、分析上下文有无与这两个段落相互照应的词句。 如果两个段落在全文中属于并列关系,无主次、先后之分,并且与上下文并无相照应的词句,则可以互换,除此之外,一般都不能互换位置。
初中阶段重点掌握的四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即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列数字: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 3、作比较: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或影响等)。4、列图表:即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阅读例文,完成第三题。 从文中找出一例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简要分析作用。 例句:。 作用:。 特别注意: 一般而言,有关说明方法作用的答案往往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现成的句子,只是有的能在本段中找到,说明段落中的某句话或段落中心句,有的要从相邻的段落中找到。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由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决定的。与记叙文、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相比,更强调准确性。一般中考常见题型是考查修饰性和限制性的词语。
题型1:问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题思路:1)解释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2)结合文本分析该词语在文 中的具体作用 3)这次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题型2:能否去掉这个词语? 解题思路:1)表态(不能) 2)解释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3)如果删除该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与实际不符) 4)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题型3:能否用另一个词语替换? 解题思路:1)表态(不能) 2)分别对原词和替换词语的意思做简单的解释 3)结合文本分析替换词语后句意发生了什么变化(与实际不符) 4)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性
阅读例文完成第四题: “深层海水还是一种几乎没有被污染的水,病菌极少。”中“几乎”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表明不完全肯定,如果去掉“几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深层海水是一种没有被污染的水。”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几乎”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