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18 Views
怎样进行高三 第一轮复习. 怎样进行高三 第一轮复习.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培荣. 复习的功能. ( 1 )观念转变性的内容不讲了。. 1 、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 2 )学生不一定再要重新体验。. 4. F. v. B. B. . I. 复习的功能. 2 、知识、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 7. 复习的功能. 2 、知识、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 1 、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3 、能力的提高。. 复习的安排:. 第一轮复习:基础复习.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 9. 第一轮:基础复习.
E N D
怎样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 怎样进行高三 第一轮复习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培荣
复习的功能 (1)观念转变性的内容不讲了。 1、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2)学生不一定再要重新体验。 4
F v B B I 复习的功能 2、知识、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 7
复习的功能 2、知识、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 1、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3、能力的提高。 复习的安排: 第一轮复习:基础复习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 9
第一轮:基础复习 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载体是典型题。 要求是要落实。 10
一、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 (一)认真分析各知识点的层次(教学目标) 1.有的老师第一轮复习讲的很少,然后就一张张地做卷子,做了发现问题再讲, 2.有些教师是挑一些好题、难题来讲, 3.有些老师是凭自己的经验,觉得这一知识点大致应讲些什么 14
先回忆上节复习内容——功的定义,并指出变力做功的三种计算方法——用平均力代替、无限分割、用Pt。先回忆上节复习内容——功的定义,并指出变力做功的三种计算方法——用平均力代替、无限分割、用Pt。 例:某市重点中学理科班—动能定理第一课时 一.基本概念:能量——物体做功本领的大小。 功——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动能:mv2/2,思考:为什么是1/2?然后由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推导出动能的表达式。 详细说明动能与参考系有关。 17
1.功、动能变化和速度变化关系的选择题。 2.用同样的水平恒力拉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相同距离,物体获得的动能大小的比较。 3.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转台上离轴r处,物体与盘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盘由静止开始加速转动,到刚要相对滑动的过程中盘对物体做的功。 4.空气阻力为物体重的0.1倍,物体静止起由高为H处下落,与地面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求物体到停下止通过的总路程。 5.如何测量人抛球时做的功? 三.动能定理 20
层次分析: 1.合外力的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2.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的对应关系。 3.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的互相代换。 4.做功的分析与过程的分析。 5*.规律的选择依据。 6.动能定理与其他知识综合(圆周运动) 7*.过程的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选择依据。 8.物体系的动能定理。 24
1.功、动能变化和速度变化关系的选择题。 2.用同样的水平恒力拉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相同距离,物体获得的动能大小的比较。 3.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转台上离轴r处,物体与盘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盘由静止开始加速转动,到刚要相对滑动的过程中盘对物体做的功。 4.空气阻力为物体重的0.1倍,物体静止起由高为H处下落,与地面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求物体到停下止通过的总路程。 5.如何测量人抛球时做的功? 三.动能定理 26
次一级能力 再次一级能力 起始能力 目标分析: 终极目标 教学流程 方法与情感目标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发掘的 目标的层次是教学规律 选什么题?多少题来落实此目标是教无定法 29
(二)分析第一轮复习重点要解决的各个层次:(二)分析第一轮复习重点要解决的各个层次: 第一轮复习原则上是解决:思维定势,强调一般方法,加工好每个另件。 例:追及问题。 30
例1: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车速度为10m/s,匀速行驶,乙车初速为零,加速度为2m/s2,求:(1)乙车追上甲车需多少时间?追上时离出发点多远?此时乙车速度多大?(2)相遇前何时两车距离最大?(3)若甲车匀减速,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4m/s2,又如何?(4)若原来乙车在前,相距20m,甲车仍匀速行驶,则何时甲、乙两车相遇?例1: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车速度为10m/s,匀速行驶,乙车初速为零,加速度为2m/s2,求:(1)乙车追上甲车需多少时间?追上时离出发点多远?此时乙车速度多大?(2)相遇前何时两车距离最大?(3)若甲车匀减速,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4m/s2,又如何?(4)若原来乙车在前,相距20m,甲车仍匀速行驶,则何时甲、乙两车相遇? 31
例2: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例2: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一定能追上甲, (B)当它们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 (C)乙若能追上甲,则追上时乙的速度必定大于或等于甲的速度, (D)它们一定有两次相遇。 32
解法一:方程法 解法二:变换参照系法 解法三:图线法 33
例3:小球A自高H处自由落体,同时小球B自其正下方以初速v0竖直上抛,问何时何处相遇?为使在B球上升过程中相遇,v0应满足什么条件?例3:小球A自高H处自由落体,同时小球B自其正下方以初速v0竖直上抛,问何时何处相遇?为使在B球上升过程中相遇,v0应满足什么条件? 说明变换参照系法对同时开始运动的情况较方便,尤其是对抛体运动更方便。 34
2v0 4v0 <t< s g g 甲 乙 t 4v0 g 例4:甲、乙两球从同一地点竖直向上抛出,甲的初速度为2 v0,乙的初速为v0,问乙迟多久抛出,两球能在空中相遇? 37
说明1:本题不同时抛出,所以变换参照系法并不方便。说明1:本题不同时抛出,所以变换参照系法并不方便。 说明2:通常定量计算必须是v-t图,但本题涉及的量均在横坐标轴上,所以可定量计算了 38
s v2-v22-v12 t= g t t 例5:先以初速v1竖直上抛小球A,隔一段时间后再以初速v2(v2>v1)竖直上抛小球B,B球抛出后经t时间与A球相遇,试求t的最大值。 说明:本题不同时抛出,所以变换参照系法并不方便。涉及的量不在坐标轴上,所以只能定性分析。 h1=v12/2g =v2t-gt2/2 44
二.关于方法: (一)应以常规方法为主。 高考强调基本方法的考查。 竞赛强调解题技巧的考查。 提倡多题一解而不主张一题多解。 47
例1:以某一初速竖直上抛一物体,设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取地面为势能零点,上升过程中到离地高为h1处时恰动能和势能相等,下落过程中到离地高为h2处时恰动能和势能相等,则可知 ( )例1:以某一初速竖直上抛一物体,设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取地面为势能零点,上升过程中到离地高为h1处时恰动能和势能相等,下落过程中到离地高为h2处时恰动能和势能相等,则可知 ( ) (A)h1>h2,(B)h1<h2, (C)h1=h2,(D)无法确定。 48
-(mg+f)Hm=0-Ek0 -(mg+f)h1=Ek1-Ek0 Ek1=(mg+f)Hm-(mg+f)h1 =mgh1 解法一: (mg+f)Hm=(2mg+f)h1 h1>Hm/2 Ek2=(mg-f)(Hm-h2) =mgh2 (mg-f)Hm=(2mg-f)h2 可见h1>h2 h2<Hm/2 51
E 上升时Ek EP 下落时Ek h h2 h1 Hm 可见h1>h2 解法二: 53
因有空气阻力,机械能逐渐减小 解法三: E机1>E机2 E机1=2mgh1 E机2=2mgh2 所以有h1>h2 55
=1/ 3 =g 1+2sin(+) 例2.物体以大小相同的初速v0沿同一木板滑动,若木板倾角不同,物体能上滑的最大距离s也不同,右图为得到的s-关系图像,则图中最低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0=14.1m/s v02=2gs 90时有: v02=2gs 0时有: 任意角时有: a=g sin+gcos 其中=30 当 =60时a最大 59
=1/ 3 例2.物体以大小相同的初速v0沿同一木板滑动,若木板倾角不同,物体能上滑的最大距离s也不同,右图为得到的s-关系图像,则图中最低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0=14.1m/s v02=2gs 90时有: v02=2gs 0时有: 任意角时有: 60
例3:如图所示,由半径为10 cm的圆桶外的P点通过光滑斜板,把货物滑入圆桶内,已知OE恰水平,PE竖直,且BE=PE=20 cm,则滑行时间最短的是 (A)沿斜板PA,(B)沿斜板PB,(C)沿斜板PC,(D)沿斜板PD。 61
解题策略 联想 比较 C 练习.如图所示,物体B与C分别与轻弹簧相连,将其静置于吊篮A中的水平底板上,已知A、B、C的质量均为m,那么将吊篮的悬绳烧断的瞬间,A、B、C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大? A B (二)强化迁移能力的培养。 审题 63
直接合成 FT2’ 先分解再合成 F Mg (三)方法要自始至终: 力的合成 65
方法有三个层次: 1.本节课的专用方法。 显性 常规方法、等效电源法、伏安特性曲线法。 2.本章的专用方法 隐性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律。 3.一般方法。 隐性 图线与函数式的对应关系。 67
U nR I p= (t+273) V p t 路端电压与总电流的关系: U=IR U=E-Ir k=nR/V 任意直线都是等容过程。 69
F心 F引 三.研究上海高考的考纲、考题及参考书上例题的作用 G 70
例2.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例2.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小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卫星在轨道3上的周期小于在轨道1上的周期,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小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向心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向心加速度。 a=F/m a=v2/R 72
GMmx = F (x2+R2)3/2 R P x GMmx GMm F= = x2 (x2)3/2 例3: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匀圆环,对其轴线上距圆心x处质量为m的质点的万有引力多大? 思考:(1)如果x≫R呢?(2)如果x=0呢? 当x≫R时 当x=0时 F=0 74
V、p V、p V左、p左 V右、p右 a kV V 1+k 1+k 四.归纳总结各种常规方法 例: V左+V右=2V V+x和V-x 设左、右体积之比为k 75
五.不断进行归纳与比较 例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物块A、B,按图示叠放,设A、B间光滑接触,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在B上作用一水平推力F,恰好使A、B一起在桌面上匀速运动,且A、B间保持相对静止,则A与桌面间的与斜面倾角的关系为( ) (A)=tan , (B)=tan /2, (C)=2 tan , (D)与无关。 76
N2 f N1 F 2G G 隔离法: F=mg tan, N1=2mg, 解:整体法: F=f=N1=2mg, 2=tan, 78
N f T Mg+mg mg 练习: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球用细绳挂在质量为M的木块下,木块套在水平杆上,木块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水平拉力F为多大时才能拉着球和木块一起做匀速运动,这时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多大? 整体法: N=Mg+mg F=f=N =(M+m)g 取m: =tan-1 mg/F 81
光滑 N1 f T N1 G1 N2 f T f N1 N2 F N2 G2 G总 2G G 82
= = G F N L H D N F G 例2:如图装置中,杆为轻杆,缓慢收绳,此过程中T、N如何变化? 解: L H D 84
N F G 85
六.关于落实: 1.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 (1)不要全按某本书讲。 (2)要有时间让学生练。 例:速度分解: 87
vA v v 练习1:分析下列各题中物体A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计算运动到图示位置时物体A的速度大小。 A 88
vA vA vA v v v 练习1:分析下列各题中物体A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计算运动到图示位置时物体A的速度大小。 A 89
六.关于落实: 1.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 (1)不要全按某本书讲。 (2)要有时间让学生练。 (3)要关注差生。 2.每一层次要落实了再进入下一层次 特别注意易错点 93
3.尽量不超纲 4.分类练习为主,综合练习为辅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