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引 言:

引 言:. 汉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迈入新世纪以来,汉中 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高铁时代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升其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 汉中之美,不在人工,在于山水;汉中之美,不在时尚,在于文化;汉中之美,不在局部,在于整体。因此,以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解读汉中、认识汉中、重塑汉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是从宏观的高度来把握汉中市的发展进程,从大局观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进而更为准确地为汉中市的发展把脉。

zi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引 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引 言: 汉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迈入新世纪以来,汉中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高铁时代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升其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汉中之美,不在人工,在于山水;汉中之美,不在时尚,在于文化;汉中之美,不在局部,在于整体。因此,以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解读汉中、认识汉中、重塑汉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是从宏观的高度来把握汉中市的发展进程,从大局观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进而更为准确地为汉中市的发展把脉。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照搬、不克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力求真正的从汉中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这也正是本次规划编制的核心要义。

  2. 简本目录: 一、技术框架 二、现状存在问题 三、发展策略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五、产业发展规划 六、文化发展规划 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八、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十、生态建设 十一、规划总结

  3. 今日汉中 印象汉中 一、技术框架 规划师眼中的汉中 体系雏形 乡村滞后 交通枢纽 文化多彩 区域中心 经济中游 生态优良 发展困惑 “三大三小” 发现问题 深层次解读汉中 横向空间对比 特征:发展稳、基础特、潜力大 纵向时间对比 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难得的发展机遇 有利的发展条件 分析问题 特色凸显 文化引领,山水成盘 优化布局 层级分明,重点突出 生态优先 山水本底,生态廊道 差异发展 三大分区,因地制宜 确立四大策略 具体落实建设美丽汉中 注重生态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 完善服务设施 重构城乡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 解决问题 打造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以两山两水为生态骨架,中央集群、两翼成核、百镇带动、千村点缀。 总结回顾

  4. 二、现状问题 汉中市历年城乡收入 “三大&三小”: (一)城乡差距大 1、城乡人均收入、消费支出差距大。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3、城乡收入比呈缩小趋势,但绝对差值逐步扩大。 (二)城镇化压力大 1、农村转移人口基数大,城镇化面临巨大压力。 2、市域内现状农村转移人口数量多,市民化压力大。 汉中市历年工业化率 (三)区域发展差异大 整体上,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建设用地条件方面,三大区域差异分明,中部盆地区较好,低山丘陵区次之,南北高山区相对较差,呈现明显的“圈层化”特征。 “三大&三小”: (一)城镇承载力小 城镇发展多而不实 活力不足 县城发展快而不优 压力过大 中心城市全而不强 发展缓慢 (二)产业就业容量小 1、人口外流量越来越大。 2、工业化进程缓慢,吸纳就业能力较弱。 3、非农产业发展有待提升,就业贡献率不强。 (三)环境容量小 1、汉中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生态敏感度高。 2、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有限,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

  5. 三、发展策略 (一)生态优先 1、划定生态区为城乡发展保护好生态基底 依据汉中自然属性和主功能的自然地带分异性,兼顾秦岭和巴山地区的差异,将汉中土地划分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水土流失控制区、河谷平川生态经济区、城镇生态经济区4种生态区类型。 北部中高山地区 2、预留生态廊道为市域城镇发展奠定山水格局 生态体系规划图 将城镇发展格局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建构由山川、河流水系、沿河绿带及生态用地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廊道。 通过“汉江、嘉陵江水系”生态廊道,将秦巴山区、城市公园、苗圃、农田、自然保护地等纳入绿色网络。 中部盆地地区 低山丘陵地区 南部中高山地区 生态廊道模式示意图 3、以生态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发展 (1)构成富有特色的以绿色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体系。 (2)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抓手,促进美丽乡村发展。 (二)差异发展 极化中部盆地地区、优化低山丘陵地区、保护南北中高山地区 秦 岭 山 脉 生态廊道 汉江 汉中盆地 低 巴 山 山 脉 汉中市“三大分区”示意图

  6. 三、发展策略 (三)优化布局 串珠式城镇带 中部盆地区 空间演化 中心城市 优化提质,做大做强 国土开发 县城 适度发展,外疏内解 空间要素梳理 交通条件 小城镇 合理撤并,特色指引 两山两水三分区 一核两翼多辐射 美丽乡村 农村社区建设,人居环境改善 山水格局 空间发展战略 中心集群 两翼培育 圈层发展 枝脉生长 (四)特色凸显 1、加强城市风貌建设 洋县:蔡伦与纸文化、民间文化 西乡:茶文化、三国文化等 城固:张骞与西域开拓文化、青铜文化、升仙文化 (1)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 (2)发挥自然优势,承接山水格局。 (3)推进城市绿色、生态、智慧发展。 略阳羌文化摩崖文化 2、加强城市风貌建设 勉县三国文化 (1)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加快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宁强:汉水源头、羌文化、青木川古镇文化 南郑:水文化、女性文化 汉台:两汉文化、明清城池文化、水运文化、现代城市 3、着力发展特色旅游 汉江、嘉陵江文化产业带文化城市建设示意图 汉中应发展以文化为导向的特色旅游,市域内可形成如下文化产业空间: 1个文化中心:汉中市中心城区; 2条文化产业带:汉江、嘉陵江文化产业带; 5个产业基地:羌文化、大秦岭生态文化、巴山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 8个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休闲娱乐、出版印刷、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现代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品、新兴现代文化、文化节会、文化用品。

  7. 四、城乡体系规划 (一)体系构建 1、等级规模结构 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美丽新村”六级城乡聚落结构。形成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若干小镇与美丽新村点缀的城乡格局。 城乡等级规模一览表 注:“()”内为规划人口;规划末期共120个镇,其中县城所在地镇6个,县域副中心镇24个,一般镇90个。 2、职能结构 城乡职能类型一览表 3、空间结构 构建“一核、两翼、多辐射”的城镇空间发展构架。一核:即以沿江串珠式城镇带为主体的汉中盆地发展核心区;两翼:以宁强、西乡为市域东西两翼城镇发展极;多辐射:沿主要交通干道和河流水系形成多条辐射带动轴,以区域增长集核为核心,带动轴线上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共同发展。 汉中市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8.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1、中部盆地区 (1)发展思路——培育增长极核、打造城镇发展集群 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中部盆地培育两种不同的增长集核——沿汉江以及依托风景名胜区城镇群,打造八个大小不一的城镇发展集群,形成 “五福临江”,“三足鼎立”的组团式空间格局。 (2)发展策略——成组成团、错位发展 a、成组成团 • 沿汉江城镇发展极核——五福临江、一脉相承 沿汉江一水之脉形成五大组团:中心组团、柳林组团、城固组团、勉县组团和洋县组团。各组团在发展内涵上实现错位发展,减小竞争,加强联合,在空间上的形成协调与衔接,由五大组团共同形成有机的、关联性强的沿江生态开敞空间及廊道,打造沿汉江串珠式城镇群的重要极核带。 • 依托风景名胜区发展极核——三足鼎立、交错互融 依托石门名胜区、天台山-哑姑山风景区和天汉水城风景区形成三个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旅游服务城镇群。区域空间上呈现一种三足鼎立之势,将三个城镇群串联形成盆地区内部的景观外环,三者发展内涵具有一定独立性,与将沿汉江城镇发展极核交错相嵌;三个城镇群内,风景区与城镇则形成多种类型空间形态。 b、错位发展—强调各个组团之间,以及组团内部城镇之间的错位发展 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风景旅游服务城镇群 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风景旅游服务城镇群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集聚城镇群 石门组团 天台山组团 洋县组团 勉县组团 汉江 以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商贸流通为主的城镇群 城固组团 中心组团 柳林组团 以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都市旅游城镇群 集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城镇群 天汉水城组团 以航空制造、研发为主的航空研制城镇群 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风景旅游服务城镇群 盆地区“错位发展”示意图

  9.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2、汉中市中心城区 发展思路——实现由“双百城市”到“山水大汉中”的蜕变 发展策略——提升区域地位、扩大城市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塑造城市特色 “双百城市” 柳林组团 汉台区东扩 石门组团 (褒城—汉王一线) 石门组团(石门风景名区) “山水大汉中” 柳林组团 东扩后的汉台区 柳林组团 留坝县 南郑组团 (天汉水城景区) 南郑组团(天汉水城旅游区) 佛坪县 “山水大汉中”结构示意图 城固县(市) 勉县(市) 汉台区 3、县城 洋县 “一城四团” 两个城市功能组团+两个景区 发展思路——外疏内解、多彩县城 发展策略——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园、优化城镇空间、服务设施均等化 汉台区 宁强县 南郑(区) 西乡县 空间战略之中心集聚 集聚型—洋县 镇巴县 空间战略之培育两翼 外疏内解 强化型—宁强、西乡 优先突破发展 控制型—留坝、镇巴、略阳、佛坪 空间战略之圈层发展 控制适度发展 南郑“撤县设区”升级为中心城区的一个区 生态优先之山水基底 行政调整 勉县、城固县升级为县级市 略阳县 中心城区(一城五组团)+勉县(撤县设市)+城固县(撤县设市) +七个县城 县城发展示意图

  10.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4、特色镇 发展思路——合理撤并、培育县域副中心、特色引导 撤并60个建制镇;培育8个县域副中心镇;建设15个特色(示范)镇。 镇撤并统计一览表 5、美丽新村 合理撤并:结合陕南移民搬迁规划等相关规划合理撤并村庄,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分区引导:结合地形地貌、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重点突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为两个重点,支持美丽新村建设。 规划期末,打造1200个美丽新村,其中,近60%的村庄(700个)社区化发展,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村庄撤并分类分年限统计表

  11. 五、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战略 区域融合——融入“西三角经济圈”,突出自身优势; 产城互动——提升核心增长极,突出各县特色,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深度拓展——巩固资源优势,由资源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高技术方向拓展; 低碳循环——培育环保绿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二)产业体系构建 (三)产业空间布局 以高等级、多元化产业,做强市域城镇核心发展区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促进产业转型,加强生态建设,助力“美丽汉中” 1、形成“一廊四区” 空间发展格局 一廊:沿108国道和汉江两岸打造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走廊,助推形成京昆高速的城镇经济发展轴。 四区:结合发展条件和生态保护要求,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区。分别是中部产业核心发展区、西部宁略产业发展区、北部秦岭和南部巴山生态发展区。 以有机农业、旅游、中药材等生态产业为主,营造区域生态屏障 汉中市产业布局规划图 汉江产业园 2、实现产城融合,促进宜居宜业 汉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实现“产城融合”,促进宜居宜业城镇建设。 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依托城镇建设——支持各级城镇做大做强,实现用地集约和要素高效利用。 汉中航空产业园 汉中航空产业园 略阳 洋县 洋县有机产业园 勉县 西乡 西乡县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 汉中市 (汉台、南郑) 城固 宁强 镇巴 略阳食品医药工业园 镇巴绿色产业园 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城固县五郎工业聚集区 南郑县梁山建材工业园 汉中市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图

  12. 五、产业发展规划 (四)旅游发展规划 1、总体定位 以汉文化体验和原生态观光为核心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2、形象定位 中华汉源,秦巴天府 3、战略目标 国际知名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内最重要的汉文化朔源旅游目的地;西北地区生态休闲核心旅游目的地;连接西安鱼九寨沟两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枢纽;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重要节点。 4、旅游布局规划 形成“一心一环三线五区”旅游发展格局。 一心:汉中旅游接待与城市休闲中心,汉文化集中体现区; 一环:三条高速公路围合的环城旅游带; 三线:以高速公路为导向的三条旅游发展轴线; 五区:重点建设五个标志性精品旅游区,分别是黎坪山水旅游区、四大国宝华阳生态旅游区、定军山(温泉)度假旅游区、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青木川古镇旅游区。 汉中市旅游发展规划图 5、旅游产品规划 打造汉中旅游核心品牌:汉中五品一线。汉中五品即汉文化、三国文化、秦岭四大国宝、青木川古镇和黎坪生态山水。同时规划还提出下表中各类旅游产品。

  13. 六、文化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以弘扬汉文化为核心,以两汉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为主体,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展示和利用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设优势文化产业基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文化品牌,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把汉中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市、山水名城。 (二)发展策略 1、保护山水格局,延续自然文化。 2、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张良庙 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发展目标 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标准的一致和水平的均衡。实现全市各县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率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 (二)发展策略 1、横向分类指导,明确发展方向。 2、纵向分级配置,确定建设标准。 3、整合公共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4、兼顾发展需求,保证机会均等。 5、优先发展教育设施、完善医疗卫生设施、 繁荣文化体育设施、保障社会福利设施。 汉中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图

  14. 八、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一)航空港规划 近期:汉中机场搬迁至城固柳林。 远期:规划勉县长林机场为汉中民用机场,等级为4C级。 (二)铁路交通规划 西成铁路客运专线:西安——汉中——广元——江油——成都。 阳安铁路:远期增建二线以提高运输能力。取消北侧的油库专用线和水泥厂专用线。 铁路站场:汉中站、褒河货运站、王家坎客货两运站。 (三)公路交通规划 打造以“一横两环六辐射两联络线” 公路为主的骨架网络,强化汉中与周面城镇以及周边城镇之间的衔接。 一横:沿汉江两侧规划两条二级公路,形成联系汉江沿线城镇、景区的交通走廊。 两环:中心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环以及盆地区外围的环山公路环。 汉中市公路骨架规划图 六辐射:由西汉高速、宝巴高速、十天高速三条高速公路相交后向市域西北、西南、东南方向形成的6条放射状高速公路。 两联络线:十天——包茂高速公路联络线,十天——西汉高速公路联络线。 (四)客运交通规划 新建改建18个客运枢纽。城乡公交规划近期(2015年)与长途班车相结合初步实现公共交通覆盖70%(其中:城乡公交覆盖40%,长途公共客运覆盖30%);中期(2020年)加大城乡公交线路密度,实现70%城乡公交覆盖;远期(2030年)继续加密城乡公交线路,形成独立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实现100%城乡公交覆盖。 汉中市综合交通规划图

  15. 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供水目标 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扩大供水规模,以满足城镇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使水质安全合格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7%以上;加强乡镇供水设施建设,以乡镇为中心辐射农村,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改善农村供水设施,使农村水质安全合格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实现城乡供水安全。 2、用水量预测 城乡总用水量为117.7万立方米/日。 3、重点水源工程 重点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引汉济渭水利枢纽工程(黄金峡水库),建设一批综合利用的中小型水源工程,缓解全市工程性缺水矛盾。 汉中市重点水源分布图 (二)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目标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镇区及村庄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确保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2、排水体制 城镇及工业园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镇区及村庄排水体制一般采用分流制(部分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3、污水量估算 城乡最高日总污水量为92.27万立方米/日。 4、城镇污水处理等级及综合利用 城镇及工业园区所产生的污水通过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污水处理等级为二级处理。污水处理后可用于农田灌溉、河道景观生态用水及市政、绿化等用水,也可将污水深度处理后作为城镇用水补充水源。 汉中市给水排水规划图

  16. 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三)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全市近期最大负荷为2.05GW,用电量11.4TWh;远期全市最大负荷为4.36GW,用电量23.1TWh。 2、电力规划 建设略阳电厂二期、汉中市电厂等电源工程,到规划期末新增火电总装机容量2700 MW,水电总装机容量508 MW; 适时开工建设汉中750kV变电站; 新建330kV牵引站5座,优化330kV网架及变电站布局; 通过新建、改造、扩容18座110kV变电站,完善110kV及以下配网; 积极改造农村电网,农村社区完成“和谐电力进农户”通电工程,在实现户户通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在农村社区的发展。 (四)电信工程规划 1、用户预测 预测规划末期电信主线用户为147万,电信总容量为165万门,电信主线普及率35线/百人。 2、电信邮政规划 近期扩大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积极实施网络改造,建成广播电视宽带综合网;通信网及对外网将向“多网融合”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建立和完善立体型邮运网。 汉中市电力电信规划图

  17. 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五)供热工程规划 以住宅和公建为供热主体,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以及略阳县、洋县、西乡县实行集中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集中供热热源采用区域锅炉房或经改建的热电联产项目,热源燃料应采用水煤浆或高质低硫燃煤。 其它县城及乡镇采用分散供热方式,能源方式可采用天然气、电力、浅层地源热泵、沼气、太阳能等。 (六)燃气工程规划 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液化石油气及电力进行补充。到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天然气气化率达到48%,用气量为5亿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气化率达到40%,总用气量为1.05万吨/年。 随着康—汉联络线的建设和川东北镇巴气田的开发利用,开展管道气通县工程,除佛坪采用CNG供气,其余均实现管道输气。 汉中市供热燃气规划图 (七)环保环卫规划 建设低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有的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行政部门划定的9处湿地;抓好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沿江旅游休闲宾馆饭店、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的治理及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监管;建设汉中市静脉产业园区;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提高沼气、沼液及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构建“两山一河”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汉江水质达标;基本建成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体系。 汉中市环卫设施规划图 汉中市环境保护规划图

  18. 十、生态建设 (一)生态功能分区 依据自然属性和主功能的自然地带分异性,服务于分区环境管理,兼顾秦岭和巴山地区的差异,以四大类生态区为基础,将汉中细分为秦岭山地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巴山山地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秦岭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控制区、巴山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控制区、河谷平川生态经济区、城镇生态经济区等6个生态区。 汉中市生态体系规划图 (二)生态景观格局构建 本次规划通过“保护基底、绿廊成网、优化斑块”,构建“两区、两廊、三带、五绿道”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两区”是指秦岭、巴山生态保育区; “两廊”是指汉江和嘉陵江两江为主形成的生态廊道; “三带”是指沿十天高速、西汉高速和宝巴高速三条交通要道形成的生态林带。 “五绿道”依托汉中优良的生态禀赋,打造生态绿道网,强化区域生态效应,助力汉中旅游业发展,形成慢行出游系统,本次规划共形成汉江沿线打造主线绿道,盆地区域形成环线绿道,以及市域范围分“略阳——镇巴”、“佛坪——宁强”、“留坝——南郑”三条生态绿道。 汉中市生态结构规划图 汉中市生态绿道规划图

  19. 十一、规划总结 (一)总体思路——汉中模式 以两山两水为生态骨架,中央集群、两翼成核、百镇带动、千村点缀。 保护好汉中原有的“两山两水”的基本生态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全域山水园林城市 生态骨架—本底方向 盆地区沿汉江形成八个特色的城镇发展集群,形成“1+3+4+24”的汉中城镇集聚区 中央集群—发展龙头 市域范围内除盆地区外,培育宁强和西乡两个城镇集核,打造汉中城市发展的两翼空间 两翼成核—均衡引擎 通过合理迁并,特色引导,全市域范围形成百余特色镇,成为汉中城乡统筹的中坚力量 百镇带动—统筹核心 通过分类指导,产村融合,形成千余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点缀于整个汉中市域 千村点缀—特色引领 (二)发展目标——全域山水园林城市 规划为推进汉中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打造全域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更为全面的展现汉中“山水园林、人文历史、城乡一体、统筹示范“的发展主旋律,建设美丽汉中、富强汉中、文化汉中。 (三)实现转变——华丽转身 1、限制条件转变为区域竞争力——“绿色发展”时代的到来,使优良的生态环 境成为汉中的资源、资本和资产。未来若能利用好这项资源,将成为汉中实现大发展 最强劲的后发优势和竞争力。 2、山水隔阂转变为有效对接——突破“两山夹一川”的地形限制,通过内通外 联的交通连接,使“相对封闭的”汉中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成为“开放的 、区域的”汉中。 3、边缘区位转变为中心节点——随着区域交通通廊的逐步建设完善,汉中将成 为联系我国大西北、大西南两大战略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为汉中带来发展要求的同 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0. 结 语: 意境幽远的自然山水 心旷神怡的油菜花田 底蕴深厚的汉族文化 这就是美丽汉中…… 我们相信,在新的时代,美丽汉中将迎来一次华丽的转身…… 统筹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 汉中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探索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核心,以打造全域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对汉中全市域的城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本次规划任务。 本项目由城乡规划院党委书记樊尚新(教授级高工)为审定人。 院副总规划师王莉莉(高级规划师)为项目负责人。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汉中市市委市政府、市各相关部门以及各县区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在此,项目组表示衷心感谢。 目前,项目正在编制过程中,成果已初具雏形。为更好的完善规划,项目组正在征求汉中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项目组真诚的邀请您为本次规划献计献策,并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

  21. 附图目录 • 01-城镇空间结构图 • 0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图 • 03-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图 • 04-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 • 0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 06-综合交通规划图 • 07-重点水源工程分布图 • 08-给水排水规划图 • 09-电力电信规划图 • 10-供热燃气规划图 • 11-环卫设施规划图 • 12-环境保护规划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