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1.88k Views
認知心理學學習論. Q: 行為主義學習論與認知學習論的主要差別 ?. 行為主義 : 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 經由後效強化來學習. 外塑的 被動的. 認知心理學 : 認知結構的獲得與重組. 內發的 主動的 有意義的 整體的. 認知心理學已取代行為主義的觀點 現在的爭論點在於認知心理學者的次團體之間 學習的傳遞模式 (transmission model of learning) 建構主義模式 (constructivist model of learning). 認知學習論中最主要的兩派理論.
E N D
Q: 行為主義學習論與認知學習論的主要差別? 行為主義: 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經由後效強化來學習 外塑的 被動的 認知心理學: 認知結構的獲得與重組 內發的 主動的 有意義的 整體的
認知心理學已取代行為主義的觀點 • 現在的爭論點在於認知心理學者的次團體之間 • 學習的傳遞模式(transmission model of learning) • 建構主義模式(constructivist model of learning)
認知學習論中最主要的兩派理論 • 認知結構學習論 (cognitive structure learning theory) • 發現學習論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 J. S. Bruner (布魯納) • 意義學習論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 D. P. Ausubel (奧蘇貝爾) • 訊息處理學習論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of learning)
發現學習論 • 強調主動探索中發現原理原則 • Guided discovery (引導式發現) • 理論要義 • 直覺思維(intuitive thinking) •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先對問題情境做思考 • 學習情境的結構性 • 教材需要有結構性, 學生才能理解學習 • 由正誤答案的回饋中學習 • 學生自行形成假設, 驗證假設, 從答案的回饋中學習
認知表徵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 用來瞭解事物的方式 • 動作表徵 (enactive representation) • 經由動手做來瞭解; 實際操作而親身體驗 • 形象表徵 (iconic representation) • 經由圖片、影像、或先前經驗的記憶來理解 (心像, mental image) • 例:請學生想一想西瓜大還是桃子大(不需實物比較) • 符號表徵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 運用符號、語言文字來瞭解 • 例:以口語、文字來教學
認知表徵在教學上的應用 1. 瞭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表徵,配合教學 2. 提供多元的教育經驗,幫助學生理解 如讓學生主動實踐 以圖片輔助解釋 口頭、文字講解
引導式發現—老師如何引導 (p.217) • 1. 教師先將學習情境及教材性質解說清楚 • 2. 教師配合學生經驗組織教材 • 3. 教材編排配合學生心智發展及認知表徵作適當安排 • 4. 教材難易安排上考量學生學習動機的維持 • 螺旋課程 (spiral curriculum) • 課程內容隨年級上升而做多次循環
發現學習的應用 • 以模擬活動促進發現學習 • 例:(社會科)學生被分為代表某州議會的各種利益團體,且被要求提出預算建議及尋求支持 • 例:(自然科)學生分組討論使用放射線殺死癌細胞而不會殺死病人的方式 • 例:模擬遊戲—幻象潛水艇的遊戲 Q: 發現學習的優點與限制?
意義學習論 • 有意義的將新知納入既有認知結構的學習 • 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 • reception 的意義為何? • 理論要義 • 先備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 (聯結新舊知識) • 要領概念 vs. 附屬概念 • Q: 先備知識指那一個? • 前導組織 (advance organizer) • 將新知識中的主要概念提出來, 與既有的要領概念相結合
意義學習的教學模式 (講解式教學) • 由教師將教材詳細規劃, 使之成為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 然後條理分明的對學生講解 • 1. 提供前導組織—提出一個清晰而具體的架構, 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學習的準備 • 2. 呈現學習材料 • 講解為主、討論及其他方式為副 • 講解時用語清楚明確, 使學生易於理解 • 教材講解掌握兩原則(a)漸進分化 (由一般概念的說明, 逐漸進入詳細內容的講解); (b)統整調合 (將分化後的知識前後連接、統整)
Q1: 發現學習與意義學習都強調學習的主動性, 請說明兩者主動性的意涵 • Q2: 請說明兩理論在教師角色及學生角色上有何差別? • Q3: 您的教學理念較偏向何者, 請說明原因.
訊息處理學習論 • 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吸收並運用知識的歷程 •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 (p.225)
感官收錄 (SR, sensory register) • 指個體憑視、聽、嗅、味等感覺器官感應到外界刺激時所引起的短暫記憶(三秒鐘以下) • 在記憶中保持刺激原來的形式(如照像或錄音); 例: 車行經某街道留下的印像; 煙火在空中寫下的影像 • 個體「注意」後,加以編碼,轉換成另一形式 • 個體若未注意,則遺忘,未收錄 Q: 個體感官收錄的選擇標準為何—我們會注意 那些訊息?
短期記憶 (Short-term memory, STM) • 感官收錄後再經注意而在時間上延續20秒以內的記憶 • 例: 一組電話號碼; • Q: 如何將短期記憶, 輸入為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 LTM) • 指保持訊息長期不忘的永久記憶 • 訊息為已經學習或編碼的記憶 • 例: 銀行帳號; 最喜歡吃的冰淇淋品排; 144的平方根是12 • 貯存訊息形式 • 情節記憶 (episodic memory)—有關生活情節的實況記憶 • 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有關語文所表達之意義的記錄 (語文所表達的概念、原則與技能;亦即個人學得的知識)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差別 很小 (7+2) 沒有限制 沒有限制 非常短暫
訊習處理中的心理運作 • 1. 訊息處理是交互作用的複雜歷程 • Q1:長期記憶如何影響感官收錄? • Q2:長期記憶如何影響短期記憶? • Bottom-up processing & top-down processing • Q3:您閱讀英文文章的方式為何? • 2. 訊息處理各階段的心理表徵 (編碼儲存的方式) 不同 • 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提取(retrieval) • 處理語文訊息時,短期記憶階段以______為主,長期記憶以_______為主 • 3. 短期記憶有限容量的運作功能 • 7 + 2 的短期記憶容量 • 意元集組 (Chunking)的運作方式
語文知識的種類 (Anderson, 1985) • 陳述性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 • 指有關事實性或資料性知識;如人名、地名、時間、地點以及事實經過等以陳述方式表達的知識 • 機械性、彼此無邏輯關係的材料所構成 • 意義性的材料所構成 • 程序性知識 • 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而獲致結果的知識;如解答數學題、駕駛、操作機器、理化實驗、烹調縫紉
陳述性知識的學習 • 機械學習法(rote learning) • (不經理解而純靠記誦的學習知識的方法) • 用機械學習加強短期記憶的策略 • 先從注意開始 • 多碼並用原則 • 意元集組原則 • 運作記憶原則 • 運用復習原則
用機械學習加強長期記憶的策略 (p.234) • 有計畫的練習 • 集中練習 vs. 分散練習 • 軌跡法 (loci method) • 以記憶中留存的空間性心像,去回想記憶中事物的位置 • 字鉤法 (peg-word method) • 關鍵字法 (key-word method) • 主觀組織法 (subjective organization) • 憑個人心理運作,將無組織無系統訊息加以組織以便記憶的方法 Q:請舉例說明您加強長期記憶的方式?
意義學習法 • 理解 • 雙向處理策略 • SQ3R讀書策略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flect), Review • Q:以上六步驟,何者為top-down processing, 何者為bottom-up processing • 其他讀書技巧 • Q1:如何畫重點? • Q2:讀英文書如何作生字註解? • Q3:如何作筆記摘要?
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 理解+操作 • 講解示範演練… • 自動化處理(automatic processing)
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 • 意涵: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知之與否的知」 • 知道自己學到多少、那些部份能充分瞭解、那些部份還要再學習 • 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學會某個章節 (某個概念、某個數學題) • 知道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學會這個概念 • 遇到困難時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尋求外援及解決辦法 Q1:您的後設認知能力為何?後設認知能力如何培養?
參考文獻 • 張春興 (民85年).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