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從教學評鑑談學生學習評量

從教學評鑑談學生學習評量. 王保進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所 E-mail : baojinn@tmue.edu.tw. 評鑑之理念. 評鑑意在教學評估,追求卓越,改善品質 評鑑猶如健康檢查,瞭解自我,促進成長 評鑑重在自我評鑑,參照效標,追求進步 評鑑應是常態機制,融入系務,運作規律 評鑑注意後設作業,檢視歷程,修正缺失. 教育品質是什麼?. 教育品質即卓越 (excellence) 超高標準 特色與創新 教育品質即完美 (perfect) 教育品質即目的配適 (fitness of purpose)

zin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從教學評鑑談學生學習評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教學評鑑談學生學習評量 王保進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所E-mail:baojinn@tmue.edu.tw

  2. 評鑑之理念 • 評鑑意在教學評估,追求卓越,改善品質 • 評鑑猶如健康檢查,瞭解自我,促進成長 • 評鑑重在自我評鑑,參照效標,追求進步 • 評鑑應是常態機制,融入系務,運作規律 • 評鑑注意後設作業,檢視歷程,修正缺失

  3. 教育品質是什麼? • 教育品質即卓越(excellence) • 超高標準 • 特色與創新 • 教育品質即完美(perfect) • 教育品質即目的配適(fitness of purpose) • 教育品質即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 • 3E:effectiveness、efficiency、economy • 教育品質即轉化(transformation) • 附加價值(value added) • 持續性品質改善(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4. 教學評鑑之目的 • 品質改善:找出缺失,進行標竿化歷程,擬定改善行動方案 • 強調輸入、過程面,兼顧輸出 • 績效責任:評比績效(效能、效率、經濟),獎懲與經費補助、分配依據,重表現(performance)指標 • 強調產出結果面,兼顧過程效率

  5. 教學評鑑之內容 • 丹麥學程評鑑之內容 • 學程之宗旨、管理組織與資源、學程結構、學程內容、實際學習活動、教學與訓練方法、教師素質(含教學能力)、學生考試與評量、國際化、與其它機構和社會的關係、及品質保證機制 • 美國ABET資訊學門 • 目標與評估、學生支援、教師、課程、實驗室與電算機設備、學校支援與財政資源、及學校設施 • 英國QAA • 課程內容、設計與組織 • 教學、學習與評量 • 學生進步與成就 • 學生輔導與學習支援 • 學習資源 • 品質管理與改善

  6. 教學評鑑機制之轉變 • 精神 • 確保系所提供學生一個優質學習環境 • 確認學習成效,培育優質之人力 • 評鑑內容 • 強調輸入面 • 強調過程與產出面 • 結果處理 • 認可制

  7. 成果導向雙迴圈課程規劃機制

  8. 培養什麼關鍵核心能力 • 澳洲2002年「未來所需就業力技能」白皮書 • (1)溝通技能 (2)團隊合作技能 • (3)問題解決技能 (4)原創與進取技能 • (5)規劃與組織技能 (6)自我管理技能 • (7)學習技能 (8)科技技能 • 台灣企業招募新鮮人時重視的項目 • (1)主動積極的態度 (2)責任感 • (3)相關科系畢業 (4)虛心學習的精神 • (5)承受壓力的能力 (6)良好表達溝通能力 • (7)足夠專業能力 (8)學歷

  9. 教育目標之訂定 • 校級、院級之教育目標 • 系級之教育目標 • 國家社會及產業需求 • 學校特色及定位 • 家長及校友的期望 • 學生個人發展及人文素養 • 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 應用學科專業之一般能力及態度 • 系所所提供之專業知能

  10. 學系教育目標學系 v.s. 學校

  11. 學系教育目標學系 v.s. 學院

  12. 學系教育目標 vs.學生核心能力

  13. 學生核心能力ABET v.s. IEET ABET Criterion 3. Program Outcomes IEET 3.1 學生在畢業時須具備下述核心能力(2004+) (a) an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applied sciences (b) an ability to design and conduct experiments, as well a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data (c) an ability to formulate or design a system, process, or program to meet desired needs (d) an ability to function on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e) an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solve applied science problems (f) an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responsibility (g) an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h) the broad education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solutions in a global and societal context (i) a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and an ability to engage in life-long learning (j) a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issues (k) an ability to use the techniques, skills, and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ools necessary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3.1.1 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3.1.2 設計與執行實驗,以及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 3.1.3 執行工程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 3.1.4 設計工程系統、元件或製程之能力。 3.1.5 有效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3.1.6 發掘、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3.1.7 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工程技術對環境、社會及全球的影響,並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3.1.8 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

  14. 三級課程委員會分層規劃課程:系所、院級、教務會議。三級課程委員會分層規劃課程:系所、院級、教務會議。 各系(所)依校、院之教育目標、學系特色及外部意見,明訂系(所)教育目標及學生應達成之核心能力,並經系(所)務會議通過。 通識教育中心依校級教育目標,明訂全校學生應達成之基本能力,並經教務會議通過。 系級課程委員會(含通識教育)將校外學者、產業及學生代表(含畢業生)納入成員。 達成核心能力之課程規劃

  15. 學生核心能力 vs.課程規劃

  16. 教學大綱之設計 • 教學目標之訂定 • 課程教學目標對應基本/核心能力,基本/核心能力呼應系所教育目標的方式,建立標準化教學大綱 • 各科教師透過教學方式、活動及評量方法等設計,以達系所擬訂之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 • 相同名稱科目應根據教育目標與基本/核心能力,擬訂同之教學內容,並允許不同授課教師根據學術專長,提供進階之教學內容,以發揮教師創意教學方式,有效評量方法。

  17. Content Taxonomy of Significant Learning 6 Facets of Understand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what should the students be able to do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Instructor Goals Application Model Program Outcomes Bloom’s Taxonomy SL IBL Surveys Field Trips PBL E-portfolio CL Case Studies Classroom Assessment AL Role Playing Assessment (what is acceptable evidence of learning?) Learning Activities Lectures IT Labs Tests Papers Debate Simulation Reviews Reports

  18. 詳實的授課大綱 課程規劃、教學實施與學習評量的結合 配合學生學習型態的多元教學法 學習型態的改變 學習策略的不同 學習態度的差異 素質與素養的差距 語文能力與溝通技巧的低落 價值觀與認定的不同 多利用合作學習(如小組討論) 案例導向教學 課程與未來職場、服務學習等結合 善用TA教學助理之帶領與互動 課堂之教師教學

  19. 教師在課堂上營造創意教學環境的秘訣 • 提供實作的機會,讓學生勇於嘗試創新的想法,不怕失敗。 • 詢問需要思考的開放性問題,而非對與錯的直覺回答。 • 接受學生不尋常的想法與問題,了解其動機和背後目的,激發更多創意。 • 要求學生自評或相互檢驗學習結果。 • 提供創意思考的議題讓學生表達與行動。 •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增強其多領域求知的勇氣和好奇心。 • 瞭解學生學習型態,教材教法要有變化,讓他們充分表達與分享學習歷程。 • 實施多元評量方法,從知識取向、情境或技能取向、或互動取向來決定評量模式,讓學生了解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重要性。 • 加強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積極的生活態度,鼓勵認真執著的精神,培養服務與學習的熱忱。

  20. 多元學習評量的主張 2014/9/9 2014/9/9 20

  21. 學生基本/核心能力達成考核 • 學系依學生核心能力擬訂課程規劃 • 教師提供課程與核心能力之關聯程度 • 每門課程對應各分項核心能力分別給予權重 • 學生經學期評量成績獲得核心能力之達成度 • 學生修習單門課程之成績,依權重換算成各分項核心能力獲得程度 • 累計修習課程之各核心能力為學生之達成度 • 建立e化之學生基本/核心能力進步情形 • 可利用Porter鑽石模型圖進行

  22. 學生基本/核心能力達成度及考核

  23. 每學期排課前,系所課程委員會依照課程規劃開設足量課程。每學期排課前,系所課程委員會依照課程規劃開設足量課程。 透過教評會聘用符合領域發展所需之教師,確認教師開授課程與專長相符,並落實課程大綱之提報與審查。 學期末實施課程講授意見調查,統計分析結果作為院系單位調整課程目標、核心能力及課程配當表之依據。 建立課程評估、檢討與改善機制 23

  24. 透過利用多元評量機制,評量學生是否具備基本能力與核心能力透過利用多元評量機制,評量學生是否具備基本能力與核心能力 綜合學生表現及參考外部意見週期性持續調整學生應具備之基本能力與核心能力,並據此調整課程規劃及教師教學策略。 依據學系教學目標進行持續改進機制、養成自我評鑑文化、發展學系特色。 學系教育目標持續改善機制 24

  25. 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可行途徑 • 成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 設置創新教學/教材獎勵機制 • 舉辦成果發表會,提供教師創新教材及教法分享 • 教師教學形成性評量,落實教學專業諮詢服務 • 建置數位教材內容製作室 • 配合院系特色課程,鼓勵教師自編教材 • 執行新進教師輔導機制,辦理新進教師工作坊,內容涵括教學、研究、服務、學校環境等四方面 • 提升教學助理制度之質量

  26. 教師之自我評鑑(一) • 近三年教學現況 • 教學科目與時數統計 • 各科教學大綱 • 自編教材或講義 • 學生教學回饋評鑑 • 教學評鑑意見 • 自我改善策略與行動 • 個人自評 • 學術榮譽 • 教學 • 學生學習輔導與研究生指導 • 教學專業成長 • 教學優良事蹟 • 學生成就表現

  27. 教師之自我評鑑(二) • 研究與專業表現 • 研究數量與品質(著作目錄、研發成果與專利) • 研究與教學契合程度 • 研究與專業表現之貢獻(分學術發展與社會進步) • 校內外專業服務 • 校內 • 校、院、系級之服務 • 推廣教育服務 • 學生輔導服務 • 校外 • 專業領導服務 • 學術專業服務 • 產業社群服務 • 專業同儕互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