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878 Views
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的改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liweisheng@2008.sina.com http://faculty.ecnu.edu.cn/liweisheng. 提纲.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 课改重点之一: 改善学习方式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 关注 教学方式问题: 探析被动之因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 反思 深层教育观念: 知识观学习观 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 生成 新型教学方式: 促成主动探究. ● 在听的过程中,请您准备一个问题。.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 课改重点之一: 改善学习方式.
E N D
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的改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伟胜 liweisheng@2008.sina.com http://faculty.ecnu.edu.cn/liweisheng
提纲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 关注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之因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 反思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 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 生成新型教学方式:促成主动探究 ●在听的过程中,请您准备一个问题。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 (上海市) “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 “二期课改” 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 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3 .理解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路 4 .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1)新课程观的核心——学习经验 ●不仅课程内容是经验,而且课程要让学习者亲身去经验。 知识、教师等因素是形成经验(课程)的条件,而不是经验本身。 ●“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这个术语,是指学习者与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名词)的经验过程(动词),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
●如: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就是要把原先的思路倒过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习经历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目标。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2)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 纯粹的知识永远不能成为课程,知识成为课程的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而非单向的接受),课程才真正存在。 ●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成为实施新课改的必要条件。 ——核心: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3)衡量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指标 ——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学生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主动探究知识; ●学生是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新课改:更新教学方式,改善学习方式 • 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 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3、理解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路 (1)“学习方式”的两个方面 和辨析“学习方式”的两种取向
4、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1)当代青少年的发展特征 信息敏感,探索多方面时尚 压力虽多,乐观面对未来 主见独特,要求平等交往 重视自我,强调个性 …… ……
4、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2)理想的学习方式 ①突出强调个体主动性,包括对学习方法的主动反思、对知识结构的主动整理…… ②以清晰的自我意识、较高的元认知为基础,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聚焦到两点:动力、能力 或者说:我要学、我会学
天道酬勤? 天变,道亦变!
该图所用数据来自于麦迪森《世界经济两百年回顾》与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数据单位为1990年国际元。该图在1800-2000年中每二十年取一样本点。该图所用数据来自于麦迪森《世界经济两百年回顾》与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数据单位为1990年国际元。该图在1800-2000年中每二十年取一样本点。 本图出处:http://ipencil.org/ablog/?p=243 “国际元” 是不同国家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的方法。这一术语在国际宏观经济的比较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资料出处:http://www.showchina.org/gqbg/2008 /2008zgxdhbg/200805/t172398_3.htm
中国各地人均GDP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整理) 本图来源:http://www.pfbbs.com/Article/jg/3822.htm
山里少年韩少功:《山里少年》,《文汇报》2003年8月29日第11版。转载于《读者》2003(22)。山里少年韩少功:《山里少年》,《文汇报》2003年8月29日第11版。转载于《读者》2003(22)。 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 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车也要观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足。 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瘾,已经娶了个贤慧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
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 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包括金榜题名时热热闹闹的大摆宴席,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过着受刑一般的日子。但他们苦着一张脸,不知道如何逃离这种困境,似乎从没有想到跟着父辈下地干活正是突围的出路,正是读书人自救和人间正道。他们因为受过更多教育,所以必须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怀才不遇。
啃老族 2005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可能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新名词——“啃老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有人戏谑地称他们为“啃老族”。
据报道,“啃老族”可分几类。 ①约20%为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②约10%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 ③约20% 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④约10%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 ⑤约10%是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 ⑥30%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道德上“我惟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道德上“我惟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 人们在问:为了年轻一代不再“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教育现在可以做什么?为了不再出现“啃老族”,教育该怎么办?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 关注教学方式问题: 探析被动原因 ●有变革,也有问题 ●特殊认识说 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生活的中心目的; 在实践中又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可操作程序……被局限于接受已有文化知识。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原因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原因 具体来说,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学习内容上: 学生所学知识被赋予过高的确定性; 2、在学习方式上: 学生的学习被过分局限于被动接受, 即使这种接受过程呈现出看似很热烈的气氛。
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1)客观真理说 ●知识的经典性定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具有客观基础的、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 ●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指向对已有文化成果的掌握,将学生束缚在权威认同的生活中,却 遮蔽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的可能性, 也遮蔽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提炼学习方法的可能性,从而阻碍了将学习指向改造现实生活、开拓未来生活的道路。
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2)封闭的书本世界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学生在学习其中的知识时,往往只关注这一封闭体系中的内容,而将与之不合的其他因素予以放逐。……学生丰富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学习体验、独立的见解则都被忽视。
案例 在理解语文课文时,教师依据标准化的解释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把花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讲了一遍。 教师竟当即勃然大怒,把他赶出了教室,罚他不准上课,并郑重进行家访、要求家长加强管理。
案例:《摆渡》(1) 有四个人(有钱的、大力士、有权的、作家)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前三人得以上船的资本分别是钱、拳头(威胁)和许诺摆渡人“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而作家“最宝贵的就是写作”。在一时写不出的情况下,作家想唱个歌儿来取得上船的资格,但摆渡人认为他唱的“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不让他上船。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仅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摆渡人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 后来,摆渡人走掉,作家自动地去做摆渡人;他“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案例:《摆渡》(2)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此,她出示了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摆渡”、“彼岸”的意思? (2)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认为“唱”和“叹”分别意味着什么?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读文学作品,有过被“摆渡”的体验吗?
师:这篇现代寓言并不象前面那些课文那样把意义放在课文中间,它是把意义隐含在故事中间。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师:这篇现代寓言并不象前面那些课文那样把意义放在课文中间,它是把意义隐含在故事中间。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生:不屈从于权力。 师:他要用什么对待呀? 生:真情实意。 师:他要用真情实意来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读者才能喜欢他的作品。我们重新打开课本,翻到第114页,再来把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一遍。好,齐声朗读,开始。(生开始读课文:“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师:作家用他的创作,用艺术来带领人到达真善美的境界,这也就是“摆”人的灵魂;除了“摆”人的身体以外,他还要“摆”人的灵魂。这个题,老师也归纳了一下,(轻轻敲一下键盘,屏幕上呈现出后面的课件内容)同学们往这方面思考。现在读一下。(生齐读。)
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1)标准化认识路线 与已有知识被赋予过高确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对学科内容的认识路线和学习结果被标准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限于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知识;这突出地表现为许多教师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种观点奉为突出教师权威地位的金科玉律、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 相比之下,学生在前一种情形中难得有机会形成自主的体验和认识,而在后一种情形中,学生虽然有时候获得了这样的机会,但其中形成的不同于教师预定标准的思考却被教师当作“噪音”,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被尽力消除,以便“导”入预定轨道。
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2)教师通过“导”消除学生的不同思路 表现之一:对学生言行的反应(见后文) 表现之二:细碎的问题
案例:《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 表2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部分)
(1)从问题的性质看: 本节课中的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推理性问题次之,提问技巧比较单一;强调知识面覆盖,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从学生角度看,低水平的记忆性回答和机械判断占据主要地位。 (2)从问题的结构看: 高密度问题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一堂课问105个问题,连上课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其中大量出现的情形是,本来可供探索的问题被分解为较低水平的“结构性问答”。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却阻挡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道路。如“正方形有哪些性质?”这一问题,就被分解为10个问题:
如“正方形有哪些性质?”这一问题……(你准备怎么教?)如“正方形有哪些性质?”这一问题……(你准备怎么教?) 边: 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吗? 角: ②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吗? 对角线: ③对角线怎么样? ④一条对角线和一条边所夹的角应该是几度? ⑤一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几个怎样的 三角形? ⑥两条对角线把整个正方形分成多少个 等腰三角形? 中心对称:⑦正方形是不是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⑧正方形的对称中心在什么地方? 轴对称: ⑨正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⑩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3)“虚伪的活力”的状态 [气氛活跃的被动学习] 通过一些程式化的反应模式将复杂的因素简化还原为几种固定的程序,从而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因素,习惯于此的学生也可能沉沦于被动学习而不自知,甚至在教师的“主导”之下“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后进行小结时总是首先感慨“学生配合得不错”或“学生配合得不够理想”),使课堂呈现出虚伪的活力。 这其实是一种沉沦其中而未必自知、反而自我肯定的“积极的被动学习”的状态。 请思考:我们可以怎样改变上面的种种情形?
新课改提出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 …………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 反思深层教育观念: 知识观、学习观 (一)新旧知识观的比较 (二)新旧学习观的比较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反思深层教育观念: 知识观、学习观(一)新旧知识观的比较 1、与传统课程观念相应的知识观 绝对真理观 :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与之相应,在认识论中,人的心灵或大脑如何更有效地反映外在的客观现实、如何获得更为客观的认识就成为一个中心问题。
请思考: 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案例:物理课文分析 光源发出的光或物体反射出来的光,在空间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看到,夜间汽车前灯射出的光,从茂密森林树叶隙缝间射下的一束束阳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 图4-3中长方形盒子左端有一个手电筒,通过盒子侧壁的狭缝射入一束光,在盒子黑暗的背景上可以看到,这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事实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试一试:在纸板上插几枚大头针,使后一枚针总是遮住前几枚针。然后用直尺测一测,看看它们的针尖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人们将光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特性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例如瞄准射击、测量、校正直线等等。
定论式的叙述剥夺了学生诸多的独立思考、尝试探究的机会:定论式的叙述剥夺了学生诸多的独立思考、尝试探究的机会: ○为探讨光的传播方式而考察和辨别各种现象的机会; ○透过各种现象探讨事物本质的机会; ○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所作推断的机会;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考察和思考如何运用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的机会; ○提出怎么测光速的问题的机会; ○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交流研究问题的机会; ○提出“光在不同物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为什么”等问题的机会; ○通过讨论或实验尝试验证自己设想的测光速方法的机会; ○尝试用模型符号、科学记数法表达光速并体验其必要性的机会……(后面的“长程两段式”)
1、与传统课程观念相应的知识观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和被塑造者 问题在于人们从相对确定的知识中得出了并不合适的推论。就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言,这些推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一些学科——其他学科,于是诸如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也被视为标准化的现成知识,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于标准答案之中(如上面的“摆渡”); 更为关键的是另一方面:认识结果的相对确定性——认识者被动角色的确定性。
2、与新课程相应的知识观 就知识本身而言,它并不具有自足的客观真理性。 它本来就是人们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往而形成的。
2、与新课程相应的知识观 ●教师对学科知识的两种态度 考察指标:教师谈话中所用的表示不确定性、可能性、怀疑等态度的表述方式(如“也许”、“能够”等)。 考察结果:教师在办公室与同事交谈时用到这类表述方式的次数远远多于他们与学生谈话时用到的次数。 考察结论:“与呈现给同事的情形相比,教师们呈现给学生的世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非常稳定、无需猜测、也不容争议的世界。”
新知识观的发现 知识不再被简单地奉为绝对真理,因为人们发现任何被言说的知识: 既具有当事人的个人特性, 也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真值。 关键:获得知识的过程需要个人参与, 而这种参与使得知识内在地具有个人性。
由此可以推知的3个结论 第一,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需要个体的主动探究,也需要个体与他人的主动交往。 第二,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真理性也需要得到学生个体的重新理解和认同。 第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看: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看作新的情境中的知识形成过程, 那么,学生个体的学习其实也是对人类知识总体形成过程的一种参与。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反思深层教育观念: 知识观、学习观(二)新旧学习观的比较 1、与传统课程观相应的学习观 唯一正确的认识路线 从不同思路导向“标准路线”
案例:一节作文指导课 ……接着进行命题作文的具体指导。因为“敌论点”(“读书无用论”)每个人都一样、而且相当明确,所以L(教师——引者注)没有多讨论。接下来她指出难点在于怎么驳,从哪些方面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昨天写的小片段,让学生谈一谈。 第一个学生答:“敌论点的有用与无用是以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这个回答很有辩论手的敏锐,他从衡量“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切入,直接批驳敌论点逻辑起点的错误,应该说很有力度。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社会发展中的暂时情况……”另一个学生说。这个思路能引发对一系列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探讨,能从历史的角度、用大量事实材料雄辩地论证。可以说学生的回答中蕴涵着生动的、色彩斑斓的思维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