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04 Views
公司治理與企業倫理. 孫震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目 錄.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先進國家法制健全,投資者有較大的保障,股權傾向於分散,董事會多由專業人員組成;後進國家法制薄弱,保障不足,股權傾向於集中,董事會多由執股較多的大股東組成。.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2002 年 10 月美國 Business Week 提出優良董事會的 4 項原則:
E N D
公司治理與企業倫理 孫震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目 錄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先進國家法制健全,投資者有較大的保障,股權傾向於分散,董事會多由專業人員組成;後進國家法制薄弱,保障不足,股權傾向於集中,董事會多由執股較多的大股東組成。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 2002年10月美國Business Week提出優良董事會的4項原則: (1)獨立性 董事會不應有二位以上之董事為公司現在或過去之主管,不應有任何董事與公司有業務來往,或自公司接受顧問或諮詢費用。審核、薪酬與提名委員會應完全由獨立董事組成。 (2)股票擁有 每一董事至少應有$150,000之公司股權。股票選擇權不包括在內;新進董事尚無時間購足股權者,不在此限。 (3)董事資格 至少應有一位獨立董事具有公司核心業務之經驗,另外一位獨立董事為同樣規模公司之CEO;全職董事不應擔任4家公司以上之董事;至少應出席75%之會議。 (4)董事會活動 董事應經常召開無管理階層參加之會議。並應每年評定本會之表現,審核委員會每年至少應開會4次;董事對主管之待遇應本節儉原則,對CEO之人選應果斷,善盡監督之責,問題發生時迅採行動。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 依此原則,BW選出2002年最佳董事會是3M。3M的9位董事中只有一位是內部董事,外部董事包括Lockheed Martin、Allstate、Amgen的CEO,審核委員會召集人為Sears前CFO;董事中無人與公司有業務關係。 • 第二名是APRIA Healthcare,其董事會有3位著名股東權益運動家(activists),董事長與CEO由不同董事分任。發現CEO之妻受公司聘僱任職時,迅即動議接受CEO辭職。 • 第三名為Colgate Palmolive,其董事專注公司業務,甚少任其他公司董事。薪酬委員會規定CEO之獎金於股價上漲10%~70%方得支付。
一、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組織 • 對股權集中的國家而言,主控股東(controlling shareholder)持股愈多,其利益與一般股東利益愈一致,較不會作出不利於一般股東的決定;主控股東持股偏低,緊要關頭較易犧牲一般股東的利益。 • 企業集團(business groups) 可視為發展中國家企業主對市場不健全的因應之道。集團的核心成員通過不同公司交叉持股,以少量資金,操控龐大的事業版圖,考驗內部管控與外部監督機制與主控者的倫理堅持。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 企業募集資金,僱用生產因素,購買原材料,生產貨物或勞務,產生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減去原材料的價值,就是此企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added value)。一國全體企業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之和,就是所謂「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 在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得到價款,地主得到地租,資本主得到利息,員工得到薪資,股東得到利潤。地租、利息、薪資和利潤是生產因素的報酬,稱為所得(income)。一國所有生產因素的所得總和,就是所謂「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GNI)。 • 由於利潤是附加價值於支付其他生產因素報酬後的餘額,因此GNP與GNI相等。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 利潤有兩個指標性意義常為人忽視:(1)是生產效率的指標,以最有效的生產方法,生產社會最需要因而價值最高的產品,即得到最高的利潤。(2)是資源分配的指標,市場上的自由競爭,使社會有限的資源分配給生產效率最高的企業,因而社會全體所生產的市場價值最大。 • 因此,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說: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冥冥中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帶領,達成社會全體的利益;而且比蓄意達成公益更有效。私利和公益一致,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硬道理」。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 史密斯的私利公益一致學說有一重要倫理條件,就是公平(Justice)。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公平對待所有相關對象,不使其利益受到損傷,然後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才是社會淨增加的價值。(Do No Harm) • 企業應公平對待生產過程中的相關對象,就是所謂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CSR是說企業不應只照顧股東的利益,也應照顧其他利害關係者的利益,包括顧客、員工、生意夥伴、社區甚至社會、自然環境。 • 然而企業善待其他利害關係者,如逾越公平原則,即傷害股東的利益,是另外一種不公,且使利潤作為資源分配的指標功能受到扭曲,過猶不及。(Universality)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 CSR五種利害關係者並非都屬同一性質。顧客、員工、生意夥伴各有市場決定其公平價格,不必多付,也不可能少付。唯除價格外,仍有其他因素應顧及才能保證公平。 • 企業的環境責任源自經濟活動的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ies),企業經營不應傷及環境,否則應支付代價。 • 對社區或社會的照顧表現為公益支出。但公司做公益不同於個人行善;公司是花股東的錢,應符合下面兩個原則:(1)公益支出的邊際收入等於其邊際成本,(2)在股東授權範圍內支付。如今很多大企業將公益支出當作經營策略來運用,以發揮更大影響力,賺取長期更大的利益。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 目前流行的思想常忘記:企業為一生產組織而非慈善組織,生產組織和慈善組織對社會各有不同的貢獻。 • 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為提供就業,創造價值,分享社會而非行善。社會有各種不同的組織,各有不同的社會任務,不是用同一組織達成所有社會目的。
二、企業的經濟意義與社會任務 • 生產創造經濟價值;行善創造倫理價值,而且經過經濟價值的重分配使社會的效用與福利提高。 • 一切價值來自欲望的滿足,欲望的滿足產生效用(utility),效用產生價值。 • 經濟價值源自利己之心的滿足,倫理價值源自利他之心的滿足。我國傳統思想常重視後者,現代西方常重視前者。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 公司治理說的是董事會如何統御經營團隊,興利除弊,在公平的原則下追求股東最大的利益。 • 這樣的治理目標不但使公私利益一致,也使社會資源產生最大的經濟價值。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 公司治理譯自corporate governance。元智講座教授許士軍譯為公司統理。因爲統是統御,治是管理,董事經股東大會選出,為全體股東的代理人,組成董事會,聘僱經營團隊負經營之責,董事會統而不治。如今公司治理已普遍流行,且已為官方採用,故從俗。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 大致英美法系國家之公司僅設董事會,無監察人之設置,由董事會設審核委員會負監督之責;大陸法系國家多在董事會之外另置監察人,對董事會監督制衡。 • 董事會為集體決策,個別董事不能獨立行使權力,但對董事會之決議依法負責,除非在會議中有發言紀錄或有書面聲明。監察人則可獨立行使職權,隨時調查公司業務,查核財務狀況,有權請董事會或經理人提出報告。監察人有權列席董事會,對董事會違反法規或股東會決議事項得要求停止。 • 臺灣屬大陸法系,傳統上採董事會與監察人並行的雙軌制。唯監察人和董事一樣,往往為大股東權力分配的結果,較少發揮法定監督審察的功能。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 2006年證券交易法修訂,得僅設董事會,公開發行公司得置獨立董事,並規定主管機關得視公司規模與業務性質等情況,要求設置獨立董事。 • 不過2004年5月17日Business Week在其檢討歐洲和亞洲國家公司治理的年度報告中指出:亞洲國家所謂獨立董事,往往為董事長之高爾夫球友或大學同學,大股東依然在其所控制的未上市與上市公司間轉移資產,矇蔽小股東。健全之公司治理不易,主要因為亞洲大多數公司往往由單一股東集團通常為一家族擁有。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 先進國家股權分散的公司,董事持股少,來自股利的收入亦少,需有較高的薪酬誘因。因此西方大公司的CEO常有優厚的待遇,包括薪資、股票選擇權,甚至黃金「降落傘」保障。而台灣大公司的大老闆持有的股票多,收入主要來自股利,因此傾向於不計較薪資。
三、公司治理的目標 • 後進國家股權集中的公司,主控股東重視股利表現,理論上較易傷害其他利害關係者的利益,包括顧客、員工與環境,以成就股票擁有者的利益。 • 不過企業集團的發展稀釋主控股東的股權,關鍵時刻由於對集團事業有較強勢的控制,更容易犧牲公司或集團的利益,以成就私人的利益,或逃避私人的損失。 • 獨立董事的功能在於代表社會與一般利害關係者監督公司營運。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 2001年11月美國安隆(Enron)公司爆發醜聞。安隆得其簽證會計師安達信(Arthur Andersen)協助,利用會計技巧,隱藏財務真相,虛增利潤,造成偏高的股價,公司高層從中獲利,及至東窗事發,股價暴跌,不知情的利害關係者和投資者慘遭損失。無獨有偶,2002年6月世界通信(WorldCom)亦發生類似弊端,其簽證會計師亦為安達信。 • 在台灣,近年也發生新瑞都案、中興銀行案、博達案、力霸案等,令人感嘆監督機制薄弱,企業倫理不彰。公司治理機制(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ions)薄弱。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 2002年7月美國通過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主要內容包括:→加重董事責任及其對經營團隊之監督。 →執行長、財務長須簽署公司財報,證明其確實無誤。→由獨立董事組成之審核委員會聘任與解雇簽證會計師 ,並有獨立經費供查核之需。→定期更換審核團隊之資深會計師,並禁止會計師事務 所對其雇主提供非關審核之服務 →保護「吹哨子」的告密者不受迫害與歧視。 →設置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 經濟活動並非企業發生醜聞才會造成社會傷害,過去一年美國次級房貸問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不僅眾多金融機構遭受重大損失,也導致世界信用收縮,股價下跌,使美國與西歐已開發國家經濟瀕於衰退,新興與發展中國家亦遭波及。 • 和2001-02年安隆/世界通信醜聞相比,並無金融機構意圖傷害利害關係者的利益,然而過分熱衷於利益追求,不顧房價下跌和利率升高的風險,大量貸款給償債能力薄弱的購屋人,並進一步將債權證劵化(securitization),再經包裝為結構式金融商品(structured finance products),大量販售,不顧風險也忘記責任,終於傷害到顧客與社會,也傷害到公司本身;只有主其事者於飽享高薪後全身而退。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 過去20餘年中,金融服務業發展迅速,雖然有不少創新,使消費者和投資者受惠,但複雜之結構式金融商品,隱藏風險,信評機構不能正確評等,且以過低的資本操作過多的資產,整個系統欠缺監督,亦無控管救濟機制,一旦出現問題,立即發生連鎖效用,迅速蔓延,終至不可收拾。 • 工程師背景的費驊先生任財政部長時,看到金融系統的資金操作曾說:一隻手玩三個球,早晚球會掉下來。現代金融系統不是隻手玩三球,而是玩十三個、三十個甚至更多,豈有不掉落滿地之理?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 高盛以$400億美元的股本,操作$1.1兆美元的資產,美林以$300億美元的股本,操作$1兆美元的資產,資產/股本比約在30左右。 • 最近被政府接管的房貸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 以$832億美元的「核心」資本(core capital),支撐$5.2兆美元的負債和擔保,運轉率竟達65比1。
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企業醜聞 • 賺錢歸私(privatization of profits),賠錢歸公(socialization of losses),造成重大不公,留下嚴重的社會後果。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 沙賓法案的主要精神在防弊,增加經營成本,但企業是否從此弊絕風清? • MIT管理學院的梭羅 (Lester Thurow)教授認為,安隆、世界通信等企業弊案是資本主義的常態,而非異數。他說,那些爲了防範弊案再度發生所定的新法規,猶如還在打上次戰爭的將軍,這些新法規如早已存在,今天的弊案就不會發生,但並不能阻止明天的弊案,因爲明天的弊案會從新的漏洞爆發。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 一般企業可能都想正正當當賺錢。然而不幸情勢不利,面臨困境之際,暫採不當作法,希望度過難關,以致陷入泥淖,無法自拔,終於造成醜聞 • 我們總希望找到一種十全十美的制度,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興利防弊,然而這種制度可能並不存在。所有制度都不免顧此失彼, 只有時加檢討,及時調整。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 去年7月以來的危機至今(9月16日),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已有兩個(Bear Stearns ,Merrill Lynch)被收買,一個(Lehman Brothers)聲請破產,而危機繼續蔓延。前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說,其嚴重性百年僅見。 • 我們得到的教訓是:非傳統銀行之監督應加強 ,複雜而多層次之結構式金融產品應簡化透明,相關資訊應及時充分揭示,信評應隨市場變化調整,財務槓桿運用應節制,顧客的利益應照顧。 • 金融業經管顧客的金錢如醫生看顧病人的生命,審慎永遠是第一要務。亞里士多德說:「審慎是智慧的開端。」金融業尤應奉為圭臬。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基本上是以自利為誘因,以公平為原則。人有利己之心也有利他之心,但利己之心強烈,利他之心薄弱。康德說:當自私進入心中,就再也無法辨別自己所追求的究竟是自利還是公義。 • 不論股權分散式公司的專業執行長(CEO)或股權集中式公司的主控股東,心中如無倫理節制,緊要關頭敗壞公司,獨善其身,都是一樣的;而公司治理甚至一切監督制度都無能為力,也是一樣的。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 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的基本區別所在。 • 追逐利益如不顧倫理,縱有政府宣導,律法懲處,人民仍會設法逃避;如以倫理為根本,在倫理的規範下追求利益,當更能達成私利和公益一致的社會目的。 • 企業倫理最簡單的原則是公平和責任。公平是不傷害利害關係者的利益,責任是對公平的持久承諾。
五、齊之以刑何如導之以德 • 但人心唯危,道心唯微,企業倫理需要外在的支援體系,包括:廉能的政府 建立一個公平且便民的環境,杜絕不正當的政商關係,使企業可以正派經營,不必奔走於權貴之門;維持穩定而可預測的經濟政策,使企業可以合理計算,大膽投資。清明的司法 行政部門如不能有效監督於前,司法部門復不能懲處於後,將加速倫理的敗壞。利他的情操人生的價值和幸福不光來自利己,也來自利他;傷害別人,內疚神明,幫助別人,滿心喜悅。知恥的文化 損人利己是恥辱,損人而不利己更是愚蠢,社會應建立知恥的文化,人而無恥,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壞事和說不出來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