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07 Views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 思考. 方家忠 2014-03-24 ,广州. 观察视角:服务效益(截至 2013 年底) 系统思考: 社会 需求、图书馆功能、理念与政策、服务转型与拓展、专业化支撑、建筑设计、服务组织 等 核心 问题:公共图书馆转型 发展. 启示与思考. 在 网络时代公 众对传统图书馆及其资源与服务同样存在旺盛需求 未成年人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群体 城市图书馆可以超越文化 层面 的 意义 ,发挥城市窗口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交流平台的价值需要被充分认识和挖掘 公共 图书馆作为实现与保障社会 公平制度 设计的意义充分体现.
E N D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方家忠 2014-03-24,广州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观察视角:服务效益(截至2013年底) • 系统思考:社会需求、图书馆功能、理念与政策、服务转型与拓展、专业化支撑、建筑设计、服务组织等 • 核心问题: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与思考 • 在网络时代公众对传统图书馆及其资源与服务同样存在旺盛需求 • 未成年人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群体 • 城市图书馆可以超越文化层面的意义,发挥城市窗口的作用 •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交流平台的价值需要被充分认识和挖掘 • 公共图书馆作为实现与保障社会公平制度设计的意义充分体现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公益、开放理念及其在新时期的制度设计可产生巨大的“红利”公益、开放理念及其在新时期的制度设计可产生巨大的“红利” • 文化领域服务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转型服务的重点领域 • 专业化管理是公共服务取得绩效的基础支撑 •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微交流”空间的服务价值有待发掘 • 公共图书馆服务组织可以从分层分面走向分面分层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在网络时代公众对传统图书馆及其资源与服务同样存在旺盛需求在网络时代公众对传统图书馆及其资源与服务同样存在旺盛需求 • 基本服务效益突出,接待访问量、注册读者量、外借文献量三个基本指标创造了国内公共图书馆的新纪录,并跻身世界大型公共图书馆(中心馆)的最前列。 • 注册读者年龄结构年轻,占比最大的三个年龄段依次是21-30岁、31-40岁、11-20岁,40岁以下读者占注册总量的83.1%。 • 广受公众和媒体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先后有64家境内外媒体累计报道632次,另有360家媒体转载2121次。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服务主要指标统计表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广州图书馆新馆各年龄段注册读者统计表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未成年人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群体 • 区域面积:约5700平方米,占借阅藏日常服务空间比例约10%。 • 馆藏:约50万册件,占开放区域馆藏比重为12.50%。 • 注册读者:9万人,占比为21.50%。 • 外借文献量:约184万册,占比为31.89%。 • 馆藏流通率:367%,为平均流通率(144%)的2.55倍,其中亲子绘本馆流通率高达456%。 • 注册读者人均访问图书馆次数(3.99次)、人均外借文献量(20.42册):分别是成年人的1.40倍、1.71倍。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与思考 • 未成年人有着更为强烈的阅读需求。 • 对于不具备独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其父母、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 在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面向未成年人的服务绩效优于成年人,是最重要的服务群体和绩效来源。 • 从阅读方式论,与成年人可以选择多元方式不同,未成年人尤其是处于身体、心智发育早期的幼儿、儿童,阅读纸本图书更有利于其成长发育。公共图书馆可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对从小培养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尤其重要。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城市图书馆可以超越文化层面的意义,发挥城市窗口的作用城市图书馆可以超越文化层面的意义,发挥城市窗口的作用 • 区位条件:位于新的城市中心,南临珠江,仰望城市新地标——广州塔,坐落于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交汇点,置身最大的市民广场——花城广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 建筑设计:入选2010年“新广州好”百景;(所在区域有七景入选,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市民活动中心和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新馆也成为游客游览参观的著名景点。)估算节日期间游客人数约占接待访问人次的7.29%,即平均每天接待1600人。 • 城市日程参与:接待参观访问158批次、3455人次;市领导多次视察新馆,其中陈建华市长先后七次到馆;成为省市宣传文化、外事、建设规划等众多部门对外交流的重要接待机构,新馆全面开放后,外事部门安排所有国际友好城市代表团到馆参观访问。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市民生活影响: • 2010年入选“新广州好”百景。 • 2012年新馆建成开放入选“2012年广州市入载地方志十件大事”。 • 2013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落户广州图书馆。 • 2014年入选《广州日报》“新型城市化”专栏开栏“十件新鲜事”。 • 2014年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全面开放入选“2013年入载地方志十件大事候选事件”。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城市形象载体 • 以现代、时尚的设计,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窗口。 • 以宏大的规模、巨大的建设和运营投入,成为城市经济实力的窗口。 • 以大开放、全公益的服务,体现了城市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 • 以多元文化服务,彰显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交流平台的价值需要被充分认识和挖掘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交流平台的价值需要被充分认识和挖掘 理论基础: • 社会认识论:图书馆是社会书面交流机制的执行机构。(杰西·H·谢拉) • 知识交流论: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交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宓浩、黄纯元) • “第三空间”理论:图书馆等公共空间是人们在家庭和工作之外发展非功利性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雷•奥登伯格)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图书馆作为公共交流平台的价值: • 扩大伙伴关系 • 汇聚社会资源 • 激发社会需求 • 拓展服务对象 • 拓宽服务领域 • 推动服务进入新境界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公共交流平台:(图书馆/)主题图书馆 • 定位:以多层面服务,服务公众多样化需求。 • 多层面服务:文献、信息、知识、文化、交流等层面;借阅、咨询、展览、讲座、沙龙、真人书等形式。 • 公众多样化需求:文献、知识、信息需求,个体、群体、组织与社会交流交往需要。 • 特别资源配置:交流空间。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案例:多元文化馆“加拿大文化月” 活动内容: • 加拿大华裔移民图片展 • “加拿大留学”等三种真人书 • “中国人在加拿大”、“两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华裔军人的故事”等讲座与纪录片展播 • 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方曼俏作品悦读分享会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活动效果: • 增加合作伙伴: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加拿大温哥华公共图书馆、郑霭齡等加拿大华裔作家、贾葆蘅、黎荃恩等华裔研究专家、加拿大纪录片导演王建军等。 • 汇聚社会资源:合作伙伴把展览内容(故事)资源、学术研究资源、历史图片资源、主讲嘉宾资源、纪录片资源等引入图书馆服务。 广州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激发社会需求:外事部门看到图书馆对外交流的价值不断加以利用,领事馆看到图书馆与公众交流的价值不断加强合作,研究机构看到图书馆作为学术传播与普及渠道的价值加以利用,公众通过参与“真人书”等活动激发了进一步与他人交流的需求,等等。市政府及外事部门逐步把广州图书馆作为接待友好城市代表团参观交流的主要窗口、安排友城代表团与本地文艺界代表交流的新平台。激发社会需求:外事部门看到图书馆对外交流的价值不断加以利用,领事馆看到图书馆与公众交流的价值不断加强合作,研究机构看到图书馆作为学术传播与普及渠道的价值加以利用,公众通过参与“真人书”等活动激发了进一步与他人交流的需求,等等。市政府及外事部门逐步把广州图书馆作为接待友好城市代表团参观交流的主要窗口、安排友城代表团与本地文艺界代表交流的新平台。 • 拓展服务对象:城市外事部门、外国驻穗机构等既是合作伙伴,也是服务对象。 • 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城市文化交流(对内与对外)。 • 推动服务进入新境界:图书馆服务主角变化。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图书馆服务主角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思考:从核心要素演变到社会角色演变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作为实现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的意义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实现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的意义充分体现 • 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非常住服务人口对广州图书馆的利用依次递减。 • 非户籍常住人口、非常住服务人口对广州图书馆也可进行比较充分的利用。 • 我国现行基本公共服务中,公共图书馆是少有的可以实现和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平等地享有服务的基础制度设计。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广州图书馆新馆注册读者统计表 据广州市人口统计和有关报道,201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服务人口分别为815万、1275万[1]、约1600万人,即在广州市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63.92%、36.08%;在广州市服务人口中,常住人口与非常住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79.69%、21.31%,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0.94%、49.06%。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公益、开放的理念及其在新时期的制度设计可产生巨大的“红利”公益、开放的理念及其在新时期的制度设计可产生巨大的“红利” • 在公益、开放、平等、便利的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公益化水平和开放程度,对所有读者全面推行免押金注册政策、读者证可外借册次大幅提高到每证15册次、可外借文献超过200万册等,应该说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 其他开放、便利化服务提升到新水平:公共空间全开放;馆藏文献90%以上开架借阅,开架文献近400万册;可凭身份证或社保卡直接注册,可远程网络或邮寄方式注册;基本服务自助化;无线与有线网络全覆盖等。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读者诚信度远远好过想象 对各界普遍关心的读者诚信、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广州图书馆一直在跟踪调查。新馆开放服务一年后的专项统计显示,因各种原因逾期未还文献约8万册件,占总外借册次比重约1.43%,而且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月递减趋势。数字说明,读者诚信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可以大大降低。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广州图书馆新馆文献逾期未还文献数量统计表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其他视角: • 资产角度:据统计数字估计,新馆文献最终“滞留”在读者手中不能归还的数量一年约2.4万册,在逾期文献中约占30%。假定全部损失,对应年度新增资产,占比约5%,处于可接受区间。 • 馆藏质量:对城市图书馆或多数公共图书馆而言,要维持高质量的馆藏,在图书馆稳定发展的阶段,根据国际图联建议,图书剔旧与采购量要维持必要的平衡。广州图书馆在“十二五”规划中制订的标准是,每年剔旧量占新增馆藏比重为20%。文献剔旧工作的正常开展足以冲抵逾期未还文献带来的财产意义上的损失。 • 服务绩效:相对于巨大的产出而言,新政策需要的成本投入是值得的。广州图书馆2013年与2012年比财政投入增长28%,注册读者量同比增长838%,其他主要指标也实现显著增长。 • 服务推广:推行免押金注册政策为馆外阅读推广、实现数字图书馆独立主体服务扫除了技术上的主要障碍。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 进一步提高公益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免押金注册政策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已具备基本条件,将产生巨大的服务效益。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文化领域服务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转型服务的重点领域文化领域服务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转型服务的重点领域 关于服务领域的传统框架及其变化: • 知识领域:即知识组织与交流,从基于文献的组织与传递到基于数字文献、知识单元的组织与传递,是可以转型发展的领域,但对各方面要求尤其对馆员素质要求很高。 • 信息领域:置身互联网、报纸、电视、杂志、智能手机、百度百科等新的技术与内容环境中,图书馆已不是第一选择。 • 教育领域:随着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发展,图书馆逐步集中于社会教育空间、终身学习空间等细分领域。 • 文化领域:应对公众文化需求的高级化多样化,图书馆从传统模式下强调休闲阅读,到提供讲座、展览、艺术、音乐鉴赏、“第三空间”、文化交流等,服务面越来越宽广。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于服务领域的可行性视角(服务层次视角):关于服务领域的可行性视角(服务层次视角): • 文献服务:对文献和作品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 • 信息服务:对信息的组织、整合、开发与交流。 • 知识服务:对知识的组织、评价、筛选、汇总、提炼。 • 文化服务:对地方文化活动的参与。 如果以馆员投入智力劳动程度作为分层标准,那么显然知识服务对馆员要求最高,转型难度最大;文化服务首先依托于馆员知识结构,其次才是层次要求,因此相对转型难度略低。对公共图书馆而言,转型文化服务的可能性最大。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广州图书馆实践:多元文化服务 • 本土文化:广州人文馆、FAMILYSEARCH家谱查询中心(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合作)、《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设展览等。 • 多元文化:多元文化馆、语言学习馆,多元文化推广项目与语言培训项目等。 • 都市文化:休闲生活馆、创意设计馆、多媒体鉴赏区、广州国际记录片节展示服务中心等。 • 支撑体系:公众共享空间项目、“羊城学堂”公益讲座、多元文化服务界面与环境氛围等。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文化服务目标:逐步深入地方文化生活案例:广州名人专藏文化服务目标:逐步深入地方文化生活案例:广州名人专藏 • 第一步:设立“刘逸生刘斯奋家族专藏”:吸引新的读者,如专藏藏主、家人、友人、门生、研究者、仰慕者、普通公众等。 • 第二步:举办专藏藏主与公众交流活动:交流主题从家庭文化到地方文化,弘扬岭南文化(其家族文化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质:民主、开放、包容)。 • 第三步:利用专藏关联资源,组织以本地居民为参与主体的文化活动: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 • 第四步:形成地方文化交流平台,开展以不同群体为目标对象的公众文化活动。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于地方文化生活的三个内核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案例:新年诗歌朗诵会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专业化管理是公共服务取得绩效的前提 从规划到组织实施: • 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 • 制订新馆专项规划。 • 组织内设机构调整与人力资源需求测算。 • 组织全员岗位竞聘,根据新馆需求配置人力资源。 • 组织对外文化交流等专项规划和各专项业务的实施。 • 2014年计划开展组织文化建设。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在服务层面,规划划分大众(基本)服务、分众服务、交流服务,大众服务按更开放、平等、公益及更便利的思路予以强化与创新,界定出最受大众欢迎的资源;分众服务按对象化与主题化进一步细分,界定出最重要的群体、(主动)平等服务群体、潜在服务对象、最受欢迎的专题领域等。在服务层面,规划划分大众(基本)服务、分众服务、交流服务,大众服务按更开放、平等、公益及更便利的思路予以强化与创新,界定出最受大众欢迎的资源;分众服务按对象化与主题化进一步细分,界定出最重要的群体、(主动)平等服务群体、潜在服务对象、最受欢迎的专题领域等。 • 按照上述思路,大众服务方面界定出文学图书、视听资料、考试专题图书等,设立专区,空间布局上则下沉在较低楼层;对象服务方面,将未成年人界定为最重要的群体,设置专区,内设亲子绘本阅读馆、分级阅读馆等;(主动)平等服务群体包括视障人士、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老龄人等群体,以信息技能培训区为主要平台提供服务;为初次到馆者等设立阅读体验区;主题服务方面,以本土文化、多元文化、都市文化为要素搭建多元文化服务框架。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广州图书馆新馆各区域外借量一览表 服务效益初步显现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部分区域文献流通率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服务特色逐步体现 • 与各国驻穗领事馆建立联系,先后接待14个国家领事馆官员来访,接收墨西哥、日本等领事馆赠书1191册。 • 接待法国里昂、英国伯明翰、加拿大温哥华、意大利米兰等国际友好城市市长访问,接收友好城市赠书291册。 • 与英国伯明翰、法国里昂、加拿大温哥华、韩国光州、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等城市图书馆签订合作交流备忘录,2013年接收友好城市图书馆赠书311册。 • 2013年全面开放后举办真人书、沙龙、讲座、展览、交流会等多元文化活动共44场、参加公众约11.9万人次。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微交流”空间的服务价值有待发掘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微交流”空间的服务价值有待发掘 图书馆交流空间的五层次形态: • 整体交流空间 • 展厅报告厅多功能厅等交流服务区域 • 文献服务区域中配套但相对独立的交流区域 • 文献服务区域中配套但融为一体的交流区域 • 灵活搭配的由沙发台椅等构成的适合于三两个人的个性化交流空间 广州图书馆新馆在多元文化馆、广州人文馆两个区域设置了第四种交流空间,实际运作效果较好,现正研究在其他区域推广。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微交流”空间特点 • 与文献服务空间融为一体。 • 具备举办小型交流活动的空间规模。 • 配备可移动的展板、书架、沙发台椅、电子屏幕、小型音响等设备设施。 • 可以提供小型化的展览、沙龙、真人书等活动。 • 适应了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与日趋小型化、常态化、多样化、自组织等新的表现形式,也适应了馆员队伍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在技术上,要使空间既具有与文献服务空间融为一体的通透性,又要尽量减少活动声音等对其他阅读者的干扰。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服务组织可以从分层分面走向分面分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组织可以从分层分面走向分面分层 • 图书馆服务分层的主要标准,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投入馆员智力劳动的程度;分面的主要标准,则有学科、主题、服务目标群体等。 •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组织的主体逻辑:分层分面,以分层为主体。 • 在分层分面逻辑下,分出文献流通或提供、一般咨询、信息与参考服务、历史文献与特藏服务等。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广州图书馆新馆将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对象服务、主题服务、交流服务四大部分,其中加大了分面组织的比重,以主题馆、对象馆为载体进行分面服务建构。广州图书馆新馆将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对象服务、主题服务、交流服务四大部分,其中加大了分面组织的比重,以主题馆、对象馆为载体进行分面服务建构。 • 从服务效果看,主题、对象服务区域因定位多样化、多层面服务,如前所述,可以形成公共交流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体利用图书馆,激发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也有利于激发馆员的活力和专业化,对图书馆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结语 • 广州图书馆新馆在服务的拓展与转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为业界思考图书馆的发展与未来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 新馆持续的探索实践也使图书馆员面临众多的挑战: • 从传统图书馆到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传递空间、阅读空间、安静环境,到交流空间、分享空间、动静结合环境,引发部分公众质疑,我们应如何应对或引领变化? • 转型发展的图书馆要素如何演变?如何重新界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资源? • 图书馆服务结构如何变化? • 图书馆需要何种新的专业能力及如何形成?……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非常感谢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论文:方家忠.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服务后的若干启示. 上海:图书馆杂志,2014(2) 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