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 周宏春 研究员 / 博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报告内容.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由来 二、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应对 三、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解释. 低碳经济是一个国际通用语言。什么是低碳经济并没有统一界定,低碳经济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 —— 相对性: (国别上) 没有绝对的标准,追求的目标是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 —— 动态性:(时间上 ) 单位碳强度是不断下降的 —— 技术性:通过技术开发和创新来提高碳生产力; —— 经济性:用经济的方法保持 GDP 的增长,碳排放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 周宏春 研究员/博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报告内容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由来 二、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应对 三、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3. 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解释 低碳经济是一个国际通用语言。什么是低碳经济并没有统一界定,低碳经济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 ——相对性:(国别上)没有绝对的标准,追求的目标是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 ——动态性:(时间上)单位碳强度是不断下降的 ——技术性:通过技术开发和创新来提高碳生产力; ——经济性:用经济的方法保持GDP的增长,碳排放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 世界碳排放的现状是:发展中国家用高碳生产支撑发达国家的高碳消费,导致全球生态退化和破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由来

  4. 2. 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最初是科学问题 1750 年工业革命开始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5. 观测到的全球气体变化曲线

  6. 图片显示的北极冰川覆盖面积繁荣变化。1979年(左图)到2005年(右图),北冰洋冰川覆盖面积量减少了20%。图片显示的北极冰川覆盖面积繁荣变化。1979年(左图)到2005年(右图),北冰洋冰川覆盖面积量减少了20%。

  7. 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在增加

  8. 气候变化从科学问题变成政治问题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0年联合国决定制定,91年2月开始谈判,92年5月达成协议,94年生效,95年开始谈判) • 《京都议定书》(95年12月达成协议,2005年2月生效,15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美国除外) • 2008到2012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 界定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氮(N20)、氟烃(HFCS)、全氟烃(PFCS)、氟化硫(SF6)减排时间表; • 三种机制:排放贸易(ET) 、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9. 应对气候变化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 • 《公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COP1),1995年3月28日首次在柏林举行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 • COP2,1996,7~19,日内瓦,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 • COP3,《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1日日本京都召开 ; • COP4,1998年11 2~14,布宜诺斯艾利斯,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环境脆弱、易受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如墨西哥、巴西和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 COP5,1999,10 25~11 5,波恩,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 • COP6,2000年11月份在海牙召开,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 • COP7,2001年11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召开,通过了《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 • COP8,2002年10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通过《德里宣言》; • COP9,2003年12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 • COP10,2004年12月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 COP11,2005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来自全世界189个国家的近万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最终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 • COP12,2006年11月在内罗毕举行,取得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内罗毕工作计划”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适应基金” 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 COP13,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通过了“巴厘路线图”; • COP14,2008年7月8日,G8会议;2008年12月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 COP15,哥本哈根会议,2009年12月,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协议。

  10. UNDP《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 • 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的话,气候变化很可能使人类发展倒退,世界贫困人口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 欧盟国家平均仅减排了2%,距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2年减排8%的目标仍相差较远;加拿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增加了27%,而承诺是到2012年减排6%。 • 为防止碳排放量升到危险水平,2030年前全球每年支出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发达国家有足够财力投资减排技术,并应立即减排;发展中国家目前可不承担减排义务。

  11. 3. 低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最早提出 英国2003年出版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政策。 为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技术已转向以清洁、低碳和高效为特征的气候友好技术。 向低碳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一个大的趋势。 ——温室气体减排对经济发展速度影响 英国《能源白皮书》分析:到2050年削减60%的温室气体可能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低,相当于205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5%-2% 温室气体减排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影响 温室气体减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影响 ——温室气体减排对产业结构转变影响 能源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于向低碳转型,为各国的研究界和企业界提供了商机

  12. 低碳经济源于能源战略调整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百年来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 能源结构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

  13. 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减排的实质,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提高效率 (1)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推动作用 可再生能源正迅速从“替代能源”向“主导能源”转变,2007年全球相关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 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高速增长。风能获得的投资最多,其发电能力从2000年起以每年25%至30%的速度增长,2007年达到930亿瓦,是1997年的11倍。 (2)节能措施的相继提出 欧盟能源效率行动 中国节能行动 美国行动:新能源法规定,在未来10年内,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 日本:到2030年能源效率比目前提高30%。

  14. 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1)发达国家可能采取碳关税政策的“绿色贸易壁垒”,对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形成严重制约。 (2)新的经济和贸易规则的形成势必有利于国内已采取减排对策的国家,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3)处于国际分工底端的发展中国家,过早承担很大的减排压力,会对贸易结构、效益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5. 对技术开发的推动作用 (1)减缓气候变化技术方案主要有:提高能源效率、向低碳燃料转变、增加核能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增加生物汇、非CO2温室气体减排、CO2捕获和封存(CCS)。 (2)减排技术创新领域: 能源生产和转换 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 工业生产过程 农业 林业 城市废弃物

  16. 1.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 二、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应对 ——立法确定减排目标,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制定规划或行动计划 ——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放在优先位置 ——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低碳经济提供支撑 ——开展低碳城市的试点 ——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 ——推崇低碳的生活模式 ——提高碳生产力标准,采用标识引导消费 ——加强碳减排的国际合作

  17. 主要国家对低碳经济的投资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要国家对低碳经济的投资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18. 欧盟低碳技术创新与普及的“技术路线图”

  19. 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框架

  20. 低碳社会的愿景:交通

  21. 日本迈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

  22. 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CCS) 化石燃料低碳化 洁净煤技术(CCT)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 煤气液化燃料(GTL) 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 可再生能源 低碳产业 风力发电、地热发动、海洋温差发电 生物质燃料(特别是第二代,藻类生物质燃料) 氢能 能源低碳高效利用 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蓄电池 混合动力、插电式、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生物燃料车 节能型家电、绿色IT产业 住宅和小区节能管理、绿色建筑 低碳型交通和绿色物流 低碳服务业 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金融 企业碳减排管理咨询 碳足迹与碳抵消商品与服务 国外的低碳产业及其构成

  23. 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1)领导重视 • 胡锦涛2007年6月8日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 • 胡锦涛2008年7月9日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 • 2007年9月8日胡锦涛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 • 胡锦涛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 • 2007年,成立以温家宝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 2007年11月21,温家宝总理在第三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

  24. (2)政策措施 • 节能政策 • 节能经济政策 • 节能技术政策 • 节能产业政策 •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政策 • 补贴政策 • 税收优惠 • 价格政策 • 低息贷款 • 计划生育政策

  25. (3)确立目标 • 2007年6月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2月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污染物减排10%的目标。 • 2009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落实巴厘路线图——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 2009年11月25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6. (4)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 ——区域热电联产工程;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 ——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工程; ——建筑节能工程; ——绿色照明工程; ——政府机构节能工程; ——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27. (5)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①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基塘模式(废物变原料) ——稻鸭共生模式(资源共享) ——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 ——猪-沼-果(林、草)模式 在空间上,从庭院经济到生态省建设

  28. Integration of greenhouse, piggery, heating, methane production Greenhouse Biogas Tank for Biogas Digester

  29. 生态农业面临着挑战 • 为什么东部的一些基地消失了? --受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冲击! • 为什么西部和山区还大量存在? --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形式!

  30. ②生态工业模式 • ——林浆纸一体化模式 • ——工农业共生的贵港模式 • ——矿业: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模式(Shell模式,煤焦电化模式等) • ——鲁北化工的海水多用模式 • ——建筑工业:合理布局、节能与利废 • ……

  31. ③生态工业园 温室(不连续供热) Kemira 硫酸厂 Statoil 炼油厂 区供热站 Tisso 湖 火电厂 (燃煤) Gyproc 墙板厂 养鱼场 Novo Nordisk 制药厂 附近农场 造水泥和筑路 丹麦卡伦堡工业生态圆示意图

  32. 生态工业园运行成功的经验 • 法规强制 • 经济激励 • 企业诚信 • 技术保障 • 应急管理

  33. ④再利用再循环模式 ——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建材、速凝剂 ——农业废弃物:养殖业 ——水葫芦利用产业链 ——以焚化炉为核心的消纳废物模式 ——水泥生产协同处理废弃物

  34. 天津子牙再生资源园区 人工分选; 经“脱米机”粉碎 附着的铜粉水洗: 真正的物尽其用

  35. ⑤循环经济的实践原理 • 核心: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 表现形式:物质代谢、过程耦合、要素共享 ——生态学上:大鱼吃小鱼、相生相克、共生寄生 ——产业链上:废物变原料、协同处理、设施共享 ——经济学上:替代战略、优势互补、成本分摊 • 内涵上: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 层次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 空间上:企业、园区、社会(产业集聚)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平台

  36. (6)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 《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通过,2006年实施 •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 规划 ——水电:新增水电装机容量7300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1300万千瓦。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 ——风力发电: 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到201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生物质利用: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550万千瓦,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20万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目标是4000万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300 处,沼气年利用量达190亿立方米; ——到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要达到1.5亿平方米,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 。 • 中国2007年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总额已经名列世界第二,排名仅次于德国。从2001-2008年,国家共投资121.98亿用于农村生物质能源技术推广。

  37. 我国加入风电大国俱乐部 2008年,新增装机614万千瓦,我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四个装机超过1217万千瓦的风电大国 截止2008年底全国风电场已经超过239个,有风电场或风机的省(区)已经超过24个;12个省(区)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4个省超过100万千瓦。 风电设备供应能力迅速提高,国内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70家,20家整机制造企业生产出兆瓦级样机,以1.5MW计,年产量超过100台的企业有8家 • 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我国累计光伏发电容量15万千瓦,其中55%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累计达到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38. 到2006年中国水电发展情况Hydropower Installation in China 2000年到2008年,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千瓦提高到1.72亿千瓦,发电5633亿kWh,占16.3%;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千瓦提高到910万千瓦;

  39. 到2007年底,全国沼气用户2650万户,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到2008年,沼气用户3050多万户,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20亿立方米;建成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有机废水沼气工程2500处,年产沼气约20亿立方米。 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15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超过160万吨。

  40. (7)促进公众参与,崇尚低碳生活 • 公众参与节能; • 鼓励乘坐公共交通; • 停开一天私人小汽车; • 空调低一度(26℃); • 城市停电一小时; • NGO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

  41. (8)开展国际合作,实施CDM项目 • 中国政府与97个国家签署103个科技合作协定。气候变化正成为双边科技合作的优先和重点领域,在清洁发展机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政策和能力建设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领域开展一系列项目合作。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领域,中国政府2007年11月启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希望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一道推动该计划实施。

  42. 三、促进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 ——是迈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之意; ——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可通大门; ——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切入点。

  43. 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 • “发展是第一要务”,“开源与节流并举,将节约放在首位”——集约发展; • 规划开发者: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突出位置; • 强调节约者:强调效率概念,包括节约使用、再利用、再生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等等

  44. 四个基本判断 转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经济增长依赖重化工业带动的格局急需扭转 资源能源制约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亟待破解 企业依赖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迫切要转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