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509 Views
兒童及少年保護宣導 -- 有你真好. 主講人 : 曾玟球. 兒少通報警訊 - 謊言篇. 兒少保護工作. 最後防線 一一三救援 緊急醫療 兒少保護. 次級預防 高風險家庭. 初級預防 社福體系. 家變 離婚、失 業 意外、重大疾 病、入獄服刑等. 家破 兒少虐待 家庭暴力. 人亡 受虐致死 攜子自殺. 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受虐兒少按年齡分(人). 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 每日平均 52.53 件,每小時 2.2 件. 兒少保護概念. 兒少保護對象 : 包括無依、家庭重大變故、受暴、受虐、遭受非法侵害、不當對待或有受害之虞者。
E N D
兒童及少年保護宣導--有你真好 主講人:曾玟球
兒少保護工作 最後防線 一一三救援 緊急醫療 兒少保護 次級預防 高風險家庭 初級預防 社福體系 家變 離婚、失 業 意外、重大疾 病、入獄服刑等 家破 兒少虐待 家庭暴力 人亡 受虐致死 攜子自殺
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受虐兒少按年齡分(人)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受虐兒少按年齡分(人)
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 每日平均52.53件,每小時2.2件
兒少保護概念 • 兒少保護對象:包括無依、家庭重大變故、受暴、受虐、遭受非法侵害、不當對待或有受害之虞者。 • 兒少保護內涵:宣導防治、通報、調查評估、緊急安置、福利補助申請、資源轉介服務、家庭處遇及重建等保護輔導服務,賴公私部門網絡合作,方能共竟其功。
兒少虐待 • 身體虐待:任何人對兒童或青少年身體施 加任何非意外性之身體傷害。 • 疏忽照顧:指嚴重或長期忽視兒童的基本需要,或在本來可以避免的情況下令兒童面對極大的危險。 • 精神虐待:指危害或損害兒童情緒或智力發展的行為及態度模式。 • 性侵害:無論發生在家中或其他地方,任何人士直接或間接對兒童,作出的性利用或侵犯。
兒童受虐辨識指標 身體 心理 疑似精神虐待:偏差習慣:如尿床、退縮行為、攻擊或欺負其他同學、情緒或智能發展遲緩、容易自責、自我概念低落。 疑似疏忽:身體出現之狀況、行為舉止異常。 • 皮膚瘀/挫傷:不同區域多處瘀傷、新舊傷雜陳有棍打或繩鞭或勒痕。 • 皮膚燒燙傷:香菸、電熨斗等有明顯形狀或界限的燙傷。 • 皮膚咬傷:上犬齒齒痕間距超過3公分為成人咬傷。 • 顏面傷害:貓熊眼、眼皮腫脹、耳朵瘀傷、頭髮參差不齊或禿頭。 • 頭部傷害、腹部傷害、骨折 • 疑似性侵害:身體出現之狀 況、行為舉止異常。
兒童受虐辨識指標 行為 家庭 婚姻關係:婚姻衝突、離婚、同居。 身心健康:酗酒、吸毒、憂鬱症。 經濟情況:失業、工作不穩定、負債。 居住情況:剛搬家、租屋。 • 上課不專心、成績退步 • 出現攻擊/挑釁行為 • 自我傷害 • 逃家、逃學 • 害怕父母親,親子關係不佳
家庭暴力 •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 所謂的家庭成員包括下列: 1.配偶及前配偶 2.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 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3.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4.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家庭暴力目睹兒少 定義 所受影響 學習以暴力解決衝突 -->成年後進入暴力關係 即使孩子只是目睹暴力,但其實已成了暴力的受害者。 許多研究顯示,受暴/目睹暴力兒童本身受到極大創傷,有許多時候他們相信暴力的發生是因為他們犯了錯。 受暴/目睹暴力兒少:一般兒少 自殺行為6:1 成年後傾向於有偏差行為或反 社會行為60:1 成為加害者1000:1 • 廣義:目睹兒童是指十八歲以下,目睹及受暴的兒童。 • 狹義:目睹兒童是指直接看到、威脅或沒有看到,但有聽到或在暴力過程中受到波及或捲入爭吵之中。 • 國外將目睹暴力列為精神虐待,是屬於兒童保護個案。
遭受性侵害可能跡象 行為變化 • 情緒起伏不定 • 不明原因突然哭泣 • 懼怕某人或某一類型人 • 無故增添新的恐懼感 • 害怕獨處、怕黑 • 憂鬱、沮喪、自卑 身體變化 情緒變化 出現性早熟的言語或動作 對被觸摸的反應激烈 對自己或他人有傷害、攻擊行為 難以集中精神學習,不易專心 有時出現出神、恍惚眼神 出現說謊、偷竊、蹺課、逃家等行為 突然變得不敢一個人,需要人做陪 突然變得沉默安靜 不願換衣服,不願上體能活動 • 經常抱怨不清楚身體哪個部位疼痛 • 行走時,姿勢怪異 • 抱怨生殖器官疼痛 • 睡眠失調、精神不濟 • 身體出現不明的傷口或創傷
各級學校兒童少年保護與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件通報處理流程各級學校兒童少年保護與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件通報處理流程 知悉事件24小 時內依法進行 責任通報 (113專線) 醫院 驗傷、醫療照顧 個 案 心 理 支 持 與 陪 伴 家庭暴力暨 性侵害 防治中心 (醫療服務、保護 扶助、暴力防治) 警察局 (協助驗傷 與採證、詢 問與調查) 教師或學校 知悉兒童及 少年保護、 家庭暴力及 性侵害事件 進行校園安全 事件通報 由校長啟動危機處理機制 ㄧ、通知家長/監護人 (家內亂倫及家暴事件除外) 二、危機介入 (情緒支持與心理諮商) 三、指定專人對外發言 如為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事件,啟動 調查處理機制
學校教育人員扮演的角色 • 1.發現者 (了解常有的特徵) • 2.通報者 • 特定專業人員具有責任通報、知會的義務 • 3.協助者、支持者 • 4.陪伴者
當學生告訴你受害事實時… 1.告訴學生你很高興他願意告訴你,肯定他說出來是對的,稱讚他說出來的勇氣。 2.相信學生所說的話 3.讓學生知道這不是他/她的錯 4.肯定學生已為自己盡了最大努力 16
當學生告訴你受害事實時… 5.告訴學生可以協助他的資源 6.讓學生知道老師需向哪些相關人士通報,但 不會與不相干的人談論這件事 7.回應學生的情緒與疑問 8.以信任、同理的方式搜集資料,避免使用why not的句型。 17
解除學生的焦慮 • 首先要解除學生覺得自己「惹了麻煩」的焦慮。 • 明確且使用學生懂得的詞彙,盡可能小心地解釋你為何會和孩子談,讓他知道是有人關心他的。 • 試著鼓勵孩子分享他自己,以讓孩子建立信心感,能夠提供詢問者關於孩子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線索。 • 當孩子分享他的東西、展現他的喜好時,詢問者要表現尊重和感興趣的態度,目標是讓孩子知道你是個可以信任的大人,一個會傾聽學生說話的大人。 • 研究發現和較小兒童建立關係,在開啟深入溝通,大約需要三十分鐘的隨意交談。 18
兒少保護危機處遇之處理通則 • 確保受害者人身安全 • 檢視受害者目前可用的資源 • 通報主管機關 • 專業人員有通報責任 • 兒少保護問題極其複雜,跨專業團隊及跨機構的合作,方能為受害案主提供完善的服務。 • 社工及心理諮商的協助 19
有你真好!! 謝謝大家 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大家一起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