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34 Views
國際間大學學術排名的 現況、反思及展望. 王如哲 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所教授. 前言. 過去二十年間,高等教育排名( rankings )和排行榜( league tables )出現於全世界,不僅有來自私人、媒體為主的報導,也有是由專業協會和政府公佈的報告。雖然有時在高等教育內引發爭議與矛盾,但這些排名制度扮演愈趨重要的角色,並成為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上對服務對象提供資訊的工具。
E N D
國際間大學學術排名的現況、反思及展望 王如哲 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所教授
前言 • 過去二十年間,高等教育排名(rankings)和排行榜(league tables)出現於全世界,不僅有來自私人、媒體為主的報導,也有是由專業協會和政府公佈的報告。雖然有時在高等教育內引發爭議與矛盾,但這些排名制度扮演愈趨重要的角色,並成為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上對服務對象提供資訊的工具。 • 在所有現有排名制度中,有一項差異值得注意,亦即主要是針對學生及其父母提供資訊的排名制度和評鑑大學研究卓越的排名制度之間的差異。本文旨在針對國際間大學學術排名現況予以探討並進行批判性的反思,最後提出未來的展望,以指出可能的發展走向。
壹、排名現況 • 一、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壹、排名現況 • 以下進一步說明前述各項指標的定義如下: • 校友:一所機構畢業校友獲得諾貝爾獎和(數學)領域獎牌(Fields Medals)的總人數。 • 獲獎:機構的教師獲得在物理、化學、醫學和經濟學的諾貝爾獎和在數學領域的領域獎牌總人數。教師必須是任職期間獲獎。 • 論文受高度引用(HiCi):在生命科學、醫學、物理科學、工程和社會科學中21項廣博學科類別上,論文受高度引用的研究人員數量。 • 科學引用索引(SCI)和社會科學引用索引(SSCI)論文:在2003年發表於科學引用索引和社會科學引用索引期刊之論文。只有屬文章性質的出版品才納入計算。 • 規模(Size):前述5項指標的總分除於相當於全職學術人員數量。
壹、排名現況 • 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週報(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 2005, THES)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 在方法上,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週報(THES)排名係使用6項不同比重指標,包括同行評鑑佔40%、雇主評鑑佔20%、外籍教師所佔百分比10%、國際學生所佔百分比5%、生師比佔20%和研究影響力佔20%-平均每位教師被引用的情形 • 前述的上海交通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週報排名,在範圍上是跨越國界的全世界大學排名 。
壹、排名現況 • 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 • 首先依任務將大學分類,但也有些情形是依區域來予以分類。其次是從每一所大學蒐集最多達15項學術卓越指標的資料。每一項指標依其重要性予以配分。最後在每一分類中的大學則依據組合加權的分數對照其他學校予以排名。以下是使用來測量學術品質的指標項目: • 1.同儕評鑑(peer assessment)(佔25%):同行評鑑調查的對象包括大學校長、教務長和負責入學許可的大學行政主管,以獲悉諸如教師在教學上的投入情形此類無形事務。要求每一位接受調查者對同行的大學學術課程評定1(最差)至5(最佳)分。
壹、排名現況 • 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 • 2.學生在學率(retention)(對全國性大學和文學院而言,佔20%;碩士和綜合型學院則佔25%):大一新生於第二年繼續課業而且最後畢業的比例愈高,顯示一所大學提供給學生成功所需的較佳課程與服務。此項指標的測量有二部分:六年畢業率(佔80%在學率)和大一新生在學率(佔20%)。 • 3.教師資源(faculty resources)(佔20%):包括班級大小(佔40%) 、教師薪資(佔35%) 、在其領域中獲最高學位的教授比例(佔15%) 、生師比(佔5%) 、全職教師所佔的比例(佔5%)。
壹、排名現況 • 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 • 4.學生入學程度(student selectivity)(佔15%):入學學生在sat或act測驗上的成績(佔此項分數的50%);對所有全國性大學和文學院而言,入學新生畢業時居於高中班上前10%的比例;對碩士型和綜合型學院而言,則是高中班上前25%的比例(佔此項分數的40%);錄取率指獲錄取學生相對於申請人數之比例(佔10%)。 • 5.財務資源(financial resources)(10%):平均用在每位學生的總支出顯示一所大學能提供不同方案和服務的廣泛態度。
壹、排名現況 • 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美最佳大學排名 • 6.畢業率(graduation rate performance)(佔5%,僅針對全國性大學和文學院)。此項「附加價值(added value)」指標顯示在控制支出和學生傾向後,大學課程和政策對學生畢業率的影響。這是測量在1997年入學的班級六年內畢業比率和預定畢業比率之間差異情形。 • 7.校友捐款率(alumni giving rate)(佔5%):在2001-02和2002-03年間校友捐款給學校的平均百分比。
壹、排名現況 • 四、佛羅里達大學中心(The Center, University of Florida)的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排名 • 研究等級指標(2項):以整體研究與發展預算支出和經高度競爭取得的聯邦獎助研究與發展預算支出為計算依據 • 傑出教師指標(2項):全國性研究院院士人數和重要獎項得獎的教師人數。 • 學生指標(3項):頒授博士學位的數量和聘用博士後人員數量,及大學部平均SAT分數作為測量學生競爭力的指標 • 資源指標(2項):捐款多寡和年度捐贈前者反映長期累積獲得私人資助的資源強度;後者反映獲致私人的資助水準 • 獲得超過2千萬年度聯邦預算支出,且至少在9項之中有1項是居於前25名者,列為頂尖研究型大學。佛羅里達大學中心於每年8月公佈新的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報告。
壹、排名現況 • 五、加拿大Maclean的排名 • 此一排名旨在針對加拿大公立大學的優點進行比較,以供學生和家長參考。Maclean的排名將每一所大學分入三種類別:大學部為主的大學(22項指標);綜合型大學(23項指標);醫學─博士型大學(24項指標)。共有六項指標: • 1.學生(佔最後分數的22%至23%):即將入學的學生平均高中成績等級(11%)和平均成績高於75%的學生人數比例(2%);大學生來自省外的比例(1.5%)及來自國外學生的比例(0.5%)。綜合型大學和醫學─博士型大學也計算研究所國際學生的百分比(1%),還有畢業率(2%)此外去年新增一項指標,以測量大一新生不論全時制或部分時制第二年繼續在學百分比(2%)。 • 2.班級(佔17至18%):大一和大二階段整個班級學生人數分佈情形(對大學部為主的大學而言,佔7.5%;對其他二類大學而言,佔7%)。Maclean也排名大學在一年級學生由永聘教授任教的百分比(3%)。
壹、排名現況 • 五、加拿大Maclean的排名 • 3.教師(佔17%):擁有博士學位百分比(3%);獲全國性獎項(3%)。此外,教師成功獲得三個主要聯邦獎助機構的獎助情形,同時考慮到獎助數量和金額。社會科學與人文獎助加上加拿大政府獎助(5.5%)和醫學/科學獎助(5.5%)是分開計算的指標項目。 • 4.財政(佔12%):相當於全時學生的單位成本(3.3%)和用在學生事務的預算百分比(4.3%)及獎學金與助學金(4.3%)。 • 5.圖書(佔12%):全時學生的每位學生所擁有的圖書冊數(大學部為主的大學和綜合型大學佔4%;醫學─博士型大學佔3%);圖書總冊數所佔百分比(4%);用於更新圖書的圖書預算百分比(4%);及用於電子期刊和圖書資源的圖書館支出和搜尋費用。 • 6.聲望(佔19%):聲望調查(16%);過去5年獲得校友的捐贈情形(3%)。
貳、綜合討論 • 第一、在範圍上,上海交通大學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週報的排名,均是以世界各國大學校院為其對象;相對地,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佛羅里達大學中心和加拿大的Maclean的排名則是以個別國家為範圍; • 第二、在五項排名之中,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名和佛羅里達大學中心的排名,係屬於學術機構的報告;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週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則是屬媒體的報導; • 第三、在五項排名方法爭議上,首先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排名方法面對的爭議有:高度取決於個人的成就(佔30%),亦即獲諾貝爾獎和(數學)領域獎牌的校友和教師。還有這並不是測量機構學術品質的普遍情形,使用過去的得獎者作為現有品質的測量是值得存疑的。這也容易導致對新設大學的偏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得獎者測量的機構得分有很大的差異顯示,每一機構得獎人數不必然是一所機構的整體品質之可靠指標。
貳、綜合討論 • 還有高度取決於有限數量的出版品之引用情形(刊載於自然和科學期刊的文章佔20%:SCI和SSCI文章佔20%;受高度引用的研究者佔20%)。此一排名工作人員承認這可能會導致對人文與社會科學為主的機構之偏見,因為科學家往往會有較大量的出版和傾向於引用自己的研究。這也會有利於英語系國家。 • 高度(50%)取決於同行評鑑,但並未提供同行評鑑方法的詳細情形,例如說明如何選定這些學者,任何量化調查還是存在著在發現上的可能主觀性。 • 還有仰賴有限學者的出版品之引用情形,來決定研究影響力(20%)。此一排名參與人員承認此一測量傾向有利於美國的大學,還有也稍有利於其他英語系國家。
參、反思 • 學術排名宜正視可能對偏向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大學之偏見問題,擁有較大規模科學領域的大學必會較佔優勢。 • 可能解決之道有三:第一、建立由目前已有審查制度期刊編輯委員,來負責專書審查工作,並給予專書相對於期刊論文的合理權重分數;第二、根據各大學的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組成所佔比例情形,不同領域分開評比測量,最後再依其組成所佔比例合計分數,如此才不致因各大學不同領域組成比例不同而導致偏見;第三、進行分類的大學機構排名來替代整體大學排名。 • 宜明確區分基於主觀的印象排名和根據客觀資料反映學術成果的排名差異。如果能致力於建立客觀指標並對照以便長期蒐集各大學的資料,則有客觀的資料可供參照時,就會減少仰賴主觀印象的判定。
肆、未來展望 • 這些排名制度依然會繼續存在並產生影響力,尤其是在目前國內外大學外部環境的影響之下,包括大眾化高等教育稀釋了高等教育資源,高等教育市場化,以及重視績效責任的趨勢,未來可能還會有類似的新排名制度出現。 • 可以預期的是目前在國際間如早已存在的美國認證制度和歐盟正在建立的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也會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示範作用,未來可反映高等教育品質的客觀指標與措施,會在學術界逐步加速建立起來。大學已無法回到昔日的學術象牙塔,唯有積極面對社會的實際需要,並展現出辦學績效,才能適應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