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873 Views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伊斯蘭教 部分 ). 授課者:台中高農 趙育農 老師. 本節大綱. * 伊斯蘭教的創立 :伊斯蘭教的歷史背景 穆罕默德生平 伊斯蘭教教規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異同 * 伊斯蘭政權興衰:帝國擴張與分裂 教派的分裂 * 伊斯蘭文化意義:東西文化交流 各項文化成就. 名詞釋義. 伊斯蘭:原意為順從真主阿拉 穆斯 林:原意為服從阿拉的信徒 穆罕默德:原意為崇高的禮讚 回教:因回紇族多信奉伊斯蘭教,故中國人以此稱之 古蘭經:原意為誦讀 哈里發:原意為真主使者的 繼承人,為阿拉伯帝國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
E N D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伊斯蘭教部分) 授課者:台中高農 趙育農 老師
本節大綱 • *伊斯蘭教的創立:伊斯蘭教的歷史背景 • 穆罕默德生平 • 伊斯蘭教教規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異同 • *伊斯蘭政權興衰:帝國擴張與分裂 • 教派的分裂 • *伊斯蘭文化意義:東西文化交流 • 各項文化成就
名詞釋義 • 伊斯蘭:原意為順從真主阿拉 • 穆斯林:原意為服從阿拉的信徒 • 穆罕默德:原意為崇高的禮讚 • 回教:因回紇族多信奉伊斯蘭教,故中國人以此稱之 • 古蘭經:原意為誦讀 • 哈里發:原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為阿拉伯帝國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
伊斯蘭的世界地圖 今日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數大約有12億,其中有30多個國家將伊斯蘭定為國教,穆斯林人口超過90%的則有40多國,目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尼,約有2億。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六、伊斯蘭教的歷史背景 • 1.拜占庭(東羅馬)和薩珊王朝(波斯)的對立,絲路改道阿拉伯沙漠 • 2.阿拉伯各部落為商業利益爭戰不休,各立神廟,其中以卡巴聖堂(供奉聖石)勢力最大。貧富差距甚大,富者放利歛財,貧者生活條件惡劣 • 3.基督教、猶太教、祆教社群鄰近阿拉伯沙漠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七、穆罕默德生平 • 570 誕生 • 596 與貴婦結婚,建立商隊 • 610 獲得啟示,建立新宗教 • 622 遭到卡巴聖堂信徒追殺,自麥加避難至麥地那,史稱「聖遷」(Hegira),是為回曆元年 • 630 發動聖戰(Jihad)征服麥加,回到卡巴聖堂 • 632 去世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八、伊斯蘭教的教規 • (一)四律-- 改良部落陋習 • 1.不可謀殺 • 2.不可棄嬰 • 3.不可放高利貸 • 4.不可違背神意(生活規範)
伊斯蘭的飲食文化 • 伊斯蘭教義的嚴謹,從他們的食物禁忌就能略窺一二,首先在食用的肉類中絕對沒有豬肉,只能食用依伊斯蘭教習俗屠宰的「食草反芻類」牲畜,穆斯林也不能喝酒。穆斯林只能吃「特別處理」過的牲畜,所謂特別處理指的是由伊斯蘭教內負責宰殺牲畜的教長執刀,刀上刻有經文,而且宰殺過程還要口念特定阿拉伯經文,並將牲畜放血徹底,才能料理。伊斯蘭教認為血是髒物,動物的獸性盡在其中,因此宰殺過程一定把血放乾淨並念經文,經過如此嚴謹處理過的肉類,穆斯林才能食用。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二)五功--規範信徒的生活 • 1.念:念誦證言,公開信仰 • 2.禮:每日禮拜五次,安息日(周五)聚會 • 3.課:捐每年所得1/40濟貧 • 4.齋:回曆九月每天日出至日落禁食 • 5.朝:一生至少至麥加朝聖一次
沙烏地阿拉伯國旗 • 國旗中央的阿拉伯文即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穆斯林的喚拜詞(證言) • 每次禮拜前,清真寺都會有人高聲唸「喚拜詞」,通知穆斯林要來禮拜了。內容如下: 真主至大,真主至大!我做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做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做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我做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快來禮拜呀!快來禮拜呀!快來成功呀!快來成功呀!真主至大,真主至大!萬物非主,唯有真主。(在晨禮的喚拜詞唸完「快來成功呀!快來成功呀!」之後,即加入下面兩句:「禮拜強過睡眠!禮拜強過睡眠!」)
穆斯林的禮拜儀式 1.跪拜的開始每次跪拜都以『安拉是至高無上的』這句話開始,接著讚美安拉,然後誦讀《古蘭經》第一章〈開端〉2.鞠躬每誦讀一段《古蘭經》禮拜者便敬禮一次表示對安拉的尊崇,這個動作稱為「鞠躬」,接著禮拜者站著讚美安拉,稱為「端立」3.跪拜跪拜的姿勢表現穆斯林的謙卑,禮拜者默默的說「將榮耀獻給我至高的主,安拉是至高無上的主」4.末坐坐姿讓禮拜者可以短暫的默禱,隨後重複跪拜的姿勢,在這個步驟的最後,禮拜者為為穆斯林社群作短暫禱告,祈求自己的罪孽獲得寬恕。5.平安最後一個步驟稱為「平安」,禮拜者左右張望,然後說「願平安與你同在,安拉憐憫你」,這句話是對有形無形的在場者說的。
穆斯林的三大節日 • 1.聖紀節:回曆三月十二日為穆罕默德生日 • 2.開齋節 :回曆的九月為齋月,整個月裡日出至日落禁食。接著十月一日便可開齋,並舉行會禮,慶祝齋戒的完成,男女皆可至清真寺參加。 3.宰牲節(又稱犧牲節,忠孝節) 為回曆十二月十日,以紀念易布拉欣聖人及其子易斯瑪義對真主的絕對服從。會禮後如能力許可,應每人(或每戶)宰一隻羊,三分之一自家享用;三分之一給親友鄰居;三分之一給窮人。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三)六信--明訂信仰的對象 • 1.阿拉:唯一且絕對的神 • 2.天使:阿拉與地上的溝通者 • 3.聖書:古蘭經(以阿拉伯文念誦) • 4.先知:摩西、耶穌、穆罕默德 • 5.末日:最後的審判 • 6.前定:宇宙萬物皆由阿拉安排,但安拉賦予人類選擇善惡的自由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九、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異同 • 1.相同處:一神信仰、反偶像崇拜、上帝說、先知說、天堂地獄說、普世性宗教、皆遍及歐亞非大陸 • 2.相異處:無原罪說、耶穌為先知、無傳教士、宗教活動使用同一語言(阿拉伯文) • 資料來源:(網站)以信仰之名—穆斯林的生活與文化 •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7/wfps/index.htm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十、伊斯蘭政權的演變 • 中國稱為大食(波斯語),西方稱為薩拉森帝國(東方人的帝國) • (一)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 • 1.由協商、選舉方式產生哈里發 • 2.完成古蘭經編撰 • 3.征服薩珊王朝,以聖戰之名進行擴張 • 4.產生遜尼派與什葉派之爭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四大哈里發時期疆域圖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二)奧米雅王朝(661-750) • 1.由遜尼派的奧米雅家族創立,定都大馬士革,改哈里發為世襲,以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 • 2.向東與唐朝對峙,怛羅斯之役擊敗唐朝,向西攻佔北非、西班牙,成為歐亞非大帝國 • 3.統治暴虐,遜尼派與什葉派爭執激烈,造成政權瓦解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奧米雅王朝及阿拔斯王朝最盛之疆域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三)阿拔斯王朝(750-1258) • 1.阿拔斯家族在什葉派支持下推翻奧米雅王朝,於巴格達定都,旗幟尚黑故稱黑衣大食 • 2.文化及學術均達到鼎盛,與長安、君士坦丁堡並列三大都市 • 3.後期帝國四分五裂,奧米雅家族後裔在西班牙復興,史稱後奧米雅王朝(756-1031)(服色尚白故稱白衣大食),埃及什葉派在開羅建國,史稱法提馬王朝(968-1171)(服色尚綠故稱綠衣大食)。阿拔斯哈里發亦遭塞爾柱土耳其控制。後亡於蒙古西征 • 4.阿拉伯政權關係圖:(請見黑板板書)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四)塞爾柱土耳其帝國(1037-1194) • 1.土耳其的塞爾柱家族接受遜尼派支持,自西亞崛起 • 2.控制阿拔斯哈里發,自稱蘇丹(意謂權力) • 3.與十字軍對峙,遭受蒙古西征侵略,王室諸子爭位,帝國分裂 • 4.淪為蒙古伊兒汗國附庸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塞爾柱土耳其疆域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五)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2) • 1.奧斯曼家族興起於小亞細亞,對外擴張 • 2.受帖木兒帝國攻擊(1402),國力一度中衰 • 3.穆罕默德二世重組國家,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改稱伊斯坦堡,並以此為國都。鄂圖曼蘇丹自此以羅馬繼承人自居,但不被歐洲承認。 • 4.蘇丹自兼哈里發,恢復政教合一制度。蘇萊曼一世在位(1520-1566)疆域達到極盛,一度控制地中海,成為歐亞非大帝國 • 5.遠征維也納失敗(1683)後國力中衰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鄂圖曼土耳其疆域圖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十一、伊斯蘭教派別比較 • 遜尼派 什葉派 • 原意 遵循傳統者 追隨者 • 哈里發 由政治領袖擔任 由穆罕默德家族擔任 • 信奉 古蘭經、律法 古蘭經 • 人數 多數 少數(集中於伊朗、伊拉克) • 代表朝代 奧米雅王朝 阿拔斯王朝 • 塞爾柱土耳其 法提馬王朝 • 鄂圖曼土耳其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十二、伊斯蘭文化的貢獻 • 歐洲 伊斯蘭 亞洲 • 希臘思想 文學 造紙術(中國) • 煉金術(化學) 科學 阿拉伯數字(印度) • 新物品 醫學 • 新詞彙 藝術 • 商業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筆記) • 十三、英語中的阿拉伯文 • 化學:alcohol(酒精)、alkali(鹼) • 數學:algebra(代數) • 商業:tariff(關稅)、check(支票) • 食物:sugar(糖)、syrup(糖漿)、soda(汽水)、coffee(咖啡) • 其他:sofa(沙發)、cotton(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