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心身医学与应激心理

心身医学与应激心理. 苏大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 吴爱勤. 当代心身医学与心身病症发展. 健康的新概念( disease illness sickness) 疾病谱的变化观 病因的新观念——生物、心理、社会、文化、 行为 预防诊治新观念 整合医学观必然性与必要性. 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比较. 三种疾病概念. Disease 生物观 客观体征、病理结构 Illness 心身观 主观不适、功能障碍 Sickness 社会观 失角色行为社会行为

zeph-chan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身医学与应激心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身医学与应激心理 苏大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 吴爱勤

  2. 当代心身医学与心身病症发展 • 健康的新概念(disease illness sickness) • 疾病谱的变化观 • 病因的新观念——生物、心理、社会、文化、 行为 • 预防诊治新观念 • 整合医学观必然性与必要性

  3. 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较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较

  4. 三种疾病概念 • Disease 生物观 客观体征、病理结构 • Illness 心身观 主观不适、功能障碍 • Sickness 社会观 失角色行为社会行为 适应不良

  5. 两种疾病观 • 生物观生物病因→细胞病变→组织结构改变 →生理功能障碍→情绪反应 • 心身观 应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细胞病变 → 组织结构改变

  6. 疾病与病感不适的区别

  7. 心身症的分类图解 精神疾病 心身障碍 躯体疾病 神 经 症 精 神 病 隐藏性抑郁 失情感症 体象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身疾病

  8. 心身疾病临床概念的探讨 • “心”与“身”的关系:症状性精神病、心因性 精神障碍、身心疾病。 • 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易患病基础上起重要作用 • 原发性与继发性、“一次性”与“二次性”心身疾 病、广义与狭义 • 心身障碍的诊治临床范围、分科、求治途径 • 心身病基本特征 • 临床心身现象分类与心身病的关系

  9. 心身症基本病理特征: • 明确心理社会因素是PSD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 条件 • 性格缺陷等易患生物素质是内在条件和基础 • 以情绪障碍为中心的多种临床表现 • 明确的心身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心理生理的机制

  10. 临床心身相关现象分类: • 心身反应 正常人的以情绪为主的心理生理 反应 • 心身障碍 由心理因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心身疾病 上述发展为持续、不可逆、病理器 质改变

  11. 心身疾病发病相关因素的关系 易感素质+心理社会刺激+心理生理反应性 PSD发病频率= 应付方式+心理耐受适应力+社会支持

  12. 认知心理应激作用过程模式图 生活事件 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心身障碍 健 康 PSD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个性素质 应激源 应激中间变量 应激反应 应激转归

  13. 心身疾病的成因(外在因素) •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S) •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R) •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C) 应激概念研究的发展 C SR

  14. 应激反应强度和周期作用关系 急性严重应激反应 (反应性精神病) 慢性高、中强度应激 (PTSD) 慢性低水平应激(神经症) 强 度 周 期

  15. 应激反应与效率、健康关系图 Optimal Stress MH 効率 eustress distress T

  16. 应激生活事件分类与评估 • 按事件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躯体性、社会性、心理性、文化性应激源 • 按事件现象学分类:工作、家庭、婚姻、人际、经济、个人健康、自尊与自我实现 •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正性、负性生活事件 • 按事件主客观属性分类:客观事件、主观事件

  17. 应激生活事件评估工具: • Holmes 1967 社会再适量表 • Kanner 1981 日常生活烦恼量表 • Brantly 1985 每日应激问卷(DSI) • Miller 1994 应激源问卷(职业、家庭、个人、 社会、环境、 经济) • 生活事件自评量表

  18. 生活事件引起心身障碍三种学说 • 板机学说:易罹病个体、应激或值低、激发、 恶化 • 应激倾向学说:易遭遇生活事件、素质和心 理生理特点决定 • 易感-应激学说:生物心理社会相互作用关系

  19. 易感——应激学说示意图 强 疾病 阈值 应激源 健康 弱 低 高 易感性

  20. 心身症的内部因素 个性在心身障碍发病中的作用 • 个性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 • 个性 影响认知评价: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 个性影响应对方式:“情绪关注”>“问题关类” • 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客观、主观社会支 持、利用度低

  21. 常见个性类型: 多疑敏感性格 焦虑强迫性格 抑郁自卑性格 疑病关注性格 孤独回避个性 狭隘嫉妒个性 偏激、冲动个性  嗜好成瘾个性 自恋偏执个性 A型、B型 、C型行为类型 降低应激相关病发生有关个性:坚韧、奉献、挑战、 控制 (HP)

  22. 心身障碍人格特征方面倾向 • 思维上的刻板性 “进亦忧、退亦忧” • 评价上的缺陷倾向 消极、阴性、否定、破坏性、无安全感 • 应激情绪上的焦虑倾向 恐惧感与面子羞耻,自责内疚相联 • 行为上的逃避倾向 畏缩胆怯、逃避现实 • 内心矛盾的冲突倾向纵向 与自身历史与未来、横向与他人、环境、自身欲望与需求冲突

  23. Kurt L 内心冲突主要模式 • 双趋冲突(鱼和熊掌想兼得) • 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 • 趋避冲突(火中取粟) • 双趋双避冲突 • 决策艰难、自绕圈子、划同心圆、因果循环、 构成心理应激

  24. 应激的情绪反应  焦虑特质、状态、惊恐发作、关注躯体症状 E P P E PF PF 轻度 重度 P E PF P E PF 中度 极重度 E现实环境 P个人知觉 PF实际感知觉范围

  25. 应激情绪反应 恐惧愤怒 抑郁疑病 强迫躯体化

  26. 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 敌意与攻击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27. 应激的的量化评定 SCL90ERS 应激感受自评量表 应激症状清单(A-G量表:肌肉、交 感 副交感、认知、情绪、内分泌、免疫) 主观应激反应量表(闯入\回避分量表) 心理症状量表(DSP,1980)

  28. 生理应激反应(mediating mechanism) • 心理—— 神经中介机制 • 心理——神经——内分泌机制 •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29. 心身障碍的发病中介机制 心理 应激 大脑 下丘脑 垂体 中枢递质 (NE.S-HT.DA) 甲状腺 肾上腺 性 腺 精神障碍 行为变化 激素 PSD 免疫紊乱

  30. 不同个性应激致病中介机制 支配者 对控制威胁 LC/NC 斗或逃 Symp Syst NA、Ad 睾酮 焦虑 (心血管系统) 被觉察的应激 受支配者 对控制丧失PVN/CRH 保守—退缩 ACTH Syst ACTH、皮质酮 睾酮 抑郁 (消化系统) 应付方式 个性、遗传 PSD

  31. 认知评价在应激反应过程的作用 问题 无利害关系 有效 有效 问题 初评 次评 可改变 问题关注应对 利害关系 无效 情绪反应 (不适应) 不可改变 情绪关注应对 无效

  32. 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 自恋型精神病性 否认、曲解、外射 • 神经症型合理化、反向、转移、隔离 • 不成熟型 退化、幻想、内射等 • 成熟型 幽默、升华、压抑等

  33. 应对指导模式干预方法 • “问题解决”应对法 消除应激源 • “回避”应对法 远离应激源 • “再评价”应对法 改变认知评价、减轻S反应 • “求助”应对法 寻求、提供SS • “转移”应对法 分散注意、打断心身交互 • “松驰”应对法 放松反馈训练、降低交感张力 • “药物”应对干预法 抗焦虑、镇静剂

  34. 心理应激反应的特征 • 心理反应决定于刺激与机体需要之间关系,非刺激物性质。 • 语言(符号)抽象刺激可引起心理反应,内容广阔,形式多样性。 • 刺激最高阈值以下呈正相关,超强刺激呈反常相、弱反应 • 刺激反应强度测定困难:内心体验、难量化、非剂量反应比例 • 心理应激与反应功能呈抛物线关系

  35. 心身疾病诊断多轴体系 • 躯体疾病诊断 • 精神异常的诊断 • 躯体适应水准的诊断 • 心理适应水准、社会适应功能诊断 • 人格的诊断 • 病前紧张刺激的定量评价

  36. 心身疾病与神经症的差异

  37.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