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822 Views
心è„骤åœä¸Žå¿ƒè‚ºå¤è‹. 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 翟桂兰. 心è„éª¤åœ ï¼ˆ cardiac arrest ) 是指心è„射血功能的çªç„¶ç»ˆæ¢ã€‚ å¿ƒè„æ€§çŒæ» ( sudden cardiac death ) 是指急性症状å‘ä½œåŽ 1 å°æ—¶å†…å‘生的以æ„识骤然丧失为特å¾çš„,由心è„åŽŸå› å¼•èµ·çš„æ»äº¡ã€‚ 心è„éª¤åœæ˜¯é€ æˆå¿ƒè„æ€§çŒæ»çš„ç›´æŽ¥åŽŸå› ã€‚. å¿ƒæºæ€§çŒæ» :80% 其他:电解质紊乱 酏䏿¯’ è¯ç‰©ä¸æ¯’. 麻醉æ„外 手术 介入性æ“作 电击. ç—…å› . 心è„骤åœ. 临床表现. 心è„骤åœçš„判æ–. 心è„骤åœç—‡çж体å¾çš„å…ˆåŽé¡ºåºï¼ˆä¸€ï¼‰.
E N D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 翟桂兰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心脏骤停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源性猝死:80% 其他:电解质紊乱 酸中毒 药物中毒 麻醉意外 手术 介入性操作 电击 病因
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的判断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一) • 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 心脏停跳—心电图示心室颤动,心室停搏,大致正常心电图(电-机械分离 ) • 循环中止—血压测不到,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 意识丧失—心脏停跳后6~8秒出现,呈深度昏迷,对强刺激无反应
心脏骤停的判断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二) • 全身抽搐—部分病人有此表现,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脏病较轻、全身情况良好者易出现,表现为全身伸侧肌群强烈收缩,可在意识丧失同时或之后出现 • 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后出现,先为断续样呼吸,然后停止,并出现全身发绀,也可能为间歇性叹气样呼吸,如在心肺复苏中措施及时而得当,其自主呼吸可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 瞳孔散大—循环中止后约50~60秒时出现 • 呕吐、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或早或晚有此表现
突发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是看反应、看呼吸,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摸脉、听心音。 心脏骤停的诊断
为恢复心跳与呼吸而采取的紧急急救措施。 成功的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 恢复心跳 、呼吸 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 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
要尽可能早地进行CPCR,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延误复苏时间。要尽可能早地进行CPCR,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延误复苏时间。 现已证实:“4分钟技术” 4min内50%的存活率; 4~6min10%的存活率; 超过6min者4%的存活率; 超过10min存活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时间就是生命
现代心肺复苏的发展 • 1956年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内的各种心律失常在体外电击后可迅速终止 • 1958年发现:口对口人工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 1960年提出:胸外心脏按压的观点 • 近年认识到:脑复苏的重要性,提出心肺脑复苏(CPCR)的概念
心肺脑复苏三个阶段 • 现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basi life support BLS) • 二期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advenced life support ALS) • 后期复苏---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
基础生命支持---A B C 1.判断(Assessment) 2.人工呼吸 (Breathing) 3.人工循环 (Circulation)
口对鼻呼吸 口对口呼吸 气囊-面罩呼吸 口对面罩呼吸 人工呼吸—700-1000ml/次 12-15次/分
人工循环的机制(一) • 心泵学说:胸外按压时直接挤压心脏,使心脏起到泵血作用。心脏挤压时,心腔内血液受到驱动,由于各瓣膜可起到正常生理作用,从而使心腔内血液按正常方向流动并排出心脏;心脏按压放松时,胸廓因有弹性而扩张,胸腔内压力为负压,静脉血被吸回心脏,反复不断的按压与放松即可起到推动血液循环。
人工循环的机制(二) • 胸泵学说:胸外按压时主要通过胸腔来起到泵血作用,心脏仅作为一个管道来起作用,部分病人中可能同时存在心脏泵血,但作用可能极小。胸部按压时胸腔内压力升高,主动脉内压升高,血液流向外周,放松时胸腔内压下降,静脉血被吸回心腔,反复不停按压、心脏瓣膜与上腔静脉瓣的阻隔作用,血液前向运动。已得到超声的证实。
人工循环的方法 1.胸外心脏按压法 2.交替式胸腹按压术 3.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
胸外心脏按压法 • 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 姿势:掌根平行胸骨,肘固定、臂伸,垂直向下按压 • 深度:胸骨下压4-5cm • 时间:按压与放松相等 • 频率:100次/分 • 按压呼吸比:30:2(一人);15:2(双人)
交替式胸腹按压术 • 原理:下腔静脉缺少静脉瓣 • 优点:提高主动脉压力20-30mmHg • 缺点:腹部按压不宜过强、时间过长,易发生肝脾破裂及食管返流 • 方法:胸部同前。腹部手法同胸部,双手重叠于脐部,胸部按压放松时按压腹部。
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 • 原理:应用吸盘可使胸廓主动、迅速扩张,增加回心血量,心室充盈更充分。 • 优点:增加心输出量2-3倍,增加脑血流量1倍,冠脉的平均灌注压增加30-40%,心内膜血流量增加70-80%,通气量增加。 • 方法:双手握主动加压—减压复苏泵手柄,将吸盘按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其它同胸部按压。 • 缺点:按压力量不易控制,用力过度易发生骨折,不适用于胸廓畸形、胸部皮肤瘢痕者。
人工循环有效指标 大动脉搏动扪及; 肱动脉收缩压80mmHg以上; 瞳孔缩小; 知觉, 反射, 自主呼吸恢复; 缺氧改善。
人工循环的基本原则 • 心跳停止后,心脏按压越早越好。对心输出量已不能维持人体最低需求、心音明显减弱、SBP<60mmHg,既可开始心肺复苏,如心率>60次/分,按其自主心率决定按压频率。 • 维持不间断按压,尽量避免8秒以上的暂停。 • 正规操作。最好由2-3名医护人员轮流按压,每人每次不宜超过5分钟。
人工循环常见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肋骨骨折 其它并发症:胸骨骨折、肋骨胸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穿孔、脂肪栓塞 正确的心肺复苏可减少并发症,但也不能完全避免 不可因害怕并发症而不进行胸外按压,如发生不可停止.
高级生命支持 纠正低氧血症—尽早行气管插管 除颤和复律 药物治疗
心脏电复律----心脏电除颤 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在心室颤动时的电复律治疗也常被称为电击除颤。
电复律术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1.打开开关(接通电源) 2.涂导电膏,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3.选择能量 4.充电 5.放电 6.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
电极位置(一) 一种称为前后位,即一块电极板放在背部肩胛下区,另一块放在胸骨左缘3~4肋间水平。有人认为这种方式通过心脏电流较多,使所需用电能较少,潜在的并发症也可减少。选择性电复律术宜采用这种方式。 体外电复律时电极板安放的位置有两种
电极位置(二) 另一种是一块电极板放在胸骨右缘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内第5肋间(心尖部)。这种方式迅速便利,适用于紧急电击除颤。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应<10cm。
电极 电极板应该紧贴病人皮肤并稍为加压,不能留有空隙,边缘不能翘起。 两个电极板之间要保持干燥,距离大于10厘米.避免因导电糊或盐水相连而造成短路。也应保持电极板把手的干燥,不能被导电糊或盐水污染,以免伤及操作者。
电除颤 适应症:室颤 电极位置:胸骨右缘2-3肋间及心尖区 能量: 200-300-360J 非同步
成功的关键:速度 除颤往往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若未能在8-10分钟内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必将造成永久性大脑损害 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
盲目除颤 • 主要意义:争取时间,以便及早复苏。 • 心脏骤停患者80-90%为室颤。 • 一分钟内可连续三次除颤。
盲目除颤 首次电击复律未奏效,可加大能量再行电击。但也有人主张不提高电能进行第二次电击。因为一次电击后室颤阈值下降,胸壁阻抗减少,这时不提高电能也有望复律成功。
盲目除颤 顽固性室颤在反复电击除颤的同时应立即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合理应用肾上腺素等复苏措施,以提高除颤成功率。
药物治疗给药途径(1):建立外周静脉途径 优点:技术简单、并发症少、不中断心肺复苏 缺点:药物到达中心循环的时间长 注意: 只可考虑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药物应以弹丸式快速注射 注射药物后立即给20ml液体注入 抬高肢体10~20秒钟
药物治疗给药途径(2):中心静脉输液 • 优点:药物很快达到作用部位。 • 除颤和外周用药仍无自主循环时考虑使用。 • 需要有经验的人员,设备,有一定风险。 • 可使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离中心循环最近,但并发症多,需停止心肺复苏。股静脉,穿刺容易,并发症少,但离中心循环较远,需插入一根长导管
药物治疗给药途径(3):气管内给药 可给药物: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 剂量为静脉应用的2~2.5倍 药物稀释至10ml 用一根长导管插至气管插管的远端,注入药物 快速加压通气数次 因给药次数有限,现不提倡应用。
药物治疗给药途径(4):心内给药 缺点:有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且需要中断心肺复苏。 仅在无其他途径时才考虑使用,一般不主张应用。
肾上腺素 用法:1mg/次,静注,3-5分钟可重复 作用: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作用血管收缩-BP上升心肌收缩力增加细颤→粗颤
利多卡因 心脏停搏时,只可静推。剂量1.0~1.5mg/kg(注意?) 无效3~5分钟可重复,总量<3mg/kg 负荷量后可用1~4mg/分静滴 24小时后应减量,以减少毒副作用心功能不好,70岁以上老年人,肝功能异常者应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