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鋼琴與古箏

鋼琴與古箏. 目錄. 1. 序言. 5. 感想. 2. 鋼琴. 4. 圖片集. 6. 分工表. 3. 古箏. 7.The End. 序言. 我們平時演奏時 , 也會用到一些樂器 你又知道多少?音樂家你又知道多 少 ? 不如一起看看我們的專題研習 , 希望你可以明白多一些。. 鋼琴. 彈鋼琴的正確坐姿. 肘部最舒適的位置 , 是自然地垂下 。 手腕要自然地向上抬高 。. 然後椅子要稍為坐淺一點 。 如果坐得太深 , 兩腳就懸起來 , 腳跟無法 地 , 腳部就不能支撐重心 。.

Download Presentation

鋼琴與古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鋼琴與古箏

  2. 目錄 1.序言 5.感想 2.鋼琴 4.圖片集 6.分工表 3.古箏 7.The End

  3. 序言 我們平時演奏時,也會用到一些樂器 你又知道多少?音樂家你又知道多 少?不如一起看看我們的專題研習, 希望你可以明白多一些。

  4. 鋼琴

  5. 彈鋼琴的正確坐姿 肘部最舒適的位置,是自然地垂下。手腕要自然地向上抬高。 然後椅子要稍為坐淺一點。如果坐得太深,兩腳就懸起來, 腳跟無法 地,腳部就不能支撐重心。 當我們坐在椅上時,身體的重心,應該置於右腳跟,而不是足部。要是在適當的程度中上身稍為前傾時,就可以在指尖上手部的重量。當踩踏瓣時,也以右腳為中心,用腳尖淺踩即可,必須避免腳跟浮起。 腰部要淺坐上椅上,肘部從肩膀自然垂下,上身稍向前傾。這是適合一段人的坐姿。

  6. (這對於大鍵琴來說是很難表現)。它的不同之處是:不用金屬片來撥動鍵盤後的琴弦,而是通過一些包有絨毛的小錘子擊出柔和而豐富聲音,此外,還能掌握小(這對於大鍵琴來說是很難表現)。它的不同之處是:不用金屬片來撥動鍵盤後的琴弦,而是通過一些包有絨毛的小錘子擊出柔和而豐富聲音,此外,還能掌握小 錘敲擊琴弦的力度。因此這個樂器曾取名pianoforte,但是西班牙語卻採用不正確的縮寫字piano(即今譯鋼琴),而保留至今的全名則用來稱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 在1709年由製作家克里斯托夫里(Bartolomeo Cristofori)所發明的鍵盤樂器,並取名為(gravicembelo colpiano e forte),最初,它只是一部可以改變 力度的鍵盤樂器 初期的古鋼琴(德國人稱之為Hammerklavier)。鋼琴的發明,最初頗不為人們重視,因為對它複雜的機械結構的必要性了解不多。我們知道,巴哈(Johnn Sebastian Bach)曾擁有過一架鋼琴,但他卻沒有使用它,而寧可彈奏大鍵琴。此外,在十八世紀中期,巴瓦拉.德.布拉甘薩王后也擁有三架鋼琴,也置之不用,而改用大 鍵琴,其緣由是他不喜歡鋼琴的音色。第一個推廣鋼琴作曲家兼演奏家是巴哈。1762年前後,他在倫敦的某些音樂會公開演奏了鋼琴;而自那時起,在他的 創作生涯中,也有一段重要時期是用來譜寫一些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後來,莫札特毫無保留地仿效了他的作法,而且正在巴哈將鋼琴這樣樂器引進樂壇之時 結識他的。在以後的歲月裏,由於像席爾貝曼(Silbermann)等一批鋼琴製作家和作曲家們的努力,而是這種樂器逐步的得以改進與趨於完善。 鋼琴的歷史

  7. 作曲家們在創作鋼琴曲時,又不知不覺地採用了同樣的藝術創作手段,以達到大鍵琴的音響效果-----可是這些手段,對於鋼琴曲的創作來說是不必要的(如此冗長的震音、重複的敲擊的和弦等)。海頓,特別是莫札特,始終關注於鋼琴的革新,同時也比其同時代的音樂家們更適應此一新樂器的風韻。(如果倫敦的布洛伍德(Broadwood))和演奏藝術家們(如克萊曼悌(Muzio Clementi)或費爾特(John Field))的努力,也推廣流傳到其他的一些國家。鋼琴逐漸地擴大了他的音域和影響力。後來艾拉爾(Ssbastien Erard)引進了一種叫作(雙向滑動double escapamiento)的結構後,更加快的鋼琴在運鍵上的速度----即移動的小錘立刻回到原位,也加強的同一鍵子持續跳動的力度。 在法國,新鋼琴的偉大推廣者,有李斯特及其支持者艾德拉等人(他們在上層社會推廣這種樂器)和蕭邦----偉大作曲家和製作家浦雷爾(Ignaz Pleyel)之子卡米萊(Camille)的好友。在德國,史坦威(Steinweg)的鋼琴曾名噪音一時,後來傳到美國,卻被譯為Steinway-----他的今屬框架和響亮的音色引人注意。在1850至1860年期間,以及以後的的時間內,鋼琴業已趨成熟,它可以演奏任何樂曲,擊出任何音響。鋼琴的演奏技巧,又是多方面的,在鋼琴將近三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世界各國還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演奏流派,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西班牙最大的鋼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葛拉納多斯(Ennque Granados);這是流派至今還在巴塞隆那的法蘭克馬歇爾音樂學院中,繼續發展擴大。

  8. 著名音樂家 貝多芬 莫札特 蕭邦 柴可夫斯基

  9. 貝多芬 貝多芬出生時,德國尚未組成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有大約二百五十個州的鬆散團體,神聖羅馬帝國仍然存在,貝多芬在波昂出生並度過早年的時光。貝多芬的先世為荷蘭人,至父祖時始移居德國波昂〈Bonn〉,於科隆〈 Cologne 〉選帝候宮廷禮拜堂擔任歌手及宮廷樂長的職務,年輕的貝多芬很早就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四歲起就由一個專制的、酗酒的、有時粗暴的父親嚴酷地施加於他。孩子最擅長的樂器就是鋼琴。 十二週歲之前他開始最早的真正的音樂課程,就學於一名宮廷管風琴師。十二或十三歲時他的教師給了他一份工作,在宮廷管弦樂團任大鍵琴師,十三或十四歲時他成為宮廷副管風琴師,並開始嘗試作曲。他在1787年於維也納的短暫訪問中遇到了莫札特,莫札特給予高度評價。貝多芬回到波昂,在一個改組過的宮廷管弦樂團演奏中提琴, 1792年他父親去世後返回維也納。1801年貝多芬因耳聾而有兩年時間沉緬於自憐之中。之後陸續完成一些作品,於1827年三月二十六逝世,享年五十七歲。貝多芬的作曲風格可分為三大時期。早期〈1782~1803〉雖仍受到古典遺風的影響,但其中也看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中期〈1803~1815〉轉以大膽創新的手法,呈現出強烈而奔放的情感,開放了浪漫樂派時代的來臨。後期〈1812~1827〉轉為沉潛內歛,以深刻的人性刻畫傳出人類最高的理性和理想追求。貝多芬的作品種類繁多,然以32首鋼琴奏鳴曲,9首交響曲,以及16首絃樂四重奏為其三大主要支柱,傑出的成就被後世尊稱為〝樂聖〞。

  10. 莫札特 沃夫根.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於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 Austria)。他的父親是任職於大主教手下的小提琴手,但當他發現莫札特的天份時,即放棄一切,專心地教育他的小孩,並且帶著他到處旅行。因此莫札特小時候大半的時間都在旅行及演奏中渡過。也因為如此,他可以很廣泛地接觸到當時歐洲各地不同的音樂,所以這些都成為他作曲的最大資源。而莫札特從小就有著一對極敏感的耳朵,能分辨出每一個音來。而在莫札特旅行演奏的途中也常常有一些很特別的事情發生。例如有一次,有位國王對小莫札特音樂方面的天份頗有所聞,就對他提出一個要求:「請他以絨布蓋著琴鍵演奏。」結果小莫札特當然是「不負眾望」很流暢地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還有一次則是莫札特在羅馬的教堂中聽到一首九聲部的「慈悲經」後,就將整個音樂背起來,回到旅館時便將樂譜全部抄錄下來,而這件事傳開了之後,羅馬人便要求他公開在一個音樂會場合中唱唱看,結果莫札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確的唱出,使的眾人都嚇了一跳。而莫札特的作品相當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歌劇「魔笛」、「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哈夫納交響曲」(Haffner)、「邱比特交響曲」(Jupiter)、「布拉格交響曲」(Prague) ...以及非常多的鋼琴、室內樂、協奏曲作品等。最後莫札特在1791年12月5日去世於維也納。享年35歲。

  11.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在小時候就是個相當古怪的男孩,且他怪異的脾氣隨著年紀日漸增長。值得一提的,他曾在一次為掩飾同性戀而莽撞結婚的九日婚姻之後企圖自殺。他是一名政府礦產監督員之子,最初學習法律並在司法院任職,隨後轉向音樂,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一八八八年,他才真正寫出偉大的作品,不過他在寫《第五號交響曲》、《哈姆雷特》交響詩及芭蕾舞劇《睡美人》時可謂信手拈來,靈感湧至。一八九三年他創作了最滿意的作品《悲憤交響曲》。柴可夫斯基承認在寫作此曲時是感於心、發於聲,作曲時幾度眩然淚下。當時在聖彼得堡並沒有受到熱烈的喜愛和接受。同年十一月他雖然知道霍亂正猖獗,他還是從水龍頭倒了一杯水就此生飲。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六日,也就是四天之後他就撒手西歸了,享年五十三歲。

  12. 蕭邦 鋼琴詩人 — 蕭邦 , 他的音樂風格既無傳承先人門派,亦無社會文化的直接影響,幾乎完全得自天賦性格和個人境遇。他的音樂個性突出,在他身後也沒有人能與之相。蕭邦善用多變化而革命性的和聲效果和彈奏技巧,開發出多種鋼琴音樂型式。在精神上,他是無保留的激情主義者,以整個生命來愛他的鄉土、情人、朋友。其音樂時而柔美晶瑩、時而慷慨磅薄,常令聽者興奮不能自己。蕭邦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蕭邦四歲開始學琴,由於天賦異秉,進步神速,七歲就會作曲,八歲即在華沙公開演奏協奏曲,被當地人稱為「莫札特再世」。由於他的早慧,十二歲進入華沙音樂院不久,即被老師公認為無物可教。十八、九歲分別出訪柏林、維也納,聲名光煌。回國後愛上華沙音樂院的學妹女高音康絲坦彩。生性羞澀的蕭邦一直不知如何啟齒,便把一腔初戀情懷,灌注於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中。他是位虔誠而熱心的作曲家,以最高氣質完美之藝術理想表現內心之情感,獲得最崇高的美。另外,波蘭民謠對他的作品影響很大,他的音樂外在性質完全是自己的,但內部純然出自他的祖國──波蘭。人稱他是「愛國鋼琴詩人。當波蘭被俄帝蹂躪時,他願意扛一枝槍,去保衛自己的祖國。因為他愛國心切,所以在許多作品中,都含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因為他終身在國破家亡的痛苦環境中掙扎、奮鬥,所以他在最悲觀的時候,常會向鋼琴痛哭流涕,並自言自語地說:「上帝啊!請掀翻這大地,毀滅這世紀的人類吧!」一八三○年,波蘭發生政治風潮,蕭邦為求發展音樂事業,便帶著一包波蘭泥土離開故鄉。

  13. 不久波蘭淪陷於帝俄之手,蕭邦終其一生沒有再回波蘭。蕭邦輾轉由維也納轉赴法國巴黎,開展成功的演奏事業。音樂方面,他與孟德爾頌、李斯特、白遼士、貝利尼等浪漫派主要人物成為好友,另一方面,蕭邦與一位惡名遠播的男人婆-女作家喬治桑,發生長達九年的傳奇性戀情。當時蕭邦已經因肺病顯得病懨懨,但是在喬治桑的悉心照顧下,兩人暢遊南歐浪漫風情,並使蕭邦得以在安適的環境下靜養創作,成為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在激情刺激下,發揮無比想像力,寫下多首前奏曲、詼諧曲、波蘭舞曲、練習曲、敘事曲等名作。一八四七年蕭邦與喬治桑失和分手,隻身回返巴黎,往後即如風中殘燭般搖搖欲熄,拖不過兩年就死了。朋友們依其遺囑,把他帶在身邊的波蘭泥土撒在棺木上,聊了其伴故土長眠之心願。不久波蘭淪陷於帝俄之手,蕭邦終其一生沒有再回波蘭。蕭邦輾轉由維也納轉赴法國巴黎,開展成功的演奏事業。音樂方面,他與孟德爾頌、李斯特、白遼士、貝利尼等浪漫派主要人物成為好友,另一方面,蕭邦與一位惡名遠播的男人婆-女作家喬治桑,發生長達九年的傳奇性戀情。當時蕭邦已經因肺病顯得病懨懨,但是在喬治桑的悉心照顧下,兩人暢遊南歐浪漫風情,並使蕭邦得以在安適的環境下靜養創作,成為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在激情刺激下,發揮無比想像力,寫下多首前奏曲、詼諧曲、波蘭舞曲、練習曲、敘事曲等名作。一八四七年蕭邦與喬治桑失和分手,隻身回返巴黎,往後即如風中殘燭般搖搖欲熄,拖不過兩年就死了。朋友們依其遺囑,把他帶在身邊的波蘭泥土撒在棺木上,聊了其伴故土長眠之心願。

  14. 古箏

  15.   樂器介紹 - 古箏 (Cheng) 古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撥弦樂器,最早鑑於(史記)記載,在 秦國以流傳於民間 ,故稱秦箏,至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它的流傳甚廣,從嶺南至內蒙,幾遍及全中國。尤以河南、山東、浙江、廣東、內蒙等地更被廣泛的採用而聞名。最初的箏為五弦,到了隋代固定為十三弦 ,成為雅俗共賞的"眾彩之師"。古箏的共鳴箱上依次並行排弦,發音輕柔、典 雅、華麗、委婉,可表達剛、柔、哀、樂之情感。現經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發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為提高,深受人們歡迎。被用作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舞蹈等的伴奏。

  16. 古箏的起源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

  17. 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 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不過我個人 倒認為,兩人爭瑟,把它一分為二,那也應該會使樂器殘破吧? 怎麼可能在“撕裂”後成為另一種樂器,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是有點無 法解釋的。 說法一:箏淵源於瑟

  18. 箏筑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箏筑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 應劭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 身也』同時代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 築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來源與築相 當類似,都是竹製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 說法二:箏筑同源說

  19. 史料中的記載如下: 1. 漢 應劭 風俗通 『僅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 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 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 隋書 樂志『箏,十三弦,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 唐 段案節 樂府雜錄 『箏者,蒙恬所造也』 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

  20. 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 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 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但實際上 ,『案京房造五音 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 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製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 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 說法四:箏為房所造

  21. ~圖片集~

  22. 感想 曹雅汶: 我覺得今次的音樂專題研習對我十分有用,不但對樂器的認識增加,更令我對音樂有更大的興趣! 林玲玲: 我覺得做完這次的專題研習後,明白到合作性是很重要的,我希望下次也有這種活動!

  23. 陳秀惠: 這次專題研習後,我覺得樂器是非常特別的,能發出不同動聽的聲音。 劉珮如: 我對樂器的認識增加了,覺得樂器的聲音十分好聽。

  24. 分工表 曹雅汶 鋼琴 感想 陳秀惠 封面 古箏 分工表 林玲玲 古箏 圖片 序言 目錄 劉珮如 鋼琴

  25. 鳴謝 http://comemusic.com/book.composer.php?select=book_composer_info&inst_index=5 http://www.guzheng.idv.hk/ http://nknucc.nknu.edu.tw/~s1378/wjs-1301.htm

  26.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