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實施理論

實施理論. 是一組助人的意念架構,在於完成預估計畫、干預與評價的任務 由實施之經驗、知識所累積而成 1. 提供 Wr. 有系統的原則、方法來處理問題 2. 不同的理論將給予 Wr. 不同的選則,提供 不同角度切入問題的重心 *知識基礎 Fischer: 因果、發展的知識/干預的知識. 二.心理社會學派 (The Psychosocial Approach) ( 一 ) 年  代: 1930s / 1937 年 Hamilton / 1964 年 Hollis ( 二 ) 倡 導 者: Hamilton & Hollis

zas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實施理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實施理論 • 是一組助人的意念架構,在於完成預估計畫、干預與評價的任務 • 由實施之經驗、知識所累積而成 • 1.提供Wr.有系統的原則、方法來處理問題 • 2.不同的理論將給予Wr.不同的選則,提供 不同角度切入問題的重心 • *知識基礎 • Fischer:因果、發展的知識/干預的知識

  2. 二.心理社會學派(The Psychosocial Approach) (一)年  代: 1930s /1937年 Hamilton / 1964年 Hollis (二)倡 導 者: Hamilton & Hollis (三)學派主張: 人在情境(Person - in - Situation) 早年慾望受挫─ 直接支持 現時情境壓力──人際關係適應障礙──求助──改善環境 自我功能缺陷─ 直接反映 (四)實施原則:  1.協助CL認清環境進而反應自身感受(Ventilating) 2.瞭解CL本身性格的動態關係 3.瞭解CL早年情緒生活經驗及其對目前行為的關係和影響 4.Direct Influence──直接勸導 5.Sustaining──使用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

  3. 三.危機調適(The Crisis Intervention Approach) (一)年  代: 1944年 Linderman / 1960s 社工界廣泛運 用 (二)倡 導 者: Linderman & Caplan/ Rapoport & Parad (三)學派主張:一種對處於生活危機(Life Crisis)狀況中的人施 予短期性處遇的辦法 能力較為薄弱─ 原有人格弱點──生活困境─危機─能力降低─求助─增進CL 面對環境壓力─ 情緒解離 適應力 昔日理法失效─ (四)實施原則:  1.即刻對危機情境作適切判斷,探究危機產生原因 2.協助CL解決當前問題 3.協助CL獲取耐心和信心

  4. 四.問題解決學派(Th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一)年  代: 1950s (二)倡 導 者: Perlman (三)學派主張: 認為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 過程 人類生活──問題解決過程──無法處理問題(乏動機、 能力及機會) ──求助──協助CL有效且滿意地解決問 題 (四)實施原則:  1.引導、增強CL尋求改變的動機 2.挖掘CL的心理、情緒和行動能量,以發揮自我功能 3.可行途境的發現,提供CL所需資源或機會

  5. 五.行為修正學派(The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Approach) (一)年  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漸興盛 (二)倡 導 者: Waltson & Skinner (三)學派主張: 以行為修正的理論為基礎,認為個人的行為 是靠外在環境的刺激和制約而形成和改變的 (四)實施原則:  1.對行為後果加以操弄影響──控制操作性行為 2.消除先前引發反應性行為之刺激物──控制反應性行為 3.評量診斷問題行為之前因後果 4.選定部分問題行為當作修正的標的行為──改變前導刺激 物或重新安排後果──改變標的行為

  6. 溝通、互動與家庭系統理論 1.前言--是處理親子、婚姻、人際衝突和團體過程的最佳 工具。 2.問題發生原因--家庭成員發生問題或成員溝通不良、互 動有問題。 3.調處方式--SW須去分析、感受家庭因素與個別成員的行 為,共有六層面:     家庭平衡狀態 家庭規則 互動內容與過程的層次互動的前後關係     互動的前後關係     運用行為的循環解釋     系統化架構內的症狀意義

  7. 生態體系觀(Ecological Systems Model) (一)年 代:源自1920s-1930s Freud 1940s-1950s Ego psychology Systems theory Theories of family therapy 1950s-1960s Environmental factors 引進並進入社工領域 1970s 中期佔優勢且盛行之 (二)倡 導 者:Bertalanffy; Lutz; Germain; Meyer; Watzlawick;& Satir (三)學派主張:為"person-in-invironment"觀點的延伸 重點置於現行生活體系與其環境間的適應平衡 個人需求未滿足─ 引來壓力─ ─需求滿足 資源運用的缺失── 功能受損──求助──運用資源 人與環境反功能互動 自我實現受阻 人與環境正功能互動 (四)實施原則: 1.Assessment─評估問題來源,需求不同體系的有關知識 a.subsystems of the individual b.interpersonal systems c.organizations,institutions,& communities d.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2.Intervention─決定干預重點 選取理論與干預的標準 a.理論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 b.最好模式為”與問題狀態有最佳配合者” c.若兩種干預皆有效,則採時間、金錢花費最少,效用較大者

  8.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py) • 簡稱SFBT,是1978年美國一個以Steve de Shazer為首的諮商團隊發展出來 • 處理對象從生活上的一般困難、心理治療之重複失敗到全部精神疾病的相關問題都有。 • 處理問題多樣化,主要認為問題與解決間不須存在必然關係。工作員引導案主使其思考、尋找問題不存在或比較不嚴重的地方,稱為「例外」,找解決方法。 • 基本三要素 • 重要概念

  9. 重要概念 • 改變是不斷發生且是不可避免的。 • 強調健康的、良好的一面,把焦點放在解決方法和勝任的能力上面。 • 現在及未來導向,尤其強調未來,極少去強調過去,除非是過去成功的經驗(例外) • 以系統的思考方式代替二元的思考邏輯。 • 迅速又不太費力的解決方法是最好的選擇。 • 強調行動(即做點什麼),而不是領悟或情緒。 • 案主在關係中是合作的,他們期待情況改善,真實(reality)是由助人雙方在對話中共同創造。

  10. 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門別類

  11. 強調的焦點領域 相關理論名稱 知識來源 問題界定 干預目標 一、強調個人特質 1.個人特質是心理面的 2.個人特質是思考面的 精神分析觀點 精神醫學(心理分析觀點) 早期未竟事宜引起的內在心理衝突,而自我防衛機轉失靈 透過個人的親身經驗,結合坦露、分析與詮釋學方法,達到清晰可證的洞察 認知行為學派 心理學(行為主義) 非理性與扭曲的思考、信念與自我告知 改變其非理性思考,促進正向經驗的獲得,以取代扭曲的思考 二、強調運用個人特質 個人是有行動者特質的 增加權能觀點 社會學 源於長期負向評價而致個人心理產生無力感,加上優勢團體的疏離與壓迫因而缺乏參與社會的機會與權能 增加個人的勝任能力與自主性,去除制度性的權能障礙以發揮個人的權能 女性主義觀點 社會學(女性主義) 女性的弱勢和問題源於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造成女性機會的不公與父權制度對女性權力的剝奪 去除女性的社會壓迫以達女性的解放,建立一個兩性平權的社會 任務中心模型 折衷理論 個人因應問題的能力暫時受現或環境資源不足 界定問題,決定目標、解決問題

  12. 強調的焦點領域 相關理論名稱 知識來源 問題界定 干預目標 三、強調個人與社會關係 1.個人就是個別的 2.個人可以交流的 3.個人與社會全體是息息相關的 危機調適模型 心理學(自我心理學) 認知到壓力情境,過去慣用的問題解決方式失靈 短期內協助個人從危機中重回身心平衡 心理社會學派 心理學(自我心理學) 早期未被滿足的需要,目前環境壓力過大,不良的自我功能 協助應付目前的困難情境,增進個人社會生活功能 社會支持網絡觀點 社會學(社會關係理論) 社會網絡欠缺與社會支持不足導致人的社會疏離,因而在壓力情境下無法緩衝個人的壓力感 協助維持強化現有的網絡與支持功能,擴增網絡中的人數及社會支持類型,並建立彼此的相互支持關係 生態系統觀點 生物學(生態系統學) 個人與其所在空間的生態系統間不協調所致 增進個人運用環境資源的能力,協助重建個人與環境間的良好交流 系統理論 社會學(社會系統理論) 個人所在系統封閉,與外在系統資源交流不足或失衡,引發能量不足 開放系統,以與外在系統交流,帶來資源與機會,並在動態的交流中維持平衡 基變社會工作觀點 社會學(馬克思主義) 資本主義下的政治與經濟結構對弱勢族群所造成的不公平、壓迫和疏離 體制內改革,去除機會的不均;體制外革命,廢除資本主義社會;折衷派,同時進行體制內外的改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