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719 Views
第三节 食品的基本概念. 一、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二、食品中的添加剂. 一、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赋予食品营养功能的物质 获得能量和必要的生理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物质; 食品的营养强化及添加剂 添加营养成分:维生素、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食品的功能 营养功能: 提供能量、提供营养素;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物质等; 商品功能: 赋予特殊形态、保证货架期;由各类添加剂赋予品质、风味、颜色、形态、保质期等;. 1 、基本营养成分
E N D
第三节 食品的基本概念 一、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二、食品中的添加剂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一、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 赋予食品营养功能的物质 • 获得能量和必要的生理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物质; • 食品的营养强化及添加剂 • 添加营养成分:维生素、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食品的功能 • 营养功能: 提供能量、提供营养素;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物质等; • 商品功能: 赋予特殊形态、保证货架期;由各类添加剂赋予品质、风味、颜色、形态、保质期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1、基本营养成分 • 糖(碳水化合物):淀粉及其它多糖和低聚糖; • 淀粉存在于谷物、薯类等植物的种实中,是植物的能量储存形式,是食物营养的主要成分之一; • 其它如蔗糖等是作为食品甜味剂等起作用; • 脂肪(油脂):油(植物脂肪)和脂(动物脂肪); • 脂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是食物营养的主要成分之一; • 作为加工食品,脂肪的主要形式有精制油脂和食品组成两种; • 蛋白质: • 主要存在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是食物营养的主要成分之一;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糖: 糖的存在形式 • 在食物原料中,糖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 • 存在于谷物和薯类中的淀粉分子聚集成颗粒; • 不同来源的淀粉颗粒大小与形状不尽相同,淀粉与水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共存,仅粘玉米、糯米等类谷物中基本上只含支链淀粉; • 直链淀粉遇碘变蓝,支链淀粉遇碘变紫红;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主要依饮食习惯、生活水平和劳动强度的不同而异,一般认为每日需糖量平均以占总热能供给量的50%~70%为宜。成年人中轻体力劳动者每人每天约需400~450 g,重体力劳动者约为500~600 g。其食物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食品,如谷类、薯类、豆类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少量的单糖、二糖。蔬菜和水果中除含少量的单糖外还是食物纤维的主要来源。此外,动物性食品中的乳类及肝也是糖类的来源之一。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糖的营养和生理功能 • 糖类是人体重要的能源。食物中的糖类,只有单糖能直接给人体提供热能。其他的糖类,要经过一系列的消化过程最终转变为单糖后,才能便于人体很好地吸收。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主要是通过酸、酶的水解作用: (C6H12O5)n─→…─→C12H22O11─→……C6H12O6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 在人体内,糖被氧化后,变成CO2和水,同时,这个反应产生足够的热量,供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需要,其反应式为: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糖也是维护心脏和神经系统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品。人体的许多组织中,都需要有糖参加,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一类重要物质,例如,正常人的血液中约含0.1%的葡萄糖,叫做血糖。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脂类: • 食物中的脂类来源于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及含脂肪较多的谷物和肉类; •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组成是脂肪酸甘油三酯(油脂),还含有少量磷脂、甾醇等; • 根据脂肪酸甘油三酯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油脂形态分为油和脂肪,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碘值高),一般动物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碘值低); • 由于加工所致,植物油中磷脂、甾醇及维生素含量低;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脂类的生理功能 :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生理功能如下: (1)体内贮存和提供能量: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可产生9千卡能量。 (2)维持体温正常:皮下脂肪组织还可起到隔热保温作用;使体温达到正常和恒定。 (3)保护作用:保护和固定重要器官免受外力伤害。 (4)内分泌作用。 (5)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6)机体的重要的构成成分:细胞膜中含有大量脂肪酸。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一些食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蛋白质: 蛋白质的来源及作用 • 蛋白质是氨基酸的聚合物,存在于谷物、肉类、奶类中,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有些是人体可以合成的,称为非必需氨基酸;有些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称为必需氨基酸;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 蛋白质的消化:胃蛋白酶水解食物蛋白质为多肽,再在小肠中完全水解为氨基酸。 • 氨基酸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 • 氨基酸的代谢:主要用于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多余的氨基酸被用于产生能量;合理的氨基酸组成利用率最高; •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 是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 • 参与组织细胞的更新和修补; • 参与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的调控;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互补作用: 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 • 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即具有与人体需求相符的氨基酸组成; • 将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质混合后食用,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作用称为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 谷物中缺少一些必需氨基酸,需要肉、蛋、奶类补充; • 谷物食品的蛋白质(或氨基酸)强化,可以补充必需氨基酸的不足;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2、 其它营养物质 维生素: • 具有特殊分子结构和特殊生理功能的有机物,在食品中以天然存在和添加成份(强化)为主; • 种类多、功能特异,是食品营养强化的主要对象; • 一些维生素还具有非营养添加剂的功能; • 食物中的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A(油溶性): 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视黄醇酯等; • 维生素A具有促进发育、保护视力的功能; • 维生素A的活性主要因氧化或异构化而改变,凡是能促进脂类氧化的因素如氧化、自由基等都会加速维生素A的损失; • 热加工、光照、酸性条件等会导致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顺式异构化; • 作用:抗氧化、抑制自由基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D(油溶性): • 维生素D为类固醇衍生物,在含油植物籽粒中及动物内脏中存在较多; • 在食品中主要因光照和氧化而受到破坏,在避光和无氧条件下损失不大; • 有促进Ca2+离子吸收的作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E,生育酚(油溶性): • 有多种异构体,普遍存在于含油植物籽粒中及肉类食物中; • 植物油中的维生素E在精炼过程中去除,成为油脚;在麦胚油、玉米油中保留较多; • 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其它一些维生素等避免或延缓氧化,也作为油溶性抗氧化添加剂使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K(油溶性): • 维生素K是萘醌的衍生物,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是天然化合物,存在于猪肝、蛋黄及一些绿色蔬菜中; • 天然维生素K化学性质不稳定,受光、氧化剂、强酸等作用易分解; • 缺少维生素K会导致因缺乏凝血能力而出血不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C(水溶性),L-抗坏血酸(AA): • 人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需要从食物中摄取,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较谷物中高; • 氧化时,AA失去两个氢和两个电子转化成L-脱氢抗坏血酸(DHAA),L-脱氢抗坏血酸在体内可以还原成L-抗坏血酸,因而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 • AA对氧化非常敏感,光及Cu2+、Fe3+等金属离子加速其氧化; • 有捕获单线态氧和抑制自由基的作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B族: • 维生素B族化合物包括维生素B1、 B2、 B5、 B6、泛酸、 B12等; • 我国允许用作为营养强化剂的只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5;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B1(硫胺素): • 广泛存在于谷物、动物内脏、鱼籽等食物中; • 属生物催化剂,作为辅酶成份参与糖代谢;维生素B1缺乏时易产生神经系统病变及脚气病; • 维生素B1 在pH较低时尚稳定,中性和弱碱性下易分解,受热分解更快,常需在食品中补充添加;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B2(核黄素): • 在动物内脏、豆类及一些蔬菜中含量较高,工业上用发酵法生产; • 维生素B2以磷酸盐(FMN)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形式作为许多辅酶的组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氢载体作用; • 缺乏维生素B2易产生生长迟缓及各种皮炎等疾病;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维生素B5(烟酰胺): • 谷物中的烟酰胺(包括烟酸:维生素P)主要与多肽结合,不易被吸收利用; • 在谷物种皮、动物肝脏、肉类等中含量较高; • 烟酰胺在体内转化为辅酶I和辅酶II,二者都是脱氢酶的辅酶,在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macroelements):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如钾、钠、钙、镁、磷、硫、氯等七种 矿物质 (mineral) 微量元素(microelements):体内含量占体重0.01%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碘、硒、氟 、钴等14种为人体必需,称为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microelements)。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人体容易缺乏的元素及其缺乏病 钙(Calcium)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 食物的草酸、植酸、脂肪酸的含量 * 摄入的蛋白质含量不足 * 摄入的钙、磷比值 * 机体的需要量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钙(Calcium) 钙缺乏的临床表现 * 婴儿的佝偻病 * 成人骨质软化症 * 老年骨质疏松症 钙的食物来源 * 奶及其制品 * 豆 类及其制品 * 海产品 * 木耳、野菜及某些蔬菜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铁(Iron)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 膳食中植酸、草酸、磷酸、碳酸的含 量 * 无机铁吸收率 < 红素铁吸收率 * 机体的需要量 铁的食物来源 * 动物肝脏、全血 * 黑木耳、海带 * 畜禽肉类、鱼类 * 绿色蔬菜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铁(Iron) 铁缺乏的临床表现 * 缺铁性贫血 ( 低血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铁缺乏的原因 * 慢性失血 * 体内需要量增加 *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3、功能食品(Functional Food) 功能食品 • 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类食品; • 保健食品(Health Food);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 • 六个必备条件: 具有明确的保健功能、已被阐明化学结构的功能因子、功能因子在食品中稳定存在且具有特定存在形态和含量、经口服摄取有效、安全性高、作为食品为消费者接受。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食品与药品的分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特殊营养食品 按GB1343-1992规定,是指通过改变食品的天然营养成分及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求的食品。如婴幼儿食品、营养强化食品、调整营养食品等; • 新资源食品 是指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原无普遍食用习惯,符合食品基本要求,作为新资源生成的食品。 • 营养补充剂 是指添加到食品中补充所缺成分的营养物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现代功能食品 以具有确定化学组成与功效的营养型物质作为非治疗性食品。 与药品的区别: 在目的、有效成分、量效关系、规格、用量、毒副作用等方面不同;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功能食品的主要类型 • 延缓衰老的: • 抗疲劳的: • 增强免疫技能的: • 降血脂的: • 减肥的: • 增智的: • 改善贫血的: • 改善睡眠的: • 美容的: • 调节血糖的: • 预防骨质疏松的: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二、 食品添加剂 1、基本概念 • 一般将不是食品天然具有的、也不是基本营养成份的外加成份列为食品添加剂; • 添加剂的使用能使食品品质保持稳定,强化营养,赋予风味,维持令人喜爱的色调,防止由微生物及其它外因引起的变化,延长保存期,提高生产效率和操作性能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食品添加剂分为 功能性添加剂和非功能性添加剂: • 前者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属于营养强化剂;后者是为了使食品作为商品具有必要的性能,可以称为食品添加剂; • 食品添加剂用量少,性能突出; • 常见食品添加剂多为合成有机物和经化学改性的天然有机物,安全评价非常重要;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乳化剂 防腐剂 抗氧化剂 发色剂 漂白剂 发泡剂和消泡剂 凝固剂…… 增稠剂 营养强化剂 调味剂 香味剂 品质改良剂 着色剂…… 2、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一些加工助剂)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4、 各类食品添加剂介绍 防腐剂(包括防霉剂) • 食品的腐败变质是由细菌或霉菌在食品上滋生繁殖时,产生的各种含酶分泌物造成对食品的分解和转变,包括腐烂和霉变; • 食品的腐败变质不仅严重破坏了食品的品质,而且会产生有毒物质,威胁食用者的生命安全; • 由于加工食品要求一定的货架期,使用防腐剂、防霉剂是普遍采用的措施; • 有效的防腐剂能抑制细菌繁殖,能防止霉菌引起的发酵,或具有杀灭细菌、霉菌的作用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天然防腐剂: • 壳聚糖醋酸溶液:壳聚糖溶解于稀醋酸溶液,作为阳离子聚合物对细菌有抑制作用,也有被覆作用; • 蒜氨酸:大蒜提取物,去除蒜辣素和植物蛋白后得到结晶,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 • 一些挥发油:肉豆蔻、肉桂、丁香等精油中含有酚类物质,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抗氧化剂 • 食品中一些易氧化组分在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易变化,影响食品品质或产生有害物质,抗氧化剂的使用很普遍; • 食品抗氧化剂多是通过“牺牲”氧化剂实现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的变化产物也应保证安全; • 一些抗氧化剂也有抑菌作用和营养作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乳化剂 • 加工食品常要将油溶性液体物质分散到水相中,而且要求分散状态稳定,通常采用乳化方式和包和方式; • 乳化液有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分别用于不同食品; • 乳化剂品种很多,用于食品的乳化剂有严格的限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发色剂 • 在肉制品加工时,为使肉制品呈现鲜艳红色,要加入亚硝酸钠和硝酸钠等发色剂; • 此类发色剂中,亚硝酸钠能将血红蛋白中亚铁离子氧化,与NO等结合产生鲜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 • 腌制肉和熏制肉都要使用这类发色剂,配合加入一些还原剂如异抗坏血酸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漂白剂(加工助剂) • 漂白剂能抑制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成色过程,破坏存在的色素; • 漂白剂有还原型漂白剂和氧化型漂白剂,前者常用亚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硫磺等,后者有过氧化苯甲酰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甜味剂 • 甜味剂是食品加工中经常使用的添加剂,有提取的和合成的; • 提取的甜味剂有蔗糖、葡萄糖、转化糖、甜菊糖、木糖醇等,合成的有糖精钠、甜蜜素、三氯代蔗糖等; • 蔗糖是从甘蔗、甜菜等作物中提取、精制得到的,粗糖有较深的红褐色,难结晶;经氧化或还原脱色、除杂后可以得到结晶的精制糖(绵白糖、砂糖、冰糖); • 蔗糖具有人们熟悉的甜味,是最可接受的甜味风格,一般作为甜味剂甜度的标准; • 蔗糖热量高且容易代谢吸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甜味剂 相对甜度 蔗糖 100 葡萄糖 74 转化糖 80~130 木糖醇 100~140 糖精钠 20000~70000 甜蜜素 3000~4000 三氯代蔗糖 500000 常见甜味剂甜度比较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其它天然来源的甜味剂 ⑴ 葡萄糖和果葡糖浆 • 葡萄糖有较为清淡的甜味,甜度只及蔗糖的四分之三;果葡糖浆多以糖浆形式使用,由几乎等量的葡萄糖与果糖组成,甜度与蔗糖相当; • 二者都是由淀粉水解得到的,是对蔗糖工业的补充与发展; • 二者的能量价与蔗糖相同,只是更容易吸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⑵ 木糖醇 • 木糖醇由木糖还原得到,木糖可以由作物秸秆中的多聚戊糖水解得到; • 木糖醇甜度高于蔗糖,能量值低,不被口腔中微生物代谢,有防龋齿作用,木糖醇在人体内代谢时不产生胰岛素响应,适宜糖尿病人使用; • 木糖醇的甜味风格与蔗糖不甚一致,可接受度不高; ⑶ 甜菊糖 • 甜菊糖产生于甜叶菊,分子中有两个以1,2-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和一个复杂的苷元; • 甜菊糖的甜味带有甘草风格,与蔗糖不一致,无代谢能量;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鲜味剂 • 鲜味剂用于增强食品的鲜味; • 鲜味本是肉、鱼、贝类、食用菌、酱制品等食物中固有的,产生于不同的鲜味物质; • 添加鲜味剂是烹调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一些快餐食品中也大量使用鲜味剂; • 常用鲜味剂都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由发酵工业制得的;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疏松剂 • 疏松剂是加工面食、膨化食品等常用的添加剂,在焙烤、油炸、蒸制食品时,疏松剂分解产生其它,使食品中形成多孔的组织形态; • 常用的疏松剂有碳酸氢钠(碱性)、明矾(酸性)等; • 碳酸氢钠:加热产生CO2,使面胚膨胀,形成多孔疏松结构;但分解反应还产生Na2CO3,使食品发黄,影响口味,破坏一些维生素; • 安全性:LD50 4.39g ·kg-1 ; • 碳酸氢钠是市售发酵粉的主要组成;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增稠剂(糊料) • 使用增稠剂可以增加液体食品的粘稠性,使其具有柔滑适口性,也能防止饮料中一些组成物沉降,起温度悬浮液和乳化液的作用; • 食品增稠剂都是大分子化合物,其溶液具有胶体性质;使用时先将增稠剂溶于水,形成高粘度胶体溶液,或用水溶胀,形成凝胶,再与食品原料混合; • 增稠剂在制造果酱、果冻、冰淇淋、奶酪(干酪)、奶油、鱼肉制品罐头等广泛使用,在一些固体饮料制品、果汁配制中也经常使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常用增稠剂 • 常用天然增稠剂 有琼脂、海藻酸钠、果胶、阿拉伯胶、卡拉胶黄原胶等都是多糖类高聚物,明胶是蛋白质;这些天然增稠剂或是从天然物中提取,或是从微生物发酵制得; 一些增稠剂是通过对天然高聚物进行化学改性制得,常将其称为合成增稠剂,如变性淀粉等; • 合成增稠剂 是指那些由单体经聚合反应制得的高聚物,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等,改性的天然高聚物并非完全的合成物; • 食品工业中,不使用合成高聚物作增稠剂,而将改性的天然高聚物称为合成增稠剂;常用的此类增稠剂有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及其它改性淀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
着色剂(食用色素) • 着色剂使食品具有鲜艳的颜色,获得赏心悦目的外观; • 一般食品,即使其原料天然带有颜色,但经过加工,可能会失去颜色或颜色暗淡;添加色素是食品加工中普遍使用的手段; • 食品色素多是有机物;有机物的颜色产生于分子结构;分子结构中有生色基(大范围的共軛结构)和适当的助色基相互作用时,分子能吸收可见光中某些特定波长的光,反射出其互补色,看上去物质就有相应的颜色;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