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第十章 体液平衡的监控

第十章 体液平衡的监控.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体液渗透平衡的重要性. 体液的渗透平衡是构成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体的所有组织,几乎都有着相等的渗透压环境,从而保持体内水的正常含量和分布。 体液的渗透平衡一旦发生紊乱,将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第一节 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 一 . 基本概念 ( 一 ) 体液 定义 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总量 水是体液的主要成分 , 约占成人体重的 60% 影响体液总量的因素 : 性别、 年龄、组织分布(胖瘦). 脂肪. 脂肪. 脂肪.

zan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体液平衡的监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体液平衡的监控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2. 体液渗透平衡的重要性 • 体液的渗透平衡是构成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 人体的所有组织,几乎都有着相等的渗透压环境,从而保持体内水的正常含量和分布。 • 体液的渗透平衡一旦发生紊乱,将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3. 第一节 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一)体液 定义 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总量 • 水是体液的主要成分,约占成人体重的60% • 影响体液总量的因素: • 性别、 年龄、组织分布(胖瘦)

  4. 脂肪 脂肪 脂肪 体液 体液 体液 非脂类固体 非脂类固体 非脂类固体 消瘦 肥胖 正常

  5. 55% 60% 52% 体液 77% 48% 脂肪和 非脂肪

  6. 分布 • 细胞内液: intracelluler fluid,ICF,约占体重40% • 细胞外液: extracelluler fluid,ECF,约占体重20% • 血浆:plasma,5% • 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F,15% • 非功能性组织间液:胸、腹膜液、房水、淋巴液、脑脊液、关节液、消化道分泌液、尿液、汗液等,具有生理功能。 • 结缔组织水 • 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 • 第三间隙:the third space • 手术创伤、局部炎症可使ECF转移分布到损伤区域或感染组织中,引起局部水肿;内脏血管床扩张淤血;体液淤滞于腔体内。

  7. 不同年龄人群的体液分布(体重%) 年 龄 体液总量 细胞内液 组织间液 血浆 新生儿 80 35 40 5 婴 儿 70 40 25 5 儿 童 65 40 20 5 成年人 55-65 40-45 10-15 5 老年人 55 30 18 7

  8. 人体的渗透现象主要发生在由细胞膜分隔的细胞外液(ECF)与细胞内液(ICF)之间和由毛细血管壁分隔的血浆与组织液(ISF)之间。人体的渗透现象主要发生在由细胞膜分隔的细胞外液(ECF)与细胞内液(ICF)之间和由毛细血管壁分隔的血浆与组织液(ISF)之间。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无机盐,二者的无机盐组成有所不同。

  9. 细胞外液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Na+。 细胞内液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K+。 血浆和组织间液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白蛋白)。

  10. 第三间隙 第一间隙 第二间隙 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壁可以相互交换,处于动态平衡,均属于功能性细胞外液.

  11. (二) 电解质 不同部位体液内电解质浓度(mmol/L) 电解质 血浆 细胞内液(骨胳肌) 组织间液 阳离子 Na+142 10 145 K+4 159 4.1 Mg2+ 1 40 1 Ca2+ 2.5 <1 2.4 总计 149.5 209 152.5 阴离子 Cl-104 3 117 HCO3-24 7 27.1 蛋白质 14 45 <0.1 其它 7.5 154 8.4 总计 149.5 209 152.5

  12. 二 水电解质与渗透平衡的关系 渗透(osmosis)—— 必须有溶质存在 要有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或能透过小分子而不能透过大分子的半透膜

  13. 1、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1、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 2、将体液中含有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不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无效渗透分子。 3、人体ECF中的Na+、葡萄糖不易透过细胞膜,其浓度变化将影响水分子在ECF与ICF之间的分布,我们称Na+、葡萄糖为有效渗透分子。

  14. 4、临床上用渗透压或渗透浓度来衡量体液渗透作用的大小。4、临床上用渗透压或渗透浓度来衡量体液渗透作用的大小。 5、渗透压(osmotic presure):是指由于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阻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 6、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

  15. 血浆渗透克分子浓度的单位 • 重量渗克分子浓度(osmolality) mOsm/kg • 容积渗克分子浓度(osmolarity) mOsm/L 概念有别,但临床差异常被忽略

  16.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小分子颗粒,如无机离子和不离解的溶质(如尿素、葡萄糖等)所产生渗透压的总和 • 胶体渗透压(colloidal osmotic pressure COP)——由分子量大于30,000的大分子提供 5/6左右由白蛋白提供

  17. 结论:半透膜对溶质的通透特性决定溶质的渗透活性,同一种溶质对于不同性质的半透膜有其不同的渗透活性,有时为有效渗透分子,有时为无效渗透分子。结论:半透膜对溶质的通透特性决定溶质的渗透活性,同一种溶质对于不同性质的半透膜有其不同的渗透活性,有时为有效渗透分子,有时为无效渗透分子。

  18. 三、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关系 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平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或互为因素的,酸碱失衡可引起电解质的失常,电解质失常亦可引起酸碱失衡。 (一)基本定律 一个公式和两个定律

  19. 三、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关系 1.H—H公式 pH=-㏒ [H+] pH [H+] nmol/L 6.8(0.6) 160(40×2 × 2) 7.0 100 酸 7.1(0.3) 80(40 × 2) 7.2 64 7.3 50 7.4 40 正常 7.5 32 7.6 25 7.7(0.3) 20(40÷2) 7.8 16 碱 8.0(0.6) 10(40 ÷ 2 ÷ 2)

  20. 三、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关系 pH=-㏒ [H+] pH [HCO3-] PCO2

  21. 酸碱平衡的呼吸代偿

  22. 酸碱平衡的肾脏代偿

  23. 三、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关系 (1)正常酸碱平衡 (2)有酸碱平衡失常,但处在代偿状态。 (3)混合型酸碱平衡失常 2.电中性定律 3.等渗透浓度定律

  24. 三、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关系 (二)血浆阴阳离子对照图 阳离子 阴离子 钠 氯 钾 碳酸根 镁 蛋白 钙 残余阴离子

  25. 三、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关系 (三)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关系 1.血浆缓冲碱与钠氯离子的关系 BBp=[HCO3- ]p+[Pr]p BBp≌[Na+]p-[CI¯]p 2.残余阴离子与酸碱平衡

  26. (三)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的关系 3. H+与K+ 的相互关系 (1) 细胞外液H+增高-------高钾血症 (2)细胞外液H+减少------低钾血症 (3)细胞外液K+增多------酸中毒,反常性尿碱 (4)细胞外液K+减少------碱中毒,反常性尿酸 4.RA与CI¯. HCO3- 的关系

  27. 第二节体液平衡的监测 一.体液量的检测 (一)病史 (二)一般性检测 (三)体重 (四)心率与动脉压 (五)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

  28. 第二节体液平衡的监测 (六)尿量、尿比重 (七)实验室检查 (八)特殊检查

  29. 第二节体液平衡的监测 二.电解质检测 (一)血清电解质检测 (二)残余阴离子(RA)检测 (三)心电图检测

  30. 第二节体液平衡的监测 三.酸碱平衡的检测 (一)pH (二)【BHCO3】 (三)PCO2 (四)BB、BE和BD

  31. (一)pH pH:是反映体液氢离子活性的指标。是[HCO3-]和Pco2两者综合的结果。 pH与[H+]的变化并不呈现直线线性相关,每当pH的数值改变0.3单位, [H+]就要加倍或减半。 保持细胞生存的pH为7.35~7.45的环境十分重要。

  32. 二 、 [HCO¯3] 1、[HCO¯3]即碳酸氢盐浓度,以SB和AB表示。 2、SB即标准碳酸氢盐,是指血温在37ºC,血红蛋白充分饱和的条件下,经用P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测得的碳酸氢盐的浓度。 3、SB特点:不受PCO2和SaO2的影响。 4、意义:是判断代谢性酸碱平衡改变的可靠指标。 5、正常值为24 mmol/L 。

  33. 5、AB即实际碳酸氢盐,是指未经PCO2为40mmHg的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BHCO3]的真实含量。 6、AB包括了呼吸因素的影响。 7、正常人AB等于或接近SB,只有在呼吸性酸碱平衡失常时,二者数值不等。 8、意义:当AB<SB时,说明有呼吸性碱中毒存在;当AB>SB;则说明有呼吸性酸中毒存在。

  34. 三 、 PCO2 1、 PCO2:即二氧化碳分压或二氧化碳张力,是指在血浆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压力。 2、对于血浆中溶解的CO2来说,其溶解的量与PCO2成正比例关系。 3、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因此决定CO2溶解量的主要因素是PCO2,即PCO2越高, CO2就溶解得越多。

  35. 4、正常时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于肺泡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 PCO2),均为40mmHg左右。 5、 PCO2反映呼吸性是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 PCO2PCO2

  36. (四) BB BB即缓冲碱,系指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的总和,也就是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的总和。 BBp系指血浆中的缓冲碱,主要包括碳酸氢根[HCO3-]和血浆蛋白[Pr¯]两个部分 正常值为41mmol/L。 BBb系指全血缓冲碱:BBb=BBp+0.42Hb 以Hb为150g/L计算,BBb约等于47mmol/L。

  37. (五) BE和BD 1.BE碱超(base excess)BD即碱(basedeficit)是指在标准条件下,血温37ºCPCO240mmHg和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情况下,将血浆或全血的pH滴定至7.40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 2.凡pH>7.40,需加酸滴定,说明体内碱过多,称为碱超,其值冠之以“+”号。pH<7.40,则需加碱滴定,说明体内酸过多,称为碱缺,其值冠之以“-”号。

  38. BE和BD 3、正常人BE或BD在0附近变化,正常值为±3mmol/L。 4、意义;代谢性酸中毒时BD负值增加;反之,在代谢性碱中毒时BE增加。 5、BE或BD是一个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及其失常的重要指标。

  39. 第二节体液平衡的监测 四.渗透浓度平衡的检测 (一)晶体渗透压 (二)有效渗透分子与无效渗透分子 (三)渗透浓度的测定与计算

  40. 课后练习题 什么叫第三间隙 AB SB的定义 什么叫有效渗透分子 无效渗透分子 pH7.35~7.45是不是正常酸碱平衡.为什么

  41.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