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列夫 · 托尔斯泰 和 《 安娜 · 卡列宁娜 》

列夫 · 托尔斯泰 和 《 安娜 · 卡列宁娜 》. 吴思婷 文学院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4050934. 列夫 · 托尔斯泰 ( 1828 - 1910 ). 十九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后人留下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 生平简介. 1828 年 出生于莫斯科一贵族家庭。 1840 年 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 年 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因农民的不理解而失败。

zaid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列夫 · 托尔斯泰 和 《 安娜 · 卡列宁娜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列夫·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宁娜》 吴思婷 文学院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4050934

  2.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后人留下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

  3. 生平简介 1828年 出生于莫斯科一贵族家庭。 1840年 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 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因农民的不理解而失败。 1851-1854年 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 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 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 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4. 1860-1861年 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 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 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 1889-1899年 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 1910年10月 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5. 重要作品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康斯基、别素号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个家庭的纪事为情节线索,从战争和和平两个方面来表现拿破仑侵略者、俄国社会制度同人民意愿之间的矛盾,肯定了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 小说主要通过对安德烈、彼埃尔和娜塔莎三个中心任务的描写,回答贵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问题。贵族安德烈才华出众,善于剖析自己,不倦地探求生命意义。彼埃尔总处于对社会出路和人生意义的紧张探索之中。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娜塔莎以坦荡的胸怀接受丰富美好的生活,本能渴望人的生活更加充实。 《战争与和平》描写了强大的不同性质的生活激流,展现了历史和社会的运动,展示了各种人物的心里发展,揭示人物内心激流与外部生活激流之间的关系。

  6. 《复活》 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小说写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农奴少女玛丝洛娃后将她抛弃,10年后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被诬告入狱。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为她上诉。上诉失败后,他决定与玛丝洛娃结婚遭到拒绝。但他的行动感动了玛丝洛娃,最后两人的精神都走向了“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2、放纵情欲、走向堕落。3、从忏悔走向复活。这既是他的品质复活的过程,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这种转变具有现实的根据,也富有教育意义。

  7.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她的生活经历是通过描写她同社会现实的基本冲突的角度展现出来的。她的“复活”不是像聂赫留朵夫那样通过抛弃原有的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所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主要不是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认识善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实现的。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她的生活经历是通过描写她同社会现实的基本冲突的角度展现出来的。她的“复活”不是像聂赫留朵夫那样通过抛弃原有的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所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主要不是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认识善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实现的。 虽然两者复活的道路不同,但托尔斯泰认为他们的精神归宿是一样的,即“博爱”与“宽恕”。他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8. 《安娜·卡列宁娜》 托尔斯泰代表作之一,是托尔斯泰对当代的政治、经济、农业、家庭、婚姻、道德等一系列问题重新进行审视创作出来的作品。 小说描绘的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社会,主要围绕两条平行的线索展开。一条写安娜 ·卡列宁娜和弗龙斯基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蒂 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9. 列文—自传性精神探索者 托尔斯泰作为贵族,曾经在自己的领土上实行过农奴改革,却因包括农民不理解等多种因素而以失败告终。列文正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民与农村宗法制社会的看法。 列文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习惯于用批判的眼光评价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探究人的生活中不可动摇的道德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他不畏上流社会的眼光,根据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追求合乎自己理想的生活。他对受资本主义侵袭下的俄国社会深感不满与不安,把建立宗法制社会作为解决矛盾的方法。他看到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幻想通过改革走出自己的路,以富裕代替贫穷,以厉害互相调和代替农民与地主间的相互敌视。

  10. 然而,这种以维护土地占有制为前提,以“爱仇敌”和“勿抗恶”为核心的社会改良主张,在现实中行不通,列文的改革失败了。痛苦和怀疑不断地折磨着他,他焦虑不安。开始探索人的真正使命,探索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但他没有找到答案,也没能看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最后,他在宗法制农民弗克身上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己如人”。然而,这种以维护土地占有制为前提,以“爱仇敌”和“勿抗恶”为核心的社会改良主张,在现实中行不通,列文的改革失败了。痛苦和怀疑不断地折磨着他,他焦虑不安。开始探索人的真正使命,探索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但他没有找到答案,也没能看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最后,他在宗法制农民弗克身上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己如人”。 列文的痛苦探索和最后结局,反映了托尔斯泰当时的思想状态。

  11. 出色的心理描写 《安娜·卡列宁娜》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整个作品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 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色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 三、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2. 安娜—矛盾与痛苦的心灵 受到托尔斯泰创作时矛盾性心理的影响,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宁娜的内心世界由始至终都是充满矛盾与痛苦的。安娜卡列宁娜这颗受尽矛盾与痛苦折磨的心灵,为她添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使她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13. 故事当中的安娜,从一出场就充满了矛盾。 “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终于让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流露在她的微笑里” 这种矛盾心理并不十分明显,然而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安娜十八岁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上流社会的宗法制度使她既接受命运安排,又不甘做卡列宁夫人。没有恋爱自由使她婚后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并不幸福。在宗法制度的压制下,她把自己的生气与活力深深地埋藏起来。可是,当遇上年轻英俊的弗龙斯基的时候,她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股暖流,并任由它流露在自己的微笑当中。从此,安娜内心开始骚动,开启了苦苦挣扎的旅程。

  14. 安娜与丈夫卡列宁 安娜的矛盾与痛苦首先表现在对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上。自从邂逅弗龙斯基,安娜身上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渴望真正享有爱情,但是又受到良心的责备。她是卡列宁的妻子,她要遵守传统的家庭与婚姻道德,尽妻子应该尽的责任,可是她又在这种内疚中陷入对弗龙斯基的迷恋而不能自拔。 从莫斯科回到彼得堡后,她厌恶自己的丈夫,认为他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根本不懂爱情,但她善良的内心又不断重复着卡列宁“毕竟是一个好人:忠实,善良,而且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非常卓越”,有一颗宽恕的心。 当她不顾一切和弗龙斯基结合的同时,她又不断自责,内心受着负罪感的折磨。她就曾经在自己丈夫面前有过“我是一个有罪的女人,我是一个坏女人”的想法。这种内疚与自责使她内心充满痛苦。

  15. 安娜与儿子谢廖沙 安娜迷爱弗龙斯基,同时也深爱着儿子谢廖沙。要在这两个她最深爱当中艰难地做出选择,使她痛苦万分。在八年无爱情的婚姻生活中,儿子谢廖沙自然成为她所有精神的寄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娜对儿子的爱甚至超过对弗龙斯基的爱。母爱是伟大的,因此安娜迟迟不肯离开家庭与弗龙斯基一起,迟迟不肯离婚。痛苦作出抉择后,安娜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儿子,对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歉疚:“他会在他那被我遗弃了的父亲的家里长大,会看不起我。”谢廖沙生日那天,她不顾一切跑回家中。这次见面是她与儿子身体上的分离,更是两人在精神上的最终决裂。作为母亲,永远失去儿子的痛苦可想而知。

  16. 安娜与情人弗龙斯基 弗龙斯基的出现打破了安娜原有的平静生活,使她陷入追求爱情与保持家庭平静生活的矛盾中。弗龙斯基对她的诱惑,又让她充满对丈夫和儿子的歉疚。为了她的爱人,安娜一次又一次地在内心挣扎,艰难地选择。弗龙斯基不理解她,总是对她施以压力,让她离婚,让她离开儿子。这些都是她矛盾与痛苦的根源。当她放弃一切,以弗龙斯基为唯一支柱的时候,她又痛苦地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爱着的人只不过是个放荡、虚荣、追名逐利的人。她太爱弗龙斯基,因而害怕失去他。所以她开始陷入精神失控的状态,不断地与弗龙斯基争吵,而这又反过来导致弗龙斯基对她的反感。最后,安娜在苦苦挽留爱人的时候,扑向迎面而来的火车,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的痛苦。

  17. 安娜与上流社会 安娜是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与弗龙斯基结合的,也就是说是不合法的。当时的上流社会,虽然存在许多与安娜类似的妇人,可是她们与情人的关系从来没有公开。安娜大胆、勇敢的行为,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视为可耻的、淫荡的。上流社会的人讥讽她、嘲笑她,甚至连爱她的多莉、吉蒂也开始对她有所怀疑,心理上开始对她形成一层的隔膜。因此,安娜公开了与弗龙斯基的关系以后,只能孤独地住在弗龙斯基的庄园里。这种孤独无形中也给她带来痛苦,令她对所有的东西都产生了怀疑。正如她后来喜欢眯着眼睛看人一样,来自现实的威胁使她焦虑,对事物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18. 安娜悲剧的成因 一、家庭背景是制造安娜矛盾与痛苦心灵的元凶之一。安娜,作为王族的后裔,出身高贵。良好的经济水平与教育程度,陈腐的规章制度与观念,使安娜这位贵夫人容易形成抑制性人格。 但她善良、坦诚,内心深处的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又不会因此泯灭。 二、时代与社会背景是造成安娜内心矛盾与痛苦的根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 ,经济衰落, 统治者开始实行由上而下的改革。资本主义进入了俄国,平等、自由的观念开始冲击各个阶层,社会原有的固有联系开始松弛,宗法制度受到了挑战 。安娜是较早觉醒的进步者,潜意识里赞成个性解放。 可惜她是已婚的上流贵族。

  19. 三、安娜的宗教情结使她焦虑,最终导致她严重的心理失衡,矛盾与痛苦不断增加。在安娜勇敢冲出上流社会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罪感一直没有停止对她的折磨。强烈的自抑、矛盾痛苦的心理、来自现实的威胁,会使人在积累压力的过程中逐步怀疑自己,并且走向了自我否定。安娜就是在不断压抑自我的情况下形成失调心理,对事物产生怀疑。 四、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矛盾与痛苦的内心世界,是安娜矛盾与痛苦心灵的源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