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第九章 環境教育與解說

第九章 環境教育與解說.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興起 第二節 環境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第三節 環境教育的目標與目的 第四節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 第五節 環境教育與解說.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興起.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兩百萬年來,初無任何環境 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工業生產技術大為進步 。歐美工業國家由於高度工業化而產生許多環境問題 ,例如,空氣、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廢料及其他毒 性物質之氾濫。此外,由於農業機械化及種植技術的 提昇,促使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減少,大量人口從鄉 村遷移至城市,因此各種與社會、政治有關的環境問 題也因而產生。.

zahu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環境教育與解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環境教育與解說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興起 第二節 環境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第三節 環境教育的目標與目的 第四節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 第五節 環境教育與解說

  2.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興起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兩百萬年來,初無任何環境 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工業生產技術大為進步 。歐美工業國家由於高度工業化而產生許多環境問題 ,例如,空氣、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廢料及其他毒 性物質之氾濫。此外,由於農業機械化及種植技術的 提昇,促使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減少,大量人口從鄉 村遷移至城市,因此各種與社會、政治有關的環境問 題也因而產生。

  3. 第二節 環境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一、環境教育的意義 國際自然資源暨自然保育聯盟曾對環境教育作下 列定義:「環境教育是以達到改善環境為目標的 教育過程,它是一個澄清觀念與形式價值的教育 過程;是為了便於發展人們在瞭解與體認人與其 文化及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時所必須的技 能與態度。」

  4. 二、環境教育的內涵 環境教育的內涵應具有環境的知識、環境的技能 和環境的態度等三個層面;而人類知識能力則分 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和技能領域 。 (一)認知領域 (二)情意領域 (三)技能領域

  5. (一)認知領域 歐爾曼是以人類對環境之破壞、影響為著眼點,故在保育問題、污染問題多所偏重;日本環境教育認知之內涵係由地球、國土、資源切入探討,而後再論及人口、食糧、污染、生態等問題。

  6. (二)情意領域 環境教育之情意教學目標如下: 1.美的欣賞。 2.喜好自然的興趣。 3.面對環境的態度。 4.培養環境價值觀。 5.形成環境倫理觀。 6.產生改善環境的信念。

  7. (三)技能領域   技能領域包括基本技能及統整技能,前者為觀察、測量、分類、溝通、推理、預測 ;後者為解釋資料、控制變因、操作或定義 、建立模型、形成假說。此外應用語言和藝術的技能也應包含在技能領域之內。

  8. 第三節 環境教育的目標與目的 一、環境教育的目標 環境教育的目標是促使世界人類認識並關切環境 及其相關問題,並使民眾具備適當的知識、技術 、態度、動機及承諾,個別地域或整體致力於現 今環境問題的解決預防新問題的發生。

  9. 二、環境教育的目的 (一)覺醒 (二)知識 (三)態度 (四)技能 (五)評鑑 (六)參與

  10. 環境教育的目的是在發展一個屬於大眾和國家性環境教育的目的是在發展一個屬於大眾和國家性 的環境倫理體系,在這個體系裡包含了生態平衡 和生活品質的觀念。

  11. 第四節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須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互配合,例如,低年級學生尚未有能力進行完整的邏輯思考,因此教學活動盡量減少邏輯發展的項目,而以情意感官教學為主要項目。

  12. 一、教室內進行之教學 (一) 小組討論 (二) 班級討論 (三) 腦力激盪 (四) 辯論會 (五) 角色扮演 (六) 模擬遊戲 二、教室外進行之教學 (一) 野外旅行 (二) 環境小徑

  13. (一) 野外旅行 其目的在蒐集資料以便在教室或實驗室供人使用,以驗證教科書中的原理或法則。 (二) 環境小徑 規劃一條小路,沿途具有各種生態及地形、其目的可讓學生: 1.認識自然生態環境。 2.瞭解生態系中各個成員的任務。 3.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的組成。 4.認識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及其補救辦法。

  14. 第五節 環境教育與解說 • 環境教育解說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在各種環境中解說 • 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解說,讓遊客們在各種環境中 • 研究與探討以獲得親身的經驗,譬如在野外觀察 • 溪流時,會涉及地形、岩石、土壞、生物、水和 • 化的學習。

  15. 第二階段:從有關環境中解說 • 指在某一個特定的主題環境中從事解說。有時環 • 境解說會基於一個特別的主題或地區,在野外或 • 教室內進行解說。

  16. 第三階段:為環境而解說 •  有時當環境因人類活動而發生某些問題或引起改 • 變時,我們為了認知及解決此等問題,可以從事 • 此等為環境而解說的工作。

  17.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