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670 Views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整体介绍. 课程负责人 蒙秀琼. 内容提要.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队伍 实践条件 教学效果 课程特色与创新 政策支持与措施. 一、课程设置.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 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各专业培养目标中具有基础作用和重要指导意义。 课程作用:
E N D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整体介绍 课程负责人 蒙秀琼
内容提要 • 课程设置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队伍 • 实践条件 • 教学效果 • 课程特色与创新 • 政策支持与措施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作用 • 课程性质: 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各专业培养目标中具有基础作用和重要指导意义。 • 课程作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本课程目标体系: 素质目标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 2.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准确掌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质。 3.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我国的内政外交等基本国策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素质目标: 1.热爱社会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较高的理论素养。 4.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5.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团队精神。 6.具有创新意识。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能力目标: 1.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2.较强专业岗位适应能力。 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4.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5.具备运用马克思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课程设计理念 •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其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培养。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理论、实践环节的学习来构建知识、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和增长才干,为其进一步开展专业技术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 )。 • 实施过程评价,注重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时注重“三个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课程学习成绩与学生日常行为素质表现结合。从而使该评价体系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学院影视资料库和概论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等,通过观看、聆听、讨论、辩论、演讲、时事点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形成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对理论成果科学性的认识、对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的敬仰、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 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用结合。 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的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参观“三总” (朱德、邓小平、罗瑞卿)故居、革命烈士陵园,通过考察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和新兴工业园区,深入社会进行就业、民生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检验中得以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课程设计思路:力求做到“四个结合”: 1.教学理念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2.教学目标上做到理论素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3.教学模式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考核方式上做到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 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 深入现代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实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现实问题,增强中国社会主义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 深入工农,了解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状况,学习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了解生产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锻炼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 校外实践 第二课堂活动 顶岗实习 第二课堂活动 毕业实习 时势报告 专业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体系 时势报告 课内实训与自主实训 观看影视资料 寒假社会考察与调查 观看影视资料 寒假社会考察与调查 暑假“三下乡”活动 课堂讨论、辩论、演讲 暑假“三下乡”活动 课堂讨论、辩论、演讲 实践教学的体系 顶岗实习 专业工学结合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 针对本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我们重点讲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课程脉络清晰并能轻松把握课程重点。 • 针对高职专科学生基础差、教材又本专科通用的特点,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含课内课外),并配合大量鲜活且富感染力的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与感知力。 • 针对文理科学生高中政治历史基础的差异,我们实行差异化教学。对文科学生,我们更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注重使用参与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对理科学生,则更注重史政基本知识的弥补,更注重引用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学和引用鲜活事例进行案例教学。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 鉴于本门课程理论性偏强、高职专科学生理论基础总体又偏弱的特点,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同时强化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的理解力、感悟性,并提供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 • 课内几乎每课都安排有5-10分钟的课前或课后讨论与交流;并安排有大量的课外参观考察、听报告、观看影视资料等。 • 总教学时数安排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不少于60学时,实践教学24-30学时(其中12-18学时安排在假期或学生工学结合期间进行,不占课内学时)。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理论讲授学时分配表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内实践安排表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外实践学时分配表
3、课程考核 根据平时课堂表现(包括到课、上课纪律及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课后作业情况和实践活动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分。各种考核方式分值分布为:平时占50%,期末考核占50%。平时表现含上课出勤、上课纪律、参与课堂活动情况20%;学期作业10%;参与实践活动态度与书面报告20%。 课程成绩构成比例图
4、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 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辅导材料 主教材
4、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配置有丰富的影视资料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 • 精品课程网页上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案例分析、学习指南、学习资料、作业系统、网络课程、教学互动等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配合课堂讨论、课堂交流、观看影视资料、演讲、辩论、参观考察、搞社会调查、演唱革命歌曲等实践教学环节,较好地做到了理论性、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统一。 • 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通过与专业实习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意识和灵活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一是在教学中老师利用时政热点难点或案例加强与学生交流与讨论,实现教学互动;二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让师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 •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根据平时表现情况(包括到课、上课纪律及参与课堂活动等)、课后作业情况和实践活动情况、期末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分。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 实施“三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外实践教学 课内多媒体教学 (讨论、交流、演讲等) (参观、考察、调查等) 课后自主学习 (第二课堂、网上社区、网络课程等)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 已广泛采用了课堂精讲法、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观看影视资料与观后感结合的教学法、边参观考察边教学的现场教学法等等。
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4、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 学院投资上百万元建成了带宽1000M、拥有上千节点的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43个; • 图书馆开通了超星数字图书馆和维普期刊等网络图书资源,开通了“超星名师讲坛数据库”等信息资源; • 精品课网页教学资源丰富,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学习指南、实习指导、学习资料、影视资料片、习题、网络课程等内容都可以在课程网站下载和观看,并且可进行网络答疑、等学习交流活动; • 学院建有思政网学习与交流平台。
四、教学队伍 共有教师19人: 1.学历结构:研究生占26.3%;本科占52.6%。 2.年龄结构: 中年教师占26.3%;青年教师占73.6%。 3.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47.4%;中级职称占26.3%;初级职称占26.3%。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
五、实践条件 1、校内实践环境 学生活动中心 电子阅览室
五、实训条件 1、校内实践环境 学生期刊阅览室 多媒体教室
五、实训条件 1、校内实践环境 学院图书馆 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五、实训条件 1、校内实践环境 学院图书馆 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 朱德故居
2、校外实习基地 朱德纪念馆
2、校外实习基地 邓小平故居 邓小平纪念馆
2、校外实习基地 南充革命烈士灵园 四川西充莲池乡-张澜故居
2、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工学结合主要企业——香港利奥集团 四川南充市内张澜先生铜像
3、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参加升旗仪式 学生在运送救灾物资 学生参加创业设计大赛比赛 学生在参加演讲比赛
3、学生实践活动 师生听英模报告 学生在教室收听新闻联播 学生参加嘉年华活动 学生参加禁毒签名活动
3、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参加植树活动 学生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学生在利奥集团工学结合 学生“三下乡” 活动
1、教学评价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 学生评价
2、社会认可度 • 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96%,位居全省前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责任心、动手能力、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可塑性等方面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社会认可度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评价情况
4、学生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 学习概论课程后,学生增强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近三年来,学生每年参加党校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达1000余人,学生入党人数逐年增加,现已有600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特色 •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了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一是在教学中老师利用时政热点难点或案例加强与学生交流与讨论,实现教学互动;二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让师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 • 3.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了包括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法,课外多种实践环节,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影视文献片的立体教学体系,增强了教学效果。 • 4.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平时综合表现(含上课出勤、上课纪律及课堂参与讨论情况占20%;学期作业占10%;参与实践活动态度与书面报告20%。)占50%;期末考核占50%。
课程特色与创新 2、创新点 •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开辟了网上社区,教师和学生之间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及时开展学习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共享知识和经验,分享成长的喜悦和忧愁,达到师生一同进步。 • 开辟了校内网上学习平台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 课程考核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通过将平时综合表现和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的态度与能力纳入评述体系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以通过理论学习和活动参与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