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書名:親愛的安德烈

書名:親愛的安德烈. 作者: 龍應台 是 作家 ,也是 社會批判家 。 應台女士在 1985 年以來,在台灣 《 中國時報 》 等等 .. 發表了大量的雜文和小說評論 ,因為這樣而引起了軒然大波,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因此他成為了具有極高知名度的 報紙專欄作家 。 三十三歲時寫 《 野火集 》 ,印行 100 版,銷售 20 萬冊,風靡了整個台灣,是在當時 80 年代對台灣的社會極具影響的一本書, 她 指出臺灣社會文化許多的弊端 ,它的用詞犀利而且尖刻,因此引起了各方激烈的批判和省思。.

Download Presentation

書名:親愛的安德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書名:親愛的安德烈

  2. 作者:龍應台 是作家,也是社會批判家。 應台女士在1985年以來,在台灣《中國時報》等等..發表了大量的雜文和小說評論,因為這樣而引起了軒然大波,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因此他成為了具有極高知名度的報紙專欄作家。 三十三歲時寫《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了整個台灣,是在當時80年代對台灣的社會極具影響的一本書,她指出臺灣社會文化許多的弊端,它的用詞犀利而且尖刻,因此引起了各方激烈的批判和省思。

  3. 她的評論集《龍應台評小說》,也引起文學界對文學批評的關注。她是臺灣的知識分子少數能在歐洲傳媒上的發聲者,而她曾經在歐洲,臺灣經濟政治社會及兩岸的關係,並且有很大的思考角度。除了散文,她也有小說創作。她的評論集《龍應台評小說》,也引起文學界對文學批評的關注。她是臺灣的知識分子少數能在歐洲傳媒上的發聲者,而她曾經在歐洲,臺灣經濟政治社會及兩岸的關係,並且有很大的思考角度。除了散文,她也有小說創作。 相關作品: 《女子與小人》 《在海德堡墜入情網》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龍應台雜文精品》 《這個動盪的世界》

  4. 龍應台和安德烈溝通方式:共同寫了36封信

  5. 龍應台-我要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在德國,我在香港。 電話上的對話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6.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也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部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很多正常的溝通好像都不用了。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也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部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很多正常的溝通好像都不用了。 他們彼此深愛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我們的通信,彷彿黑夜海上的旗語,被其他漂流漂流不安、尋找港灣的船隻看見了。

  7. 安德烈-謝謝你 我們共同找出來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是透過寫信,而這些信,雖說是為了要處理你的焦慮,一旦開始,也就像「猛獸出閘」,我們之間的異議和情緒,也都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 我和我的母親,有了連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分,我卻有了。

  8. 因此我最想說的是,謝謝你給了我這個「分」─不是出書,而是,和你有了連結的「分」。因此我最想說的是,謝謝你給了我這個「分」─不是出書,而是,和你有了連結的「分」。

  9. 第4封 年輕卻不清狂 收件人:Andreas 寄件人:LungYingtai 主旨:urgent 安德烈,請你告訴我, 你信中所說「性、藥、搖滾樂」 是現實描述還是抽像隱喻? 儘速回信。MM

  10. 收件人:LungYingtai 寄件人: Andreas 主旨:Don’t panic MM, 能不能拜託拜託你,不要只是跟我談知識分子的大問題?生活裡還有最煩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當然是一個隱喻。我想表達的是,生命還有很多種樂趣,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心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我想從佛洛伊德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人類是

  11. 由直覺所左右的。 「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自由自在地生活,對不可知的勇敢探索,對人與人關西的聯繫加深……。安

  12. 第6封 一切都是小小的 MM,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啊,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遊戲,設定自己的對和錯的標準。一切都是小小的、個人的,因為,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再有「偉大」的任何特徵………MM,我不是個受性發達的叛逆少年,所以請不要下斷語「評斷我」。 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真的。

  13. 第20封 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裡 MM, 你問我願不願意乾脆在香港讀完大學?我真的不知道,因為,兩個月下來,發現這裡的生活品質跟歐洲有一個最根本的差別,那就是─香港缺少文化。 我說「文化」,不是指戲劇、舞蹈、音樂演出、藝術展覽等等。我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用歐洲做例子來說吧。我享受的事情,譬如說,在徒步區的街頭咖啡座和好朋友坐下來,……………………………。

  14. 美好的並非只是那個地點,而是壟罩著那個地點的整個情調和氛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的沉澱。美好的並非只是那個地點,而是壟罩著那個地點的整個情調和氛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的沉澱。 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社區文化。朋友跟街坊鄰居習慣去那裡聊天,跟老闆及待者也像老朋友。港香卻顯得很「淺」─不知道這個用詞對不對。這裡沒有咖啡館,只有連鎖店的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至於酒吧?酒吧在香港,多半是指是給觀光客喝個不省人事的地方。

  15. 第21封 沒逗留哪來文化? 親愛的安德烈: 你說香港沒有「文化」,安德烈,如果「文化」做寬代的解釋,香港當然是有文化的:它的通俗文化、商業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甚至是它的傳統庶民文化等等,都很豐富活躍,很多方面遠遠超過任何其他華文城市。是當我們對「文化」做狹義的解釋─指一切跟人文思想有關的深層活動,香港的匱乏才顯著起來。

  16.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逗、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醞釀、培養。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逗、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醞釀、培養。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

  17. 我的觀點: 現在這21世紀的時代中,新一代的年輕人,特別對這社會上新的東西感到好奇,覺得好玩,不顧家中父母親的批評或者是反對,只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這樣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快樂,讓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大大小小的火花年輕的人覺得他們這樣做是對的,但有些老一輩的父母親卻不這麼認為。 因為時代在改變,我們努力跟隨著時代而生活和思想等等也跟著改變,每個年輕人們都想走在時代的尖端,但家中的長輩卻認為,我們這是在做什麼啊?!

  18. 聽著口齒不清的音樂,女生穿著迷你短裙,在耳朵、肚臍等穿滿大大小小的洞、喜歡玩網路交友,到Bub玩到凌晨到早上才回家......。聽著口齒不清的音樂,女生穿著迷你短裙,在耳朵、肚臍等穿滿大大小小的洞、喜歡玩網路交友,到Bub玩到凌晨到早上才回家......。 這些看在父母眼中他們實在無法接受,認為說是不是我的孩子變壞了?!他們或許總是會說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沒有這樣,我們是怎樣那樣又這樣的…生活中規中局的,哪像你們現在這樣,你們應該學學我們的……。 可是,這樣的說詞哪個年輕人會接受? 。

  19. 當父母管教起來我們的生活習慣時,總是和兒子女兒引發不少的衝突,我們的觀念無法相同,理念不合,又缺少了合適的溝通,彼此的關西因此越來越疏遠了。當父母管教起來我們的生活習慣時,總是和兒子女兒引發不少的衝突,我們的觀念無法相同,理念不合,又缺少了合適的溝通,彼此的關西因此越來越疏遠了。 這本書中提了很多兩代之間相處的問題,正因為父母親無法明白年輕人在做些什麼,所以才會產生出很多相處上的問題,我覺得現在父母親該學習著去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在生活上很多時候的觀念不同,或許不是叫

  20. 我們要學學他們以前的時候怎麼做,而是應該要去明白我們年代為什麼今天會這樣做,老一輩的人是應該要去了解現在這新的時代所帶來的一切,不能一直讓自己的思想永遠停留在過去的年代。我們要學學他們以前的時候怎麼做,而是應該要去明白我們年代為什麼今天會這樣做,老一輩的人是應該要去了解現在這新的時代所帶來的一切,不能一直讓自己的思想永遠停留在過去的年代。 很多東西在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找到合適的溝通方法很重要,龍應台女士和他兒子安德烈,透過了書信的方式,明白對方的想法,我覺得這樣子很好,一方面可以明白做父母的在想什麼,他們也可以知道年輕人對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

  21. 每個年輕人都該和父母談談,告訴他們我們的想法,試著找到和父母最好的溝通方法,找到彼此溝通的方法,彼此的代溝也會漸漸縮小。每個年輕人都該和父母談談,告訴他們我們的想法,試著找到和父母最好的溝通方法,找到彼此溝通的方法,彼此的代溝也會漸漸縮小。

  22. 問題與討論: 當你和父母發生爭執時,都是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的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