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91 Views
開關之間 ~ 談兒童網路成癮與輔導介入策略. 張佳雯 諮商心理師 102.08.27. 網路與生活的轉變 ~. 迷人的網路世界. 豐富有趣的資訊 虛擬的人際脈絡 展現自我的舞台 ON-LINE 遊戲 : 虛擬戰場 / 戰役. 成癮的機制 ~ 從腦開始. 資料來源:台安醫院 吳憲林醫師. www.tsh.org.tw. 4. 網路成癮的類型. 網路成癮問題的類型依網路的使用內容加以區分,可分為五大類 (Young, 1999) (一)網路之性成癮 (二)網路之關係成癮 (三)網路之強迫行為 (四)網路之資訊超載 (五)網路之電腦成癮
E N D
開關之間~談兒童網路成癮與輔導介入策略 張佳雯 諮商心理師 102.08.27
迷人的網路世界 • 豐富有趣的資訊 • 虛擬的人際脈絡 • 展現自我的舞台 • ON-LINE遊戲:虛擬戰場/戰役 • ...
成癮的機制~從腦開始 資料來源:台安醫院 吳憲林醫師 www.tsh.org.tw 4
網路成癮的類型 • 網路成癮問題的類型依網路的使用內容加以區分,可分為五大類(Young, 1999) (一)網路之性成癮 (二)網路之關係成癮 (三)網路之強迫行為 (四)網路之資訊超載 (五)網路之電腦成癮 五類成癮問題的強度不一,但以網路強迫行為的問題最為嚴重,其中更以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最受到關切,而在實務經驗上也顯示,網路成癮當事人的成癮行為有可能會橫跨兩類以上。
網路成癮所引發的問題 • 真實的人際關係疏離,人際關係經營技巧的退化 • 虛幻成就取代真實成就,學習及成就動機下降 • 身心疾病 • 殺戮遊戲,同理心的下降及喪失道德法律觀點
兒童網路成癮行為徵兆 • 兒童網路成癮之個案輔導策略 • 兒童網路成癮之親師諮詢 • 兒童網路成癮跨專業資源整合與運用
徵兆?!是使用者還是成癮者? • 使用者/成癮者,控制權在你還是電腦? • 讓情緒說實話 (1)離情依依 (2)坐立難安 (3)若有所思(失) (4)一見就笑 • 失衡的生活
我上癮了嗎? (一)強迫性 (二)戒斷性 (三)耐受性 (四)在相關層面上也出現了狀況: A.人際層面 B.健康層面 C.時間管理層面 D.發展階段任務層面; 都受到負面的影響。 柯志鴻,2003;陳淑惠,2003;Goldberg, 1996
網路成癮的臨床診斷標準 柯志鴻醫師(2005) A.在以下九項中符合六項因素: (1)整天想著網路上的活動; (2)多次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 (3)耐受性:需要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滿足; (4)戒斷症狀:產生焦慮、生氣等情緒,並需接觸網路才能解除; (5)使用網路的時間超過自己原先的期待; (6)持續的想要將網路活動停止或減少,或有多次失敗的經驗; (7)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的活動上或離開網路上; (8)竭盡所能來獲得上網的機會; (9)即使知道網路已對自己造成生理或心理的問題,仍持續上網; B.功能受損(須至少一項符合):(1)學校與家庭角色受影響;(2)人際關係受影響;(3)違反法律或校規; C.網路成癮的行為(須完全符合):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或躁鬱症做最佳之解釋。
兒童網路成癮的徵兆---教師觀察 • 學校生活 • 人際關係 • 學習表現 • 談話主題 • 情緒反應
兒童網路成癮的徵兆---家長觀察 • 生活作息 • 談話主題 • 家人互動 • 網路使用時間增加 • 情緒煩躁
兒童網路成癮行為徵兆 • 兒童網路成癮之個案輔導策略 • 兒童網路成癮之親師諮詢 • 兒童網路成癮跨專業資源整合與運用
開端:從自己出發~ 先試試改變自己的一個習慣,讓我們更貼近輔導的個案。 • 生活中,我最想改變的一件事? • 改變這件事對我何以如此重要? • 如果可以,我希望如何改變(具體可行) • 如果改變了,我的生活/人生有何不同? • 如果沒改變,對我的生活/人生影響是? (正向/負向) • 我曾經嘗試改變嗎?哪些方法有效? • 我曾遇到想放棄的時刻嗎?我怎麼處理?
與兒童及青少年談改變~ 目的 行為 代價 1.首先,讓案主願意跟我們說話~ 2.關心學生對自己狀況的想法。 3.了解過度上網目的是? (好處、收穫、戒除、減少的困境…) 4.帶來的代價?(壞處、麻煩…)
非自願案主的輔導策略 (許維素,2009) • 面對非志願案主時,教師需有的準備 1.保持未知(not knowing)好奇的心態 2.尊重、願意理解 3.儘可能與教(導)師、校方及家長形成好的聯盟 4.與當事人同在 5.耐心、不放棄及創意 • 開啟與非志願案主的談話歷程 1.建立正向的談話氣氛 2.從強制性輔導的期許中找到起點 3.提高改變的可能性 4.在『要別人改變』的期待中找到施力點 5.當學生不願意改變時~~
關於SFBT理念與精神 1.不把力氣一直花在「分析問題」或是「探討問題」的原因上面, 重點是如何「解決問題」。 2.沒有一件事情是只有負面意義的。 3.相信當事人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 4.不要一直追尋難以達到的目標,要找到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5.小小改變會帶來大大的改變。 6.成功的例外經驗會引導問題解決的方向。 7.意義的解釋與經驗是不斷建構的。 8.合作是必然的現象。 9.如果沒有用,就不要固著,做些別的;如果有用,就多做一點。 10.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SFBT的主張~有效的事多做一些,確定無效的事別再做了
SFBT與網路沉迷輔導工作 • 有計畫的改變,才能帶來成功~ 具體、可行、當下即可開始的計畫 • 在我們輔導之前,學生常有多次被要求改變的經驗~善用成功的例外經驗 • 「網路沉迷」不單只是惡習~重新建構問題,創造改變 •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的,改變也將是如此~小改變所帶來的價值
SFBT的3大談話架構 • 目標設定架構 • 例外架構 • 假設解決性架構
目標架構 輔導老師與學生共同設立減少網路使用的目標,此目標必須具體、可行、正向與(漸進)。 輔導目標可能隨時間歷程而有改變,尤其是生活議題(如人際關係或情緒困擾)可能會影響網路沉迷的行為,所以老師需緊隨學生的腳步與需要,協助他們設立最適切的目標。 網路使用的輔導目標並非全部消除此習慣,而是降低網路使用對生活的負向影響,但保留正向影響。
例外架構 例外問句能讓輔導老師協助學生發現自身能力與曾有過的控制上網時間的經驗,進而擴大此經驗的產生、強化個案的信心與問題解決的行動力。當輔導者邀請他們回想生活中是否有自行停止網路使用的時刻時,學生通常需要一些時間思索,此時我們的耐心陪伴相當重要,不論此例外經驗多麼少,對個案來說都有其價值,這代表自己有能力控制,而這樣的成功經驗常是個案能夠改變的關鍵。
假設解決架構 當學生已經將網路使用視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行為,不清楚可以如何改變或調整時,輔導老師便會發現開始設定目標是相當艱難的任務。 此時輔導者可運用假設解決技術,協助個案思考當開始減少網路使用時間(小改變),自己會有什麼不同?家人眼中的自己又有何差異?讓個案思考未來美好情境,暗示問題能被解決,會讓個案更有行動力和信心。也因有機會描述自己接近或達成目標的情境,個案將更能細緻地設定岀具體、可行及漸進的目標。
讚美~改變路途中,增加持續的動力 在改變的過程中,輔導者對於學生表現的任何正向的力量與資源的地方,輔導者都要隨時的「看見」而給予鼓勵與讚美。 好的讚美使人提高自我價值,更願意開放與積極、增加學生的自信與希望、引發學生用一種正向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與問題、使學生遠離被批評的焦慮與擔心以及肯定學生的能力與成功經驗。
來來回回的改變之路~成癮問題的特色 如何看待行為復發 我們可將復發視為一種正常的學習經驗。復發意指曾經有成功的經驗在,的確,沒有成功克服的時候,有怎會有重新沉迷的困擾?多數的學派會聚焦於在復發時發生了什麼事?什麼事件引發復發?個案忘了做什麼事避免復發?當時出現了什麼感覺讓他再度沉迷網路?而SFBT學派的諮商員,並非處理這些議題,而是聚焦在個案如何從復發再次回到能自我控制的情況,而非不斷討論如何預防復發情境再度出現。
與學生談復發 • 一般化 • 重新建構復發行為 • 瞭解當事人在復發前,做了哪些努力讓自己持續一段時間不過度使用網路? • 邀請個案思考復發及不過度使用網路的自己有何不同。 • 回歸談話的軌道
緊急 重要的事 緊急 不重要的事 不緊急重要的事 不緊急 不重要的事 行為改變之外~預防~時間管理(一) 1.創造時間價值=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重要的事情 2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1)提升效率 (2)清楚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情 2.懂得取捨及分配
行為改變之外~預防~時間管理(一)提昇效率的方式行為改變之外~預防~時間管理(一)提昇效率的方式 1.在對的時間裡作對的事,尋找你的黃金時段。 2.收集零碎時間,”廢物”利用。 3.計畫趕不上變化? 保持彈性。(提早2天完成的策略) 4.降低生理及心理不適的干擾(壓力調適)。 5.學習拒絕的藝術。 6.80/20原則 7.KISS法則 (Keep it is sample) 8.有效的事持續作,無效的事別再重複
邁向改變~ 如何協助孩子/學生 • 停止一昧的指責 • 了解對方的需要 • 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別太快給建議 • 「橇橇版理論」:別只壓在一邊 • 努力消除,不如增加 • 鼓勵及「看見」是重要的
兒童網路成癮行為徵兆 • 兒童網路成癮之個案輔導策略 • 兒童網路成癮之親師諮詢 • 兒童網路成癮跨專業資源整合與運用
進行「親師諮詢」的目標 • 讓學校及家長雙方對學生的狀況有更完整的資訊,同時檢核學生的不同。 • 增加協助學生改變的幫手。 • 從生活系統概念來協助孩子,幫忙改變加速及穩定。 • 進行合作及工作任務(責任)的切割。 所以,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放在:尋找合作夥伴
從理解家長開始~ • 「親子關係」是最難以劃清「界線」的關係,孩子的缺點常被父母歸因為自己或另一伴的缺點,所以「捍衛」跟「想脫罪」的心情最常出現。 • 當家長出現這些內在心情,外顯行為可能有: (1)否認到底:「喔,不會吧…他在家裡都不會」 (2)以退為進:「老師,不好意思,我回去會好好教訓他…」但都沒改變… (3)其他… • 因此,處理父母的焦慮,是親師溝通的第一步。
與父母工作的第一步:讚美 讚美父母或是孩子皆可 • 幾乎所有父母都擔心「親師溝通/諮詢」,因為這代表: (1)我的孩子有問題… (2)我的孩子闖禍了… (3)老師/同學/同學家長不喜歡我的小孩… (4)我沒把孩子教好… (5)我是一個不夠好的父母… • 讚美能讓父母… (1)降低被評價的焦慮… (2)理解老師是想幫忙,不是要指責… (3)看見自己的一些用心,而願意更努力…
與家長合作 • 不被家長表面的行為和語言所限制 • 相信多數家長願意幫忙自己的孩子 • 親師會談的流程 (1)三明治法則 (2)提出需要家長幫忙的事情、行為 (3)邀請家長分享自己的觀察 (4)提出自己的觀察 (5)討論合作的目標(具體可行) (6)提供適合的資源
關於網路成癮的家長諮詢1 • 協助家長理解成癮行為的影響以及改變歷程。 (1)成癮行為一旦養成,大腦需要花時間慢慢恢復。過程中出現的情緒狀態是正常且必要的。 (2)不是要讓孩子不再使用網路,而是調整合適的時間及方式。 (3)網路成癮的改善,需要搭配其他層面的調整:生活作息、人際互動以及其他興趣的養成。 • 幫助家長成為學生生活的管理者。---合宜的獎賞、讚美與處罰。 協助父母理解孩子需要他們的管理才能改善,幫忙父母建構合理的規則來幫忙孩子,有穩定平衡的生活,才能克服成癮行為。
兒童網路成癮行為徵兆 • 兒童網路成癮之個案輔導策略 • 兒童網路成癮之親師諮詢 • 兒童網路成癮跨專業資源整合與運用
專業資源—社福系統 • 網路成癮兒童與青少年之家庭問題 (1)親職失功能。 (2)無主要照顧者或疏於照顧。 (3)父母是否也為網路成癮者? • 網路成癮兒童與青少年之其他犯罪問題 (1)金錢來源 (2)網路形式的犯罪 (3)複雜的人際互動網絡
專業資源—醫療系統 • 有網路成癮問題的當事人亦可能合併有其他的心理問題,比如不良的心理狀態:敵意、焦慮(恐懼性焦慮或社會性焦慮)、憂鬱等情緒狀態。 • 可能連帶有精神疾病的症狀:比如躁鬱症、憂鬱症、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懼症、精神分裂症與人格違常等。 • 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醫療運用重在評估以及諮商輔導介入所需考量的角度層面,並非為狀況下病名以及用藥。 • 睡眠問題亦即需要醫療協助的其中一個因素。 王智弘, 2008
補充資料 • 教育部學生輔導資訊網;現實與虛幻-網路成迷輔導http://www.guide.edu.tw/book/book/pdf/08.pdf • 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http://iad.heart.net.tw/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