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63 Views
畢卡索的一生. 製作人 : 謝佳軒. ( 一 ) 畢卡索的身世背景. ( 1 )身世背景概述: 畢卡索出生於 1881 年, 1973 年去世 92 歲,他出生於西班牙的巴塞隆那,從小便展現傑出的藝術才華, 8 歲時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在父親的刻意栽培下,他打下紮實的學院派基礎, 13 歲時,身為美術教師的父親,把畫具交給他,宣布自己不再畫畫,把當畫家的期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因為他知道兒子已是青出於藍了。 14 歲,進入其父任教的巴塞隆納的隆哈美術學校, 16 歲,進入馬德里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 ( 二 ) 畢卡索的奮鬥過程.
E N D
畢卡索的一生 製作人:謝佳軒
(一) 畢卡索的身世背景 (1)身世背景概述: 畢卡索出生於1881年,1973年去世92歲,他出生於西班牙的巴塞隆那,從小便展現傑出的藝術才華,8歲時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在父親的刻意栽培下,他打下紮實的學院派基礎,13歲時,身為美術教師的父親,把畫具交給他,宣布自己不再畫畫,把當畫家的期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因為他知道兒子已是青出於藍了。14歲,進入其父任教的巴塞隆納的隆哈美術學校,16歲,進入馬德里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
(二) 畢卡索的奮鬥過程 1881年10月25日,巴勃羅.畢卡索生於西班牙南部海岸的馬拉加,由於受家庭的熏陶,畢卡索4歲開始作畫,7歲就嶄露頭角。父親布拉斯科開始是馬拉加美術館的管理員,他喜好繪畫,長於畫鴿子,是個鬥牛迷。每周父親都要帶著畢卡索去看鬥牛,邊看邊為兒子講解鬥牛中的每個細節。因此,鬥牛就成了畢卡索童年時代畫畫的題材,在他8、9歲時畫的第1幅油畫,就是一位鬥牛士。這一家人所住的房子,面對著一個綠茵廣場,白色的鴿子或飛翔於天空、或追逐於草地。在父親的指點下,畢卡索經過細心地觀察,鴿子也成了他畫作的主要題材。
來到法國發展 19歲,他前往五光十色的巴黎,開始了藝術探險之旅。一到巴黎,畢卡索立刻感受到這個世界藝術中心的自由風氣,並從竇加、梵谷、孟克,特別是羅特列克等畫家的風格中,摸索屬於自己的面貌。
1907 年Picasso 在絕對保密中完成了一幅長寬皆近 6 公尺的巨型畫作“ 亞威農姑娘 ”,並因此遭來好友及藝文界一致的辱罵與不恥,認為畢卡索醜化了一向是美的象徵女性象。然而這副畫卻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藝術運動之一 " 立體主義 " 的起源。之後畢卡索已逐漸脫離窮困的生活,除了繼續發展立體派畫作外,並陸續開始他的拼貼畫,拼湊雕塑,鐵皮切割,銅鑄,插畫,也持續他的素描。
畢卡索的一生,不僅在藝術創作上多產多變,在其生活也是多彩多姿,為後人所稱奇。他的作品隨他生活的波浪而變調:由藍而粉紅、由立體而平面、由創新而復古,而變形而表現而抒情,千變萬化,對照強烈。雖然作品的面目隨時各異,但每一件作品的內在則是一致的。西元1955年第一任妻子,奧嘉病故。在西元1961年再婚妻子是雅克琳.羅克那時畢卡索已80歲,西 元1973年4月8日畢卡索於法國的木甘,在雅克琳.羅 克的照料之下,結束了他那充滿創作與愛的一生。畢卡索的作品多而且分散很廣,全世界的美術館幾乎都有收藏畢卡索的畫作。
一般學者均歸納為: 1. 藍色時期(1901~1904):以憂鬱、悲苦的人生為主題,也是他開始逐漸脫離家庭、自己獨立發展的時期。從他的繪畫藝術發展方面來說,這一階段後來被稱?"蘭色時期"。因?在這個時期裏,他在繼承西班牙著重運用單色的畫風的同時,其作品的主要色調是低沈的蘭色。作品中描繪的物件主要是乞丐、殘疾人、妓女及一些流浪者。基於這個時期畫家尚未作好完全獨立生活的準備,生活清苦、情緒憂鬱,處境不妙,因而作品中透露出的氣息是悲愴的。
當畢卡索與布拉克分道揚鑣之後,他曾說:「布拉克就像是我的妻女一樣。」這種態度正說明畢卡索對女性的貶抑,他一生不停的更換女性伴侶,對他來說,女性是他肉慾的獵物,但也是他創作靈感的泉源。在他結束了立體派創作生涯後,他全心全意地投注於描畫女性畫像上,數千幅有關女人的圖畫,都是以一種侵略者的態度去描繪。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女性是他在1931年遇見的瑪麗-特麗絲.華特作模特兒,但是她卻往往以痛苦的面貎出現,這種執迷的態度盤據在他晚年的創作歲月中,他狂熱而肆情地耽戀於女體與性的題材上,似乎要藉著這種創作而抵抗衰老與死亡。當畢卡索與布拉克分道揚鑣之後,他曾說:「布拉克就像是我的妻女一樣。」這種態度正說明畢卡索對女性的貶抑,他一生不停的更換女性伴侶,對他來說,女性是他肉慾的獵物,但也是他創作靈感的泉源。在他結束了立體派創作生涯後,他全心全意地投注於描畫女性畫像上,數千幅有關女人的圖畫,都是以一種侵略者的態度去描繪。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女性是他在1931年遇見的瑪麗-特麗絲.華特作模特兒,但是她卻往往以痛苦的面貎出現,這種執迷的態度盤據在他晚年的創作歲月中,他狂熱而肆情地耽戀於女體與性的題材上,似乎要藉著這種創作而抵抗衰老與死亡。
畢卡索一生勤奮刻苦,不斷探索和創新,他給自己定下的原則是“畫,再畫”。他走到哪里就畫到哪里,到朋友家作客,有時竟畫得滿牆都是。他習慣於夜間通宵工作,爲畫好一幅畫,幾次,十幾次易稿,同一主題的畫有時連畫幾十幅。畢卡索爲他的畫奮鬥了一生,直到逝世的當天,還作畫到淩晨3點鐘。 由於他的勤奮,畢卡索成了一位多産畫家。他逝世後,人們花了5年的時間對他的作品進行了整理。他的作品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總計近37000件。
2. 粉紅色時期(1904-1907年):改以亮麗、粉紅色彩表達柔情、溫馨生活賣藝人等, 1904年,畢卡索決定離開西班牙,在巴黎定居。在旅館中捷身一個短時間之後,4月的一天住進了位於蒙馬特區的一間破舊房子,由於它猶如風雨飄搖中拴在岸邊的"洗衣船",因而被戲稱為"洗濯船"。從這時開始,畫家作品中的色調逐步為柔和的黃、褐、粉紅所佔據人物也由年輕、漂亮的馬戲演員、街頭歌手,代替了瘦弱的乞丐、失明的盲人。人物的表情雖未擺脫孤獨、鬱悶,但已不是絕望。色調也隨之趨淡。代表作品如《街頭藝人之家》、《二裸婦》、《丑角一家與猴子》等。隨著這些作品的問世,畫家的創作進入了所謂的《粉紅色時期》,又稱"玫瑰色時期"。上述創作中的變化,可能與畫家移居到巴黎後,與漂亮的費爾南德.奧麗維埃相遇有一定的關係.由於這位女人進入了畢卡索的生活,使畫家擺脫了孤寂的處境。
3.立體派時期 (1907-1916年):畢卡索創作的《亞威農的女人們》,既是立體主義的處女作,可以說是立體主義代表作,因為從形式上,及其所運用的基本語言,都為後來的立體主義作品打下了基礎。1910年,畢卡索的立體主義風格已趨成熟,當時他的畫商朋友卡恩威勒所畫的肖像,是成熟時期的代表作。1907年,當布拉克看到了《亞威農的女人們》,開始深為震驚。經阿波利奈爾的介紹,這位諾曼第的青年畫家與畢卡索見面後,不久,二人就攜起了手,共同致力發展立體主義。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畢卡索的親密友人布拉克、阿波利奈爾相繼參軍,從這時起到二十年代初、畫家的畫風又出現了變化,在他公開創作中的油畫,繼續沿用立體主義畫法,與此同時,他又以真實再現的古典風格、運用完美的線條,創作了一批未發表的作品,這些作品上的簽名是"安格雷斯克"。這可能是出於對法國古典主義畫派最後的代表畫家安格爾(1780-1867)的仰慕。這些畫作中包括一些肖像畫。
4. 古典時期(1917-1924年):1917年在羅馬為蘇聯芭蕾舞團工作,受到義大利古典藝術影響,1918年因芭蕾而與上流社會接觸,1922年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1924年以裝飾性立體派風格作許多靜物畫。 5. 變形時期(1925-1936年):重疊新古典,重拾立體主義,「三位音樂家」、「夢」等為此期作品。1930年創作的《坐著沐浴的人》,畫中是一個被變形、扭曲的超現實人物,一副生物狀的骨架形象,暗示了奧爾加的病症更加惡化。三十年代初,畢卡索和女模特沃爾特及女攝影師瑪爾的不正當關係,影響了他的繪畫活動。這期間他的畫作中,留下了她們的形象,有名的作品如《鏡前少女》、《哭泣的女人》。在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內戰時期,畢卡索堅定地站在人民站線一邊,反對獨裁的佛朗哥政權。1936年,在他擔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術館名譽館長期間,為保護藝術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6. 二次大戰與戰後時期 (1937-1953):1937年繪「格爾尼卡」也是所謂反戰爭、反獨裁的憤怒時期,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遷居羅愛揚。1944年10月,他參加了法國共產黨,表示以自己的繪畫作為"抵抗和打擊敵人的戰鬥武器"。1950年,他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在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期間,他創作了反映美國侵略行徑的《朝鮮的屠殺》。該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平原和一群進行射擊的士兵,它象徵的是美帝國主義和南朝鮮當局;另一部分是山區和一群遭受射擊的無辜居民,它象徵的是朝鮮人民。1952年,畫家創作了兩幅壁畫《戰爭》與《和平》。前者畫面上的戰車與惡神,由黑色幽靈伴隨,正在踐踏人類文明;後者反映的是人類的和平與幸福生活。這兩幅作品的創作,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開始它們在羅馬的畢卡索畫展上展出。後被移送到了瓦洛裏的一個教堂裏。
7. 晚年時期(1954-1973年):1954年和1962年間,畢卡索專心致志地對過去的一些藝術大師的作品進行了研究。1954年,他對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爾的女人們》,臨摹了15次。然後,運用了馬蒂斯的手法,以明亮的色彩,改造了原作,對於人物和背景用立體主義技法作了處理。1957年中,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臨摹了委拉斯開支的《宮廷的侍女們》達45幅之多,對其中的小公主情有獨鍾,從而再現了14次。對於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1954年用素描手法臨摹過4幅的基礎上,1959年又作了一系列的素描、1962年又照原作創作了92幅素描。1958年,畢卡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伊卡洛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不聽從父親的勸告,在飛離克裏特島時,墜入海中。由於畫幅過大,77歲高齡的老畫家將畫面分割成40塊,分塊畫好在現場拼接而成。
(2) 造成原因: 畢卡索的情感生活也如同他的作品一樣量多而擅變,除了短暫的交往對象不算,中長期的伴侶有: 1. 費爾南德.奧立維,24歲時與她同居,維持11年(1905~1917),造就了粉紅時期,直到亞維濃姑娘的立體時。 2. 歐嘉.科克洛瓦,27歲時與她結婚(1918~1935分手),1921年生長子-保羅,造就了新古典時期的創作泉源(她是俄國的芭蕾舞星)。 3. 瑪麗-德雷莎.華特,畢卡索44歲時認識(1927),時女17歲,1936年生一女-瑪雅後分手,雖然前一年與歐嘉辦妥離婚,這種感情的糾葛使他出現了「變形之女」的變形時期。同年又認識朵拉。1977年相識50週年日上吊自殺。 4. 朵拉.瑪爾,畢卡索55歲與她同居,1943年因分手而她精神崩潰,此時期恰是表現主義時期。 5. 方斯華姿.吉洛,畢卡索65歲起與她同居(1946~1954),生有一子一女-克勞德及帕羅馬,正是田園時期。 6.賈桂琳.洛克,畢卡索80歲與她結婚,自然是晚年時期(1986年自殺)。 感情與創作風格居然符合若節,怎不令人稱奇。畢卡索說:我已經嘗到當上帝的滋味。足見他在現代的聲望和地位,畢卡索簡直已經成為「藝術」的代名詞。
畢卡索與布拉克共同發展出來的立體派不僅擴展了藝術的領域,同時也改變了現實與繪畫之間的關係,其重要性可與15世紀的早期文藝復興繪畫相比。立體派畫風是畢卡索通行世界的繪畫語言,他打破傳統寫實的法則,將具有體積感的各個而同時表現出來,展現「邏輯上的真實 」。立體派的技法富於變化,畢卡索又將對象解構,然後進行新的建構。從解構到再建構的過程中,畢卡索蛻去原形,運用點、線、面作為繪畫元素,成就獨特的造形美。
一九三七年歐陸戰火激起畢卡索強烈的使命感,他用畫筆當武器,為受難者控訴,傳達人們對和平的渴望。此際完成的「格爾尼卡 」畫作,將戰爭的殘酷刻畫無遺,成為舉世推崇的經典之作。畢卡索晚年仍然沒有停住畫筆,他要永遠畫下去,放開毀譽繼續展現他自己。畢卡索創造的美的典型,不僅是他個人的收穫,也永遠是這個時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