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k likes | 1.25k Views
二语研究发展新动态及课堂观察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 ·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郑新民 电邮: xinminzheng@yahoo.com.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简介. 成立时间: 2007 年 12 月 25 日 任务:从事国家外语发展战略、语言学基础研究、研究生教学等 目标:成为国家制定外语战略的智囊库和信息中心 所设部门:普通语言研究室、比较语言学研究室、外语教学研究室、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研究室等 研究人员:目前共有专职研究员 6 人,兼职研究员 10 人,中心还在引进所需研究人员
E N D
二语研究发展新动态及课堂观察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郑新民 电邮:xinminzheng@yahoo.com
成立时间:2007年12月25日 • 任务:从事国家外语发展战略、语言学基础研究、研究生教学等 • 目标:成为国家制定外语战略的智囊库和信息中心 • 所设部门:普通语言研究室、比较语言学研究室、外语教学研究室、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研究室等 • 研究人员:目前共有专职研究员6人,兼职研究员10人,中心还在引进所需研究人员 • 研究生: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 访问学者:接受国内省部级以上项目承担者的驻所研究 • 咨询:中心与政府部门、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开展语言政策、外语状况、外语需求评估、外语教育等方面的调研 • 刊物:《外语战略动态》(季刊)为决策部门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信息参考。
讲座简介 • 一、二语研究发展动态 • 二语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议 • 争议的焦点 • 小结 • 二、课堂教学研究 • 何谓研究 • 影响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 • 课堂观察焦点 • 课堂研究的意义 • 课堂研究方法 • 三、撰文与投稿
有关发展状况 • 二语习得已发展并自成体系的学科(但未失其“应用”之本质) • 更多的学科渗透到二语习得研究里来(母语习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对语言应用的理论,社会文化学理论等等) • 二语习得的研究面也有所拓宽:narrowly linguistic discoursal and pragmatic aspects of language socialization)
问题 • 如何界定习得 • 中介语的变异性 • 是否存在着最佳的二语学习之机 • 二语学习者能否100%地掌握目标语 • 促进习得的输入和互动的确切特征 • 计算模型/社会学视角的语言应用对SLA起何作用? • 何种教学干预能够有效促进SLA • SLA与个体差异(例如:语言学习态度和动机) • 如何看待二语习得的不同理论
两种不同的观点 对SLA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观: • 1.SLA这一领域是仅仅被视为心理语言学的领域,还是被视为是社会语言学的领域? • 2.SLA如何应对如此之多的,纷至沓来的新兴理论?
争议点之一 SLA---究竟是心理语言学之领域,还是社会语言学之领域?
背景 • 早期人们通常将SLA研究界定在心理语言学内(例如:它目的是要解释二语习得,即内在心理过程). • 后来人们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SLA应该被视为是社会现象,即社会认知现象 (e.g. Firth and Wagner 1997; Block 2003)
不同观点的核心所在 • 心理语言学家将个人视为孤立的个体来研究 • 社会心理学家则倾向于将个人融入到言语社群中来研究 (Tarone and Swain 1995;167).
社会语言学的不同概念 1. 社会的社会语言学(即:社会是起点,语言是被用来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资源,比如 SLA中的语言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2. 语言的社会语言学 (即:主要聚焦在语言本身;社会因素是被用来解释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比如SLA中的可变性研究). (Fasold,1984; 1990) 分歧的关键在于有人试图将SLA作为社会的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将SLA视为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现象。
界定差异 • 探知的焦点 • 社会环境 • 学习者的身份 • 学习者的语言背景 • 输入 • 互动 • 研究方法的选择
思考 • 不必要简单地将现有的研究都看成是片面的和有缺陷的 • 可以建议研究人员考虑新因素,改变他们的数据基础和分析方法 • 如果要创新,至少要提供一些证据来表明,如:是否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那些被视为“学员”的社会身份的人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 或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提出新研究与以往研究的究竟存在哪些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只是解释这个或那个问题的微小变化,而是我们对SLA的真正理解
探讨 • 无需将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互不兼容的对立理论 • 社会语言学交替的传统可以将这两种不同研究视角的理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 这一看法有助于改变过去那种过多地,单一地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二语习得的状况,进而从二语学习的社会环境来探讨二语习得。 • 这一看法还可以用来研究特殊环境下的参数,如对话者、话题、任务等,是如何影响学习者对二语形式的选择,甚至可能影响着中介语研究的发展
争议点 之二 SLA如何应对如此之多的,纷至沓来的新兴理论?
SLA中的多元理论 随着SLA这一研究不断向前拓宽发展,新兴理论的出现是必然的。 Spolsky指出:‘新兴的理论通常都难以成功地取代原有的理论,但会与原有的理论相形而伴,与之磨合,有时候会令它们不太舒服。’ (1990: 609).
两种不同的观点 • 相对主义论 – Schumann, Lantolf – 可以接受不同的理论,因为基于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理由,我们很难确定究竟哪一种理论是对还是错; • 选择论 – 理论总是相对立的 (如: 普遍语法为基础的理论 vs. 变异主义的理论),所以有所选择是必要的 (Long)
评价理论 三种方法: • 设定一系列标准,使各种理论都能根据这些标准进行探讨和应用 (e.g. Long 1993; Jordan 2003). • 接受与评价理论有关的内在主体性 (e.g. Schumann 1983) • 拒绝评价理论的客观理由,接受多元理论的存在 (Lantolf 1996)
评价理论的标准 • 理论的范围 • 实证支撑 • 内部一致性 • 外部一致性 • 成果 • 简易性 • 可证伪性
标准中的问题 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理论的标准: - Beretta (1991) 对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之后,总结说:不存在着所谓的万无一失的,不可或缺的标准; - Jordan (2003) 指出:再过12年,我们就再也不会有那些所谓的对理论评价的黄金规则,也不会再有什么硬规则,除非对理论提出需要提供明显的实证内容 鉴于各家对客观证据这些基本问题在哲学上持有不同观点,未来不同的理论要想达成一致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结:心理语言学vs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针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因此各种的研究目的也不尽相同: - 心理语言学的SLA注重研究语言能力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如何发展的,比如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 -社会心理语言学的SLA注重研究在工业化城市里,复杂的多声社会中,本族语群与非本族语群使用语言的区别,着重强调主观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 • 争议将不可避免地延续着—道理越辨越明 • 可以考虑结合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二语习得进行多方位的研究 • 多元理论将继续共存,与时俱进
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 —— 库恩
外语课堂观察研究… • 丰富外语教学文献的源泉 • 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途径
1.何谓研究 • 研究是探索事物的真理、性质、规律等活动,通过创造性的探索活动达到: • 不知变为知 • 知少变知多 • 知其然变知其所以然 • 真正的研究要有①问题②数据/资料③分析/阐述
国外外语课堂观察初期研究 • 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语言教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二语习得等学科研究者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课堂语言教学活动,其中有Jarvis (1968) ,Politzer (1969) 和Rothfarb ( 1970) 等人的早期研究, 他们设计出了不同的量表对课堂语言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 • 由于研究目的的差异, Jarvis的课堂观察量表,Politzer的教师行为特点量表和Rothfarb的师生互动量表所包含的具体项目有所不同, 但观察已经成为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应该是Allwright所倡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研究”的开始。
国外外语课堂观察研究模式 • 接着出现的后期课堂过程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互动分析( interaction analysis),二是人类学模式( anthropological observation) (Ellis, 1990) 。 • 两者在指导思想,数据收集,目的等方面显然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国外外语课堂观察研究模式 人类学模式 互动分析 • 理论:社会学,人类学 • 目的:批评互动分析的缺陷, • 强调课堂教学的社会和文化因素(Duff, 2002) • 手段:除量表之外,田野记录、 • 录音、录像、访谈、讨论、教师 • 和学生对课堂行为的回顾和反省 • 结果:综合量化与质化进行分析与阐释 理论:没有具体理论指导 目的:了解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 手段:量表,如:FOCUS (Fanselow,1977),ECS (Long, 1980) 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与阐释
国外外语课堂观察研究发展 •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课堂教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 一是课堂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LA) 的兴起; • 二是课堂过程研究的继续发展。 • 研究者初步确立其研究主体、目的、过程和方法,使课堂语言教学研究成为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 从九十年代开始,课堂语言教学研究内容与语言教育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语言教师认识到基于课堂的实证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语言教与学的本质的关系。
我国外语课堂观察研究现状 • 我国多数一线普通教师在科研问题上处于“三困”状况,即困惑、困难和困境: • 科研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做不行但又难以拿起来; • 科研像“瓶颈”,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真正意义的教师发展; • 科研像“大棒”,把许多教师的职业热情打得七零八落; • 科研像沉重的“十字架”,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 不少教学优秀的教师却在科研上无所建树,许多敬业教师因科研弱势在职称评定上抬不起头来; • 由于科研做不了或做不好或不会做,一些优秀教师干脆放弃不做研究。 (夏纪梅:2009)
事实上…… • 教师对自身进行科研是很有必要的 • 教师已不再依赖已有的科研成果,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采取一种科研态度 • 教师需要懂得如何进行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
问题 • 教师应该研究什么? • 教师应该怎样研究? • 教师的研究成果用来干什么? • 教师实际研究的是什么? • 为什么大多数教师的研究不被认同?教师的研究靠什么? • 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法和社会科学的质化研究法,哪一种更适合大多数外语教师? • 教学研究应当以什么为主要研究对象? • 外语教师有哪些课题值得做、可以做并且做得了、做得好? • 教师研究应主要基于课堂相关的人和事,为什么?怎么做? • 教学类研究需要什么条件? • 有什么规范标准?
2. 影响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 教法互动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信念/认知 教师教学设计 教师课堂实践 学生学习情况 课堂观察 处境因素 A tent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is research study (郑新民,2005)
教师课堂决策过程 • 如何讲课 • 问题类型 • 讲课所花的时间 • 纠错的形式和次数 • 反馈的形式和次数 • 教师与学生对话时, • 对学生口语/语音纠正的形式 • 和次数 • 使用哪几种教学法 • 学生语言发展能力 • 学生学习风格和策略 • 学生个性与气质对课堂 • 行为的影响 ①. ②. 3.课堂观察焦点 ①.教师 ②.学生 • 不同教学法的效果 • 不同教学任务和活动的效果 • 正规教学对语言学习的效果 • 课内外师生互动/生生互 • 动的异同点 • 师生互动次数和类型 • 师生互动对学生语言能力 • 发展的效果 • 小组活动过程与变化 • 课堂组织形式不同,组别活动 • 形式不同对学生语言交际和语 • 言发展有何不同的效果 ③.师生互动 ④. ③. ④.教法
4.课堂研究三个阶段 • 反思理想与现实 之间差异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提出新的教学理想或假设,继续观察、分析和改 进。 • 教师表达个人的教学观念,关注的焦点、需求与抱负;帮助理清教师理想的教学。 教学设计 反馈会议 课堂观察 • 共同搜集课堂教学资料, 分析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弄清教师教学理想与现 实行为之间的差距。
行动中认知 行动中反思 对行动中反思进行再反思 生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堂教学认知链 提出新问题 分享新认知 (Zheng & Davison,2008)
5.课堂观察的意义 是适合 研究课堂情 景的重要方法 是课堂教学 研究最经常 最基本的方法 之一 是促进教师 专业化发展 的重要途径 外语课堂观察 一线教师进行 课堂观察具有 得天独厚的 优势和条件 能为教育决策 与教育评价 提供依据
6.研究的视角:“整合”与“平衡” 优 化 教师行为 内 隐 决策研究 现 代 教育技术 课 堂 生态学 课 堂 文化学
7.课堂观察的伦理原则 • 开诚布公 • 尊重自由抉择的权利 • 信守承诺 • 避免身心伤害 • 尊重隐私权 • 澄清误解、告知结果
课堂观察的两种研究类型 20 年代萌芽,到60 年代逐渐成熟。主要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成就(结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实证的、定量的。 课堂人种志 70 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收集资料,强调对行为意义的解释,是一种解释主义的定性研究。 过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