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717 Views
以痛療傷? 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 趙舒禾. 自我傷害的相關主題. 心理健康保健 自我傷害 之肇因與 心理機制 自我傷害的徵兆 與辨識 介入處理 概念與技術 危機處理 自殺遺族的心理反應與療癒. 當你聽到「自我傷害」這四個字時,腦海中出現什麼 … 畫面? 念頭? 感受?. 出現的畫面: 對 你 來說,這些行為是典型的自我傷害。 自我傷害的定義: 「任何不利自己的行為」皆屬於自我傷害行為。. 自我傷害行為不僅是自殺行為 包括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為 ( 意識裡沒有出現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念頭 ) 。. 咬傷、割傷、撞傷自己、拔自己的頭髮
E N D
以痛療傷?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 趙舒禾
自我傷害的相關主題 • 心理健康保健 • 自我傷害之肇因與心理機制 • 自我傷害的徵兆與辨識 • 介入處理概念與技術 • 危機處理 • 自殺遺族的心理反應與療癒
當你聽到「自我傷害」這四個字時,腦海中出現什麼…當你聽到「自我傷害」這四個字時,腦海中出現什麼… • 畫面? • 念頭? • 感受?
出現的畫面:對你來說,這些行為是典型的自我傷害。出現的畫面:對你來說,這些行為是典型的自我傷害。 • 自我傷害的定義:「任何不利自己的行為」皆屬於自我傷害行為。
自我傷害行為不僅是自殺行為 • 包括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為(意識裡沒有出現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念頭)。
咬傷、割傷、撞傷自己、拔自己的頭髮 • 吃過多、吃過少、喝過多的酒 • 喜歡(或易於)做出違規行為 • 容易發生意外 • 容易生病
當你聽到「自我傷害」這四個字時,腦海中出現什麼…當你聽到「自我傷害」這四個字時,腦海中出現什麼… • 畫面? • 念頭? • 感受?
出現的念頭:對你來說,是你對自我傷害的態度和看法。出現的念頭:對你來說,是你對自我傷害的態度和看法。 • 包含: • 自己有自我傷害行為和想法時 • 別人有自我傷害行為和想法時 • 態度和想法反應
態度和想法反應 • 對自己 • 對身邊的人 • 身為老師時
當你聽到「自我傷害」這四個字時,腦海中出現什麼…當你聽到「自我傷害」這四個字時,腦海中出現什麼… • 畫面? • 念頭? • 感受?
出現的感受:對你來說,你對自我傷害會湧現的情緒(恐懼、不安、壓迫感、嫌惡、憤怒)出現的感受:對你來說,你對自我傷害會湧現的情緒(恐懼、不安、壓迫感、嫌惡、憤怒) • 情緒 VS. 念頭、情緒 VS. 反應 • 面對自我傷害時,覺察自己的念頭與情緒的重要性
請各位回想聽到「自我傷害」之反應的目的 • 畫面提高敏感度 • 念頭初探自己的信念、信念與因應態度的關係 • 感受覺察個人狀態的線索、工具
人為何會傷害自己? • 自我保護的本能VS.傷害自己
自傷的可能原因 • 生理 • 環境 • 心理
自傷的可能原因 • 生理/病理: • 幻聽幻覺(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 • 毒(藥、酒)癮行為而體質改變 • 家族有自我傷害危險因子 • 情感性精神疾病而憂鬱狂躁 • 邊緣性人格疾患前驅期 • 強迫性格/強迫症前驅期
自傷的可能原因 • 生理 • 環境 • 心理
自傷的可能原因 • 環境: • 重要人際關係結束(包含死亡) • 家庭發生重大變故 • 家庭功能無法發揮 • 經歷重大創傷和失落(安全感、地位、健康) • 缺乏社會支持和資源
自傷的可能原因 • 生理 • 環境 • 心理
自傷的可能原因 • 心理: • 無法對外表達的敵意,轉為攻擊自己 • 透過自傷取得控制感(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 • 「不應該活著」、「我應該消失」的生命腳本 • 找不到困境的出口 尋回力量、試圖解決困境和痛苦 • 自我傷害的成因通常包含心理、生理、環境因素
自我傷害的相關主題 • 心理健康保健 • 自我傷害之肇因與心理機制 • 自我傷害的徵兆與辨識 • 介入處理概念與技術 • 危機處理 • 自殺遺族的心理反應與療癒
憂鬱辨識—前提 • 青少年是具體而微的成人,對痛苦的感受同樣深切 • 青少年表達痛苦的方式,和成人比較: 語言表達的線索較不明確 • 通常以情緒和行為等外顯特徵來傳達內心的痛苦
青少年憂鬱不易診斷的原因 I • 常有的直覺反應: •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 除了念書,有什麼好煩惱的 • 小孩子不會憂鬱
青少年憂鬱不易診斷的原因 II • 不易看出孩子已經輕鬱了 • 青少年憂鬱最初開始通常是輕鬱症,不少孩子罹患之後,舉止穩定,表情正常,有時還可以與人談笑風生
青少年憂鬱不易診斷的原因 III • 七年級(尤其是男生)言語表達能力有限,憂鬱症狀常以其他形式呈現 • 身體不適,不守規矩或安靜退縮。 • 青少年憂鬱症常被誤診為: • 行為問題或身體疾病而被忽視 • 裝酷或青春期的特異獨行 • 大人有看見,但注意力放錯地方
青少年憂鬱不易診斷的原因 IV • 憂鬱1個月、1 年、10年在症狀表現上的不同 • 比喻:多重器官衰竭 • 一開始可能只是躁動、不快樂、缺乏活力 • 後來可能變成沒有食慾、睡不好、衝動 • 之後可能演變成退縮、逃學、憤怒、攻擊、自傷、甚至自殺
憂鬱辨識—身體徵兆 • 食量改變(明顯變少或變多) • 體重減輕或增加 (或未依如期增加) • 活動力減退 • 無緣無故地覺得身體疲勞 • 經常生病或覺得身體不舒服
憂鬱辨識—情緒徵兆 • 憂鬱與孤獨 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缺乏笑容、苦笑、表情沈重不安,無法靜下來、寂寞、孤獨 • 暴躁攻擊 脾氣暴躁、情緒變化大、沒有內疚感或責任感、善妒或多疑。
憂鬱辨識—行為徵兆 • 安靜退縮、缺乏興趣 • 哭泣或想哭泣 • 變得猶豫不決 • 不想做他以前常做的事 • 易怒/容易焦慮不安 • 不守秩序或攻擊行為(自己或他人) • 時常遲到/拒(懼)學 • 喜歡干擾別的同學或破壞教室秩序
憂鬱辨識—人際互動徵兆 • 退縮、在人際關係中顯得弱小 • 缺乏投入或參與的意願 • 順從他人的意願 • 常與別人頂嘴、常打架 • 喜歡罵人和說髒話、喜歡嘲笑或欺侮人 • 說謊或欺騙別人 • 破壞別人或自己的東西
憂鬱辨識—課業表現徵兆 • 成績逐漸下滑(有時能保持) • 字體突然改變 • 遲交作業 • 交不出作業
憂鬱辨識—認知方面徵兆 • 無法集中精神 • 對學習某些科目感到困難 • 覺得無助、驚慌、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負面的自我認知:我不重要、我不可愛、我很渺小、沒有人喜歡我 • 負面的世界認知:不可能改變、沒有希望、無人可以傾訴、無人能幫我
自我傷害的可疑徵兆 • 前述憂鬱徵兆 • 言語、作業或作品的線索: • 有意無意表現想死的念頭 • 「我不應該活著」、「我不應該出生」、「我活著還是死了,有什麼差別呢」、「這個世界沒有我比較好」 • 自傷的故事與主角 • 殘破、肢解、衝撞、內臟、孤獨、雜亂渾沌 • 交待遺言、處理心愛物品
自殺危機衡鑑內容 死亡意念(我有自殺念頭) 死亡動機(我想以自殺的方式來逃脫我目前無法忍受的處境) 過去的自殺行為(我以前有自殺過) 自殺計畫(我想過用任何工具來傷害自己、我正在準備自殺工具、我曾到準備自殺的現場堪察過) 臨終安排(我準備寫下遺書或立下遺言) 自殺危險程度分成高、中、低
自我傷害的處理 • 不要做什麼: • 不要做價值判斷、不要與其爭辨自殺的對與錯、不要長篇大論 • 不要用激將法 • 不要發誓會保密 • 不要提供意見,如一切會好轉、不要胡思亂想 • 不要增加案主的罪惡感,有「自我傷害」傾向的人最不需要教誨 • 不要認為當事人只是開玩笑
自我傷害的處理--要做什麼 要警覺症狀 要介入,表達關懷與支持 要傾聽,要接納對方的情緒和說法 要問對方是否有自殺的念頭、計劃、進行準備與模擬 要直接、開放的談自殺(勿面露驚嚇,此舉將製造距離感) 要延遲自我傷害的衝動 (同理+適度提供其他可行的方法使對方抱著希望) 要有人陪伴,並告知隨時可打電話至何處或可找誰 要移開可能致命的工具 約定不自殺承諾,加強責任感 要緊急求援(學務處、校安中心、輔導室) 要評估狀況是否需住院觀察或轉介 要記得通報責任、尋求資源與協助
處理自我傷害的心理防護 面對生命的傷害和消逝原本就是巨大的壓力 面對攸關生死,而掌控權不在你手上時,原本就是令人難以承受,且會產生嚴重焦慮 陪伴創傷經歷的人可能產生替代性創傷 要尋求支持 要有團隊一起共同處理 要認知到自傷者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對自己的狀況要敏察,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結語 • 行為是一種訊號,陳述著某種狀態 • 如果想得出別的方法,不會選擇傷害自己 • 傷害自己的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和支持 • 回到現實,允許自己可以不用是全能的 • 愛自己,從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