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96 Views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交流. 借“质量工程”平台 求课程教学实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2011 年 8 月. 专业 建设工程. 示范院校 建设工程. 课程建设与 改革工程. 质量工程.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学生技能 提高工程. 实习实训 基地建设 工程. 教育部“十一五”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 课程的重要性. 专业. 成果. 团队. 课程. 基地. 交 流 提 纲. 一、精品课程建设总体情况. 一.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做法. 二. 三、建设与使用并举 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三.
E N D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交流 借“质量工程”平台 求课程教学实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2011年8月
专业 建设工程 示范院校 建设工程 课程建设与 改革工程 质量工程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学生技能 提高工程 实习实训 基地建设 工程 教育部“十一五”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
课程的重要性 专业 成果 团队 课程 基地
交 流 提 纲 一、精品课程建设总体情况 一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做法 二 三、建设与使用并举 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三 四、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困惑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国家精品课程9门 省级精品课程24门 教指委精品课程13门 校级精品课程85门 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格局 精品课程不到全校课程总数的20%,任重道远。
二、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做法 (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二)注重学习借鉴 (三)专业改革整体推进 营造建设环境 (四)团队协作 (五)层级把关 严格遴选
(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领导重视是前提条件。提供经费支持、改善硬件、资源调配等,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课程建设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我校通过学校文件的形式规定: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经费支持,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进行奖励(物质和精神);同时对教学单位下达硬性的建设任务,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教学单位的负责人要问责。
(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具体做法:立项(通过后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 建设(在支持经费范围内可借支) 评审验收(按验收标准) 已通过 未通过 报销费用、兑现奖励 不报销费用、问责 奖励体现在物质、评先评优、完成科研任务和晋级晋升上; 问责体现在教学单位负责人个人和单位年度考核上。
(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上述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表现在: 1、有的教学单位一次申报立项建设课程多达12门; 2、教学单位负责人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如: 《物业服务方案设计与制作》……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 负责人:黄享苟(建筑技术学院院长) 《临床诊断基本技能》……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 负责人:杨立明(医学院院长)
(二)注重学习借鉴 学理论(讲座、培训、影像资料、专著等) 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系统化 戴士弘教授: 项目课程设计 赵志群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指导课程整体设计
(二)注重学习借鉴 学技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course/zhuanke) 博采众长,如: 申报表的填写:周兰教授负责的《现代 数控加工设备》…… 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秦文副教授负 责的《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管理》…… 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胡生梅副教授负 责的《微生物检验》…… 局部如何操作
了解 建设要求 (二)注重学习借鉴 学标准 对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每一项指标内 涵进行解读:包括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 指标和主要的观测点。 集体解读,全校进行交流。
(二)注重学习借鉴 学习是集体的学习,好的想法、做法要与大家分享,共同提高。 教师个人外出学习后要在教学单位汇报,甚至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汇报; 业务部门的同志学习后也可受邀到教学单位进行交流,但必须在全校范围进行交流。 分享学习成果 做到共同提高
(三)专业改革整体推进 营造建设环境 课程从属于专业,其教学目标必须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五个一流”的要求和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精品课程建设必然会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建设精品课程必须在建设专业的大环境下整体推进,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课程建设实际上是专业建设,没有单纯意义上的课程建设。
(三)专业改革整体推进 营造建设环境 近年来,我校精品课程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修订和专业质量内审等系统改革的情况下展开的。 引导: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逼迫:评价标准的修订,迫使教师重视课程建设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
(三)专业改革整体推进 营造建设环境 先整体 后局部 人才培养方案未定型的专业,不得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立项。 未开发的课程不能参加精品课程评审。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抓手,可以锻炼我们的教师队伍,理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建设也是在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四)团队协作 团队分二个层面: 课程教学层面:负责人、主讲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等,负责课程设计、教学资料的编制、搜集与整理等工作。 学校层面:主管领导、教务处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人员以及专家组(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和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和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录像和网站建设;专家组负责指导(分级指导)。 分级指导: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指导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指导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对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采取集体指导。
(五)层级把关 严格遴选 校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由专家组集体把关,严格执行校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 湖北职院近二年校级精品课程评审结果统计表 年 份 申报门数 初评结果(门) 复评结果(门) 2009 28 16 11 2010 37 22 14 合 计 65 38 25 仅有38.5%的申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五)层级把关 严格遴选 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遴选则执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专家分别进行网评,然后合议,由专家组组长签字确认申报课程名单。 无论是哪一级的评审或遴选,上与不上,专家必须对照标准,详细列出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供课程建设团队参考。
三、建设与使用并举 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精品课程向精品课堂的转变。 “建”是为了“用”,“用”可以检验“建”的水平。课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在使用中不断加以完善。 我校每年都对各级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以“用”促“建”,如发现未使用或建设不力的精品课程,将停拨后续建设经费,责令整改,甚至取消或建议相关部门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
三、建设与使用并举 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近年来的检查结果显示:我校精品课程使用情况良好,教学效果普遍较好,受到学生、专家好评。 利用共享平台 提高教学质量 本校有精品课程固然好,没有申报成精品课,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手段、方法,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四、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困惑 1、精品课程建设与使用的关系; 2、先进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不当之处 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