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25 Views
从 问 题 到 建 议 —— 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张 丰 二O一三年九月.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 自然之态 兴起之初 普及之后 回归之时. 1 )如何让研究与教学“无缝衔接” 2 )如何看待“做”与“写” 3 )如何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 新时期教育研究的倡导. 教与研的相融 研与修的结合. 当前教师研究的倡导. 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要求 强化教师研究的实际行动 基于案例证据的实践改进 基于课题研究的团队研修. 基于研究的工作方式. 善于透过成绩去发现潜在的 问题 , 敢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
E N D
从问题到建议 ——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张 丰 二O一三年九月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 • 自然之态 • 兴起之初 • 普及之后 • 回归之时 1)如何让研究与教学“无缝衔接” 2)如何看待“做”与“写” 3)如何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
新时期教育研究的倡导 教与研的相融 研与修的结合
当前教师研究的倡导 • 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要求 • 强化教师研究的实际行动 • 基于案例证据的实践改进 • 基于课题研究的团队研修
基于研究的工作方式 • 善于透过成绩去发现潜在的问题,敢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 • 善于洞悉问题的因由,入木三分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 面对困难与问题,从可以作为处入手,敢于尝试善于实践,探求解决问题的建议 问 题 建 议
发现问题 归因分析 文献研读 主题提炼 形成方案
在行动中研究 问 题 • 问题的筛理与归因 • 研究定位与对策设想 • 展开研究 持续行动 观察改进 • 研究总结并形成建议 建 议
环节一:问题的筛理调查与归因 • 问题1:我们遇到的是什么问题? • 问题2:该问题主要表现在……? • 问题3:该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特殊性问题? • 问题4:出现该问题的可能原因是……? • 问题5:各原因间有关联吗?
研究缘起于: “导教促学”的音乐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表现在:①②③…… 归因于: ①②③…… 可以作为的有:……难以作为的有:…… 关键在: 音乐学业评价的陈旧与落后 改进音乐学业评价的切入点在:……
Exp. • 新寒假作业 • 从对话学习----任务学习 问题筛理的思维策略 • 反思策略 • 换位策略 • 解剖策略 • 比较策略 • 移植策略 • 促进阅读的展示性学习 • 班级协同教研
关注作业的功能 • 引导预习的作业 • 促进理解的作业 • 提高熟练性的作业 • 帮助记忆的作业 • 意在诊断与补偿的作业 • 促进知识体系形成的知识整理作业
课 后 作 业 巩固性作业 提高性作业 整理性作业 促进理解 梳理联系 帮助记忆知识应用 提高熟练性 联系旧知 新知生成简单应用 暴露过程潜含方法 促进理解 随 堂 作 业 前置学习 记录型任务思考型任务训练型任务反馈型任务 单元 作业 诊断性作业补偿性作业整理性作业
环节二:问题的对策设想与行动计划 • 问题1:研究试图改变教育教学的……? • 问题2: 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是……? • 问题3: 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是……? • 问题4: 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 问题5: 研究过程如何安排?
经验与文献的学习分析 • 罗列——了解背景,整理浏览已有成果 • 比较——分析异同,体会规律与特色 • 扫描——整体分析,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 定位——比照自己,调整自己原有思路 • 启发——“他山攻玉之石”的启发
学术视野 操作要素的解构 历史 回溯 “实践丛林”
根据主题类型筹划教学改革 • 以××能力意识培养为中心 • 以××方法为中心 • 以××现象为中心 • 以××因果关系为中心 • ××主题的综合教育或综合改革
[案例] 从“××能力的研究”变为“××方法的研究” 课题“说明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的主题是“创新能力培养”,定语则是“说明文教学”。如果该选题恰当,则研究者应能谈出说明文教学与记叙文教学、论述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不同特点。但这是老师所不擅长的。比较三种文体的教学,说明文明显区别于记叙文、议论文的主要在培养“信息能力”上的作用。因此,课题“腾挪”为“说明文教学中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研究”。然而,要让老师对信息能力作概念界定,设计信息能力进步情况的评测方法,又会脱离教师的能力现实。怎么办呢?再将课题调整为“重视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说明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主题从“信息能力”移到“说明文教学模式”上,从“××能力的研究”变为“××方法的研究”,研究探索起来便容易很多。
环节三:展开研究 持续行动 观察改进 • 问题1: 研究指向哪一领域? • 问题2: 行动关键因子是……? • 问题3: 从哪些方面反映行动措施的效果? • 问题4: 研究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 问题5: 行动措施是否有效?
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核心主题:发展课程,促进学习 改进评价,育德成长
动态的学习进程的规划 静态的科目 A B C D E…… 同时包含“怎么教” “怎么学”的问题 课程 学习方式 课程 标准 “教什么”“学什么” 教材 教学资源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容易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但千万不能忽略学习方式在课程建设中的意义。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容易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但千万不能忽略学习方式在课程建设中的意义。 学习方式有两个视野 从学习行为的特点分析: 从学科性质来分析: 科学要以“科学的方式”学习 历史要以“历史的方式”学习
在我的理解中,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则。在我的理解中,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则。 在今天的课程改革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转变,而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回归到课程本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此中的意义,可能大于一些具体的确定的知识。
“发展课程”包含两层涵义 一是已有课程的发展与成熟,从设计的课程走向实践的课程。如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已有课程的改良、完善与整合等; 二是从无到有的课程创生,从培养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活动范式的形成以及学业评价的策划,这是课程从“萌生”到“成型”的发展,如学校课程的开发等。
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1 •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课程标准的学习化设计与适应性调整,以及学习资源的组织与积累。这是基于学情,进行学习设计,策划学习活动的探索。
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2 • 推动“教室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学科功能教室的建设与使用,在专业教室中“沉淀课程”
建议对课程资源进行学科性重组。让校内一切为教学服务的资源都尽可能地靠近课堂、靠近教学、靠近师生,交由学科教师管理。建议对课程资源进行学科性重组。让校内一切为教学服务的资源都尽可能地靠近课堂、靠近教学、靠近师生,交由学科教师管理。 •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先行启动“教室的专业化建设”,以恢复实验科学的本质。也让技术应用课程不再“纸上谈兵”。
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3 • 学校课程建设应以应用类课程或学科应用性学习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3 • 改良课程与创生课程应以应用类课程或学科应用性学习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以英语为例,看基于核心课程的分化与衍生: 大量的学术性课程的应用性学习
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4 • 多以实践性或研究性的项目学习,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应用、生成、体验、探究成为孩子学习的常态。
[案例1] 一门称为“学校历史课”的课程 一位自称历史学家的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建校已有23年,还没有系统整理过学校历史,于是去年8月开始,他带着12名学生为学校写历史。他让同学们去采访过去与现在的师生,然后写下来,并通过网络展现出来。学生每学期需做5个访谈。 我们问:“我们事先有学校历史的写作提纲吗?通常都有哪些访谈问题?”老师说:“我不想用我的角度来影响他们,我希望孩子们以他们的视角来写历史。”至于具体的访谈问题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的。 一位女生现场介绍了她的采访问题:你当年如何得知这所学校的信息? 你有无怀疑过这所学校? 来校后,你有哪些变化? 学校中的哪部份生活对你影响最大? 与原来学校比较,这所学校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这所学校凭什么吸引你? 到这里后,对你将来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真正的学习不是在听的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经历中“绽放火花”;真正的学习不是在听的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经历中“绽放火花”; • 教育之于孩子们的意义,绝不是那些片断的知识与技巧,而是能够为其所用的联系的知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经历中成长起来的社会认知与世界观。
“促进学习”有以下切入点: 一是学习规律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是学习设计及其应用的研究; 三是作业的设计及应用的研究; 四是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五是学习指导的研究; … …
在一堂《德国史》课上,老师放映着将1945-1994年间发生在德国的重要事件组合剪辑起来的纪录片。学生与老师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作些记录,偶尔老师会穿插一个问题,或是一点解释,学生们简单讨论几句。在一堂《德国史》课上,老师放映着将1945-1994年间发生在德国的重要事件组合剪辑起来的纪录片。学生与老师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作些记录,偶尔老师会穿插一个问题,或是一点解释,学生们简单讨论几句。 我坐在一位男生旁,趁他看电影,借过他的记录纸,一下子明白了……
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苏、英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苏、英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 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 第三张纸上有若干演讲词的句段,每一句段后老师设问:这是谁的speech?What time? Why? Your interpretation?
在课堂上,没有听到老师的娓娓相授,没有看到师生精彩的追问与对话,有的只是他们默默地观看、记录、整理和间或的讨论。在课堂上,没有听到老师的娓娓相授,没有看到师生精彩的追问与对话,有的只是他们默默地观看、记录、整理和间或的讨论。 老师课堂言语的占时可能连10%都未必有。而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呢?老师又该怎样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作业设计与应用——任务学习的研究视野 • 从学习的进程看作业的类型 • 从作业功能来研究作业 • 从学科特点研究作业 • 研究教师的作业行为
课 后 作 业 巩固性作业 提高性作业 整理性作业 促进理解 梳理联系 帮助记忆知识应用 提高熟练性 联系旧知 新知生成简单应用 暴露过程潜含方法 促进理解 随 堂 作 业 前置学习 记录型任务思考型任务训练型任务反馈型任务 单元 作业 诊断性作业补偿性作业整理性作业
教师作业行为调查的角度 现实:今天你做到了吗? 必要:你觉得应该做到吗? 愿望:你主观上想做到吗? 能力:明天你能做得到吗?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教的研究 方法 模式 关注教学活动的程序结构 要素 策略 关注适应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的 变化与选择 合理性、针对性、操作性、局限性 科学性、典型性、适应性、灵活性
促进学习 课堂变革的核心要素 • 先行学习 • 学情诊断 • 小组学习 • 随堂任务 • 帮助指导 合作学习 帮助学习 独立学习 组织学习
评价结果的过度运用 过度关注考试分数 过度依赖纸笔测验 过度采用横向比较 过度聚焦尖子学生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任务 • 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 促进综合评价结果的正确运用
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意义 1 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政府与教育部门改进教育质量管理。
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意义 2 拓宽质量评价的视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关注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以此推动“考试测验的改造”与“评价功能的回归”。
推动学业质量的单一评价向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发展;推动学业质量的单一评价向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发展; • 推动统一的纸笔测验向基于科学抽样的多样化的质量调查发展; • 推动以考核“双基”为主的学科测验向关注能力与问题解决的“学能测验”发展; • 推动只关注结果的横断式评价向意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发展; • 推动传统的相对评价向基于标准的评价发展和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发展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