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奔 向 四 面 八 方

奔 向 四 面 八 方. 歷史文化學習網 台北市立五常國民中學 曹 若 梅 老師. 奔 向 四 面 八 方 四 通 八 達. 捷 運 木 柵 線.

yit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奔 向 四 面 八 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奔 向 四 面 八 方 歷史文化學習網 台北市立五常國民中學 曹 若 梅老師

  2. 奔 向 四 面 八 方 • 四 通 八 達

  3. 捷 運 木 柵 線 台北捷運公司成立至今,已跨越20個年頭,民國93年7月,特別舉行慶祝大會,並緬懷施工期的點點滴滴,而捷運系統中第一條動工的路線,就是由動物園直通到中山國中站的木柵線,此條路線於民國77年底開始動工,直到85年3月才告完工通車。捷運施工期間,五常國中遭受到極大的衝擊,一方面是工程進行中的噪音干擾,嚴重影響到師生的上課,另一方面,因為施工圍籬佔據路面,使得車流量受到阻礙,塞車的夢魘更讓大家揮之不去。但自捷運木柵線完工以來,無污染又不受塞車之苦的捷運,已經成為全校師生的最愛。

  4. 圖片說明:捷運佔據路面的圍籬,確實造成不便,但為了長遠的未來著想,忍一時之苦應是你我的共識。圖片說明:捷運佔據路面的圍籬,確實造成不便,但為了長遠的未來著想,忍一時之苦應是你我的共識。 • 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5. 車 水 馬 龍 的 (五 常) 台北捷運系統除了木柵線之外,民國86年年底,淡水線也完成淡水到台北的全面通車,五常國中的師生可以乘坐公車,到「民權西路」站轉換該條捷運路線;到了89年,板南線也完成通車,從五常國中坐木柵線先到「忠孝復興」站,即可換搭板南線。四通八達的捷運系統,不只是方便,更為大家爭取到時間,「塞車」似乎已成為過去式。

  6. 圖片說明:捷運中山國中站和五常國中的相關位置。■圖片來源:五常國中圖片說明:捷運中山國中站和五常國中的相關位置。■圖片來源:五常國中 民國93年的4月,五常國中20歲的生日剛過,進入嶄新的另一個階段,校區附近復興北路上的捷運圍籬又起,那是為了捷運機場線和內湖路段的銜接施工,我們等待並期盼,短暫的不便,將是迎接美好未來的前奏。

  7. 舟車往返古到今-東奔西跑 當人們一步一腳印的開疆闢土時,才發現方向的掌握是極重要的,傳說遠古時期的黃帝,曾在霧中與蚩尤大戰,因為有了指南車的發明而獲得勝利。到了西周初年,據說來自南方的外族使者前往周京朝貢,體貼的周公怕他們返程時迷路,就送他們一具指南車,得以辨識方向,以上雖然未必有史可考,但到了三國時期,曹魏的馬鈞製出指南車,的確是史料記載的事實。

  8. 舟車往返古到今 • 以獸力為主的交通 • 以舟船為主的交通 • 近代交通

  9. 交 通 運 輸 篇 以獸力為主的交通 牛 與 馬 作戰篇-馬 休閒文化篇-馬 後語-馬

  10. ■圖片說明:所謂「嫁妝一牛車」,其實就是拖板車,既可載貨也可供人乘坐。■圖片說明:所謂「嫁妝一牛車」,其實就是拖板車,既可載貨也可供人乘坐。 ■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以獸力為主的交通-牛與馬 從「犁」這個字的含意中,即可看出牛隻耕田的勞力貢獻。此外,步履緩慢卻穩重踏實的牛隻,也擔任載運貨物的工作,例如,「拖板車」的使用,對傳統的農業社會就產生極重要的影響。

  11. ■圖片說明:唐代牛拉車 ■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牛是最典型的勞力型動物,在以農業為主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牛一直是農業生產的主力,不僅可以耕田,還能拖車載貨,從農民的角度觀之,牛將其畢生力氣貢獻殆盡,以致於人們不忍食其肉,這種想法一直流傳至今,足見牛在農業社會中的份量。

  12. ■圖片說明:唐朝韓滉的作品,五牛圖局部,圖中以渾厚逼真的筆觸,描繪牛的淳樸勤勞。■圖片來源:中國通史-唐,p.82、83■圖片說明:唐朝韓滉的作品,五牛圖局部,圖中以渾厚逼真的筆觸,描繪牛的淳樸勤勞。■圖片來源:中國通史-唐,p.82、83 俗話說:「老牛拖車慢吞吞」,似乎在抱怨牛隻工作時的緩不濟急,其實,在以農耕為生產主力的古代,不論是犁田和拖車,牛對農業發展,是頗具貢獻的。不僅中國如此,甚至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也有使用耕牛的記載,而牛車的使用,既可載貨又可乘坐,對交通運輸的助益更具貢獻。

  13. ■圖片說明:牛耕田,不論中外,牛耕田的景象,都是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記憶。■圖片來源:透視中世紀,p.16,正傳出版社■圖片說明:牛耕田,不論中外,牛耕田的景象,都是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記憶。■圖片來源:透視中世紀,p.16,正傳出版社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是說,尼羅河豐沛的水源,加上沖積而來的肥美土地,為埃及的農業奠定基礎,因而有了多采多姿的埃及古文明。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不論中外古今,牛的功能都是極為重要的。

  14. ■圖片說明:這是馬拉車的實景照片,和過去不同的是,如今所拉乘的車是供遊客乘坐的觀光車,地點則是法國西南部的中世紀城堡Carcassonne■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圖片說明:這是馬拉車的實景照片,和過去不同的是,如今所拉乘的車是供遊客乘坐的觀光車,地點則是法國西南部的中世紀城堡Carcassonne■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駿馬不僅可供騎乘,還可拉車以供主人坐騎,不同於戰場上戰馬戰車的配備,或是帝王出巡時的排場,一般平民所乘坐的馬車,顯得較為簡單,但的確具備交通運輸的功能。

  15. ■圖片說明:兵馬俑■圖片來源:甦醒的秦代兵團,p.56、57,陜西旅遊出版社■圖片說明:兵馬俑■圖片來源:甦醒的秦代兵團,p.56、57,陜西旅遊出版社 西元1974年,由於乾旱天災,掘井取水時意外的一鋤,讓秦始皇陵墓建築群中的「兵馬俑」得見天日,隨著出土文物逐一呈現在世人眼前,帶給我們無比的震撼,因為,俑坑裡不僅數以萬計的士兵刻畫得生動逼真,連馬匹也栩栩如生。自喻「功過三皇,譽高五帝」的秦始皇,自封為始皇帝,其視死如生的觀念,大約在西元前246年,便展開了地下宮殿的營建,所以,這些完整的牽馬步兵俑陶俑和陶馬,已經有兩千多歲了。

  16. ■圖片說明:銅馬車圖■圖片來源:甦醒的秦代兵團,p.56,、57■圖片說明:銅馬車圖■圖片來源:甦醒的秦代兵團,p.56,、57 秦始皇兵馬俑坑道所發現的兩具「銅馬車」,一輛重達1061公斤,另一輛則是1241公斤,從維妙維肖的造型中,不難想見馭馬駕車的氣勢,更足以證明,人類以馬駕車,是對獸力的有效應用,而馬車的設計及造型,不僅具有實用的價值,更得以彰顯出乘車者的富貴及威勢,而成為歷史上很特別的一部份。

  17. ■圖片說明:中國內蒙古「希拉木仁草原」,馬仍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圖片說明:中國內蒙古「希拉木仁草原」,馬仍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何謂「千乘之國」,是指能出車一千輛的國家。由以上的評估可以了解,以馬拉車是國家富強的象徵之一,據說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部落時代,黃帝就已經馭馬拉車了,「馬匹」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工作拍檔了。

  18. ■圖片說明:1964年出土的齊景公殉馬坑,位於山東臨淄,坑內長七十多尺,氣勢恢弘萬千,無怪乎人稱「看殉馬,見齊都戰力」雄霸春秋!■圖片來源:歷史中國,錦繡出版社■圖片說明:1964年出土的齊景公殉馬坑,位於山東臨淄,坑內長七十多尺,氣勢恢弘萬千,無怪乎人稱「看殉馬,見齊都戰力」雄霸春秋!■圖片來源:歷史中國,錦繡出版社 從「千乘之國」這句話來看,車和馬似乎成了評斷國家勢力強弱的一種標準。所以,即使在君主死後的陵墓中,也要以壯觀的車馬來陪葬,彰顯出磅礡的氣勢和威儀。如圖中齊景公的「車馬坑」就是一例,此坑中將六百多匹戰馬排列整齊再加以掩埋,真令人嘆為觀止。

  19. ■圖片說明:馬具示意圖,人們為了便於駕馭馬匹,因而設計出各種馬具,輔助騎乘時的便利。■圖片來源:草原文化,p.23■圖片說明:馬具示意圖,人們為了便於駕馭馬匹,因而設計出各種馬具,輔助騎乘時的便利。■圖片來源:草原文化,p.23 到了漢武帝的時代,因為張騫通西域,使得來往於中西交通孔道上的馬匹,更顯得舉足輕重了,馬匹不僅載貨通商,打通了歐、亞洲之間的交通,也造就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影響極為深遠。張騫也因此受封為「博望侯」,是歷史上著名的探險家。

  20. ■圖片說明:絲路路徑圖■圖片來源:仁林一上社會科課本,p.93■圖片說明:絲路路徑圖■圖片來源:仁林一上社會科課本,p.93 因為張騫的「鑿空」,造就中西文化交流,使得原產於非洲和中亞地區的犀牛,竟遠從絲路而來,因為從長安到「大秦」﹝即西羅馬帝國﹞的絲路,市當時世界上最長的交通路線,東西文化交流就在商旅們的奔走下,歲歲年年的進行著...。

  21. 拓荒英雄 --張騫 • 時間:西漢武帝(西元前一世紀) •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過蔥葱嶺而達西域。 • 影響:史稱其為「鑿空」,對政治、軍事、外交、通商、文化、宗教等,皆有重大影響。 ■圖片說明:張騫出使西域辭行圖 ■圖片來源: www2.hkedcity.net/.../ chin-hist/ch_3/ch-3r.htm

  22. 以獸力為主的交通 作戰篇 馬

  23. ■圖片說明:三彩馬■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圖片說明:三彩馬■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有了方向的掌控,加上「馬」的便捷,人類不僅可以東奔西跑,還可以以騎術用之於戰爭征伐中。馬具有高度的記憶力,耐勞的堅忍性,和獨特的戰鬥性,和人類可以心靈契合,是人們在獸力使用中的最佳拍檔。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左右,人類開始捕獵野生馬加以飼養,後來又因為需要,而將馭馬的使用擴展到交通、運輸、作戰和休閒等方面。

  24. ■圖片說明:戰馬圖■圖片來源: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六﹞,p.23,天衛文化■圖片說明:戰馬圖■圖片來源: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六﹞,p.23,天衛文化 人類為了開疆擴土,戰爭在所難免,特別是在戰爭由平原延續到山區之時,笨重的戰車已經不適用了,必須改以機動性高的騎兵作戰,這時,人類和馬匹在「生死與共」的結合裡,同時扮演著戰場上重要的角色。

  25. ■圖片說明:戰國時期的士兵,身穿皮甲冑,並以皮質護甲批在馬匹身上,保護馬頭和身軀,以增加戰鬥力。■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說明:戰國時期的士兵,身穿皮甲冑,並以皮質護甲批在馬匹身上,保護馬頭和身軀,以增加戰鬥力。■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為了增加自身安全的保障,戰士們騎馬征戰時,必須披上盔甲,全副武裝的上陣,甚至連馬匹也要披掛冑甲,對重要部分加以保護,以確保安全無虞,才能全力應戰。而甲冑的製作是極為精緻的,為了保護戰士和座騎,甲冑是片片鐵甲以銅絲和鐵絲串連而成,內裡還襯著牛皮,以防武器的刺穿。

  26. ■圖片說明: 馭馬駕車的戰士們,全副武裝,準備出征應戰。■圖片來源:埃及古文明,p.50,時報出版 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常常給人「來無影,去無蹤」的威脅,更具有致命的殺傷力,為了培訓出強大的騎兵部隊,馬匹的飼養和戰士的訓練並重,必須雙管齊下的進行,才能在戰場上殺出一番成果。

  27. ■圖片說明:騎馬打仗 從「萬馬奔騰」這句成語,顯示出健壯的馬兒,奔馳跳躍時英姿煥發的情景。如果是用於戰爭,經過訓練的騎兵則可以大軍開進再四散而出的方式,在寬廣的範圍內迅速的偵察、警戒和隱蔽。接著,再以大迂迴、大包圍或誘敵的方式展開戰鬥。

  28. 以獸力為主的交通 休閒文化篇- 馬

  29. ■圖片說明:騎馬的貴婦和小女孩■圖片來源:圖說中國的文明,p.94,台灣商務■圖片說明:騎馬的貴婦和小女孩■圖片來源:圖說中國的文明,p.94,台灣商務 隋唐時期胡漢融合的交互影響,不僅胡風東漸,婦女從事騎射的風氣也頗為興盛,在出土的文物中,不難發現馬匹所扮演的角色,已不限於征戰或交通運輸,而擴及到休閒娛樂,再加上唐朝時風氣開放,婦女乘騎出遊的情況也很普遍。

  30. ■圖片說明:高大駿美的白馬,配上英姿煥發的唐玄宗,可說是豪情萬千,這就是「唐明皇調馬圖」無圖■圖片來源:中華文明史─神州鼎盛,p.53。■圖片說明:高大駿美的白馬,配上英姿煥發的唐玄宗,可說是豪情萬千,這就是「唐明皇調馬圖」無圖■圖片來源:中華文明史─神州鼎盛,p.53。 締造「開元之治」的唐玄宗是中唐時期的聖主,更由於經歷了武后篡唐自立的風波,歸政於李的局面,給唐朝帶來一股嶄新的力量,而唐玄宗也的確是一世英主,只可惜晚年因迷戀楊貴妃而疏於政事,更導致安史之亂的肆虐,大唐國勢從此一蹶不振。

  31. 以獸力為主的交通 後語-馬

  32. ■圖片說明:古代人類的生活中,馬匹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圖片來源:李美緣■圖片說明:古代人類的生活中,馬匹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圖片來源:李美緣 中國成語裡關於馬的用詞頗多,由「馬到成功」這句話來看,相較於牛的慢條斯理,馬的敏捷威武,似乎更具有成為人類得力助手的條件,而人類的文明締造中,馬匹也的確是功不可沒。

  33. ■圖片說明: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是埃及的一種交通工具,背景是開羅附近的Giza Kufu國王金字塔■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陸地上除了馬匹之外,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則是大漠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駱駝最特別的優點是牠很少需要水份,即使在水源短缺的情況下,牠可以靠著自身體內的水份支撐,而繼續存活幾個月!即使是體重有所消耗,但力氣卻絲毫不減,工作能力一如往昔。

  34. ■圖片說明:約旦南部的哇地朗﹝Wadirum﹞雙峰駱駝仍是交通工具之一,遠溯一次大戰期間,英國情報員勞倫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曾經遊說各各遊牧民族,出兵攻打土耳其,當時所乘的交通工具,也許就是雙峰駱駝呢!■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圖片說明:約旦南部的哇地朗﹝Wadirum﹞雙峰駱駝仍是交通工具之一,遠溯一次大戰期間,英國情報員勞倫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曾經遊說各各遊牧民族,出兵攻打土耳其,當時所乘的交通工具,也許就是雙峰駱駝呢!■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中亞地區的地形多乾旱,沙漠型的氣候明顯,馬匹的行走已是漸感吃力不足了,在漢代的「絲路」行蹤上,商旅們從長安出發以後,行經中亞或西域地帶,就必須棄馬而乘駱駝,才能完成長遠的使命。

  35. ■圖片說明:「我有一隻小毛驢」,...耳熟能詳的歌謠,說明驢子和人們相依存的關係,圖中是埃及路克索﹝Luxor﹞市集用來載貨的驢車。■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圖片說明:「我有一隻小毛驢」,...耳熟能詳的歌謠,說明驢子和人們相依存的關係,圖中是埃及路克索﹝Luxor﹞市集用來載貨的驢車。■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牛、馬之外,騾子也是農業社會常用的獸力。騾子是馬和驢配種所生,本身不具有生育能力,雖然無法繁衍後代,但騾子耐勞性強,也是人類在獸力使用中的一項。圖是唐代的藍釉陶俑,表現出渾厚樸實的風格。

  36. 以舟船為主的交通 前 言 文化 交通 貿易 水戰

  37. ■圖片說明:長江三峽,滾滾長江和無垠的大海。■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圖片說明:長江三峽,滾滾長江和無垠的大海。■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長江,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自西向東順流激盪,縱橫於中國腹地而奔騰不息,以全世界而言,長江是僅次於南美洲亞馬遜河和非洲尼羅河的第三大河。他孕育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並顯現出海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滔滔情愫。

  38. ■圖片說明:號稱「水都」的義大利威尼斯,市內水道縱橫交錯,浪漫情調美不勝收,小船便是家家戶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威尼斯,公共汽車應稱為公共汽船。■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圖片說明:號稱「水都」的義大利威尼斯,市內水道縱橫交錯,浪漫情調美不勝收,小船便是家家戶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威尼斯,公共汽車應稱為公共汽船。■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陸地的交通獲得掌控,人們進而想要跨越水域,泛舟於河,行船於海,甚至為了擴張領土,而有了水戰,這些都是水路交通上的突破。有了征服水域的交通工具,一水之隔再也不能阻斷人類的足跡。直到今日,「水戰」已被地球村內愛好和平的人們所唾棄,人們所期盼的,反倒是行船時所帶來的祥和和悠閒。

  39. ■圖片說明:這艘陶船模型是漢朝內河航行船的形式,從廣州的漢墓中出土,全船以船尾的舵掌控方向,船身有不同的艙房,可見漢潮的製船技術相當高明。■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說明:這艘陶船模型是漢朝內河航行船的形式,從廣州的漢墓中出土,全船以船尾的舵掌控方向,船身有不同的艙房,可見漢潮的製船技術相當高明。■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隨著文明的演進,人類的步履開始向外拓展,如要征服水域,甚至遠渡重洋,舟船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舟船的製造技術,就在人類智慧及雙手的交互應用中,不斷的突飛猛進,終於可以航向遠方;而最早的水上運輸工具,應是獨根樹幹挖掘而成的「獨木舟」。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裡,就有象形文「舟」字的出現,到了漢朝時期,人類造船的技術和之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40. ■圖片說明:唐代海船模型■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說明:唐代海船模型■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船行水上,造船質材必須堅硬耐久,隋唐時代,以產於江南的楠木、樟木、杉木為主,配以工藝技術的精進,造船的水準遠高於同時期的歐洲,而「水密分艙」的方式,不僅把船艙區隔城許多的小單間,還加強了船體的強度和抗沉韌性,提高航行時的安全,這種技巧要超越歐洲數百年,的確是中華文化的一項驕傲。

  41. ■圖片說明:時至今日,泛舟於溪上或許已不敷載送大批旅客,為了兼顧交通與旅遊,埃及政府設計出兼具旅館功能的遊船,在尼羅河上暢行無阻。■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圖片說明:時至今日,泛舟於溪上或許已不敷載送大批旅客,為了兼顧交通與旅遊,埃及政府設計出兼具旅館功能的遊船,在尼羅河上暢行無阻。■圖片來源:曹若梅提供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源源不絕的河水,是千古以來人們生活的命脈。中國的江蘇省周庄,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至今仍以泛舟於河的古樸風情,博得勢人的青睞,至於文化古國埃及,則利用尼羅河的觀光資源,發展出大型油船,滿足觀光客食衣住行的需要,還可以飽覽風光,真可說是一舉數得。

  42. ■圖片說明: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長138米,寬56米,排水量15000噸。■圖片來源:駱駝商隊與中國寶船■圖片說明: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長138米,寬56米,排水量15000噸。■圖片來源:駱駝商隊與中國寶船 舟船既是交通工具上重要的一環,自然也具備了文化傳播的功能,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遠航行動,應是西元十五世紀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他曾率船隊七次遠涉重洋,一次的總人數高達27800人,足跡遍佈南洋與印度洋,規模之大令人讚嘆不已;鄭和船隊中最大的船種稱為「寶船」,長138公尺,寬56公尺,排水量為15000噸,載重量則超過70000噸,上有九桅十二帆。若與哥倫布和麥哲倫航海時的船隻相比,鄭和的「寶船」體積比他們要大太多了,時間上也早了將近百年之久。

  43. ■圖片說明:糧船,長79.2公尺,寬34公尺, 排水量7081噸,載重量3500噸。■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鄭和每次遠航的船隊總數究竟是多少?文獻上的記載是「百餘艘」或「208 艘」。現在較能接受的說法是「二百艘左右」,至於各艘的名稱、編號、或是造船廠家,目前已經無法考證,只能根據功用而歸納出八種以上的類別,例如糧船、戰船、坐船等等。以糧船來說,糧船上的糧食總量,要足以供給整個船隊大約是兩萬多人至少一個月的生活所需,其規模之大是可以想見的,還有專職負責到淡水去取水的「水船」,載運馬匹的「馬船」…..,所以,中外史家都認為,鄭和的船隊是十五世紀初期全世界最浩大、最完備、最先進的一支混合艦隊。 ■圖片說明:鄭和航海圖 ■圖片來源: www.travel-silkroad.com/.../ zhenghe/zhenghe.htm

  44.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 時間:明朝初葉(15世紀) • 次數:7次 • 路線:徧遍及南洋、印度洋 最遠到非洲東岸。 • 影響:宣揚國威,拓展國際貿易, 奠定華僑在南洋的基礎。 ■圖片說明:鄭和像 ■圖片來源: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670000/newsid_4672400/4672479.stm

  45. ■圖片說明:日本的「遣唐使」船,正遠渡東海來到中國。■圖片說明:日本人所繪製的「唐船」,船底尖,以龍骨支撐,規模頗有現代化風貌。■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說明:日本的「遣唐使」船,正遠渡東海來到中國。■圖片說明:日本人所繪製的「唐船」,船底尖,以龍骨支撐,規模頗有現代化風貌。■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正因為大唐文化的鼎盛,致使海外的日本,派出「遣唐使」前來學習中國文化。日本史上孝德天皇所策動的「大化革新」,就是一次大規模的唐化運動。此後,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文字、宗教、藝術、和生活方式中,處處可見大唐文化的身影。 相較於風塵僕僕,奔波於山岳、平原、丘陵和沙漠之間的艱辛,行駛於巨浪濤濤的船隻也具有另一番的挑戰。由於明清之際前往日本貿易的船隻絡繹不絕,日本畫家便繪製了中國船隻的模樣,他們習慣將中國稱之為「唐」。因此,中國船乃被稱之為「唐船」。

  46. ■圖片說明:《武經總要》中的鬥艦。■圖片說明:南宋水軍戰船■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說明:《武經總要》中的鬥艦。■圖片說明:南宋水軍戰船■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船是「船舶」的通稱,古稱為「舟」,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易經》的「伏羲氏刳木為舟」,其中的「舟」是指簡單的獨木舟。到了宋代,造船事業已經十分發達,船不只是水上載運的工具,更延伸到作戰的功能。

  47. ■圖片說明:清代北洋艦隊的「定遠艦」,排水量已達7335噸,還有配有德製大砲,防衛及戰鬥性都不差。■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圖片說明:清代北洋艦隊的「定遠艦」,排水量已達7335噸,還有配有德製大砲,防衛及戰鬥性都不差。■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之役的接連失敗,促使清廷以「自強運動」來變法圖強,在軍事國防的發展重點中,新式海軍的建立自是一大重點,總噸位達41200噸的「北洋艦隊」,是十九世紀中國最有實力的一支海軍艦隊。1888年成立以來,其實力堪稱為遠東第一,沒想到卻在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慘敗在日本的船堅砲利之下。

  48. ■圖片說明:停泊在聖彼得堡的「歐羅拉號」軍艦,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發難地,所以至今仍被編列為「No.1」軍艦。■圖片說明:停泊在聖彼得堡的「歐羅拉號」軍艦,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發難地,所以至今仍被編列為「No.1」軍艦。 ■圖片說明:清代水師所用的戰船,可乘載100人,防衛性並不高。 ■圖片來源:洪千凡老師繪製

  49. 舟車往返古到今-近代交通 隨著改革西化的演進,歐美便捷進步的交通工具,也開始在國人面前展現新姿,並且搏得大眾的支持,雖然保守的守舊派曾經蓄意打壓反對,但求新求變求進步已是眾望所歸,而交通工具的改革,正是關鍵的一環。

  50. ■圖片說明:劉銘傳向德國購買的火車頭「騰雲號」,是台灣鐵路發展史上的功臣,現存於「二二八紀念公園」內。■圖片來源:台北古今行■圖片說明:劉銘傳向德國購買的火車頭「騰雲號」,是台灣鐵路發展史上的功臣,現存於「二二八紀念公園」內。■圖片來源:台北古今行 清廷在「戊戌政變」之後推行改革,包括在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決定興築鐵路和發展工礦,但因為財政困難資金不足,便和各國簽了借款合同,但工程的進行卻不如預期;反倒是在台灣推展自強新政的首任巡撫劉銘傳,以台北大稻埕為分界,修建北通基隆,南達新竹的鐵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