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產學合作推動模式 -- 由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議題探索產學合作之相關課題推動機制及發展策略

產學合作推動模式 -- 由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議題探索產學合作之相關課題推動機制及發展策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錦龍 (02) 2 737-7460 clliu@nsc.gov.tw 98 年 11 月. 綱 要. 背景 ( 我與產學 ) 產學合作模式 產學合作企劃原則 產學合作企劃方法 產學合作之問題分析與對策 ( 以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資料來探討相關課題推動機制及發展策略 ). 背景 ( 我與產學 ). 民國 68 年於國科會進行國內精密機械工業需求調查中 : 企業亟盼學研機構協助研發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產學合作推動模式 -- 由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議題探索產學合作之相關課題推動機制及發展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產學合作推動模式--由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議題探索產學合作之相關課題推動機制及發展策略產學合作推動模式--由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議題探索產學合作之相關課題推動機制及發展策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錦龍 (02) 2737-7460 clliu@nsc.gov.tw 98年11月

  2. 綱 要 • 背景(我與產學) • 產學合作模式 • 產學合作企劃原則 • 產學合作企劃方法 • 產學合作之問題分析與對策 (以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資料來探討相關課題推動機制及發展策略)

  3. 背景(我與產學) • 民國68年於國科會進行國內精密機械工業需求調查中:企業亟盼學研機構協助研發 • 民國69年研提自行研究:企業如何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從事研究發展. • 民國70年起每月於崇德工業研究發展基金會技術簡訊連載歷二年完成.72年4月出專書 • 民國72年7月完成國內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 • 民國74年11月全國工業總會出版: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如何結合從事研究發展.

  4. 背景(我與產學) • 民國67年入國科會科資中心執行會議決議引介四之三重點科技(能源/材料/自動化/資訊) • 民國71年第二次全國科技會議議題討論背景資料 • 民國72年轉入工研院機械工業研究所 • 民國74年轉到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服務 • 民國77年參加甲考 • 民國78年元月派至國科會/企劃處上班 • 民國80年1月第四次全國科技會議後提國家科技長中程計劃,向郝院長簡報後規劃推產學解逆差問題

  5. 產學合作模式 • A直接委託式: 顧問/直接單委/直接多委/參與委託/共同合作/聯合委託 • B間接委託式: 個人媒介/咨詢服務媒介/崇德媒介/公會媒介/台大慶齡媒介/清華自強媒介/技術服務公司 • C R&D人員鏈接式:升造/進修/研修 • D 國家支持模式:企學合作引進技術模式/綜合性國家支持模式/雙三角合作模式

  6. 研究強度 基礎科技 平台建構 永無止境的互動與回饋 應用科學 基礎科技 知識供應鏈完整化 產業供應鏈全球化 國科會研發投資願景之未來影像 資料來源;工程處 李世光處長 學術產業鏈斷層 市場考驗 創 新 產 學 平 台 計 畫 ? “Valley of Death” The Darwinian Sea Innovation & New Business SBIR 0, SBIR 0.5(NSC新增?) 學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 關鍵技術 法人科技專案計畫 業界參與 科技專案計畫 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輔導計畫 創新前瞻技術研究計畫 單一計畫推演途徑以團隊成長途徑進行產學合作生態架構分佈與典範建立

  7. 國內推動產學合作的單位資料來源:林聰明,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簡報 92.09(綠字為國科會92新增訂之法規) ●農委會、環保署等之科技計畫 ●補助績優技術移轉中心 其 ●補助成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 國 ●提升產業技術及 人才培育研究計 畫(小產學) ●產學合作研究計 畫(大產學) ●數位內容產學計畫 (數位產學) 它 經 產學 合作 科 ●推動研究機構開發產業技術辦法 ●學界科專執行要點 ●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輔導辦法 濟 會 部 ●建教合作實施辦法 ●大專院校教師與企業界專門人才交流與合作實施要點 ●公立農學海洋院校設置農漁業推 廣教授協助農漁業推廣工作實施要點 部 教 育 ●設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設立技術研發中心

  8. 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 主題、目標及整體議題架構之關連 主題 科技發展總目標  六大議題 追求科技創新與價值創造,建構優質生活與永續社會 強化知識 創新體系 創造產業競爭優勢 增進全民 生活品質 促進國家 永續發展 提升全民科技水準 強化自主 國防科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提 升 生 活 品 質 結 合 人 文 科 技 有 效 運 用 人 才 培 育 科 技 人 力 整 合 科 技 資 源 完 備 法 規 制 度 強 化 社 會 關 懷 追 求 學 術 卓 越 完 善 產 業 環 境 加 強 技 術 創 新 促 進 永 續 發 展 結 合 科 技 能 量

  9. 研究發展經費研發經費穩定成長 壹、科技發展現況

  10. 研究發展經費政府投入研發經費占比逐年降低 壹、科技發展現況

  11. 研究發展經費民間投入研發經費-由企業執行為主研究發展經費民間投入研發經費-由企業執行為主 壹、科技發展現況 民間投入 總研發經費 1,574 1,748 1,923 2,106 2,324

  12. 研究發展經費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持續降低 壹、科技發展現況 註:( )內數值為各研發類型占當年全國研發經費比例

  13. 國家型科技計畫經費投入—佔政府科技預算之12% 至19%。

  14. 學術研究--量的增加轉為質的突破 壹、科技發展現況 :2007年每篇SCI論文被引用次數的世界平均為 4.82。

  15. 在人才國際化的發展上,多以延攬國外科技人才為主,但成效有限。在人才國際化的發展上,多以延攬國外科技人才為主,但成效有限。 各大學太重視SCI論文,不重視基礎、前瞻研究,所培育人才素質不易滿足業界的需求。 人才培養相關計畫多以人次作為指標,未考量人才素質。 知識服務業與跨領域人才不足,無法因應科技匯流環境變遷及服務業占GDP比重大幅攀升的現況。 政府部門人力缺乏激勵的誘因機制。 人才問題 貳、現況檢討

  16. 研發集中於製造業,服務業研發占整體產業不到10%(註1) 。 人文、科技應用與製造業的結合不足,故科技投資效益不易彰顯。 科技發展缺乏聚焦,全方位發展科技與產業易使資源稀釋。 上游的學術研究、中游的應用技術與下游的技術發展協調整合不足,研發效率打了折扣。 政府大型科技計畫可行性評估不足,亦缺乏長期績效追蹤機制;且績效未能適當地回饋到後續目標的設定與資源配置。 註1資料來源 :經濟部2007年產業技術白皮書:2005年佔7.16% 產業發展問題 貳、現況檢討

  17. 對策 改善學術成就、經濟效益與社會福祉間之落差 推動國家型計畫成果橋接計畫,加值last mile 研究,加速產學合作、技術轉與商業化。 透過產學合作從事前瞻創新研發, 協助高科技廠商提升研發能量與產業競爭力,推動科學園區固本精進計畫。 啟動學術成果萌芽計畫,將具潛力之研究成果發展為產業先期技術 推動國家型能源計畫,積極發展替代能源技術,達成節能減碳目標 在生技產業價值鏈(value chain)中,推動「專跑第二棒」之發展策略,向前銜接優質基礎研發、向後攻佔以後之產業應用機會。 加強質的提升,以達質與量之平衡 推動學術攻頂研究計畫,培育特定領域之世界級學者,創造新的研究領域或新的科學技術。 兼顧研究與教學品質的提升,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使我國具世界級水準之大學校院 。 推動年輕學子赴國外傑出研究機構研習,提升我國人才培育之質與量。 肆、總結

  18. 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主題、目標及整體議題架構之關連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主題、目標及整體議題架構之關連 主題 科技發展總目標  六大議題 追求科技創新與價值創造,建構優質生活與永續社會 強化知識 創新體系 創造產業競爭優勢 增進全民 生活品質 促進國家 永續發展 提升全民科技水準 強化自主 國防科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提 升 生 活 品 質 結 合 人 文 科 技 有 效 運 用 人 才 培 育 科 技 人 力 整 合 科 技 資 源 完 備 法 規 制 度 強 化 社 會 關 懷 追 求 學 術 卓 越 完 善 產 業 環 境 加 強 技 術 創 新 促 進 永 續 發 展 結 合 科 技 能 量

  19. 人才現況與檢討 • 大學數量大幅增加,學生素質卻有待提升;研究所教育膨脹,領域發展不均和素質參差的挑戰。 • 大學有待進一步形塑自我特色,以充分因應產業多元發展。未能完整培育經濟建設與產業發展所需實用人才。 • 科技人才多元智能及國際競爭力有待提昇。 • 現人才培育機制較重視解題能力,較不強調發掘問題、定義問題的能力,所培育之人才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 人才培育方面

  20. 人才願景 培育具創新思維、專業倫理、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之科技人才。 1 2 有效提昇各校院系所特色發展與知識創新,並強化跨領域、跨學科之合作與國際競爭力。 落實親產學校園文化,培育科技人才之實作能力與創新產業視野。 3 強化學習機制,充分滿足在職進修及終身學習之需求。 4 跨越地域與種族社群之限制,落實「用人唯才」之政策目標。 5 及時延攬並有效運用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以再創我國經濟之榮景。 6 採競合策略運用兩岸科技與產業人才,以擴展人才與知識之延展性。 7

  21. 建立供需監控機制觀測要項 為各部會現行業務所提供之具體統計數據。 作為科技人才發展政策研擬依據,提供決策單位參考。 通過替代役實施條例修正案 配合兵役制度改革,全面檢討碩士級以上役男運用機制。 96年1月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97年起實施。 鼓勵跨領域學程發展,加強推動產學研合作。 策略、加強人才規劃運用,堅實科技人力資源 貳、現況檢討

  22. 重要策略措施 建立具有特色之大學校院系所 • 大學校院系所應建立自我特色,以產學合作為例 • ,可以區別為具研發潛能、產學研發特色及地區經濟結合潛能、產業服務潛能之大學,分別發展產學合作機制(詳如下附圖)。 • 改進教師升等制度,發揮大學校院特色。

  23. (附圖)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分類發展 相關推動計畫 學校類別 特色發展 建立全面性產學合作發展模式 帶動學校學習效應 產學合作 績效激勵方案 10校左右 具研發潛能之大學 具產學研發特色及地區經濟結合潛能之大學 深耕特色專業領域 結合地域產業發展模式 區域產學連結 績效計畫 20-25校 協助產學媒合,串連整合技專校院 研發團隊,促進產學連結成效 區域產學中心 及技研中心 補助計畫 40校左右 具產業服務潛能之大學

  24. 重要策略措施 強化產學互動之整體規劃 • 推動大學校院發展特色導向的課程,進一步落實院 系科本位課程發展機制,代替以師資為本位的課程發展機制。 • 大學院校與產業共同合作規劃課程,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中具備實務知職與技能,共同培植未來優秀的人才。 • 建立互動性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管理機制,以創造最大的 產學價值。 • 鼓勵大學與產業合作,加強實習制度,獎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強化學校教育與產業界接軌。 • 將大學校院既有的教學資源,轉型為在職及社會人士專 業進修之管道,促進終身學習。

  25. 重要策略措施 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1/2) • 推動大型研究計畫,培育具跨領域整合能力之人才,藉由共同的遠大目標吸納跨領域的人才,經過協同合作養成具有整合能力之領導人才。改進研究所招生考試制度,以利跨領域人才培育。 • 加強學生數理能力,提供額外資源輔導學生,以協助學 生順利學習進階之專業課程。 • 強化大學生實作、創新及設計能力,並提昇學生資訊/奈米/生物/能源等跨領域知識與能力以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的問題。 • 透過課程設計,提昇學生的團隊精神、溝通技巧、表達 能力、工作態度與自制能力等「軟性能力」。

  26. 重要策略措施 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2/2) • 爭取進入國際合作科技組織,或參與先進國家頂尖團隊國際合作,培育我國頂尖科技人才。 • 促進我國大學與各國大學的交流與合作,使我國大學之學生有機會接受國際名師的指導,提升其科技整合研究之國際視野。 • 整合國內相關資源,建立跨國研發機制及多元留學管道,增加「千里馬計畫」與「專案擴增留學計畫」補助人數,調整研發替代役制度,以有效提高國內學生出國意願。

  27. 重要策略措施 鬆綁法規體制規章,創新突破教育機制 • 促進公立大學法人化,進一步促進學校發揮特 • 色以強化國際競爭力。 • 建立親產學校園文化,以系統化方式推動產學 • 發明與創業競賽,鬆綁相關法規,提供教師及 • 產學合作推動人員足夠誘因與獎勵措施,建立 • 師生創業機制,活絡校園師生創業風氣。 • 建構「政府-產業-大學-研究」連結之科技 • 人才培育模式,擴展科技人才之創新知識面向 • 與社會功能。

  28. 重要策略措施 擴建全球科技與產業人才網絡 • 配合我國產業發展策略,明確界定我國所需科技 • 與產業人才種類,並據此建立國外科技與產業人 • 才之篩選與分類機制。 • 延攬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工作,建議由專責機 • 構統籌辦理。 • 強化現有Hirecruit之資訊平台功能,促進民間 • 與政府各單位將資訊傳輸至此平台,以發揮資訊 • 共享之效能。

  29. 重要策略措施 檢討與改善目前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延攬(1/2) •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種族社群之科技與產業人才,訂定個別化的延攬政策。 • 協助雇主建立對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知識管理標準作業流程,強化延攬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知識管理。 • 提高國內大學與研究機構進用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薪資上限,以增加人才來台誘因。

  30. 重要策略措施 檢討與改善目前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延攬(2/2) • 推動區域組織會員國租稅協定,避免跨國就業人才遭重覆課稅,以增加其實得工作薪酬。 • 推動區域組織會員國交互承認社會保險年資,以保障跨國就業人才權益,提高其來台工作意願。 • 將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措施,內建到一些具重要性的科技創新計畫。 • 設立延攬國外科技與產業人才之「單一窗口」,統一辦理外籍人士之工作許可、入出境許可、居留及重入國許可等業務。

  31. 重要策略措施 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延攬及兩岸科技人才交流(1/2) • 對已經來台之大陸科技人才建立相關政策回饋機制,以瞭解延攬大陸科技人才來台的實質效益。 • 調查各產業、學科領域對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的需求,並就進一步開放引進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來台工作之影響進行預評估。 • 根據上述預評估結果檢討相關法令,研議延攬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來台工作之相關配套措施。

  32. 重要策略措施 大陸科技與產業人才延攬及兩岸科技人才交流(2/2) • 參考歐盟的學分轉換與學歷認可制度,強化兩岸優秀學生進行短期學術交流意願。 • 提升大專院校師資素質與相關研究設備,吸引大陸優秀科技人才來台留學與進行博士後研究。 • 開放部分大型研發計畫,透過大學、企業的策略聯盟以及台商的經營網絡,與大陸學術研究機構建立長期研發合作關係。

  33. 重要策略措施 鼓勵大學及公部門研究機構衍生新創事業

  34. 重要策略措施 • 強化國家型計畫推動策略,加速成果產業化: 國家型科技計畫上、中、下游之資源規劃與整合,研定產業界參與參與執行計劃辦法 落實學、研、產研究人員矩陣化合作分工執行計畫 落實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管理指標並加 落實國家型計畫結案與退場機制

  35. 科技產業跨領域整合 醫療服務國際化 創新服務模式 發展新世代高科技與知識型服務產業 農業科技化 傳統產業價值創新 中小企業創新能量 發展新世代高科技與知識型服務產業

  36. 發展新世代高科技與知識型服務產業 重要策略措施 • 1. 促進科技產業跨領域結合、發展新世代高科技產業 • 協助產業界培訓科技背景之高級人才與運用國際優秀人才 • 加強產品設計、品牌經營、軟體開發等跨領域應用異業聯盟 •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 加強區域性及國際合作,加速與世界知識創新網路接軌 • 2.形塑特色創新務模式、推動我國產業服務科技化以及發展新興服務網絡 • 加強高值化、減碳化、智慧化等原創性前瞻研究,開發創新技術 • 推動示範計畫,以驗證服務內容與商業模式

  37. 發展新世代高科技與知識型服務產業 重要策略措施 • 3. 善用資通訊與產業群聚優勢、促成傳統產業價值創新 • 協助傳統產業進行跨業合作,形成異業綜效 • 鼓勵傳統產業與資訊服務業合作,並協助業者將優勢製造往價值鏈兩端延伸 • 規劃建立ASP模式之研發共用資源中心,協助中小企業與國內外客戶進行協同設計與產銷合作 • 輔導傳統產業提升ICT應用能力,以強化國際商務關係

  38. 發展新世代高科技與知識型服務產業 重要策略措施 • 4. 以新興科技提升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能量 • 提升適量比例強化產業技術資訊服務計畫於中小企業對新興科技之投入 • 要求國營企業提列適量研發經費,協助中下游廠商發展高值化技術與商品 • 執行前瞻計畫;推動產學計畫,鼓勵技術整合;擴大技轉機制,鼓勵合作研發 • 5. 發展農業科技化與創新模式,提升農業產業 • 加強在職訓練,精進專業養成;強化跨域知能,厚植創新能量;鼓勵出國進修,擴展國際視野 • 推動產官學研的溝通平台機制,發揮意見交換與成果共享效果

  39. 融合文化 美學經濟 促成美學設計 新興產業 加強創新 與全球行銷 提升品牌 與設計產業 以ICT建構 跨業整合之 創新應用服務 發展美學經濟促進產值與生活品質均衡 發展美學經濟促進產值與生活品質均衡

  40. 子題 發展美學經濟促進產值與生活品質均衡 貳、現況與檢討 問題檢討 現況說明 • 以科技為基礎,透過文化與美學的設計創新,促成美學設計新興產業,展現競爭優勢 • 瞭解國外市場需求及消費者生活形態,以創造具全球品牌市場競爭力之產品和服務 • 推動生活美學產業,應利用台灣ICT的優勢,從平台建立與數位內容著手,朝向以「社群」發展美學經濟 • 台灣產業缺乏以「內容」為基礎之競爭優勢,在創意表達多元性及文化元素的特殊性上仍有不足 • 台灣廠商品牌意識的深度不足,全球品牌建立與經營之能力缺乏 • 缺乏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之跨域整合

  41. 子題 發展美學經濟促進產值與生活品質均衡 塑造台灣成為「華人優質生活中心」 願 景 (一)提升台灣文化軟實力 (二)吸引匯集全球創意人才 (三)打造台灣的創意產業與美學經濟 (四)轉型「製造的台灣」成為「設計的」、「品牌的」、「創新的」台灣

  42. 發展美學經濟促進產值與生活品質均衡 重要策略措施 • 1. 融合文化、美學促成美學設計新興產業 • 強化流行趨勢、消費需求與生活形態研究,並發展台灣企業品牌 • 建立「科技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跨領域合作機制 • 運用設計結合國際展會,打造全民美學運動,提升台灣整體設計及品牌形象 • 推廣創意生活事業特有生活主張,驅動產業創新優勢

  43. 子題 發展美學經濟促進產值與生活品質均衡 重要策略措施 • 2. 加強創新與全球行銷、提振品牌與設計產業 • 整合政府資源,建立完善品牌發展與輔導環境 • 培訓具國際企業、行銷與設計專長的品牌人才 • 辦理國際設計趨勢及台灣原創設計研究,結合國際設計資源合作,促進設計研究創新應用 • 協助傳統產業及科技產業運用設計提升附加價值,促成域/跨業開發合作網絡,並擴大國內設計應用領域 • 3.以ICT建構跨業整合之創新應用服務,兼顧經濟產值與生活品質之平衡 • 將寬頻技術帶向周邊應用產品,結合美學與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 建立示範據點,推廣擴散創新應用服務,促使產業經營全球化

  44. 以跨國研發中心 聚焦國際研發投資 加速跨國創新槓桿 國際研發資源 鏈結全球 創新研發資源 建置海外台商以 台灣為知識總部 運用科技資源參與 國際產業研發 鏈結全球創新研發資源

  45. 鏈結全球創新研發資源 現況與檢討 問題檢討 現況說明 • 吸引跨國研發中心來台時,應優先引入未來中長期台灣主要專注的研發領域與產業 • 應加強佈建與先進國之創新研發連結網絡及國際合作平台 • 積極鼓勵參與國際創新研發活動,並鬆綁延攬外國人才之政策 • 海外台商缺乏運用台灣研發能量與資訊之管道或平台 • 台灣推動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缺乏聚焦策略 • 國際研發之連結層次與模式待提升 • 台灣廠商參與國際產業創新研發活動機會較少 • 海外台商在研發資訊取得上的困難 場區隔

  46. 鏈結全球創新研發資源 善化全球研發資源,提升台灣研發實力 願景 (一)共享國際大廠研發中心所創造的智財資產,促使政府資助的國際大廠研發中心成果,有效貢獻台灣產業的營收 (二)以兩岸科技合作連結國際創新研發網絡 (三)鼓勵台商回台設立研發部門,發展台灣成為台商之研發總部 (四)促成企業參與國際產業研發聯盟、招攬國際人才,加速技術升級與企業轉型

  47. 鏈結全球創新研發資源 重要策略措施 • 1. 以跨國研發中心聚焦國際研發投資 • 挑國際大廠來台設立研發中心 • 2. 加速跨國創新槓桿國際研發資源 • 加強我國與東歐或紐澳等科技合作與連結 • 3. 建置海外台商以台灣為知識總部 • 促成兩岸重要產品規格或產業標準之合作 • 4. 運用科技資源參與國際產業研發

  48. 在地生活系統現況與檢討 • 建構「更好的人本生活」,並藉由兼顧人本主義的科技來實現,就在地生活系統之規劃與設計而言,目前狀況: • 在地民生服務系統:消費意願不足,市場未達規模經濟。 • 在地健康照護系統:城鄉資源不均,醫療照護與生活支援服務之整合性、選擇性不足。 • 在地智慧住居系統:住居能源使用效率低,資通訊設備與建築自動化整合欠缺規劃及標準程序 • 在地智慧能源系統:能源依賴性及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皆過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用電管理不當。

  49. 在地生活系統之規劃與設計 • 成立跨部會高階統合組織,統籌推動智慧生活科技產業: • 統籌研擬規劃執行智慧生活科技產業之相關政策。 • 協調整合各單位業務與資源,發展商業模式,建立示範系統 • 提政策誘因塑造有利投資環境,鼓勵業界開發與提供服務。 • 擬訂優惠獎勵措施,輔導民間業者共同建置整合平台,提高人民使用各系統之意願。 • 推廣智慧生活型態,擴大消費需求,建立消費者信心。 • 統籌跨領域人才培育,流通研發技術供需,建立管考評估機制。 • 結合資通訊科技優勢,建置與推廣在地民生服務系統: • 邀集產業參與軟硬體研發與服務創新,促進異業結盟。 • 結合地方政府資源與在地民眾,發展在地自然人文特色核心價值。

  50. 在地生活系統之規劃與設計 • 建置與推廣在地健康照護系統,以因應高齡少子女化社會的來臨: • 整備遠距照護基礎架構,制定標準及流程、研議法規適切性。 • 研議醫療保險、國民健康年金等制度,鼓勵人民利用。 • 建置與推廣在地智慧住居系統,以提供國民舒適安全節能的優質生活環境: • 推動可因應使用者需求及降低環境負荷之全齡化智慧住居系統。 • 建立系統整合程序與標準規範。 • 建置與推廣在地智慧能源系統,以因應能源短缺問題: • 推動、制定相關標準和能源法。 • 結合再生能源及節能技術,建立能源系統運轉策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