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78 Views
文学理论( Ⅱ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章 池 讲授. 第七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性质.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就是批评家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对各种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判断的科学活动。.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 1 、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 2 、深厚而完备的理论素养 3 、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 4 、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 1 、指导读者深入地欣赏 2 、帮助作家提高创作
E N D
文学理论(Ⅱ)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章 池讲授
第七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性质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就是批评家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对各种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判断的科学活动。
二、文学批评的基础 1、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 2、深厚而完备的理论素养 3、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 4、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 1、指导读者深入地欣赏 2、帮助作家提高创作 3、影响社会价值观念
第二节 文学批评标准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界定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形成 三、文学批评标准的内涵 四、文学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界定 文学批评标准,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依据,它是一定时代的人们用以衡量文学作品思想上、艺术上有无价值或价值高低的尺度。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两个方面。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形成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社会性 (二)文学批评标准的历史性
受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制约 • 受文学发展状况的制约
批评标准具有时代差异性 • 批评标准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三、文学批评标准的内涵 (一)思想标准 (二)艺术标准
第一,艺术的真实性 • 第二,思想倾向的积极性
第一,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 第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 第三,艺术形式的完美性 • 第四,艺术的独创性 • 第五,艺术的民族性
四、文学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 批评对象、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学批评标准应做到普遍性与具体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 文学批评方法 一、文学批评方法的构成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三、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 四、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
哲学方法层 • 一般科学方法层 • 文学批评学科方法层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一)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和科学性 (二)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
(一)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和科学性 1、批评原则的提出 恩格斯: • “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 • “我是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作品的。”
黑格尔、别林斯基 •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
2、批评原则的科学性 • 第一,它以文学的双重本质为基础 • 第二,它以批评的双重观照为目的
(二)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 1、美学原则 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要求批评家把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创造物,按照文学本身的美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 2、历史原则 文学批评的历史原则,要求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论作品。
(二)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 3、双重原则的统一 鲁迅:“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 (一)社会文化批评 (二)创作主体批评 (三)艺术本体批评 (四)接受反应批评
(一)社会文化批评 考察作品的社会现实背景、传统文化根源,研究作品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阐释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蕴,判断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 • 社会历史批评 • 丹纳
(二)创作主体批评 侧重于从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方面来研究文学。 • 精神分析批评 • 弗洛伊德
(三)艺术本体批评 强调对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雅各布森: “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那种东西——诗歌语言的特殊用法。”
(四)接受反应批评 强调接受主体即读者接受活动的重要性。 • 接受美学 • 姚斯、伊瑟尔
四、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 (一)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 (二)文学批评中的阐释循环
(一)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 • 含义 文学批评的论述方法,就是批评家对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评论时采用的基本方法。 • 说明、解释、判断
(二)文学批评中的阐释循环 1、含义 阐释循环,就是指在阐释过程中,整体只有通过部分来理解,部分又只能在整体的联系中才能理解的认识规律。 • 朱彝尊、何焯等对李商隐《锦瑟》的阐释
朱彝尊 “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玉也。” • 何焯 “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二)文学批评中的阐释循环 2、目标与原则 • 仇兆鳌: “注杜者,必反复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 • 从作品出发 • 回到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