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43 Views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5.8.31 宁夏. 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势 二、教育外事工作的定位 三、对外教育交流工作中需要学习和研究 的问题 四、今后工作思路. 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势. 1 、突破性工作 ( 1 ) 2000 年中美教育部长互访( 85 年以来我教育部长首次访美, 78 年以来美国教育部长首次访华),签署“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协定”( 2000.3 ); ( 2 )中德签署“关于高等教育等值问题的协议”( 2002.4 ),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
E N D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5.8.31 宁夏
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势 • 二、教育外事工作的定位 • 三、对外教育交流工作中需要学习和研究 的问题 • 四、今后工作思路
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势 1、突破性工作 (1)2000年中美教育部长互访(85年以来我教育部长首次访美,78年以来美国教育部长首次访华),签署“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协定”(2000.3); (2)中德签署“关于高等教育等值问题的协议”(2002.4),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 (3)中英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2000.6),78年以来英国教育部长首次访华;2003.2签署中英互认学历、学位协议;
(4)签定“中法教育交流协议”(2002.3),中法两 国1964年建交以来的第一个教育交流协议;2003.9.30签署中法互认学历学位协议; (5)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互认学历学位协议(2003.10)。 (6)与奥地利(2004.10)签署互认学历学位协议 (7)2005年与葡萄牙(2月)、荷兰(5.28)、 意大利(7.4)签署互认学历学位协议。 下一步:爱尔兰、西班牙、瑞典、亚洲 推动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开展合作;与高校间学分互认。
其意义在于: • 与发达国家——标志着我国的学历学位教育获得国际社会的公认,对我教育质量、标准的认可;为扩大高水平交流创造了条件; • 与周边国家——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办学、特别是境外办学。2003年8.6万名来华生中,亚洲学生6.6万,占78%。
2、教育交流的发展 (1)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游、媒)合作委员会”,2002年5月在俄举办“21世纪中国大学展”,双方高校签署了26个合作协议,开辟了前苏联解体后中俄教育交流的新局面(北大-莫大、喀山-山大、远东-黑龙江联合研究生院、联合大学)。
(2)与一些主要国家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 -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 -中德职业教育协调会议 -中奥教育合作小组 -中英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中法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中新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中澳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3)出国留学工作 -- 98年1.7万人,2002年12.5万人,增长7倍多; 其中,自费生98年1.1万,2002年11.7万,增长11倍多; --改革开放至2004年底,出国留学人员总数81.5万,回国19.8万; 在外人员:98年20.5万,2004年61.7万,六年净增41.2万;其中:在学42.7万,学成未归19万。 --公派生96年选派办法改革以来, 回归率96.5%, 履约率99%以上; (4) 来华留学工作:98年4.3万人,2002年8.6万人,翻了一番。2004年11.2万人(受非典影响)
(5)强-强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美大学校长论坛(99:北大等7校-哈佛等) -中加、中英大学校长研讨会(99) -中日大学校长论坛 (2003) -中澳大学校长研讨会(98) - 清华大学—亚琛工大“双硕士”项目 -上海交大—密西根大学合作办学项目 -中法4+4、9+9项目 -中俄联合研究生院 -磋商建立中-英、法、德、日、韩联合博士生院
(6)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高等学校系主任、研究所和实验室骨干合作研究 项目(9大学科、132个高新技术项目) -聘请世界著名学者项目 63高校、167项目、231人次; 诺贝尔奖25人次,占11%; 重要学术机构主席61人次,占26%;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主编18人,占3%; 著名大学教授177人次,占72%; -长江学者计划445人次,其中410名海外留学人员
二、教育外事工作的定位: 1、 坚持三个服务 (1)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六个工程: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园丁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211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2)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新知识、新技术、新型专业人才;各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2)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新知识、新技术、新型专业人才;各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3)为外交工作全局服务:对西方敌对势力及“五毒”的斗争。
2、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原则: 谋求各自的利益和共同发展—“双赢”; “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俄罗斯外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俄罗斯人民的利益”; 伊万诺夫(格鲁吉亚):华盛顿处理事件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美国的利益。 中国外交的使命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三、对外交流工作中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1、入WTO后对外开放的新特点: -全面开放(内地与沿海); -对等开放(境外办学、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留学); -双重约束(国内法、世贸规则); -发展与防范。人权对话、西北大学事件、 美国成都领馆、和平队 2、 9.8讲话的几个核心问题: —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什么?知识的更新、职业的变迁、新职业的不断产生—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与培训;
— 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 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 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教育部比较); — 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德国“终身学习行动议程”;是学生适应老师,还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 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提倡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 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地域的开放,思想、观念的开放
3、对MBA的理解和发展的看法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法国INSEAD的MBA创办于1959年;英国London Business School 1965年招收MBA;德国起步很晚,近几年才开始。 —国际认证机构: - AACSB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1916年成立,405/850获认证; - AMBA, 1967年成立于伦敦,53/350获认证;
-ACBSP(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Business Schools and Programs),1988年成立于美国,170/700获认证; -EFMD/EQUIS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he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26/350获认证
— MBA 的10种类型: 1)全日制一年制(欧洲); 2)全日制二年制(美国); 3)半日制二年制(欧、美30%); 4)半日制多年制(英国Bath大学,最长8年18个模块) 5)EMBA(在职经理专业化短期培训); 6)In-house MBA(为公司经理人员设计); 7)On line MBA (在线MBA);
8)远程MBA (distance learning MBA); 9)专业MBA(金融、财会、保险、物流、品牌管理、人才资源管理、食品加工等) 10)IMBA —“MPA、DPA、DBA” —我国MBA的差距:师资、案例教学、实习。低层次的雷同 —经验交流的场所、信息交流的场所、学习提高的场所、交朋友的场所。 --建立亚洲MBA协会的紧迫性
—— MBA的发展—研究什么? 1) 欧美经济管理学院的发展过程和思路: • 市场导向: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研究中国的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 企业精神: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工作能力; • 国际性的综合管理人才。
2)中国MBA应有的特色 —培养受中国企业欢迎的人 —研究中国企业到底有什么问题 • 产权机制问题 • 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 民营企业如何发展 • 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中国在世界上的潜力和未来的作用 3)吸引外国学生的课程:中国的特色
4、关于工程教育的概念 —工程是工业的技艺(technology)或技术(technique)(工程教育初期); —工程是科学、又是技艺(20世纪上半叶); —工程是科学的应用分支(二战后至80年代); —工程是一种创造性的专业(近年)。 我国的工程教育处于哪个阶段?
四、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16大报告: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理解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16大报告: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 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 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讨 1、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化”向“国际合作战略”推进的指导方针; •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人才流动国际化 以新技术的创造、新产业的创立的竞争,都在为获得人才而竞争; • 世界共同课题的增加,全球性问题,需要共同合作解决(安全、环境、贸易争端); • 科技迅猛发展,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能源、交通、新材料、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 • 区域联盟的发展和亚洲、中国的崛起;欧盟的扩大;
2、关于人才工作 1)关于“人才”的标准: • 首先学会做“人”;强烈的民族精神; • 国际视野:自封自闭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 • 素质结构:思想素质; • 知识结构:学科交叉、综合创新、中西融汇; • 思维方式:唯物辨证、社会适应能力。
2)入世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熟悉WTO规则的人才; — 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国际社会承认的人):财政金融、经济管理、国际法、国际执业资格、保险(寿险、财产、意外、再保险……); — 发展知识经济所需的学科人才; • 什么叫学科带头人:学科、基地、实验室-团队 • 引人与引智(新学科、理念、管理、思维)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通讯技术、医药、自动化等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计算机、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通讯技术、医药、自动化等专业技术人员; -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工人。
3、关于“人才观”:高层次、高技能、国际性3、关于“人才观”:高层次、高技能、国际性 • “培养国际社会认可的日本人” • “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 培养人才:学校培养、企业培养、科研机构 — 聚集人才:创造能够聚集人才世界范围的科研、技术人才资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环境。
4、国际合作对策 (1)正确评价自己的实力和发展战略; (2)以竞争关系为前提,谋求国际合作段; (3)合作:平等互利、双赢 —战略性合作: • 本国优势:为未来发展合作为目的,着眼于中长期合作(非洲、发展中国家); • 近年来科技、经济显著增长的国家; • 推进对在可预见的将来将发展起来的东盟各国的支持。
(4)培养、确保国际型研究人才队伍 —创造吸引国内、外优秀研究人才的研究、生活环境; —构建研究人才之间联系的网络; —招聘优秀人才。 (5)扩大国际合作的基础 有组织的国际合作:强强合作(“据点大学”、大学校长论坛、磋商机制、加强与欧洲的合作)
(三)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思路 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于外交全局工作;处理好发展与防范的关系。 按照《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推动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强强合作、强项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全面发展与西欧主要国家的教育合作关系,尤其在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1、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分三个层次作出不同的部署: (1)一流大学、知名大学建设 —重点放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合作办学重点引进教材、课程、师资和先进教学模式; —成建制地对口派出年轻教师,推动联合培养以及联合研究生院的建设; —推动和支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类似东南大学、上海交大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同济国际海洋钻探计划、青岛海洋教育研究中心等项目;欧洲伽利略计划、Asialink计划等; —争取大型企业重大科研项目。
2、应用型人才培养 —重点引进德、法工程师培养制度(上海电子技术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天津民航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 —上海200多家德国企业和5家中国企业参与电子技术学院和同济项目、28家法国在华企业与50所法国工程师学校以及26所中国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法国空客集团、SNECMA集团等参与法国4所航空航天学院与天津民航学院的工程师学院建设。
3、职业技术教育 —重点推动中澳职业教育(重庆)项目 的推广工作;引进法、德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法国已有6个项目、德国14个),向西部扩散;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4、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思路 (1)总的思路: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增强效益。 —扩大规模:2004年3500人;2005年7245人(3000骨干教师只提供旅费,1000按1:1配套,985、211)。 措施:国家财政—研究生、高级研究学者; 联合资助—西部项目、地方项目、金融管理 人才基金— 211、985、创新人才工程、高校哲学社科繁荣计划、国家实验室; 联合基金— DAAD、法国。
—提高层次: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级研究学者) —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访问学者)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研究生) —保证质量: —优质资源对口选派、联合研究生(博士生)院; —增强效益: 加强效益评估、增强选派的针对性 、 自费生
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的提法: (1)人才流失-人的流失-知识的流失 (2)“低龄化发展趋势”: 1993-1997 1999 0-17岁4.9% 20岁以下6.2% 18-35岁85 % 21-35岁89.5% —1999年:大专21%, 本科15%, 硕士37%, 博士26%=99%
(3)留学生的定义: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出国攻读大专以上文凭。 (4)“留XX预备学校” :······我们应该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颗中国心,或早或晚都会以某种方式报效国家。 (5)“回国热” (6)“小留学生”。差距:数量、层次(质量)
5、来华留学工作思路: 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 • 创造条件、扩大规模(日本10万/年;德国2008年留学生占在校生10%,即18万人;我国来华生86,000人,占本科在校生1.2%); • 规模由8.6万扩大到12 万,年增长8%; • 增加政府奖学金,奖学金生由6,000人扩大到9,000人(由7%增至7.5%);
提高层次、保证质量(马普学会外国研究人员占1/3;德国200所高校有研究生院,其中25所设国际研究生院,马普学会12个国际研究生院,外国博士生占50%)提高层次、保证质量(马普学会外国研究人员占1/3;德国200所高校有研究生院,其中25所设国际研究生院,马普学会12个国际研究生院,外国博士生占50%) • 学历生由 2.1万增至3.5万(由24.5%增至30%); • 其中研究生由4,200人增至9,000人(由4.9%增至7.5%)。 • 规范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社会化管理。 • 推进奖学金制度改革
6、关于中外合作办学 • 组织贯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管理;积极开展与境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合作办学。 7、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桥工程” -孔子学院 -中美网络语言教学、AP项目 -教师队伍建设、志愿者 -教材建设
8、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按照“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要求,使对教育涉外活动(包括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考试和高校境外办学等)的监管,向依法、宏观和间接管理的方向转变。8、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按照“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要求,使对教育涉外活动(包括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考试和高校境外办学等)的监管,向依法、宏观和间接管理的方向转变。 9、外事干部队伍建设
展望未来,对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前景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围绕着围绕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知名大学工作以及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展望未来,对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前景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围绕着围绕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知名大学工作以及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