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 以訊息處理的流程來看待在社會情境中,人們對他人及外在世界的思考歷程與影響. Input, storage, process, outcome. 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我們會蒐集關於人們的許多訊息,然後將這些訊息分門別類的加以整理,並將它們存入記憶中。我們將新的記憶與先前存入的記憶相結合,然後對這個人作出評價,預設他們未來的行為,並對他們的行為作出解釋( Fiske,1993 )。. 社會認知現象. 為什麼當人們有許多事情等待完成時,大多數人都會過份樂觀,認為我們一定可以在期限內完成? 想得太多,真的會讓我們更疑惑,並阻礙我們的判斷能力嗎?

yazi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社會認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會認知 以訊息處理的流程來看待在社會情境中,人們對他人及外在世界的思考歷程與影響

  2. Input, storage, process, outcome • 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我們會蒐集關於人們的許多訊息,然後將這些訊息分門別類的加以整理,並將它們存入記憶中。我們將新的記憶與先前存入的記憶相結合,然後對這個人作出評價,預設他們未來的行為,並對他們的行為作出解釋(Fiske,1993)。

  3. 社會認知現象 • 為什麼當人們有許多事情等待完成時,大多數人都會過份樂觀,認為我們一定可以在期限內完成? • 想得太多,真的會讓我們更疑惑,並阻礙我們的判斷能力嗎? • 我們對某些(吸煙、愛冒險、吸食藥物、懷孕)人的刻板心理印象真的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嗎? • 我們對未來的期望會讓我們在面對真實事件時,影響我們的反應嗎?

  4. 基模和原型 • 是社會思考的兩個基本用語。基模(schemas)和原型(prototype)是心智的結構,它使我們能夠有效組織所接收的訊息。 • 我們的基模或原型一旦形成,就會對我們的社會思考形成極大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對我們不一定都是有益的,因為它經常不一定是正確的。

  5. 心理捷徑和認知策略 • 是我們用來瞭解世界的途徑。 • 由於我們需要的訊息比我們能處理的還多,因此我們會期望在最短時間內瞭解訊息。 • 常出錯。

  6. 選擇性處理 • 社會認知的習慣性傾向會使我們對某類訊息特別敏銳,卻對某些訊息非常遲鈍。 • 不要忘了我們也是經常出錯的!

  7. 原型(prototype):平均值 • 社會認知的另一個組成結構叫作原型(prototype),原型是由與基模不同的內容所組成的認知結構。 • 基本上原型是關於某一類型或某一種人的典型特質,例如你可能擁有「領導者」、「男運動健將」、「女運動健將」的認知原型。

  8. 基模 • 基模的類型:人物、角色和事件 • 角色基模(role schemas) • 情境基模是一組與事件或是件發生順序有關的知識架構,我們將這種基模稱為劇本(scripts)。 • 基模對社會認知的影響:注意、編碼和存取 • 基模透過三種途徑影響我們的社會認知:注意(attention)、編碼(encoding)和存取(retrieval)。

  9. 基模影響社會認知 • 基模會影響我們社會認知的基本層面 • 我們經常會注意一些與自己基模不同的訊息 • 人們比較容易記住那些與基模一致的訊息,而較不易記住與自己基模不一致的訊息。然而在編碼的早期,也就是基模建構初期,那些與基模不一致的訊息卻比較容易被編碼入我們的記憶中。 • 基模就會被啟動,而且決定哪些訊息會被喚起;特別是那些與基模一致的訊息會被喚起(Conway & Rose,1984)。

  10. 認知捷徑 • 在社會認知上的基本原則,人就是花最少的力氣去瞭解其他人和世界。 • 人因為要瞭解的事太多,而擁有的資源又太有限,因此發明許多不同的因應策略。這些策略都是人們用來減輕認知的負擔,以及避免發生知識急迫需要的情況。這些策略必須符合兩項標準,才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游刃有餘:第一,它必須是快速、簡單,而且可同時處理大量訊息的方法;第二,它必須有效,也就是在大部分的時候得到正確的結論。

  11. 象徵性法則 • 透過外觀評斷 • 忽略重要平均發生率的習慣稱之為平均發生率的謬誤(base rate fallacy)。 • 便利性法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 • 依心理捷徑來說,越容易出現在腦海的團體、事件或類屬,越容易用來作為判斷的依據。K﹍﹍? ﹍﹍k?

  12. 錯誤的共識效果 • false consensus effect,這種效果指我們有習慣性的傾向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但事實卻不然。 • 主要有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大部分人寧願相信別人同意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會提升對自己的判斷行為或生活方式的信心(Marks & Millerm1987)。第二個原因,這個傾向源自於、至少是部分源自於便利性法則。有些人會發現,自己較容易記起一些別人同意的想法。而較不易記起別人不同意的那些想法。

  13. 自動啟動效果 • automatic priming effect • 稱之為立即的特性推論(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然後,這些對他人特質的推論即可激發引爆效果,影響我們對此人其他個性特徵的推論。 • 社會認知中潛在的錯誤來源

  14. 跟著感覺走 • 認知經驗的自我理論(cognitive-experiential self-theory ,CEST)。 • 一種是依循邏輯的規則,透過深思熟慮且合理的思考過程;另一種則是自己過去經驗所累積的一些心裡法則,而產生自動且整體的直覺判斷系統。

  15. 不一致的訊息 • 處理:注意不適合的部分 • 因為當我們遇到不一致的訊息時,常會感到出乎意料和訝異,因此我們會更努力的去瞭解這些訊息(Srull & Wyer, 1989)。當我們花愈多注意力在這些訊息上,這些訊息就愈有可能進入我們永久的記憶中,對我們日後的判斷造成愈多的影響(Fiske & Neuberg,1990)。

  16. 計畫的謬誤:拖延 • planning fallacy • 計畫性謬誤的產生,是因為人們經常疏忽了過去的經驗,那麼,如果能夠幫助人們回憶過去的經驗,將能有效減低計畫性謬誤的產生。而且要回想上次任務與這次任務的相似處。被要求回想過去完成任務的經驗,以及比較二個任務間的異同的參與者,全部都未出現計畫性的謬誤現象。 • 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比較任務相關性的參與者中,有許多人比預估的時間還要早完成任務

  17. 自發性的警戒 • 自發性的戒心:注意負面性 • (automatic vigilance)(Shiffrin,1988)。 • 對方如果對你笑了二十次,但她卻皺了一次眉頭,你可能會很在意這一次皺眉,而忽略了那二十次的微笑。

  18. 過度思考的代價 • 卻發現事實上想得太多(think too much)並不一定導致好的結果。 • 當人們嘗試仔細思考時,浮現在腦海中的理由通常是最顯著且可接受的,也就是容易記住或容易說出口的理由,不過卻不一定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理由(Wilson & Schooler,1991)。

  19. 反事實的思考與後悔What if … • 心智模擬(mental simulation)的過程,作反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作用。 • 不尋常行為伴隨負面結果的人,比因為尋常行為導致負面結果的人,通常會得到較多的同情。 • 生命中最後悔的三件事,他們未做的事有關,而與產生負面結果的行為無關。 • 第一種說法,他們認為時間的久遠,減低了我們對某一行為的後悔 • 第二種說法,我們會一直猜想如果做了「會怎樣」,這樣的猜測會毫無止境的持續下去,而且會讓我們的後悔感不斷加深(Gilovich & Medvec,1994)。

  20. 情緒與社會認知 • 情緒,就是我們的感受,而認知就是我們處理、儲存、記憶和使用社會訊息的過程,這二者間相互的影響效果。(Forgas,1994;Isen & Baron,1991) •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反應,它是由生理反應、主觀的認知,和表達行為所組合而成的一種反應狀態。 • 非常快速的情緒改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心

  21. 情緒理論 • Canon-Bard理論,會經驗到情緒的生理符號,以及自己主觀的情緒表達方式。 • 這二種反應同時發生,而且是源自於同一個刺激。 • James-Lange理論,人主觀的情緒是對情境產生的反射性生理反應的結果。 • 第三種說法是Schachter所提出的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認為無論激發情緒的來源是什麼,任何情緒狀態都會讓人尋找產生情緒的原因。

  22. 心情一致的判斷效果 • (mood-congruent judgment effect) • (1994)最近所作的研究中,他們發現處在負面情緒狀態下的人們較不易分心,他們容易堅持原先的任務,比起處在正面情緒的人較不易被新任務吸引。 • 無趣的社會心理學

  23. 情緒融入的模式 • 情緒如何影響認知 • affect infusion model • Mood as Input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