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 馬格利特 (Magritte) (1898 ~ 1967). 生平簡介. 馬格利特於 1916 年至 1918 年之間就讀於布魯塞爾美術學院。 1922 年在壁紙公司從事壁紙設計工作。 1926 年,語馬格里特和詩人梅森、鞨此德、理論家努捷、畫商高曼等人在比利時組成超現實主義團體,並辦了一份名為 “ 變體 (Varietes) 雜誌, 1928 年起他們揭起 " 現代精神 " 的立場,可以說主控了整個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 繪畫生涯二階段. 馬格利特的繪畫生涯大約可分為兩階段:

y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超現實主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超現實主義 馬格利特(Magritte)(1898 ~ 1967)

  2. 生平簡介 • 馬格利特於1916年至1918年之間就讀於布魯塞爾美術學院。 • 1922年在壁紙公司從事壁紙設計工作。 • 1926年,語馬格里特和詩人梅森、鞨此德、理論家努捷、畫商高曼等人在比利時組成超現實主義團體,並辦了一份名為“變體(Varietes)雜誌, • 1928年起他們揭起"現代精神"的立場,可以說主控了整個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

  3. 繪畫生涯二階段 • 馬格利特的繪畫生涯大約可分為兩階段: • 1920~1926年為模索成長期,在立體主義與未來派的影響下,追求半抽象的趣味。 • 1927年之後,便正式投入超現實主義。 • 比利時畫家,以一種更加細心的安排,將不相干的事物並置,以造成突兀和荒謬的感覺

  4. 對繪畫的堅持 • 在這四十年的時間內,他一直沒有放棄文藝復興諸古典大師們傳授下來的套透不見法則與空間原理。 • 但這並非意味他對這一法則之贊同。他認為要打破理性秩序視覺習慣,還要借用理性手段,以原來熟悉之事物來質詢這個熟悉之系統,才更畫中物體具有相當之肖似性。 • 因此馬格利特喜歡選用冷調的色彩、稀薄的平塗、界線明確清楚的繪畫方式。

  5. 黑色幽默 • 馬格利特的作品有一種黑色幽默的特質。 • 就像是達利及恩斯特,但是馬格里特在處理的手法上,似乎是很平靜的氣氛,不像前兩者之主妄及惡夢般的光怪陸離。 • 他喜歡將很平凡的事物,賦予其新的面貌,使人在靜默中屏息以對,有時會在超官能經體情境中,突如其來的產生習種飄浮的詩意,讓人的情緒飛躍自如,心靈獲得解放。

  6. 這不是蘋果 • “這個不是蘋果”是什麼意思呢?畫裹邊畫的明明是蘋果。原來作者的意思是指,圖畫裡的蘋果並非真正可以食用的果子。伸手去拿,並不能把蘋果掌握手中﹔用鼻子尋覓,嗅不到果子的芳香﹕取刀子切割,並不能剖出實質的果肉和水分。因此﹐這不是真正的蘋果,而是線條、色彩和形狀,圖書中的蘋果只是假象。古希臘哲人柏拉圖不是說過,即使畫得最好﹑最像﹑最傳真的床,仍是床的模倣。

  7. 人的命運(The Human Condition) • 1933 • 畫布‧油彩,100 x 81cm • 私人收藏,舒瓦澤爾(塞納-瓦茲省)

  8. 人的命運 • 這幅畫中,馬格利特畫了一個拱形窗子,窗外是一片景色,景物前是一個畫架。在畫架上,有一塊畫布,上面畫了我們透過窗子所看到的景色。馬格利特將畫布擱在窗前,從而把我們看到的景色和畫布上的景物重疊在一起,使人對畫布上的作品產生了懷疑。 • 在創作的時候,馬格利特使用了錯覺的手法:兩旁的窗簾在窗子的空間中,襯托出畫架。馬格利特想表達出,人們是可以從現實世界中,截取一小塊色,但這一塊景色脫離了原來的背景後,就顯得毫無意義了。在現實與其表現的作品之中,馬格利特表現出比現實更為真實的東西,但畫面與現實相較,卻是根本不相同的兩回事。

  9. 戈爾禮達(Golconde) • 1953 • 畫布‧油彩,79 x 98cm • 私人收藏,休士頓

  10. 戈爾禮達 • 這幅畫中,一群身穿長大衣、頭戴圓頂禮帽的小人,不斷地出現在淡色牆壁、淡紫色、紅褐色的屋頂上、毫無特色的建築物前,畫面的上半部是淡藍色的天空。所有的男人都直立著,面朝觀眾,動也不動,似乎在一個無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內,出現的無數透明平面,上面站著一群小人兒。 • 那此分布於天空中的人物,都有絕對固定的姿態,那建築物因為缺少日常生活的景象,而顯出人的寧靜;那遠方照射過來的光線,把人的影子投射在牆上,使整個空間都顯得奇妙。馬格利特打亂事物的正常秩序 ,並以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黑暗,來尋找人類靈魂秘的人間哲理。

  11. 不忠實的景物(Treachery Images) • 1952 • 畫布‧油彩,60 x 81cm • 私人收藏

  12. 不忠實的景物 • 馬格利特喜歡同時使用圖像和文字這兩個素材去做創作,而且他認為一切含義並不取決於文字本身,而是取決於使用文字的方式。用圖畫來表現其實就像用語言進行描述一樣,一個名稱可以恰如其份地代表一個物體的形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含義。 • 在這幅畫上馬格利特放了一隻無可爭議的煙斗圖象在我們的面前,卻配上一句否認我們所見的話 --「這不是一個斗」。憑藉著對物體進行傳統表現模稜兩可的技巧,他試圖並成功地破壞了正常思維。而且他在作品後面寫上:「題目並沒有違胡東西的意思,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給予肯定。」這句話所強調的荒誕意義,使我們在這幅畫中迷失方向。

  13. 貫穿時間 • 1938,芝加哥藝術基金會

  14. 世界大戰 • 油彩、畫布 81x60cm196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