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724 Views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计数. 原理.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计数池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器材. 质量控制. 一、误差. 技术误差: 由于操作不正规或器材不精确造成的误差。这种误 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小 。 器材不符合要求 采血部位不当 稀释倍数不准 充液不当 血液发生凝固. 固有误差:. 包括计数域误差、吸管误差和计数室误差。 在计数室内计数的面积越大,计数的细胞越多,计数室和吸管使用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小。
E N D
原理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计数池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一、误差 • 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正规或器材不精确造成的误差。这种误 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小 。 • 器材不符合要求 • 采血部位不当 • 稀释倍数不准 • 充液不当 • 血液发生凝固
固有误差: • 包括计数域误差、吸管误差和计数室误差。 • 在计数室内计数的面积越大,计数的细胞越多,计数室和吸管使用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小。 • 若细胞数太低(<3 × 109/L),可数8个大方格,或降低稀释倍数;若细胞数太高(>15 × 109/L),可适当增加稀释倍数。
二、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校正公式: 校正后的血细胞数/L=X × 100/(100+Y) X:校正前的白细胞数 Y: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
例:某病人白细胞计数结果为5 × 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发现20个有核红细胞,请问该病人真正的白细胞计数结果为多少? • WBC=5 × 109 × 100/(100+20)/L =4 × 109/L
三.常规考核标准(RCS) • RCS(routine checking standard) • RCS =(四大格的所见白细胞最大值-最小值)/四大格所见白细 胞平均值*100% • 白细胞≤4 × 109/L者,RCS<30% • 白细胞(4.1-14.9)× 109/L者, RCS<20% • 白细胞≥15 × 109/L者,RCS<15%
血细胞分析仪法:操作简单、效率高、重复性好适合于大批量的标本血细胞分析仪法:操作简单、效率高、重复性好适合于大批量的标本 集中监测 缺点:仪器昂贵,准确性取决于仪器的性能及工作状态,使用前需进行仪器 的校准,坚持日常质控 显微镜计数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试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及分 散就诊 缺点:费时,重复性差,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作为仪器检验的校准
一.外周血五种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 单核细胞 • 淋巴细胞
二.中性粒细胞形态 • 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 • 细胞质丰富,呈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密集的针尖样的染淡粉红色的中性颗粒 • 细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致密成块状,粗糙 核最窄处>1/3最宽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 核最窄处<1/3最宽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 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um; • 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状,也可偶见分叶的,染色质粗糙染紫红色 胞浆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 • 细胞呈圆形,直径10-12um; • 细胞核常被颗粒遮盖,核着色较淡,模糊不清。 胞质量较少,呈淡红色,含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单核细胞 • 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型,直径15-25um。 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分叶,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染色质和副染色质对比明显,染紫红色。 胞浆丰富,染淡蓝或灰兰色,呈毛玻璃样半透明,含大量细小、灰尘样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小淋巴细胞 • 细胞呈圆形,直径6-10um。 • 核呈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成块,染色质和副染色质界线不清。 胞质量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胞浆,甚至完全不见。
大淋巴细胞 • 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 • 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致密呈块状,但要比小淋巴细胞略为疏松,紫红色。 胞质丰富,呈透明天蓝色,常有少量大而稀疏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 (一).电阻抗法 通过微孔的血细胞所产生的脉冲信号幅度与血细胞体积成正比。白细胞脉冲信号的大小由被计数细胞在溶血液中的大小决定。
REL NO WBC 小细胞 大细胞 中间细胞 fl R1 R2 R3 R4 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二).容量、电导、光散射(VCS)白细胞分类法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使用鞘流技术,使溶血后液体内剩余白细胞逐个通过检测器接受VCS三种技术的同时检测。 Coulter Maxm血细胞分析仪
体积(volume V):细胞体积的大小 • 电导性(conductivity C): 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比例、 颗粒的大小和密度 • 光散射(scatter S): 检查细胞膜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光散射对细胞颗粒的结构和密度的区分能力强,粗颗粒产生的光散射比细颗粒强。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 采用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和射频(检测细胞核和颗粒密度)的联合检测。 细胞悬浮液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白细胞形态改变不大。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系统时,同时进行直流和射频两种电流的检测。 以DC(细胞大小)信号为横坐标 ;以RF(核及颗粒的密度)为纵坐标 结果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三个群体。
电阻法检测原理 射频检测原理
手工分类计数方法 • 1、制作血片并染色,干燥后待用 • 2、低倍镜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分布和染色情况 • 3、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部位,用油镜分类100-200个细胞 • 4、记录五种白细胞的细胞数
一般体积小的细胞分布在头部和体部比较多;而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多,异常大的细胞在片尾末端出现,所以在体尾交界处观察细胞。一般体积小的细胞分布在头部和体部比较多;而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多,异常大的细胞在片尾末端出现,所以在体尾交界处观察细胞。 四.镜检部位
白细胞总数<3×109/L,分类50-100个细胞 白细胞总数>15×109/L,分类200个细胞 其间的白细胞数,分类100个细胞
五.记录方法 • 手工完全记录法:将所见的白细胞按其分类用“正”或“++++”的方法记录至所需总数 • 手工半记录法:用上法记录除中性粒细胞以外的各种白细胞,同时默记总数至所需细胞数 • 分类记数器法
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 分裂池:原、早、中 • 成熟池:晚、杆 • 储备池:杆、分 • 循环池:血液循环 • 边缘池:附着 骨髓 外周血
(一)、生理变化 1.年龄 2.日间变化: 3.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4.妊娠和分娩 结论:白细胞计数波动在30%以下,在临床诊断上无意义, 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二).病理变化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 白血病或恶性肿瘤。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慢性粒化损伤、自身免疫 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二).病理变化 • 淋巴细胞增多 • 某些病毒、细菌感染、某些慢性感染、淋巴细胞 • 白血病 • 淋巴细胞减少 • 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
七.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 原理: •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它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池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