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80 Views
體溫失調. 急救課程手冊修訂版. 人體 最有效率 溫度 為:37 ℃ ( 98.6℉). 人體對溫度變化的反應. 寒冷時. 炎熱時. 1. 組織產生熱量 肌肉活動、消化食物 2. 皮膚的反應 表面血管收縮 減少出汗、毛髮豎起 3. 行為的適應 穿衣服、 吸收外來熱量. 1. 皮膚的反應 皮膚內的 血管擴張 出汗 2. 行為的適應 減少 所 穿衣 服 冷水浴. 體溫過低 (< 35 ℃ ). 徵狀. 顫抖、神 志 混亂 皮膚麻木 , 乾 而冰 冷 呼吸 淺而慢 脈搏轉弱
E N D
體溫失調 急救課程手冊修訂版
人體最有效率溫度為:37℃( 98.6℉) 人體對溫度變化的反應 寒冷時 炎熱時 1. 組織產生熱量 肌肉活動、消化食物 2. 皮膚的反應 表面血管收縮 減少出汗、毛髮豎起 3. 行為的適應 穿衣服、吸收外來熱量 1. 皮膚的反應 皮膚內的血管擴張出汗 2. 行為的適應 減少所穿衣服 冷水浴
體溫過低 (<35℃) 徵狀 • 顫抖、神志混亂 • 皮膚麻木,乾而冰冷 • 呼吸淺而慢 • 脈搏轉弱 • 逐漸人事不省 • 顫抖逐漸停止 • 瞳孔對光可能無反應 嚴重時,體溫降至26℃或以下,可以致命
體溫過低 處理方法 • 移至遮蔽處 • 如衣服未沾濕,加添禦寒衣物 • 如衣服盡濕,應更換乾爽衣物 • 包裹患者頭部以保暖 • 給予熱飲或高熱量食物 • 人事不省患者,置復原臥式,必要時施行CPR,召援 不可施用熱水浴或給予酒精飲料
體溫過低 用毛氈包裹嬰兒使他慢慢回暖 處理方法 讓傷者躺在乾爽物料上
凍瘡 徵狀 • 初期皮膚變紅刺痛 • 嚴重時變白或灰黃,變硬呈臘狀 • 出現麻痺或水泡 • 後期出現藍色斑點並逐漸發黑,組織壞死 肢體末端缺乏血液 過分冰冷 引致凍瘡
處理方法 • 移至溫暖處 • 保暖 • 為凍傷部位解束縛物,並置於腋窩下 • 將患處浸在38-40℃溫水中 • 召援 不可: 摩擦患處 直接接觸熱源 靠近暖爐 刺破水泡 讓腳部有凍瘡的傷者走路
熱衰竭 大量出汗 身體缺乏水分及鹽分 徵狀 • 與休克相似 • 四肢無力及虛弱 • 頭痛、暈眩、惡心或精神混亂 • 四肢及腹部可能抽筋 • 皮膚濕冷、面色蒼白 • 呼吸脈搏急速和微弱 • 可能人事不省
處理方法 • 移患者身往陰涼處躺下 • 承高雙腳,解鬆緊身衣物 • 檢查 R A B C 及體溫 • 讓患者慢慢啜飲清水 • 使用扇子搧涼患者,或在額上敷濕毛巾 • 如人事不省,置復原臥式 • 尋求醫療援助
中暑 體溫過高 腦部恆溫器失常 處理方法 • 於陰涼處臥下 • 降溫至38℃ • 如體溫再上升,重複降溫 • 體溫正常後,除去濕衣物,用乾衣覆蓋 • 如人事不省,置復原臥式 • 檢查 RABC 及體溫 • 召援 徵狀 • 頭痛、暈眩、神志不清 • 皮膚發紅、乾熱、沒有汗 • 體溫可高於40℃以上 • 脈搏強而有力 • 可能人事不省
處理方法 搧涼患者 不斷灑水 使體溫下降 脫去外衣 用濕冷床單包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