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學測歷史講座

學測歷史講座. 歷史科教學研究會代表 伍秋娟 報告. 學測歷史考甚麼?. 社會考科之測驗目標分為三大項 ( 一 ) 測驗考生是否明瞭社會學科的 基礎知識 ( 二 )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社會學枓的基本分析方法並具備 基本分析技能 ; ( 三 )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會科 基本的解釋、評論及生活應用能力 。. 級分與原始分數對照表 _ 101 學測社會科. 級分與原始分數對照表 _ 101 學測社會科. 一、測驗考生是否明瞭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 H1a.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

xuefang-ju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學測歷史講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學測歷史講座 歷史科教學研究會代表 伍秋娟 報告

  2. 學測歷史考甚麼? 社會考科之測驗目標分為三大項 (一) 測驗考生是否明瞭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 (二)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社會學枓的基本分析方法並具備基本分析技能; (三)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會科基本的解釋、評論及生活應用能力。

  3. 級分與原始分數對照表_ 101學測社會科

  4. 級分與原始分數對照表_ 101學測社會科

  5. 一、測驗考生是否明瞭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 H1a.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 H1b. 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H1c. 能指出歷史事實中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重要概念

  6. H1b.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H1b.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答案:B 25. 一位民意代表主張:「今日臺灣發電條件豐富,政府應研究鐡路電氣化的可能性,其經濟效益可提高人民所得。」主管交通的官員答覆:「關於鐡路電氣化問題,美援會研究認為需再慎重,本案中央繼續研究中。」這位民意代表最可能是: (A)1930年代,街庄協議會的議員 (B)1960年代,臺灣省議會的議員 (C)1980年代,立法院的立法委員 (D)1990年代,國會中的國大代表

  7. 二、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社會學科的基本分析方法並具備基本分析技能二、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社會學科的基本分析方法並具備基本分析技能 H2a. 能理解史料的性質與含義 H2b. 能分析史料主要概念 H2c. 能評估史料是否足為佐證 H2d. 能明瞭資料蒐集的基本方法 H2e. 能區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不同 H2f能對歷史輔助學科有基本認識

  8. H2b. 能分析史料主要概念 答案:A 26.春秋晚期,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將刑法鑄於銅鼎,公布法律條文使國人周知。此舉引發鄰近晉國貴族之疑慮,認為人民可有成文法律做為靠山,據此爭取自身權益,極可能威脅既有的社會穩定及政治秩序。子產的改革與晉國貴族的疑慮,可以說明當時社會的哪種現象? (A)平民興起漸成為國家中堅力量(B)政府的行政權萎縮,民權增強 (C)貴族立法鎮壓百姓以維護封建(D)司法解釋與裁量改由人民主導

  9. 三、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會學科基本的解釋、評論及生活應用能力三、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會學科基本的解釋、評論及生活應用能力 H3a. 能對不同的歷史敘述或評論作出比較,並說出何以會有這樣的歧異 H3b.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述或評論 H3c.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等作出說明

  10. H3b.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述或評論 28. 媒體報導:「波蘭國會於本月中通過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案,波蘭預定在三月間與捷克及匈牙利同時成為北約新會員。」這則報導出現的時代背景為何? (A)二戰結束時,美蘇兩國在東歐對峙,美國拉攏波、捷等國加入北約 (B)韓戰結束後,法國欲擴大在歐洲勢力,企圖說服東歐各國加入北約 (C)越戰爆發時,西歐欲打擊華沙公約組織,勸說波、捷等國加入北約 (D)蘇聯解體後,東歐向西方靠攏,波、捷、匈牙利等國家欲加入北約 答案:D

  11. 所以… … • 考生先要記憶「基礎知識」,包括重要人物、事件、時間先後順序,再打破單冊範圍,依時間、主題性,跨冊、跨科,才能輕鬆應試。 • 以地圖為輔助工具 • 在學習歷史時可掌握詳近略遠、詳今略古的原則,而適度的調整 • 見招拆招-細讀題幹資料,心無成見 參考 高中歷史科準備技巧李曄老師

  12. 也就是說… … • 多背不如多想:求理解而非死背 • 古代不如近代:略古詳今 • 細讀不如多讀:重視概念的建立 • 動嘴還要動筆:不只要讀,還要勤作題目 參考 高中歷史科準備技巧李曄老師

  13. 98~101年學測考題題型分布 翰林出版 102學測新趨勢—社會考科(中和高中 黃錦綾老師)

  14. 98~101年學測各冊考題分布(題數/分數) 修訂 翰林出版 102學測新趨勢—歷史考科(中和高中 黃錦綾老師)修訂 康熹出版 102學測考情預測—歷史考科(屏東高中 夏金英老師)

  15. 第一冊:臺灣史 1.臺灣史的課本份量比中國史、世界史少,但考題數量卻占了近四分之一 2.因此在複習時,應盡可能掌握臺灣史所有階段的觀念及重點; 3.但清領及日治時期仍是考試的重點,近年尤重日治時期的統治政策,準備時需多加留意。 參考 康熹出版 102學測考情預測—歷史考科(屏東高中 夏金英老師)

  16. 第一冊:臺灣史 全球貿易下—亞洲轉運

  17. ※ 臺灣各時期國際貿易的比較: 參考 高中歷史科準備技巧李曄老師

  18. 時代特色:台灣史前時代 • 45. 一份臺灣的考古報告記載:其居民主要住在水岸的稍高階地,已形成定居的小型聚落。他們使用石製的生產工具,如石鋤、石斧,種植根莖類的作物。這一文化分布地區廣及中國的閩南和廣東沿海。此文化遺址最可能是: • (A)長濱文化 • (B)網形文化 • (C)大坌坑文化 • (D)十三行文化 答案:C

  19. 時代特色:統治政策 荷蘭 • 34. 臺灣原本不產耕牛,主政者在南北兩路各設「牛頭司」,負責引進牛隻繁殖,以用於耕作。主政者並在各地修築水利設施,提供耕牛、農具與種籽;又大量招募「中土遺民」前來開墾。這是何時的情況? • (A)荷蘭時期(B)清領初期    • (C)日治時期 (D)戰後初期 答案:A

  20. 時代特色: 日本侵略 • 37. 日本軍方在一份布告書中說:「我軍所向,蕃人懾服。」但當要與清國議和之際,清國政府生出異議,未能立刻達成和議。「現在,兩國商議已決,即將接受清國請求而撤軍,並將該地人民交還清國。」這份布告書應當是: • (A)牡丹社事件後日軍的公告 • (B)日軍占領琉球之後的公告 • (C)甲午戰後日軍對臺的公告 • (D)日俄戰爭期間對東北公告 答案:A

  21. 時代特色:統治政策 日治 • 46. 近世臺灣開發以來,逐漸形成「大租戶­─小租戶─佃戶」的土地所有與經營結構。某個時期,政府為了解決財政不足的問題,除了清查全臺土地,防止逃漏稅外,更以行政命令,剝奪某個層級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而以政府發行的公債以及現金作為補償。如此一來,政府得以向直接經營土地者徵稅,擴大徵稅對象,稅收也得以增加。這次土地所有權的變動最可能是指: • (A)鄭成功實施屯田制(B)劉銘傳行減四留六法 • (C)日本取消了大租權(D)民國政府三七五減租 答案:C

  22. 時代特色:文化風格 台灣戰後 • 29. 一位作家呼籲:希望作家不要身處危難,卻仍然成天做著新式或舊式的鴛鴦蝴蝶夢。我們要關心現實,寫我們的現實,主要一點便是反買辦、反崇洋媚外、反分裂的地方主義。這段話反映哪個時期臺灣的文學思潮? • (A)1950年代的反共文學 • (B)1960年代的現代文學 • (C)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 • (D)1980年代的浪漫文學 答案:C

  23. 第二冊:中國史 1.中國史的份量較重 2.近年直接引用史料原文的題目有減少趨勢,但仍有可能出現,所以應加強閱讀史料的能力,以及掌握史料資訊並進行精確判斷的分析力 3.注意歷史轉折(例如從唐到宋)與時代特色

  24. 第二冊:中國史 漢、唐、宋、明清是必考重點 秦:皇帝制度(君權與相權)、中央集權(三公九卿、郡縣制) 漢:獨尊儒術(學術思想與選拔人才) 唐:均田、府兵、租庸調到兩稅法 宋:取消市坊制、理學、知識份子的自覺 明清:江南專業市鎮、地理大發現(白銀、美洲農產)

  25. 第二冊:中國史 漢、唐、宋、明清是必考重點 秦:皇帝制度(君權與相權)、中央集權(三公九卿、郡縣制) 漢:獨尊儒術(學術思想與選拔人才) 唐:均田、府兵、租庸調到兩稅法 宋:取消市坊制、理學、知識份子的自覺 明清:江南專業市鎮、地理大發現(白銀、美洲農產) 參考 康熹出版 102學測考情預測—歷史考科(屏東高中 夏金英老師)

  26. ※商至西周的文明進程 • 【94學測】文化的傳承有因襲,也有損益,即使歷經百世,其因襲損益仍有脈絡可循。殷商文化距今已逾三千年,但在當代華人社會中,仍可見其傳承脈絡,其中最顯著的是下列何者?(A)婚喪禮俗 (B)干支紀時  • (C)甲骨占卜  (D)宗法制度 • 答案:B

  27. 春秋戰國時代--從封建到郡縣 答案:A • 【學測】中央政府認為應嚴格管制社會上到處流動的士人,以免他們違法亂紀,造成政治與社會秩序的不安;並要求地方政府應確實統計這些人的活動紀錄,在每年年底呈報給中央政府。這個現象最可能出現在哪個時期?(A)戰國秦漢 (B)魏晉隋唐  •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28. 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政局演變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政局演變 大鮮卑主義 北魏孝文帝漢化、均田制 六鎮之亂→國姓式微 東魏→ 北齊 東 魏 五胡16國→北魏 → 漢→ 三國 蜀 →西晉 → 西魏→北周 →隋 吳 東晉 → 宋→ 齊→ 梁→ 陳 府兵制、關中本位 清談玄學 八王之亂 五胡亂華 永嘉之禍 世族門閥高峰 侯景之亂 寒門崛起 王與馬共天下 荊揚對立 北府兵

  29. 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 圖片來源為全華版歷史第二冊課本

  30. ※人口稅取消(人力解放)→改差役為雇役的沿革:※人口稅取消(人力解放)→改差役為雇役的沿革: • (1)曹操時:按戶繳交織物,人丁稅併入戶稅內。 • (2)唐兩稅法:土地稅和人丁稅,兩稅合併徵收。 • (3)宋免役法:代役金在王安石之後時興時廢,使人丁稅減弱。 • (4)明一條鞭法:張居正攤丁入地,並不徹底(明末田賦與丁役仍分兩項)。 • (5)清一條鞭法:康熙50年人口數額攤入地稅;雍正年間形成普遍現象,各種稅目折算攤入田賦(攤丁入畝),丁隨地轉的地丁銀制完全建立。 參考 高中歷史科準備技巧李曄老師

  31. 時代特色: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答案:B • 【96學測】幾位學者討論某個時期的儒學, 多數認為這個時代的儒學已經失去創造力,表現出衰微的傾向。但也有人認為: 「這個時代的儒學, 在思想層次或許是衰落了, 但在規畫政治組織與統治政策的治術方面, 卻大獲全勝。」這些學者討論的是哪個時代的儒學? (A) 秦漢 (B) 魏晉 (C) 兩宋 (D) 明清

  32. 歷史的轉折: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 • 【97學測】文學家批評當時的考試制度使士人講究雕琢、堆砌的文詞,滋長浮華的士風,他們主張文學應著重表達作者從經典中獲得的理念,反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文學風格。這種文學觀念最早可能始於何時:(A) 兩漢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B

  33. 從唐到宋 • 從世族政治 到 平民社會三省六部 到 集權中央(提高王權)干投行卷 到 考試防弊 • 市坊制度的瓦解(夜市、住商混合) • 從租庸調法 到 兩稅法實物 到 概以錢計 徵錢(貨幣經濟)

  34. 歷史的轉折:從唐到宋 答案:C 【92指考】一位士人經歷一場劇變後,指出這是因為當時國家集權太甚,「萬里之遠,皆朝廷所制。」地方無力,導致「外寇憑陵時而莫禦,讎恥最甚而莫報」的結果,這位學者可能經歷了以下哪一場事件? • (A)西晉五胡亂華(B) 中唐安史之亂 • (C) 北宋亡於女真(D) 清末八國聯軍

  35. 時代特色:宋代與週邊國家 【93指考-2】自某個時期起,中國部分周邊民族因社會結構變遷,發展出自己的文字與都城,強化其組織能力,自此中國開始承受來自周邊民族的強大壓力。這個時期是: (A) 春秋時代,華夏城邦受到戎狄交侵的壓迫 (B) 五胡北朝,西晉帝國因而瓦解,南遷立國 (C) 唐宋之間,兩宋帝國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擾 (D) 明清之際,明帝國因而難以抵禦女真入侵 答案:C

  36. 時代特色:明清經濟 答案:D ※商幫與會館的出現 【92指考】一位前往洛陽經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陽城中一處專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築物裡,接洽商務、匯兌、裝卸貨物,均極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這棟建築物裡唱戲酬神。這位商人最可能身處哪個時代?(A) 漢代 (B)唐代 (C)宋元(D)明清

  37. 時代特色:明清的社會 答案:D 因科舉制度形成仕紳階級 【93指考-2】這些人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雖不能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地方官員常要和他們共商公共事務,他們也代表民間向官府表達意見。此外,他們常組織百姓,訂定行為規範,要大家共同遵守,官府並容許他們依此賞罰百姓。這些人最可能是:(A) 周代的貴族 (B) 漢代的游俠(C) 魏晉的門閥(D) 明清的士紳

  38. 時代特色:明清的社會與經濟 答案:D 【92學測】有一本書表列了某地居民的職業結構如下表, • 這種職業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A)漢代江南地區 (B)唐代關中地區 (C)宋代關中地區 (D)明代江南地區

  39. 時代特色:清末 答案:A 【92學測】北京有一座天主教教堂,在某次亂事中因為庇護信徒,遭到圍攻,死傷甚眾。事後中國政府必須出資修復。這最可能是在哪一場亂事中發生的情況?(A)義和團事件 (B)文化大革命 (C)七七事變  (D)太平天國之亂

  40. 時代特色:清末帝國的衰微與西力衝擊 答案:C 【94指考】學者指出:清代各省督撫權力,因為此一事件而獲得擴張的機會,此後,政局逐漸出現外重內輕的情形。所謂「此一事件」最可能是指:(A)川楚白蓮教亂(B)鴉片戰爭(C)太平軍起事 (D)八國聯軍

  41. 時代特色:清末 答案:C 【97學測】一位西方人記錄他在中國旅行的見聞,指出:「這個城中,男女比例為1:2, 很多人新近才從外地遷來,與我先前看到的中國城市不同。此地的婦女徒步或騎馬公開地在大街上招搖過市,一點也不害怕外國人。」這應當是何時何地的情況? (A) 1750年的北京 (B) 1810 年的上海 (C) 1860年的南京 (D) 1900 年的廣州

  42. 時代特色:統一建國與抗戰 答案:C 【95學測】 1937年12月,上海發行的報紙報導:「南京上游29公里處,有英、美兩國船隻遭到某國飛機轟炸沈沒。」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事件?(A)英、美自己炸沈船隻,嫁禍中國,企圖擴大在中國利益(B)德國與美國對歐洲事務有歧見,故對美國軍艦發動攻擊(C)日本加速在中國的侵略,開始攻擊英美在華的軍隊設備(D)中共在長江中游發展,受到英、美兩國掃蕩,憤而報復

  43.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勢力發展

  44. 清末至1949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答案:C 【93學測】.有一副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麼東西。」這樣的對聯最可能出自誰的手筆?(A)日據時代臺北帝大的學生 (B)清末就讀同文館的學生(C)民國初年北京大學的學生 (D)文革時期參與串聯的學生

  45. 32. 一篇論文裡的關鍵詞有:中日關係、山東問題、胡適、巴黎和會。這篇論文討論的主題最可能是:32. 一篇論文裡的關鍵詞有:中日關係、山東問題、胡適、巴黎和會。這篇論文討論的主題最可能是: • (A)庚子拳亂 (B)五四運動 • (C)瀋陽事變 (D)七七事變 答案:C

  46. 清末至1949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答案:D 【98學測】一位民國時期的文人撰文紀念友人道:「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水灑向那孔孟瀰漫的大道上。因此時時被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有時候他顯得疲乏了,失望了,忽然遠遠的覷見那望不盡頭的大路那一頭,好像也有幾個人在那裡灑水清道,他的心裡又高興起來了。」上文中「灑水清道」的人是指誰? (A) 嚴復(B) 梁啟超(C) 康有為(D) 陳獨秀

  47. 毛澤東掌權時期的群眾運動

  48. 海峽兩岸關係的演變

  49. 世界史 1.世界史的考題常以圖、表的方式呈現,所以「圖表解讀」是準備世界史時必須加強的能力; 2.將多冊觀念融入同一考題,是世界史常有的出題模式,所以在準備時突破既有的章節架構,將各冊觀念融會貫通為重要的準備功夫。 參考 康熹出版 102學測考情預測—歷史考科(屏東高中 夏金英老師)

  50. 世界史 世界史部分, 15世紀文藝復興之後的 政治流變、思想轉變 都是命題重點, 考生要了解演變的時間順序、 空間概念與圖表解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