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第 七 單元 古漢語 通論

第 七 單元 古漢語 通論. 古書的注解. 一、古注的重要性. 古代注釋家距所注古代文獻的時代較近,對古代文獻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特點、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情況都比較瞭解,所以其注釋的準確性相對較高。有些詞句,如果沒有古人的注釋,我們不是無從知道其含義,就是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 1 . 古注是讀懂古書的重要途徑之一 。 如: 《 左傳 · 隱 公 元年 》 : “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 杜預注: “ 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 里 ,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 ”

xu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七 單元 古漢語 通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單元古漢語通論 古書的注解

  2. 一、古注的重要性 • 古代注釋家距所注古代文獻的時代較近,對古代文獻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特點、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情況都比較瞭解,所以其注釋的準確性相對較高。有些詞句,如果沒有古人的注釋,我們不是無從知道其含義,就是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

  3. 1.古注是讀懂古書的重要途徑之一。如: • 《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杜預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 • 根據《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牆的體積,而且知道了三百雉並非指諸侯國首都城牆的周長,而是指首都城牆一面的長度。

  4. 2.古注是重新注釋古書和檢驗新注是否正確的重要依據之一。如:2.古注是重新注釋古書和檢驗新注是否正確的重要依據之一。如: •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窈窕,幽閒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專貞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閒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稱。”

  5. 根據《毛傳》和朱熹注,得知“窈窕”本來的含義是幽閒、嫺靜的意思,後來才引伸出美好、漂亮這一義項。根據《毛傳》和朱熹注,得知“窈窕”本來的含義是幽閒、嫺靜的意思,後來才引伸出美好、漂亮這一義項。 • 3.能教給我們注解古書的方法。

  6. 4.舊注中包含著許多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如:4.舊注中包含著許多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如: • 《詩·周南·汝墳》:“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唐·孔穎達《毛詩正義》:“‘不我遐棄’者,猶雲‘不遐棄我’也。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眾矣。”

  7. 當然,古注並非都正確,其中也存在著不少錯誤,我们既要重視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例如:當然,古注並非都正確,其中也存在著不少錯誤,我们既要重視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例如: •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杜預注:“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 • “寤生”之“寤”實是 “牾”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預釋“寤”為“寐寤”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8. 《左傳·桓公四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杜預注:“色美曰豔。”按照這一解釋,“美”與“豔”的意思重複。《左傳·桓公四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杜預注:“色美曰豔。”按照這一解釋,“美”與“豔”的意思重複。 • 其實“豔”的含義是高大。《說文》:“豔,好而長也。從豐,豐,大也。” • 又《左傳·文公十六年》:“公子鮑美而豔。”公子鮑是男子,這裏的“豔”顯然不是妖豔的意思。

  9. 二、古注發展概述 • (一)注釋的萌芽——先秦 • 1.注釋多在古籍正文中 • 《孟子·梁惠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10. 2.注釋的興盛——兩漢 • (1)兩漢注釋興盛的原因 • A語言發展演變;B政府提倡;C古今文之爭的影響。 • (2)兩漢注釋的特點 • A以注釋儒家經書為主;B重視字詞句的解釋。

  11. 3.注釋的發展——魏晉至隋唐 • 魏晉至隋唐注視的特點:A注釋範圍進一步擴大;B出現了“經注兼注”的“疏”; • 4.注釋的中落——宋、元、明 • 宋、元、明注釋的特點:注釋家受理學的影響,常常借注釋來發揮自己的政治、哲學主張,後人稱其為“六經注我”。

  12. 5.注釋的復興——清 • 清代注釋之學復興的原因:A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動;B文字、音韻、訓詁研究的深入;C“經世致用”學術思想的影響。

  13. 三、古代著名的注釋家及注本 • 1.漢代的注釋家及注本 • 兩漢時期的注釋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何休、趙歧,服虔、高誘、王逸等。

  14. 毛亨:魯人,或云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漢景帝時為河間獻王博士。其學傳自子夏,著作有《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時人稱毛亨為大毛公,稱其學生趙人毛萇為小毛公。毛亨:魯人,或云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漢景帝時為河間獻王博士。其學傳自子夏,著作有《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時人稱毛亨為大毛公,稱其學生趙人毛萇為小毛公。

  15. 孔安國:西漢曲阜人,字子國,孔子十二世孫。向申公學習《詩經》,向伏生學習《尚書》。武帝時因研究《尚書》為博士,官諫議大夫,臨淮太守。著作有《尚書傳》《尚書音》《古文孝經傳》等。孔安國:西漢曲阜人,字子國,孔子十二世孫。向申公學習《詩經》,向伏生學習《尚書》。武帝時因研究《尚書》為博士,官諫議大夫,臨淮太守。著作有《尚書傳》《尚書音》《古文孝經傳》等。

  16. 馬融:東漢扶風茂陵(今興平縣)人,漢安帝時為校書郎,桓帝時官南郡太守。後回朝為議郎。博學多才,為漢時通儒,有學生數千人,鄭玄即出其門下。曾注《孝徑》、《論語》、《詩》、《易》、《尚書》、《三禮》、《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均失傳,清人馬國翰《王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馬融:東漢扶風茂陵(今興平縣)人,漢安帝時為校書郎,桓帝時官南郡太守。後回朝為議郎。博學多才,為漢時通儒,有學生數千人,鄭玄即出其門下。曾注《孝徑》、《論語》、《詩》、《易》、《尚書》、《三禮》、《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均失傳,清人馬國翰《王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

  17. 鄭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人,字康成。從馬融學古文經,回鄉後聚徒講學。晚年因黨錮之禍被囚禁,建安初獲釋。官任大司農,世稱鄭大司農。鄭氏治學以古文經為主,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論語注》、《孟子注》、《尚書注》、《三禮注》、《毛詩箋》、《六藝論》、《三禮目錄》等,今僅存《三禮注》和《毛詩箋》。鄭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人,字康成。從馬融學古文經,回鄉後聚徒講學。晚年因黨錮之禍被囚禁,建安初獲釋。官任大司農,世稱鄭大司農。鄭氏治學以古文經為主,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論語注》、《孟子注》、《尚書注》、《三禮注》、《毛詩箋》、《六藝論》、《三禮目錄》等,今僅存《三禮注》和《毛詩箋》。

  18. 何休:東漢樊(今山東濟甯市東北)人,董仲舒四傳弟子。為人質樸口訥,終生精研六經,尤好《公羊傳》,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後拜議郎,再遷為諫議大夫。著作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宣揚《公羊》,駁斥《左傳》、《穀梁傳》,除《解詁》傳於世外,餘皆佚。何休:東漢樊(今山東濟甯市東北)人,董仲舒四傳弟子。為人質樸口訥,終生精研六經,尤好《公羊傳》,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後拜議郎,再遷為諫議大夫。著作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宣揚《公羊》,駁斥《左傳》、《穀梁傳》,除《解詁》傳於世外,餘皆佚。

  19. 趙岐:東漢京兆長陵(今咸陽市東北)人。曾為並州剌史,後任議郎、太常等職。撰《孟子章句》一書,傳於世。趙岐:東漢京兆長陵(今咸陽市東北)人。曾為並州剌史,後任議郎、太常等職。撰《孟子章句》一書,傳於世。

  20. 服虔:東漢滎陽(今河南滎陽縣)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傳解誼》一書。 唐孔穎達撰《左傳正義》時獨用杜注,服注遂亡。 • 高誘:東漢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少從盧植學,曾任司空掾、東郡濮陽令之職。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經解》(均佚)《戰國策注》(今殘)《淮南子注》《呂氏春秋注》等。

  21. 王逸: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南)人。漢順帝時官至侍中。著《楚辭章句》,為後世所重,是《楚辭》現存最早的注本。王逸: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南)人。漢順帝時官至侍中。著《楚辭章句》,為後世所重,是《楚辭》現存最早的注本。

  22.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 • 魏晉南北朝重要注釋家有何晏、王弼、韓康伯、韋昭、杜預、范甯、郭璞、郭象、裴松之、裴駰等。

  23. 何晏:三國魏時南陽宛邑(今河南南陽市)人,玄學家,何進之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娶魏公主,官散騎侍郎,遷侍中、尚書。其儀表“美姿儀,面至白”。後因依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作有《道德論》、《周易解》及各種文賦數十篇,多不傳;作《論語集解》二十卷,流傳至今。何晏:三國魏時南陽宛邑(今河南南陽市)人,玄學家,何進之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娶魏公主,官散騎侍郎,遷侍中、尚書。其儀表“美姿儀,面至白”。後因依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作有《道德論》、《周易解》及各種文賦數十篇,多不傳;作《論語集解》二十卷,流傳至今。

  24. 王弼(公元226-249):三國魏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人,篤好老莊之學。與何晏、夏侯玄同開魏晉後玄學的先聲。由何晏薦為尚書郎,著作有《道德論》《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王弼(公元226-249):三國魏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人,篤好老莊之學。與何晏、夏侯玄同開魏晉後玄學的先聲。由何晏薦為尚書郎,著作有《道德論》《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

  25. 韋昭:三國吳雲陽(今江蘇丹陽縣)人,任尚書郎、太史令、中書僕射等職,被孫晧所殺。好學不倦,精通經史,著《孝經解贊》《論語注》《漢音音義》《國語注》等書。《國語注》傳於今,餘皆佚。韋昭:三國吳雲陽(今江蘇丹陽縣)人,任尚書郎、太史令、中書僕射等職,被孫晧所殺。好學不倦,精通經史,著《孝經解贊》《論語注》《漢音音義》《國語注》等書。《國語注》傳於今,餘皆佚。

  26. 杜預:晉時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字元凱。官河南尹、度支尚書,後拜鎮南大將軍,鎮襄陽,太康元年率兵滅吳,有功,封陽縣侯。杜預博學多才,長於謀略,時人稱為“杜武庫”。酷好《左傳》,自稱有《左傳》癖。著有《春秋長曆》、《春秋釋例》、《春秋左氏傳集解》等書,皆傳於世,其中《春秋左氏傳集解》是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傳》注本。杜預:晉時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字元凱。官河南尹、度支尚書,後拜鎮南大將軍,鎮襄陽,太康元年率兵滅吳,有功,封陽縣侯。杜預博學多才,長於謀略,時人稱為“杜武庫”。酷好《左傳》,自稱有《左傳》癖。著有《春秋長曆》、《春秋釋例》、《春秋左氏傳集解》等書,皆傳於世,其中《春秋左氏傳集解》是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傳》注本。

  27. 郭璞:晉時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字景純。為著作佐郎、尚書郎。後因勸阻王敦起兵作亂而為敦所殺。其所注文獻很多,如《爾雅注》《三蒼注》《方言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注》《楚辭注》《子虛賦注》《上林賦注》等。其中《爾雅注》費時最久,用功最多,是《爾雅》流傳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郭璞:晉時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字景純。為著作佐郎、尚書郎。後因勸阻王敦起兵作亂而為敦所殺。其所注文獻很多,如《爾雅注》《三蒼注》《方言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注》《楚辭注》《子虛賦注》《上林賦注》等。其中《爾雅注》費時最久,用功最多,是《爾雅》流傳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28. 郭象:晉時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為人好老、莊,善清談。曾參考向秀《莊子注》撰成《莊子注》一書,三十三卷,闡釋老、莊思想。後向本佚,郭本獨傳于世,唐時成玄英曾為之作疏。郭象:晉時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為人好老、莊,善清談。曾參考向秀《莊子注》撰成《莊子注》一書,三十三卷,闡釋老、莊思想。後向本佚,郭本獨傳于世,唐時成玄英曾為之作疏。

  29. 裴松之: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先仕晉,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令、尚書侍郎等職,入宋後累官中散大夫、國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詔注《三國志》,博采群書一百四十餘種,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辨”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開創了注釋的新例。裴松之: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先仕晉,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令、尚書侍郎等職,入宋後累官中散大夫、國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詔注《三國志》,博采群書一百四十餘種,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辨”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開創了注釋的新例。

  30. 裴駰 :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參軍,著《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傳於今。另有《史記音義》八十卷,已佚。

  31. 3.唐代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 • 唐代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孔穎達、賈公彥、徐彥、楊土勳、李善、司馬貞、張守節、顏師古等。

  32. 孔穎達:隋末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人。隋時舉第,授河內郡博士,繼補太學助教。入唐後李世民引為文學館博士,封曲阜縣男,轉遷給事中,官至國子祭酒。曾師從劉焯,博通群徑,名重一時。奉太宗詔主編《五徑正義》,兼采南北經學家之長,成為一代訓詁名著,唐時以其書作為科舉取士的依據。孔穎達:隋末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人。隋時舉第,授河內郡博士,繼補太學助教。入唐後李世民引為文學館博士,封曲阜縣男,轉遷給事中,官至國子祭酒。曾師從劉焯,博通群徑,名重一時。奉太宗詔主編《五徑正義》,兼采南北經學家之長,成為一代訓詁名著,唐時以其書作為科舉取士的依據。

  33. 賈公彥: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經。著《周禮義疏》,《儀禮義疏》,為後人所重,流傳至今,收入《十三經注疏》。賈公彥: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經。著《周禮義疏》,《儀禮義疏》,為後人所重,流傳至今,收入《十三經注疏》。 • 徐彥:唐人,著《春秋公羊傳疏》一書,後收入《十三經注疏》。 • 楊土勳:唐人,曾任四門助教,著《春秋穀梁傳疏》一書,後收入《十三經注疏》,餘不詳。

  34. 李善:唐揚州江都(今揚州市)人,曾任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等職,後為潞王府記室參軍,轉秘書郎,又出為經城令。其學有師承,意多存古,於唐顯慶三年(西元658年)完成《文選注》六十卷,旁徵博引,是唐初文選學的集大成之作。李善:唐揚州江都(今揚州市)人,曾任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等職,後為潞王府記室參軍,轉秘書郎,又出為經城令。其學有師承,意多存古,於唐顯慶三年(西元658年)完成《文選注》六十卷,旁徵博引,是唐初文選學的集大成之作。

  35. 楊倞:唐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與元稹、白居易同時,官東川節度使、刑部尚書。著《荀子注》一書,是流傳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楊倞:唐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南)人,與元稹、白居易同時,官東川節度使、刑部尚書。著《荀子注》一書,是流傳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 司馬貞:唐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著《史記索隱》一書,並補作《三皇本紀》,有小司馬《史記》之稱。 • 張守節:唐開元、天寶間人,官諸王侍讀。其學長於地理,著有《史記正義》一書。

  36. 顏師古:唐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祖籍臨沂,顏之推之孫。太宗時拜中書侍郎,官至弘文館學士,精通文字訓詁,著有《漢書注》《急就章注》等書,為世所重。顏師古:唐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祖籍臨沂,顏之推之孫。太宗時拜中書侍郎,官至弘文館學士,精通文字訓詁,著有《漢書注》《急就章注》等書,為世所重。

  37. 4.宋代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 • 宋代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邢昺、孫奭 、朱熹、洪興祖等。

  38. 邢昺:北宋曹州濟陽(今山東荷澤市)人。一生多在東宮及內庭講授經書 ,著書很多,《孝經注疏》《論語注疏》《爾雅注疏》均收入《十三經注疏》。 • 孫奭 :北宋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縣)人,官至工部尚書。奉敕校定趙歧《孟子注》,並撰《孟子正義》十四卷,收入《十三經疏》。《孟子音義》、《爾雅釋文》等書,均傳於世。

  39. 朱熹:南宋著名注釋家,徽州婺wù源(今屬江西)人。十九歲中進士,曆仕四朝,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一生主要精力用於聚徒講學,研究學問,廣注經籍,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朱熹:南宋著名注釋家,徽州婺wù源(今屬江西)人。十九歲中進士,曆仕四朝,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一生主要精力用於聚徒講學,研究學問,廣注經籍,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 • 洪興祖:南宋丹陽(今江蘇丹陽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學好古,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注》等書。

  40. 注的本義是灌注。古代經書多難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須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對經文的解釋也叫做注。古注就其特點而言,主要可以分為傳、箋、章句、集解、疏五類。注的本義是灌注。古代經書多難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須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對經文的解釋也叫做注。古注就其特點而言,主要可以分為傳、箋、章句、集解、疏五類。 四、古注的分類

  41. 1.傳 • 解說經文字詞、闡明其大義的注解稱為傳。 •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獻叫做“經”,把解釋經書的著作叫“傳”。如有人以為孔子著《春秋》,於是後人寫書解釋《春秋》者,就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42. 另外依照經書文字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也稱作傳。如西漢魯人毛亨的《毛詩傳》。另外依照經書文字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也稱作傳。如西漢魯人毛亨的《毛詩傳》。 • 《詩·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 《毛傳》:“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

  43. 2.箋 • 對傳文進行補充訂正的一種注釋稱為箋。 • 箋的本義是小竹片,古人用箋隨時記下心得體會,以備參考。 • 《說文》:“箋,表識書也。”

  44. 如鄭箋就是鄭玄以《毛詩》為依據,對《毛傳》進行補充和訂正的注釋。對《毛傳》隱晦簡略的地方,鄭氏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傳》的意見寫出來,以表示有別於已有的注釋,標作“箋”,後人稱為《鄭箋》。如鄭箋就是鄭玄以《毛詩》為依據,對《毛傳》進行補充和訂正的注釋。對《毛傳》隱晦簡略的地方,鄭氏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傳》的意見寫出來,以表示有別於已有的注釋,標作“箋”,後人稱為《鄭箋》。

  45.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 傳: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 • 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

  46. 3.章句 • 章句就是“離章辨句”的意思。其特點是,除了對古書作逐詞解釋外,還要說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結構等。如東漢趙歧《孟子章句》。

  47. 《楚辭·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 王逸《楚辭章句》:“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來,以次相代。(串講文意)言天時易過,人年易老也。”(點明詩句含意)

  48. 趙岐《孟子章句》 •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章:“王化之本,在於使民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己衿(通矜,憐憫)窮,則斯民集矣。”

  49. 4.集解 • (1)集解又稱為集注,集說,集釋等,這是彙集各家解說,加以選擇並加上自己見解的一種注釋方法。如魏何晏的《論語集解》。 •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集解: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悅懌。

  50. (2)不是集各家之說,而是通釋經傳。如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清王先謙《莊子集解》、清郭慶藩《莊子集釋》。(2)不是集各家之說,而是通釋經傳。如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清王先謙《莊子集解》、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