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第一節 歷史發展 2012/9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第一節 歷史發展 2012/9.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一、 歷史背景. 1. 前言. 自由市場 是個相當脆弱的制度和理念。 在十八世紀,侵犯市場的 權力 來源有二: 新興民主國家的政府權力; 一般百姓剛從皇權解放出來的民主權力。 這兩種權力時常結合,並在擁有領袖魅力的國家元首操控下,一起侵犯自由市場。. 2. Adam Smith, 1723-1790.

xiujuan-ye
Download Presentation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第一節 歷史發展 2012/9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第一節 歷史發展2012/9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2. 一、 歷史背景

  3. 1. 前言 • 自由市場是個相當脆弱的制度和理念。 • 在十八世紀,侵犯市場的權力來源有二: • 新興民主國家的政府權力; • 一般百姓剛從皇權解放出來的民主權力。 • 這兩種權力時常結合,並在擁有領袖魅力的國家元首操控下,一起侵犯自由市場。

  4. 2. Adam Smith, 1723-1790 • 亞當史密斯之前,蘇格蘭啟蒙的學者,如 David Hume,就為捍衛 natural liberty 而努力,希望能找到 a system of harmony of Interests 的理論體系。 • 亞當史密斯的《原富》,又譯《國富論》,具體反駁重商主義,認為自由市場或價格機制能夠實現natural liberty,也是一套 a system of harmony of Interests 的理論體系。

  5. 3. Smith on Self-Love (K. Vaughn) • “To Smith, however, self-love was potentially an admirable human characteristic that reflected a man’s concern for his honour as well as his material welfare. • Even more importantly, for Smith, self-love was the “principle of motion” in social theory much as attraction is the principle of motion in Newton’s physics.”

  6. 4. Meaning of Self-Love (Vaughn) • Observation:Human action often leads to consequences that were unintended and unforeseen by the actors. • Argument: the sum of thes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ver a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s or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may, given the right circumstances, results in an order that is understandable to the human mind and appears as if it were the product of some intelligent planner. • Judgement: the overall order is beneficial to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order in ways that they did not intend but nevertheless find desirable.

  7. 5. 古典經濟理論的缺陷 • 在勞動價值體系下,無法真正理解價格(交換價值)的形成與變動。 • 由於交換價值出於勞動力,一旦個人生產能力的差異表現在薪資收入,也就引來社會主義者要求政府干預的各種理論。 • David Ricard, J. S. Mill, Karl Marx….

  8. 6. 三個奧地利學派 • 1880年,在維也納的三個奧地利學派 • 奧地利經濟學派(德國經濟學家的貶抑) • 邏輯實證主義學派(自稱) • 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派(自稱) • 三個學派的共通點: • 代表人物都是私人講師(privatdozents):大學認證,可開課,但學校不支薪 • 都不受大學歡迎(官辦但授課自由)

  9. 7. Mises 的研究班 • 維也納大學校內研究班:Fritz Machlup • 校外私人研究班: F. A. Hayek, Oskar Mogenstern • 經濟週期研究學會:1926-1933 Hayek 主持,1938德國納粹入奧 • 到美國後的校外私人研究班 :M. Rothbard • 中國武俠和007中的民間和政府的角色有何不同?

  10. 二、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者

  11. 1. 孟格 Carl Menger • 1840-1921,AET的創始人 • 1871年出版《經濟學原理》 •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 Exact science,Deductive in economics • Subjective utility、Marginal Analysis •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 方法論大論戰

  12. 2. 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 • 1851-1926 • Opportunity Cost • Contribution of Pioneers, Inventors, Entrepreneurs. • Students: Hayek. Schumpeter

  13. 3. 龐巴維克 Eugen Bohm-Bawerk • 1851-1914 • Theory of Interest Rate, Time Preference • Roundabout Process • Student: Mises • 1896年指出剩餘價值理論的錯誤並和馬克思學者展開辯論。他的文章在先於《資本論》之前流傳到美洲大陸。

  14. 4. 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 1881-1973,集大成者 • Human Action,先驗論(邊際效用) • Mean-End,價值中立(M. Weber ) • 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 (1912) ,ABCT

  15. 5. 海耶克 F. A. Hayek • 1899-1992,傳播者 • The use of Knowledge •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 Culture Evolution

  16. 6. 拉赫曼 Ludwig Lachmann • 1906–1990,奧派的復興者 • 異質性資本 • Fundamentalist Austrianism ,詮釋學的角度

  17. 7. 羅斯巴德 Murray N. Rothbard • 1926 –1995,守成者 • Mises Institute • Anarchist Austrianism

  18. 7. 柯茲納 Israel M. Kirzner • born 1930,碩老 • 市場競爭 • 企業家精神 • 私有產權

  19. 三、 奧地利學派掀起的論戰

  20. 1. 方法論大論戰 (The Methodenstreit) • 目標:德國歷史學派 • 強調國家集體主義 • Friedrich List (1789–1846) 是早期代表。 • 十九世紀末代表是G. Schmoller (1838-1917)。 • 至今仍不清楚為何Carl Menger 會於1883年展開對德國歷史學派的攻擊,引爆大論戰。

  21. 2. 社會主義者之計算大論戰 • 目標:在米塞斯的時代,風起雲湧的社會主義(當時以法西斯為主)。 • 1920年,他指出中央計劃因違背經濟理性而不可能成功,引爆大論戰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 • Hayek 後來加入。

  22. 3. 海耶克-凱因斯之總體政策論戰 • 目標:凱因斯一般理論及其後的凱因斯政策。 • 海耶克主要強調,凱因斯政策短期帶來錯誤的投資,其理論缺欠資本理論。

  23. 4. 福利經濟學之論戰 • 對象:六十年代,當凱因斯政策失去政府的信任後, Social Democracy以福利經濟學為名,推行變相的經濟計劃。 • Murray N. Rothbard 和 Israel M. Kirzner 相繼提出以自由市場為依歸的奧派式的福利經濟學理論。 • 福利國家的定位?

  24. 5. 捍衛自由主義的新論戰 • 對象: • 從美國「新民主黨」到英國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都企圖將經濟計劃暗藏到市場機制。 • 中國的崛起引發的「新威權主義」(中國模式)以及阿拉伯之春後的混亂。 • 2008 Financial Crises和 2011年歐債危機後新燃起的「新保護主義」 。 • 當代奧派學者的方向。

  25. 四、 奧地利學派在中文世界

  26. 1. 海耶克訪台灣 • 三訪臺灣的演講議題: • 1965年,自由、自由社會等。 • 1966年,公眾福利與社會正義。 • 1975年,通貨膨脹、現代民主制度。 • 同一模式:M. Friedman 訪問智利和中國大陸(趙紫陽)?

  27. 2. 周德偉(1901~1986) • 在LSE得到海耶克指導,後赴德國讀哲學。 • 效法米塞斯,在關稅署長官舍「紫藤廬」定期討論自由經濟和政治自由問題,影響夏道平、殷海光等。

  28. 3. 蔣碩傑(1918~1993)。 • 1945年,海耶克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景氣循環和邊際利潤的波動》。 • 1954-1960年,建議臺灣以高利率政策對抗通貨膨脹,接著廢除複式匯率、新臺幣貶值、貿易自由化、鼓勵出口。 • 1990年後,擔心民主化可能損害自由經濟。

  29. 4. 夏道平 • 《自由中國》執筆。 • 翻譯米塞斯的主要著作

  30. 5. 華人海耶克協會 • 經濟自由與政治民主遲早要開始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