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第三章 紫外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 紫外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 太阳极紫外辐射. 概 述. 紫 外 — 可 见 吸 收 光 谱. 紫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紫 外 分 光 光 度 计. 紫 外 吸 收 光 谱 的 应 用. 第一节 概述. 通过研究物质分子对紫外光的吸收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的方法分析。.

xi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紫外吸收光谱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紫外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2. 太阳极紫外辐射

  3. 概 述 紫 外 — 可 见 吸 收 光 谱 紫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紫 外 分 光 光 度 计 紫 外 吸 收 光 谱 的 应 用

  4. 第一节 概述 通过研究物质分子对紫外光的吸收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的方法分析。 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200  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5. 表3.1物质颜色和吸收光的关系

  6.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在紫外和可见光区范围内,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带主要由б-б*、π-π*、n-б* 、n-π*及电荷迁移跃迁产生。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带主要由电荷迁移和配位场跃迁产生。各种跃迁情况如图所示:

  7. 图3.1 电子跃迁图 其中б-б*跃迁所需能量最大,n-π*及配位场跃迁所需能量最小,因此,它们的吸收带分别落在远紫外和可见光区。从图中纵坐标可知π-π*及电荷迁移跃迁产生的谱带强度最大,n-π*、n-б*跃迁产生的谱带强度次之,配位跃迁的谱带强度最小。

  8. 反键*轨道 * 反键*轨道 *  →  * n→  *  → * n→  * E N非键轨道 n 成键轨道   成键轨道 图3.2 分子的电子能级和跃迁 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电子跃迁类型 l、б-б*跃迁 它需要的能量较高,一般发生在真空紫外光区。饱和烃中的—C—C—键属于这类跃迁,例如乙烷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 135nm。

  9. 2、n-б*跃迁 实现这类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其吸收光谱落于远紫外光区和近紫外光区,如 CH3OH或CH3NH2的n-б*分别为 183nm和 213nm。 3、π-π*跃迁 它需要的能量低于б-б*的跃迁,吸收峰一般处于近紫外光区,在200nm左右。其特征是摩尔吸光系数大,一般εmax>104 为强吸收带。如乙烯(蒸气)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为 162nm。 4、n-π*跃迁 这类跃迁发生在近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它是简单的生色团如羰基、硝基等中的孤对电子向反键轨道的跃迁,其特点是谱带强度弱,摩尔吸光系数小,通常小于100,属于禁阻跃迁。

  10. 5、电荷迁移跃迁 所谓电荷迁移跃迁是指用电磁辐射照射化合物时,电子从给予体向与接受体相联系的轨道上跃迁,因此,电荷迁移跃迁实质是一个内氧化——还原过程,而相应的吸收光谱称为电荷迁移吸收光谱 。

  11. (二)常用术语 1、生色团 从广义来说,所谓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 。 表3.2 一些常见生色团的吸收特性

  12. 2、助色团 助色团是指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OR、—NHR、—SH、—Cl、—Br、—I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收强度。 3、红移和紫移 在有机化合物中,常常因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使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入max发生移动。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紫移。

  13. 某些有机化合物经取代反应引入含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基团( -OH、 -OR、 -NH2、-SH 、-Cl、-Br、-SR、- NR2 )之后,吸收峰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种效应称为红移效应。这种会使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基团称为向红基团。   在某些生色团如羰基的碳原子一端引入一些取代基之后,吸收峰的波长会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效应称为蓝移(紫移)效应。这些会使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的基团(如-CH2、-CH2CH3、 -OCOCH3)称为向蓝(紫)基团。

  14. 表3.3 助色团在饱和化合物中的吸收峰

  15. (三)、吸收带 1.R吸收带 R带是由化合物的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它具有杂原子和双键的共轭基团.例如: >C=O,--NO,--NO2, --N=N--,--C=S等。其特点是:n-π*跃迁的能量最小,,处于长波方向,一般λmax在270nm以上;但跃迁几率小,吸收强度弱,一般ε<100L·mol-1·cm-1。例如: CH3NO2 λmax=280nm εmax=22 R带

  16. 2.K吸收带K带是由共轭体系中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特点是:吸收峰的波长比R带短,一般λmax>200nm,但跃迁几率大,吸收峰强度大,一般ε>104L·mol-1·cm-1,随着共轭体系的增长,π电子云束缚更小,引起π-π*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K带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K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借此可判断化合物中的共轭结构。这是紫外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例如:2.K吸收带K带是由共轭体系中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特点是:吸收峰的波长比R带短,一般λmax>200nm,但跃迁几率大,吸收峰强度大,一般ε>104L·mol-1·cm-1,随着共轭体系的增长,π电子云束缚更小,引起π-π*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K带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K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借此可判断化合物中的共轭结构。这是紫外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例如: 丁二烯λmax =217nm εmax :104 巴豆醛λmax=217.5nm εmax :1.5×104 在芳香环上如有生色团取代时,也会出现K带,如: 苯乙烯λmax=248nm εmax :–1.4 × 104 苯甲醛λmax=249nm εmax :–1.1 × 104

  17. 3.B吸收带B带是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带,是芳香族(包括杂环芳香族)的主要特征吸收带。其特点是:在230~270nm呈现一宽峰,且具有精细结构,λmax= 255nm,εmax 约200,属弱吸收,常用来识别芳香族化合物。但在极性溶剂中测定或苯环上有取代基时,精细结构消失。

  18. 4.E吸收带E带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谱带,可以认为是苯环内三个乙烯基共轭发生的π-π*跃迁所发生的。E带可分为E1和E2二个吸收带。E1带的吸收峰大约在180nm(ε>104);E2带约在 200nm(ε<7000),都属强吸收。El带是观察不到的,当苯环上有生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常与K带合并,吸收峰向长波移动,例如苯乙酮为 K带:λmax= 240nm,ε=13000 B带:λmax= 278nm,ε=1100 R带:λmax= 319nm,ε=50

  19. K 4 B 3 R 2 250 300 350 /nm 图3.4 苯蒸气的吸收曲线 lg 图3.3 苯乙酮的紫外吸收光谱 溶剂 正庚烷

  20. 四、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1.溶剂的极性对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表3.4 溶剂对亚异丙酮吸收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溶剂极性增大, → * 跃迁吸收峰红移, n→ * 跃迁吸收峰紫移。

  21. * * E非< E极 n E非> E极 非极性溶剂中  极性溶剂中 极性溶剂中 非极性溶剂中 →*跃迁 n→*跃迁 图3.5极性溶剂对两种跃迁能级差的影响

  22. 2.对光谱精细结构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分子振动受到限制,精细结构就会逐渐消失,合并为一条宽而低的吸收带。   在选择测定电子吸收光谱曲线的溶剂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尽量选用低极性溶剂; (2)能很好地溶解被测物,并且形成的溶液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3)溶剂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无明显吸收。下表列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常用的溶剂,以供选择时参考。

  23. 表3.5 常用紫外—可见测定的溶剂

  24. 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产生无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一)电荷迁移跃迁 无机配合物有电荷迁移跃迁产生的电荷迁移吸收光谱。   在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中,当一个电子由配体的轨道跃迁到与中心离子相关的轨道上时,可产生电荷迁移吸收光谱。

  25. 不少过渡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反应所生成的配合物以及许多水合无机离子,均可产生电荷迁移跃迁。不少过渡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反应所生成的配合物以及许多水合无机离子,均可产生电荷迁移跃迁。   此外,一些具有d10电子结构的过渡元素形成的卤化物及硫化物,如AgBr、HgS等,也是由于这类跃迁而产生颜色。   电荷迁移吸收光谱出现的波长位置,取决于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相应电子轨道的能量差。   例如:SCN-电子亲和力比Cl-小,Fe3+- SCN-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大于Fe3+- Cl-络合物,前者在可见光区,后者在紫外区。

  26. (二)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包括d - d 跃迁和f - f 跃迁。元素周期表中第四、五周期的过渡金属元素分别含有3d和4d轨道,镧系和锕系元素分别含有4f和5f轨道。在配体的存在下,过渡元素五 个能量相等的d轨道和镧系元素七个能量相等的f轨道分别分裂成几组能量不等的d轨道和f轨道。当它们的离子吸收光能后,低能态的d电子或f电子可以分别跃迁至高能态的d或f轨道,这两类跃迁分别称为d - d 跃迁和f - f 跃迁。由于这两类跃迁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发生,因此又称为配位场跃迁。

  27.   配位体的配位场越强,d轨道分裂能就越大,吸收峰波长就越短.例如,H2O的配位场强度小于NH3的配位场强度,所以Cu2+的水合离子呈浅蓝色,吸收峰794nm处,而它的氨合离子呈深蓝色,吸收峰在663nm处。  配位体的配位场越强,d轨道分裂能就越大,吸收峰波长就越短.例如,H2O的配位场强度小于NH3的配位场强度,所以Cu2+的水合离子呈浅蓝色,吸收峰794nm处,而它的氨合离子呈深蓝色,吸收峰在663nm处。 一些常见配位体配位场强弱顺序为: I-<Br-<Cl-<OH-<C2O42-=H2O<SCN- <吡啶=NH3<乙二胺<联吡啶<邻二氮菲<NO2- <CN- (三)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 * 跃迁 吸收光度法所使用的显色剂绝大多数都含有生色团及助色团,其本身为有色化合物.当与金属离子配位时,作为配位体的显色剂,其共轭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吸收光谱蓝移或红移。

  28. 三、光谱吸收曲线 (一) 朗伯一比耳定律 朗伯一比耳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它指出:当一束单色光穿过透明介质时,光强度的降低同入射光的强度、吸收介质的厚度及光路中吸光微粒的数目成正比,用数学式表达为: I/I0=10-abc或 lgI0/I=abc A=abc如果浓度c的单位是百分浓度(g/100mL),b的单位用cm,则上式中的吸光系数用符号E1%1cm表示,称为比吸光系数。 E1%1cm=10ε/M

  29. (二)光谱曲线的表示方法 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被分析的物质,分别测得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或透光率,然后绘制吸收强度参数—波长曲线,即为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 。 图3.6 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

  30. 第三节 紫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一)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1.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饱和烃类分子中只含有键,因此只能产生*跃迁,即电子从成键轨道 跃迁到反键轨道 *。饱和烃的最大吸收峰一般小于150nm,已超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范围。

  31.   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如卤代烃,其卤素原子上存在n电子,可产生n* 的跃迁。 n* 的能量低于*。例如,CH3Cl、CH3Br和CH3I的n* 跃迁分别出现在173、204和258nm处。这些数据说明氯、溴和碘原子引入甲烷后,其相应的吸收波长发生了红移,显示了助色团的助色作用。   直接用烷烃和卤代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它们是测定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的良好溶剂。

  32. (二)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键外,还含有键,它们可以产生*和*两种跃迁。 *跃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跃迁的吸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强。在共轭体系中,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K带。

  33. (三)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 C=O基团。 C=O基团主要可产生*、 n* 、n*三个吸收带。 n*吸收带又称R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n*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n*吸收带,但是,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助色团,如--OH、--Cl、--OR等,由于这些助色团上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电子产生n共轭,导致*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轨道的能级,因此实现n*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吸收带蓝移至210nm左右。

  34. (四)芳香族化合物 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跃迁引起的。E1带出现在180nm(max = 60,000); E2带出现在204nm( max = 8,000 );B带出现在255nm (max = 200)。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许多同系物的B谱带有许多的精细结构,这是由于振动跃迁在基态电子的跃迁上的叠加而引起的。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E2带和B谱带。

  35. 表3.6 苯及其衍生物的吸收光谱

  36. (五)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 稠环芳烃,如萘、蒽、芘等,均显示苯的三个吸收带,但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 当芳环上的-CH基团被氮原子取代后,则相应的氮杂环化合物(如吡啶、喹啉)的吸收光谱,与相应的碳化合物极为相似,即吡啶与苯相似,喹啉与萘相似。此外,由于引入含有n电子的N原子,这类杂环化合物还可能产生n*吸收带。

  37. 第四节 紫外分光光度计 一、组成部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指示系统。 0 100 图3.7 紫外分光光度计

  38. (一)光源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应在仪器操作所需的光谱区域内能够发射连续辐射、有足够的辐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而且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变化应尽可能小。 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类。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丝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钨灯和碘钨灯可使用的范围在340 ~ 2500nm。这类光源的辐射能量与施加的外加电压有关,在可见光区,辐射的能量与工作电压 4 次方成正比。

  39.   光电流与灯丝电压的n次方(n1)成正比。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灯丝电压,仪器必须配有稳压装置。  光电流与灯丝电压的n次方(n1)成正比。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灯丝电压,仪器必须配有稳压装置。 在近紫外区测定时常用氢灯和氘灯。它们可在160 ~ 375 nm范围内产生连续光源。氘灯的灯管内充有氢的同位素氘,它是紫外光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源,其光谱分布与氢灯类似,但光强度比相同功率的氢灯要大3~5倍。

  40. (二)单色器   单色器是能从光源辐射的复合光中分出单色光的光学装置,其主要功能:产生光谱纯度高的波长且波长在紫外可见区域内任意可调。   单色器一般由入射狭缝、准光器(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入射光成平行光)、色散元件、聚焦元件和出射狭缝等几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色散元件,起分光的作用。单色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入射光的单色性,从而也影响到测定的灵敏度、选择性及校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等。能起分光作用的色散元件主要是棱镜和光栅。

  41. 棱镜有玻璃和石英两种材料。它们的色散原理是依据不同的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有不同的折射率而将不同波长的光分开。由于玻璃可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只能用于350 ~ 3200 nm的波长范围,即只能用于可见光域内。石英棱镜可使用的波长范围较宽,可从185 ~ 4000nm,即可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三个光域。

  42. 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于紫外、可见及红外光域,而且在整个波长区具有良好的、几乎均匀一致的分辨能力。它具有色散波长范围宽、分辨本领高、成本低、便于保存和易于制备等优点。缺点是各级光谱会重叠而产生干扰。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于紫外、可见及红外光域,而且在整个波长区具有良好的、几乎均匀一致的分辨能力。它具有色散波长范围宽、分辨本领高、成本低、便于保存和易于制备等优点。缺点是各级光谱会重叠而产生干扰。   入射、出射狭缝,透镜及准光镜等光学元件中狭缝在决定单色器性能上起重要作用。狭缝的大小直接影响单色光纯度,但过小的狭缝又会减弱光强。

  43. (三)吸收池 吸收池用于盛放分析试样,一般有石英和玻璃材料两种。石英池适用于可见光区及紫外光区,玻璃吸收池只能用于可见光区。为减少光的损失,吸收池的光学面必须完全垂直于光束方向。在高精度的分析测定中(紫外区尤其重要),吸收池要挑选配对。因为吸收池材料的本身吸光特征以及吸收池的光程长度的精度等对分析结果都有影响。

  44. (四)检测器 检测器的功能是检测信号、测量单色光透过溶液后光强度变化的一种装置。 常用的检测器有光电池、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等。 硒光电池对光的敏感范围为300~800nm,其中又以500 ~ 600nm最为灵敏。这种光电池的特点是能产生可直接推动微安表或检流计的光电流,但由于容易出现疲劳效应而只能用于低档的分光光度计中。 光电管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应用较为广泛。

  45.   光电倍增管是检测微弱光最常用的光电元件,它的灵敏度比一般的光电管要高200倍,因此可使用较窄的单色器狭缝,从而对光谱的精细结构有较好的分辨能力。  光电倍增管是检测微弱光最常用的光电元件,它的灵敏度比一般的光电管要高200倍,因此可使用较窄的单色器狭缝,从而对光谱的精细结构有较好的分辨能力。 (五)信号指示系统 它的作用是放大信号并以适当方式指示或记录下来。常用的信号指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及数字显示或自动记录装置等。很多型号的分光光度计装配有微处理机,一方面可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控制,另一方面可进行数据处理。

  46.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很多,但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经单色器分光后的一束平行光,轮流通过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以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这种简易型分光光度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容易,适用于常规分析。 单色器 试样 光电倍增管 图3.8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47.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R  M1 M3 M0 PM 光源 M2 M4 S 图3.9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48. 经单色器分光后经反射镜分解为强度相等的两束光,一束通过参比池,一束通过样品池。经单色器分光后经反射镜分解为强度相等的两束光,一束通过参比池,一束通过样品池。 光度计能自动比较两束光的强度,此比值即为试样的透射比,经对数变换将它转换成吸光度并作为波长的函数记录下来。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一般都能自动记录吸收光谱曲线。由于两束光同时分别通过参比池和样品池,还能补偿光源和检测系统的不稳定性。

  49. 3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单色器 λ1 接收器 吸收池 单色器 λ2 λ1 λ2 图3.10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原理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