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34 Views
現代文學導讀. 散文的地域風情 中台灣. 《 我們地方的故事 》. 作者:賴和 賴和紀念館網站 台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一八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生於 彰化 ,本名 賴癸河 ,一名 賴河 。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 … 等。幼年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十六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一九一七年六月在彰化建立「 賴和醫院 」,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 賴合足跡. 1918 年─前往廈門,供職於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 1919 年 7 月─從博愛醫院退職歸台;在廈門期間已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
E N D
現代文學導讀 散文的地域風情 中台灣
《我們地方的故事》 • 作者:賴和 • 賴和紀念館網站 • 台灣新文學之父。 • 賴和,一八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生於彰化,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幼年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十六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一九一七年六月在彰化建立「賴和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
賴合足跡 • 1918年─前往廈門,供職於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 • 1919年7月─從博愛醫院退職歸台;在廈門期間已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 • 1921年10月─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被選為理事; • 1923年12月─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
賴合足跡 • 1925年12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 •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沉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 • 1943年1月31日逝世,行年五十。後世咸尊其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我們地方的故事》 • 有來到敝地的人,我敢信一百個之中有九十九,無有人無去到公園。所以大家都知道公園的所在,公園是東門外沿太極山腳一帶地域。 • 賴和從公園→一座城樓,巍巍然聳立著→好亂的彰化?→四城門,總理造北門歷史→聖廟「雷起大成殿、鬼哭明倫堂」夭異之說(彰化孔廟) Q:談談文中所寓含的政治想法。
《我們地方的故事》 • 「雷起大成殿」所預兆的禍害,一定會較重大的危懼來,雖然有了轟廢的一聲紙上砲響,大家都以為不足應這預兆,猶抱著不安的心,在等待變異的到來。 • 彰化舊名為「半線」,原來是巴布薩平埔族半線社的範圍,清領時期改稱「彰化」,取其彰顯皇化之意。
《我們地方的故事》 彰化縣城 • 東門—樂耕門(今中華路口與中山路交會點,即今縣議會所在地) • 北門—共辰門(位於今光復路與和平路之間:和平路84巷口,國光車站附近) • 西門—慶豐門(今中正路、陳陵路與吉祥街之間) • 南門—宣平門(位於今華山路、民生路與南瑤路之間:華山路42巷附近)
彰化縣城─築城 • 彰化設縣之初並無城牆,曾遭原住民起事圍攻,於是1734年知縣秦士望在街道周圍種植莿竹作為城垣,並建四方城門,故彰化也素有「竹城」或「竹邑」之雅稱。 • 1786年,漳州人天地會眾林爽文起事,佔據彰化縣署為作為盟主府,與福康安在八卦山會戰,史稱「林爽文事件」。1795年,陳周全藉天地會餘勢起事,再佔彰化縣城,後被攻破。經歷兩次戰亂,城周莿竹也遭砍伐殆盡,直到兩年後(1797年),知縣胡應魁才再行復植,又於四門增建城樓。
彰化縣城─拆牆 • 1895年,清朝因甲午戰爭失利,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軍從台灣北部澳底登陸,受到台灣民眾武力抵抗,8月26日,日軍與台灣南北聯軍在八卦山大會戰發生,戰況激烈,兩日後彰化城淪陷。1897年,日本政府修改台灣行政區,彰化街隸屬台中縣彰化支廳管轄[21],並以「城堡阻擋了現代化的建設」為由,陸續拆除城樓。
《我的閤平居》 • 楊錦郁,1958.02.10生,台灣彰化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淡江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任出版社編譯,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從事散文和報導寫作並翻譯,曾獲中興文藝獎章、中山文藝創作獎。
《我的閤平居》 • 著有報導文集《嚴肅的遊戲》、《用心演出人生》;散文集《深情》(與李瑞騰合著);《遠方有光》、《記憶雪花》、《溫馨家庭快樂多》及翻譯作品。
課文賞析 • 本文詠情的對象包括三部分,一是「閤平居」,二是母親,三是友情。 • 「閤平居」寄託了作者的童年記趣,如應考時老師問她的,「你叫什麼名字?」「你家的住址?」作者多次強調這兩個發問,也意味著「閤平居」是她的家,也是她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名字。
《我的閤平居》 • 閤平居位在彰化市內著名的二級古蹟孔廟旁,是一處新開的茶藝館,知道它開張時,從台北回去彰化的我,央求已經不太願意外出走動的母親一定要陪我去看看。
《我的閤平居》 • 我和媽媽緩緩走過市區,踏入過往我們經常路過的荒廢建築,坐在閤平居的屋裡,只見幾位外地來的遊客,好奇地向經營者詢問閤平居的歷史。 • 我們氣定神閒的坐著,甚麼也不必多問,因為再也沒有人像我對它那麼熟悉,因為這裡是我的「閤平居」。 Q:那些地方,您會有「這是我的」的感受?
《我的閤平居》 • 「閤平居」由我五歲就讀大成幼稚園時的教室改建成,四十年多年前的大成幼稚園可是遠近馳名,主因是這個幼稚園是公立的,當時,公立幼稚園在全縣僅只一所,它學費低廉,教學優良。 • 這樣一所好的幼稚園是所有家有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心中的明星學校。 Q:作者1958年生,也就是1963年的大成幼稚園又是什麼模樣? Q:您的幼稚園是什麼模樣?
《我的閤平居》 Q:回到您的幼稚園,坐在當年您的椅子上,當年那位教您的老師還在嗎?當年和您吵架友好的她,現在在那裏?
《我的閤平居》 • 我記得老師們用國語問我兩個問題,一個是我的名字;一個是家裡的地址。 • ……我就這樣繼哥哥姊姊之後,順利考上了「大成」。
《我的閤平居》 • 再次進入我的幼稚園,竟已四十年後,閤平居承租的一方空間,正好是我當時讀第八班的教室。「大成」一年招收八班的幼童,幼童的班別用圍兜上的鈕扣區分,譬如八班的扣子是紅色的,一班是白色,六班是綠色的。 • 四十年之後重新進入自己當年的教室,難免心情雀躍,屋裡屋外四處探望,試坐一下閒置在戶外,以前上課的小椅子,感覺學校不似記憶中那般寬敞。
《我的閤平居》 • 她的三個孩子都順利考取公立的幼稚園,不知當時猶是少婦的她,是否感到喜悅,我無從窺探她年輕的心情。只知道姊姊一直掛記一件和「大成」相關的事,並深深遺憾著。 • 作者想起母親的三個子女都讀大成幼稚園,是件光榮的事。 Q:是什麼事呢?您是否曾面對相同的情況?
《我的閤平居》 • 媽媽在閤平居坐了一下,開始擔心等一下沒有體力走回家,因為體力日衰,她其實對四處走動視為畏途,若非情感上和「大成」還有些牽繫,怕她更是沒意願來。我攙著她離開閤平居。 • 那也是我們母女最後一次攜手走過彰化市區,走過我們的記憶。
《我的閤平居》 • 兩個月後,母親過世了。 • 我的舊家 Q:您有過和家人對某地的回憶嗎?是那裏?
《我的閤平居》 • 母親走後,幾個知心的朋友也陸續離開我的城市,在寂寞的心情中,我想著,應該會有新的朋友出現吧,人生不就這樣嗎?絕處總會有另一個契機。 Q:作者沒想到竟然在她身邊出現幼稚園的同學。看著自己童年的幼稚園畢業的團體照,什麼感覺? • 我懷著又期待又複雜的心情打開那張照片檔,因為年代久矣,黑白的照片已殘缺一角,團體照的下方標識著一行字:「彰化縣立大成幼稚園第十七屆畢業留念」。
《我的閤平居》 • 我想著年輕的母親每日清晨費勁把我們叫起床,然後再仔細幫我和姊姊綁頭髮。 • 我和母親一樣,髮絲很細,滑溜不易成型,橡皮筋紮太緊,細嫩的頭皮又會受傷,母親在手勁的拿捏上要費一番心。
《我的閤平居》 • 在操持大家庭的繁重家務時,母親必然感覺到為兩個女兒綁頭髮的精神是一種耗損,所以我進了小學之後,她幫我和姊姊剪成短髮,一直到我讀大學,才有機會留長髮。但不愛劉海,喜歡短髮,也成了我的習性。 • 我們這年代才有的護髮運動。猶記當年母親幫我梳髮的記憶,呵呵,這可是男生沒有的權利。
《我的閤平居》 • 我仔細端詳照片中的諸位老師,除了園長的面貌外,其它幾位我已不復記憶,但照片中的她們,不約而同露出微笑,每一位的衣著也都清爽典雅,四十多年前的老師們,應是當時的女性知識分子; • 四十多年後的今天,照片中的老師們也都屆古稀之年了吧!
《我的閤平居》 • 照片中的同學呢?竟然有人在四十多年之後,又和我在同一辦公室,世界雖大,但人與人之間情分的牽引,又何其微妙。 Q:難得可見的緣份,十年修得同船渡,您我同在這間教室,18週36小時,又是什麼緣份呢?您和同組的同學還得走讀文學地景,哇!可是十年修得同車遊哩!
《我的閤平居》 • 每次回彰化,經過閤平居時,我總不免會憶起幼稚園入學考試的那天,在一間大教室裡,老師用國語考我,「你叫甚麼名字?」「你家的住址?」 • 當時的景象一幕幕清晰浮現,恍如昨日。然後又似乎看到我攙著母親走出閤平居,那是我們母女最後一次攜手走過彰化市區。 Q: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總是以為有下次,殊不知這次很有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不要留下遺憾!
《清水岩》 • 蕭蕭,本名蕭水順,1947年出生,彰化縣社頭鄉人。 • 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現為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曾獲《創世紀》創刊二十週年詩評論獎、青年文學獎、新詩協會詩教獎等。
《清水岩》 • 作品領域涵蓋現代詩、散文、詩學評論,並致力於現代文學教育及推廣工作。著有《凝神》、《父王扁擔來時路》、《台灣詩學》、《台灣新詩美學》等五十七種,編有各類選集三十餘種。
課文賞析 • 清水岩位於彰化縣社頭鄉許厝寮,主要景點包含清水岩寺、清水岩森林遊憩區、露營區及長青自行車道,是中部三大名岩之一,亦是彰化縣著名的觀光景點。 • 作者筆下的〈清水岩〉如同一份細密詳盡的旅遊指南,充滿一種在地的親和。將清水岩的歷史、地理、物景、人情進行有效的組織結合,讓本文跳脫名勝導覽的框架,成為極具地方人文視野的佳構。
《清水岩》─歷史 • 地屬「許厝寮」。有人說「許」應是「苦」才對,因為這裡幾乎沒見過姓許的居民,居民大部分姓陳,小部分姓康,光復後此地即劃分為兩個村莊,北面靠近朝興村的稱為山湖村,南邊環繞清水岩的即是清水村,兩村迎神廟會,大都合併舉行,老一輩的人仍然襲稱許厝寮,不加細別。 • Q:彰化人看清水岩和蕭蕭的清水岩有沒有不同的部分。
《清水岩》─地理 • 從山腳路轉入向山的小徑,不用十分鐘就會發現「清水春光」四字,敦厚的筆畫勒在一塊古拙的碑石上,不必懷疑,這正是彰化八景之一──「清水春光」
《清水岩》─地理 • 到處尋春未見春,原來春在此藏身, • 山都獻笑齊描黛,溪但浣花不著塵。 • 竹響又喧歸浣女,桃開慣引捕魚人。 • 仙岩清水傳名字,果有香泉似白銀。 • 但作者頗有己見,認為: • 我們從小叩訪清水岩,清水岩的山景一直讓人覺得平實而又親切,就像母親的懷抱。當你傷心時,最想投入母親的懷裡訴說。
《清水岩》─物景 • 山寺前面一片廣場,足夠追逐喧鬧,寺後是山,山側一彎蜿蜒的小徑,可以踏著厚厚的落葉隨山升高,也可以沿著小徑循鳥聲入幽。 • 稍遠處,自南而北,一道堤防依山迤邐,這是八七水災後所建,洋灰已蒼黑,青苔、蔓藤逐漸攀爬其上,隱然化入山勢而不覺!
《清水岩》─物景 • 沿途綠樹成蔭,最多的,常見的鳥類有白頭翁、繡眼畫眉、紅是相思樹、樟樹、楓樹、楠木、梧桐、龍眼、荔枝、楊桃等等。還有清脆悅耳的鳥叫聲,不絕於耳嘴黑鵯、小彎嘴、竹雞、山紅頭、斑鳩、樹雀綠繡眼、五色鳥。 圖;五色鳥
《清水岩》─人情 • 一樣的樹木,一樣的人情。你只要輕輕告訴司機:我到清水岩,就可以放心欣賞窗外隨時變換的景致,有時紅樓,有時灰瓦,轉彎後往往可見三、四隻閒蕩的土雞,過橋時則是乾涸的山溪,也有砂土,也有大石,無所事事。 • 路的兩旁不外乎綠樹與人家,斷斷續續,連成一體。
《清水岩》─人情 • 從小,我們喜歡來這裡徜徉,樸實的山,樸實的古剎,自自然然,忘記人間多少虞詐,彷彿我們也隱然化為山勢而不覺,不覺隨著山呼吸。 • 隨著山呼吸,好像隨著母親牙牙學語。清水岩,不是金碧輝煌的觀光名剎,沒有潔淨的大理石地板,亦乏聳天的龍柱、高啄的簷牙,更少金箔、亮片,他只是一座古廟,不會積極勸人改過、向善,只是穩穩實實坐在山村裡,坐在我們內心深處,
《清水岩》─人情 • 隨時在我們落淚時給我們安寧,給我們撫慰,偶爾也重播我們在清水岩跑進跑出,自幼及長,幾次不同的笑聲,總讓我們想起母親和溫暖。 Q:作者將清水岩喻為母親形象,有何相似處?
《清水岩》─人情 • 清境異常走馬來時春滿客/水天一樣拈花溪處佛如生 • 清不沾塵景色晶瑩/水能益智神機活潑 • 清比壺冰纖塵不染/水融鏡月滿眼增光 • 清靜無囂陶情淑淨/水流不息往過來追 Q:下次您去的時候,看看可不可以把這幾句對聯拍下來?
《清水岩》─人情 • 作者還快寫了附近景點: • 觀音山五峰 • 長青自行車車道 • 清水岩童軍營地 Q:您怎麼寫家鄉的觀光景點。